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研究结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研究结题报告
一、项目研究背景
铁岭中学在“全面、优质、生态”的办学理念引领下,积极探索课程与教学改革。

近年来,学校在课程设置中既开足规定的基础型课程,又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探索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校本化实施教学的有效途径。

同时开发出一系列如:机器人制作、快乐农庄、围棋、合唱、足球、男女篮球等可供学生选择的兴趣类拓展型、探究型课程。

指导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市、区级相关比赛,硕果累累。

但是,学校课程开展与实施也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与育人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亟需进一步明晰。

课程设置与育人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够明晰;课程设置往往是平铺直叙的门类叠加,三类课程“各自为政”,系统设计不够;课程开设门类较多,但“品牌”课程数量有限;课程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等。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亟需进一步提升。

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仍比较陈旧,缺乏教学策略与教学方式的思考,导致课堂上学生训练少、活动少,针对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教学设计更少。

语文、体育教研组是区优秀教研组,化学备课组的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在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

但有些学科缺少骨干引领,课程意识不够。

3、学生思维品质亟需进一步优化。

学校“绿色指标”数据在“学生学习负担”指数上还不够理想。

学生学习压力较大,校外补课较多,学习负担较重。

思维调研结果显示学生高阶思维提升还有很大空间。

课改实施中目标与成效间存在落差,关键问题是校本化实施课程不到位,其本质是学校课程领导力不足。

2007年,上海首次鲜明地提出了“提升课程领导力”并开始探索;2009年起,以51个子项目学校和一个整体研究区为点,以全上海为面,开展了大规模的行动研究。

杨浦区“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2016年—2020年)”是杨浦区第三轮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七大核心项目之一。

旨在通过项目团队的实践研究,提升学校课程的思想力、设计力、执行力和评价力。

我校有幸成为项目试点校之一,开展了必选项目“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架构研究”和自选项目“基于学生创新素养的生态园课程群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二、项目研究目标
基于上海市课程领导力的“四力”框架,以课程文本为实践载体,把课堂文化转型作为突破口,通过课程文本的设计、转化、实施与更新来解决学校课程问题。

1、形成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兼顾校本化实施需求的学校课程架构。

2、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文化。

3、提升校长与教师课程思想、课程设计、课程执行等课程领导力,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4、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需求、促进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核心素养。

三、项目研究阶段和步骤
项目研究分为前期调研、行动实施与后期总结三个阶段,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范式,结合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2016年3月——2016年6月)前期调研
情报研究,现状调研。

通过文献分析与现状调研,了解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了解学校课程方案编制与完善的相关研究,收集学校课程方案实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教师、学生、家长的需求等信息,为下一步学校课程架构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2016年9月——2020年1月)行动实施
基于实证信息,以具体的行动研究使学校课程不断完善。

组建课程管理小组,基于课程方案要素和核心素养相关理论,拟定课程方案初稿。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按阶段收集各方面信息与证据,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实施方案的调整与完善,形成“方案编制-方案实施-方案完善”的研究回路。

第三阶段(2020年3月——2020年6月)后期总结
成果梳理,经验辐射。

借助中期和结题评估,采用现场展示、结题报告、案例论文等形式,梳理提炼成果与经验。

四、项目研究内容
(一)课程文本设计
学校通过“课程文本”这一载体,紧紧抓住课程建设中的关键核心问题进行顶层设计、全员参与、整体推进,使得学校课程变革的计划得以不同层级之间转化、实施与落地,并且能生根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项目团队积极开展研修活动,在“全优生”课堂理念的引领下,在专家的指导下,以课程文本为载体,对课堂文化转型的四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

共设计了3个层级的文本。

1、学校层面——学校整体课程规划
基于对“课程文本”的学校理解,我们审视现有的课程问题,努力建构、设计学校的“课程文本”。

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继承发扬优秀的课程文化,确定适切的课程目标,完善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架构,构建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

2、教研组层面——化学学科课程纲要、酸碱盐复习单元计划
“学科单元教学设计”是为实施学科课程而以一个单元为整体进行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设计。

化学组通过参加市、区级研训活动、自主学习、组内研讨、专家指导,确定了化学学科单元教学设计的流程和规范,对基本要素如单元教学任务分析、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重点等进行反复推敲。

