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案本单元围绕“理想和信念”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四篇课文。
《古诗三首》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了诗人们的抱负和志向;《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作者的回忆,描写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牺牲的经过;《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同志所写的一篇演讲稿;《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讲述了董存瑞在解放河北隆化的战斗中,为了开辟我军前进的道路,舍身炸毁敌人暗堡的事迹。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
10 古诗三首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1.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交流资料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体会意境熟读成诵拓展联想
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课前预学单。
2课时
1.学习《马诗》,读准“燕”字的读音,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赤子之心。
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块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题。
师: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第四单元的学习。
让我们一起先来看看单元篇章页吧。
(课件出示第四单元篇章页,学生读篇章页上文天祥的诗句。
)
师: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老师找到的资料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释义:自古以来有谁能一生不死?我要留得一片忠心永远在史册上闪耀光辉。
赏析:此句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师:同学们读完之后猜一猜,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会是什么呢?
生:我猜是关于英雄人物的,也有可能是关于高尚情操的。
师:本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四篇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
那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哪些语文要素呢?
生: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师:很好。
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学生齐读本单元语文要素)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古诗三首》,看看这三首古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2.诗题导入。
师:同学们的文学积累都很丰富,老师这里有几个成语填空,你们敢挑战一下吗?师:我请同学们看看课前预学单第4题,对照着老师给的答案检查一下,你都填对了吗?
4.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一(马)当先(马)到成功老(马)识途
千军万(马)万(马)奔腾快(马)加鞭
(学生检查并修改自己的答案)
师:咱们再来读一读这些成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成语都和“马”有关。
师:在古代,马不仅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还是人类的好朋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读诗题。
(师板书诗题“马诗”,生齐读诗题。
)
板块二初读古诗,读好停顿
师:请大家自由读《马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生自由读,师再指名读。
)
师:这首诗里,老师要提醒你们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燕山”的“燕”读yān;“月似钩”的“似”是平舌音;“何当”的“当”读dānɡ;“金络脑”中的“金”是前鼻音,“脑”的声母是鼻音n。
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诗吧,注意读准字音哟!(学生齐读古诗)
师:这首诗里有几个多音字,你掌握了吗?请大家看看课前预学单第2题,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吧。
(出示课前预学单第2题)
2.给下列词语中画横线的字注音。
燕山( yān )似乎( sì)何当( dānɡ)
燕子( yàn )似的( shì)上当( dànɡ)
生:我知道“燕”指古国名、地名,并用作姓氏的时候才读yān。
生:“似”只有在“似的”一词中读翘舌音shì,其他时候都读平舌音sì。
生:“当”字读dānɡ时,是真实的充当,如“当兵”。
读dànɡ时,是虚拟的充当,如“拿菜根当人参”;或是用实物做抵押向当铺借钱,如“典当”。
师:很好。
现在请大家根据我们刚才的辨析,检查并订正自己预习时的答案吧。
(教师出示答案,学生检查并订正作业。
)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读一读古诗,请你们认真听,注意听老师是如何停顿的。
(教师范读古诗)
师:这首诗是如何停顿的?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每句诗的前两个字停顿一次。
师:你听得真仔细。
现在请同学们用停顿符号“/”在诗中标出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课件出示《马诗》带停顿符号)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合作读这首诗,老师读前半部分,你们读后半部分,读完后交换,你们读前半部分,我来读后半部分。
(师生合作读古诗)
师:俗话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刚刚我们合作读了两遍,现在请全班同学一起再来齐读古诗。
(学生齐读古诗)
师:读完古诗,我们来写一写这首诗中要求会写的“络”字。
现在看看老师是怎么写的,注意写的时候第一个撇折的横段在横中线上侧。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请大家检查课前预学单第3题中的“络”字写对了没有,写得不对的同学自己订正。
板块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意
师:我们之前学过很多首古诗,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现在,请大家根据下面的提示,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马诗》。
自读《马诗》并思考:
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师:谁来分享你读诗的成果?
生:通过解诗题,我知道这首诗跟“马”有关。
生:我知道这首诗前面两句介绍了当时的环境,夜晚的大漠非常清冷、荒凉,后面两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题目是“马诗”,诗歌中却没有提一个“马”字。
师:同学们很会学以致用,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理解古诗,可以对古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时还可以借助注释来理解诗句,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注释。
(课件出示教材第58页的注释,同桌互说诗意。
)
师:大家自由读读前两句诗,尝试自主完成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
活动:解诗意。
写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大漠”的意思是广阔的沙漠,“燕山”借指边塞。
生:畅快,豪迈。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什么时候我能给马套上金笼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
师:我们来看看诗中的“何当”一词,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
生:什么时候。
师:刚刚马儿戴着金络脑驰骋的场景是真实发生的吗?