3、教师层面——与单元计划配套的课时教学方案
在单元设计的指导下,编制相应的课时教学方案,并在实际教学中运用。

在文本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层次,以学生的动态发展为内容,对教学的目标、过程、方式等进行分层设计,充分调动一切可变和可动的因素,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文本设计后,进行文本转化、实施和更新。

试点学科化学组的文本更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时教学方案的更新,二是学生校本作业的更新。

虽然初三化学的教材不变,但每届的学生不同,老师们都会根据实际及时调整教案和校本作业,保持高水准的教学质量。

2018年,学校的文本设计获得杨浦区文本评比二等奖。

(二)课堂文化转型
要确保学校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有效达成,课程实施是关键要素,而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就在课堂。

我们着力建设以“创智课堂”为引领,以校本课堂文化特色建构为目标,探索形成以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为核心,以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为导向,以学习兴趣的激发为策略的新型课堂文化——“全优生”课堂。

学校以“基于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策略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为主题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各教研组通过分析学生调研数据总结出本学科学生学习现状的优势和问题,提炼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词,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在两周一次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上,由各位教研组长轮流根据学科特点开展关于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理论学习。

在每月一
次教研组研修活动中,组内教师就该主题的实践过程展开讨论,互通有无。

学校各类公开教学活动也要求开课教师将重点放在学生思维培养策略上,如:基于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设计开放式问题,让学生有自主创新的空间;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和选择机会,让学生更好的发挥非智力因素等。

要求评课围绕主题,不泛泛而谈,提高公开课的效益。

同时,我们外请学科专家加以指导,明确方向,促进教师通过磨课、研讨等聚焦课堂,营造良好教研氛围,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学校要求各备课组通过积极改进课堂教学落实好“减负增效”各项举措,从而形成更多优质高效的成功经验。

(三)学科课例研究
我们以真实问题为导向,研究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揭示其中的策略、方法与途径,炼其中的规格、工具和模式,促进学校课程领导载体的具体化、路径的可视化、行动的操作化、成效的持续化。

化学学科在学校三级课程文本引领下,在课程文本转化与实施过程中,通过多人同课的方式,进行课堂典型案例的研究。

尤其是在最后一位教师上课过程中,汲取前几位教师的经验和教训,在探究活动中预设充足、主动退出,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如果孩子明确提出需要帮助,再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

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实现了教师思维的相互碰撞,不断创造教学方法,推动学科整体教学创新,为课堂教学引领方向。

五、项目研究保障
(一)成立项目研究团队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负责人的项目研究团队,校长室成员、教学处、德育处、科研室负责人及试点学科教研组长全部参与。

选择生态园课程、化学和体育学科作为试点学科。

同时,打破学科局限,构建了高级教师、中级教师、青年教师3个同质异创教师学习共同体。

通过课堂实践、课题研究、定期研讨等活动,相互激励共振,为进一步推进课堂文化转型拓宽途径。

(二)完善课堂教学制度
2018年初,学校完善修订形成《铁岭中学制度汇编》,建立健全了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其中,与素养培育匹配的课堂教学制度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细化,有效地保障了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

学校还根据课堂教学的现状和目标对《课堂评价表》的指标进行了调整。

教师教学方面有“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教师素养”3方面7个指标。

学生学习有“学习状态”“学习效果”2方面3个指标。

教研组对照具体指标进行评课,对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三)优化课堂教学环境
1、基于“创新实验室”的空间支持
学校有两个上海市创新实验室——生态园和国际理解教育实训基地。

生态园让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可以了解、记录植物的成长过程和条件,了解植物习性,用园子里学来的知识解答心中的疑惑,创造
高于课本内容的思维价值。

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探究基地,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尝试着做一些小课题。

国际理解教育实训基地有油画室、围棋室、机器人室等专用教室,学生通过在这些场所里的课程学习,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存、相互依存关系、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等。

尤其是英语口语训练营,更为学生提供了模拟场景,创造了英语听说练习的机会,提高了学生英语交流的水平。

通过国际理解教育实训基地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形成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宽容态度,养成“世界公民”的意识与国际素质。

2、基于“创智云课堂”项目的技术融入
学校作为杨浦区第一批云课堂实验校,经过几年的努力,对学校课程建设起到了较大的推进作用。

校园活动丰富高效,公开教学优质创新,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鉴于良好的信息意识基础,学校加大了云课堂技术的覆盖面,除了青年教师,还通过机制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

2017学年,为每位老师开通了云课堂账号,并及时组织相关培训,为课堂文化转型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

2018年学校被评为项目优秀校,分管校长在区项目推进会上做了交流发言。

(四)形成课程评价体系
对教师教学的评价:通过听课、座谈会、问卷调查、学业检测、学生成果等方面评价教师基础课程、校本课程的实施成效。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用好《校本课程学生评价手册》,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使其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得到延续和进一
步发展。

生态园课程编制和使用了内容更细化的学习评价表。

学校搭建多种平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校本课程的学习情况与学校的评优、推优相挂钩。

课程效果评价:聘请相关领导、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和课程评价,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与提升学校的课程领导力。

每学期组织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通过家长、学生的问卷等方法,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学校的课程。

六、项目研究成效
(一)建构课程群支持学生素养培育
近几年,通过学校课程开展,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效果显著。

仅2019年,我校学生在科技类比赛中就获得全国性奖项2项,市级奖项44项,区级奖项27项。

如赵思颖获市青少年明日科技之星提名奖、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许元开获2019优必杰发明大会中国区季军。

“天创”智能机器人社团获2020RoboCup 青少年世界杯上海冠军,“我为科学狂”科创社团连续三届蝉联上海市全能脑力王STEAM青少年电视公开赛一等奖等。

篮球社团获市初高中组篮球联赛(男子组)亚军,新闻晨报杯市中学生暑期篮球联赛亚军。

足球社团获市足球精英赛U15组第五名,区中学生足球赛冠军等。

1、基于实训基地的学校课程体系架构(学校特色课程)
学校依托创新实验室为实体,着力构建基于人文、科技、健康等学生核心素养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训基地、生态园、学生领袖实训基地等三大课程群。

2、建立结构化的课程内容
学校科技素养课程群主要指向学生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素养,分别通过相应的课程予以落实。

科技素养课程群结构如下表所示:
科技素养课程群结构
学校人文素养课程群主要指向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素养,分别通过相应的课程予以落实。

人文素养课程群结构如下表所示:
人文素养课程群结构
学校健康素养课程群主要指向珍爱生命、健全身心、社会适应等素养,分别通过相应的课程予以落实。

健康素养课程群结构如下表所示:
健康素养课程群结构
3、进阶式课程设计
如果说建立结构化的课程内容是致力于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指向课程的“横向”联系,那么,进阶式课程的设计则更多指向学校课程的“纵向”联系。

如依托学校的创新试验室生态园,我们将科技素养课程群的核心课程“生态园课程”进行了进阶课程设计:第一层次——基础课程。

面向全校学生,选择基础型课程中科学、地理、美术等课程,依托生态园设计校本课程。

编写基于生态园的基础型课程渗透指南,明确渗透的目标要求和渗透的学科以及知识点。

第二层次——拓展课程。

面向有兴趣的学生,开设农艺通识学习、“快乐农庄”、“玻璃房的畅想”等选修课程。

第三层次——探究课程。

面向有兴趣的且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

每年都有学生课题研究成果获市区奖项。

依托生态园,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发进阶课程,使之超越理论意义上的实验室,变为学生实实在在的活动空间和探究天地。

让学生突破学习的空间,突破传统的学习模式,突破学科的界限,进行跨学科的互动和知识的整合,激发思维火花,培养核心素养。

2017年,生态园课程案例“问题法——引导学生确立探究课题”荣获区项目组案例评比三等奖。

(二)“全优生”课堂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学校积极探索教师成长的规律,营造教师自我成长、追求卓越的专业发展氛围,更多教师的专业能力在铁岭中学得到发展。

自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有多位教师在相关教育教学竞赛、论文案例撰写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学校编制《校本研修教师手册》,2019学年开始使用。

通过记录、交流与考核,帮助教师对课程实施进行过程积累和经验提炼,提升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