生:不是真实的,这里说的是马儿的愿望。
师:“何当”一词透露出马儿的什么感受呢?请你们说一说。
生:无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纵情驰骋。
生:期盼,虽然现在还不能纵情驰骋,但希望有一天可以做到。
师:是的,这两句诗不仅道出了马儿的无奈,也道出了马儿的期盼。
板块四关注表达,总结学法
师: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你课前搜集到的诗人的资料,说说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谁先来分享一下自己搜集的诗人的资料?(出示课前预学单第5题李贺部分)
5.搜集资料,了解作者。
作者朝代雅称其他
李贺唐诗鬼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人生不得意的悲愤生:我搜集到了诗人的生平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但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世。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
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yǎn)蹇(jiǎn)。
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人生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
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
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
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且融入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学过程中,对诗人和写作背景进行介绍,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
能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而加深对古诗的理
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李贺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时代。
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延续了七八年之久。
战乱平定后,接踵而来的是藩镇割据、外敌侵扰,这使得民不聊生,生产力遭到巨大的破坏。
李贺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痛恨藩镇割据,希望能扫除战乱,建功立业,但始终不被赏识。
对马有所偏爱的李贺,结合自己怀才不遇的现实,带着愤懑(mèn)之情创作了此诗。
师:从李贺的生平资料和古诗的写作背景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诗人不得志,他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师:是啊,诗人李贺的这首《马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
马希望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间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诗人借马喻人,发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悲叹(板书:借马抒怀建功立业)。
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生齐读古诗,师板书:托物言志。
)师:大家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着背一背吧。
(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师:刚刚大家背诵得不错,现在请你们四人一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互相背诵。
(小组内背诵古诗)我们大家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
(生齐背古诗)
师:今天我们通过“读、品、悟、背”这个四步法来学习古诗,这四步可简称为“四字法”。
以后我们可以将“四字法”应用到其他古诗的学习中。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诗人李贺写的《马诗二十三首》中的其他几首,再按学习古诗的“四字法”来读一读,自主完成课后拓学单。
《马诗》是诗人李贺写的《马诗二十三首》中的一首,课后从《马诗二十三首》中任选一首,运用学习古诗的“四字法”来读一读,想一想它与本课学习的《马诗》有什么异同。
解。
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有不断地积累,
佳句才能信手拈来,背诵古诗就是一个强化积累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1.品读古诗,体会古诗意境。
相对于现代文教学,古诗教学对读的依赖性更大,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反复诵读,同时借助我提供的特定图片体会意境。
学生对“大漠”一词也许还可以理解,但对“沙如雪”则很难想象了,所以我出示类似的图片,帮助学生感知意境。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两句只有靠教师的描述和课堂创设的情境给予学生各种感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领会诗意。
2.关注表达,总结写法。
通过多种形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力争做到触类旁通。
3.不足之处: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本节课我讲的内容过多,留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比较少,今后适当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
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锤、凿、焚”3个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石灰吟》和《竹石》,默写《竹石》。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以《马诗》为例,迁移运用学习方法,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
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马诗》,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
(学生集体背诵古诗)
师:同学们还记得诗人在咏马的同时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感吗?
生:《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师: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之为——
生:托物言志。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石灰吟》和《竹石》这两首古诗,看看这两位诗人又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向。
上节课,你收获了学习古诗的什么方法?
生:学习古诗“四字法”:读、品、悟、背。
师:今天这节课就请同学们使用“四字法”来学习这两首诗。
板块二研读赏析,感受年味
师: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先自由朗读《石灰吟》,再在小组内讨论,并派代表汇报读古诗的情况。
(学生小组内合作读古诗,教师板书诗题。
)
师:请小组派代表来说说你们的收获。
生:我们组觉得这首诗朗读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两个字的读音:“千锤万凿”的“凿”是平舌音,读záo;“粉骨碎身”的“碎”也是平舌音,读suì。
师:说得不错。
那关于“锤”和“凿”这两个字的书写,谁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吗?生:注意“锤”字的右半部分四个横画的长短分布情况,四横之间的间隙要匀称;“凿”下半部分要写平稳、写端正,“”不要多写一横。
师:非常好。
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写一写这两个字。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请大家看看课前预学单第3题中的“锤、凿”写对了没有,不对的字自己订正。
(出示课前预学单第3题)
师:这首诗在朗读时应该怎么停顿呢?还有哪个小组想派代表来分享你们的学习成果?
生:我们组觉得这首诗在朗读时每句的前四个字停顿一次。
师:我们一起按照这个节奏读一读吧,看看“四三”的节奏对不对。
(学生读古诗)师:你们组的节奏划分正确,请同学们用停顿符号“/”在诗中标出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吧!(学生划分节奏)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仔细品读这首古诗,自主完成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一。
活动一:结合学法,理解古诗《石灰吟》。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意思是吟诵,“石灰吟”就是吟诵石灰的意思。
2.理解诗意,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师:谁来说一说诗题中的“吟”是什么意思?
生:“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师:那于谦所吟的事物是什么?
生:石灰。
师:(板书:石灰)同学们读了诗题,有什么疑问吗?