目前学校有上海市特级教师1人,上海市名教师后备人选3人,市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学员2人,杨浦区学科名教师1人,区学科带
头人3人,区骨干教师4人,区骨干后备3人,区教育教学新秀2人,区学科中心组成员6人。

十多位教师参加市、区名师工作室学习。

2016年至今,新增高级教师8位。

1、确立“全优生”课堂理念
课堂文化转型是以校为本的课堂改进行动,我们探索学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改革,使学习目标能更好地适应各年段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努力打造“全优生”课堂。

“全”——个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不仅关注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培育,还关注学生的差异,注重对全体学生的培养;“优”——不仅注重各学科基于课程标准的优质教学,同时注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学习基础素养的提升;“生”——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促进“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和谐生态发展。

2、加强单元教学设计
在课程改革的多年实践中,学科教学设计研究在不断推进,有关教学设计的技术在持续积累,但所开展的研究和积累的经验,大都是对于单一课时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为进一步彰显“课程意识”,需要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促使教师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学科核心素养。

我校确定了学科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包括单元教学任务分析、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重点、单元重点活动、单元作业导引、单元学习评价建议、单元教学资源选编等。

在单元设计的指导下,再编制相应的课时教学方案,并在实际教学中运用。

通过化学组的实践,由点带面,将单元教学的模式渗透到其它学科,真正实现课堂文化转型。

3、注重教师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可以反映学科和教师在课程文本引领下的课堂实践,促进课程文本向实践的转化,使学校课改理念落细落实。

化学组通过实践研究形成实验探究课堂模式:学生自主分析,找出关键问题—根据关键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相互评价。

课堂上通过探究式学习方式,设置问题,步步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思路、科学的方法,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

最后利用探究实验表现评价表,量化学生学习效果。

2019年,化学组的相关课例撰写荣获杨浦区课例评比三等奖。

近几年,学校积累了几十篇课堂学生思维培育课例,发表在市、区级刊物和学校论文集上。

(三)展示交流提升学校影响力
近年来,学校在“全面、优质、生态”办学理念引领下,以“提升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为载体,坚定不移地走“轻负担、高质量”之路,教育教学质量名列杨浦区前茅。

学校连续五届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是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篮球特色学校、首届上海市文明校园、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杨浦区首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暨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区艺术教育特色项目校等。

2020年11月,学校被评为全国“一校一案”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学校(上海共10所)。

我们通过组织活动、参加比赛、课程展示等不同方式,在优化的基础上打造学校的特色品牌课程,在区域内产生影响、发挥辐射功能。

1、开展主题公开教学研讨
围绕“关注问题解决,加强单元设计”等系列主题,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探索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每学年开设教学研讨课50节以上,包括市、区级公开课、校骨干教师示范课和部分指令性公开课。

2、试点学科区域辐射
在2017年的全区项目总结会上,我校分别从校长《指向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教学探索》、教研组长《指向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学校体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教师《指向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篮球课堂教学探索》、学生《篮球课程伴我成长》角度交流了学校各个层面如何共同采取行动,使学校课程理念与目标能“落地生根”,得到市、区级专家和项目组的高度认可,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

上海市“基于标准、多样教学、创智课堂”初中体育学科教学展示与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我校4位体育老师开设篮球展示课,学校作《基于学生健康素养的学校多样教学实践探索》主题汇报,得到与会市区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

主题为“重核心素养培养在创智课堂成长”的上海市初中化学学科“关注核心素养,加强单元设计”专题展示活动在我校开展。

我校柯蓓琦老师结合主题开设了一节《从食用纯碱说开去》的公开课。

教学的设计通过“问题——深思——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探究实验体验模式,设计问题情境中的学习活动环节,激发了学生
的认知冲突并且具有启发性,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同时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逐渐渗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虽然本轮课程领导力提升行动研究已结项,但我们深知,学校课程建设永远在路上。

如何使学校课程与时俱进,适合不断更新的学生群体,为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发展保驾护航……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在课程实施中不断思考和探索。

学校将进一步推进课程领导力提升的研究力度,加强项目团队的设计力和执行力。

多渠道对教师加强培训,将试点学科的经验辐射到所有学科。

确定课程文本设计、实施和更新的具体操作要求,借助信息技术等为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促进学校课堂文化转型,使更多的学生在“全优生”课堂中得到充分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