生: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
师:让我们带着疑问来学习前两句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师:“千锤万凿”是什么意思?
生:“锤”是锤打的意思,“凿”是开采的意思,“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
师:“若等闲”是什么意思?
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生: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师:是啊,“若等闲”写出了石灰的态度。
不论是“千锤万凿”,还是“烈火焚烧”,
都被看作是平常、轻松的事。
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的什么心声?
生:诗人的心声:无论面对怎样的严酷考验,都能从容自如,处之淡然。
师:石灰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谁来说说这两句诗中“清白”的本义和比喻义?, “清白”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即使石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师:“粉骨碎身”是“烈火焚烧”的必然结果。
“清白”一语双关,借石灰之口,表达了诗人持身清白、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
(板书:不畏艰难、坚贞不屈)
师:请同学们讨论交流:诗的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生:这句诗既是对前三句的总结,也是诗人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誓言。
师:由石灰石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的精神,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
生:刚强勇敢、甘愿奉献、不怕牺牲的英雄。
师:那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先来看看于谦的一些资料。
(出示课前预学单第5题于谦部分)
5.搜集资料,了解作者。
作者朝代雅称其他
于谦明——爱国忘身,自奉俭约,为官清正
(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于谦的资料,一起来读一读吧。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大臣、军事家。
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姓。
他任监察御史及河南、山西巡抚时,曾平反冤狱,赈济灾荒。
正统十四年(1449),于谦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
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重兵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
景泰八年(1457),英宗夺回帝位,于谦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师:了解了诗人于谦,我们再来想一想:这首诗中,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生: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人。
师: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是诗人于谦。
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
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师:全班齐读全诗,读出对诗人赞扬的感情。
(全班齐读)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背古诗,待会儿我请人背诵。
(指名背诵)
师:是的,清白留世是于谦之志,清白留世是立身之本,清白留世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的心里!(生齐背古诗)
板块三学习《竹石》
师:同学们采用了“‘读、品、悟、背’四字法”,来学习古诗《石灰吟》,效果很好,接下来请你们继续学习《竹石》。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大家先来说说你们预习时搜集到了哪些资料。
(板书诗题,出示课前预学单第5题郑燮部分。
)
5.搜集资料,了解作者。
作者朝代雅称其他
郑燮清“扬州八怪”之一善书画,工诗词
(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
)
生: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乾隆年间进士。
罢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意、真趣。
他擅长画兰、竹,其兰、竹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生:郑燮早年家贫,后中进士,曾任知县,因饥荒为民请愿得罪大吏而被罢官。
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郑燮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tuó)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
十分坦荡、洒脱。
生:我了解了诗人郑燮在为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受人民爱戴。
在饥荒年间,他为百姓请求赈济,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
他刚正不阿,心系民众,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
生:我了解到诗人画了一幅《竹石图》,这首诗就是题写在《竹石图》上的。
师:认识了诗人郑燮,我们再来小组合作学习《竹石》这首诗吧。
同学们在学习时注意完成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二。
活动二: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古诗《竹石》。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劲”在本诗中读jìnɡ,意思是坚强有力;它还有一个读音是jìn ,可以组词:使劲。
2.从诗中的“咬”字,我可以想象到这样的画面:竹子牢牢咬住青山绝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
3.诗的前两句写出了竹子坚韧、刚毅的特点。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二,小组派代表汇报,师相机出示答案。
)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生:我们小组觉得这首诗的停顿和《石灰吟》的不一样,我读给大家听听:“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师:你们同意这样的停顿划分吗?
生:同意。
师:那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节奏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学生齐读《竹石》)
师:谁来分享你们组的学习成果?
生:我们组想提醒大家注意多音字“劲”,它在诗中读jìnɡ,意思是坚强有力;还有一个读音是jìn,可以组词:使劲。
师:“劲”字指“坚强有力”这种意义时,读后鼻音jìnɡ;指跟力量有关的意义时,
读前鼻音jìn。
师:哪一组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生: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课件出示诗意)
师:仔细品读一下前两句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咬”字表现了劲竹坚韧不拔的性格,“破岩”写出了竹子恶劣的生长环境。
这两句诗写竹子在山岩中牢牢扎根,突出了竹子坚韧、刚毅的特点。
师:(板书:竹子)同学们体会得很好。
那从“咬”字中你可以想象到怎样的画面呢?生:我可以想象到竹子牢牢咬住青山绝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的画面。
师:老师还注意到“千磨万击”一词。
想一想: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磨难?
生:霜冻、雪落等。
师:这就是“千磨万击”,竹子历经磨难之后,依然坚韧不拔,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诗。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诗人仅仅是描写竹子的坚韧不拔吗?哪个小组派代表来说一说呢?生:我觉得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师:(板书:刚正不阿、铁骨铮铮)你说得很好。
大家都知道,梅、兰、竹、菊合称为“四君子”,千百年来,它们以清雅、淡泊的品质,为世人所钟爱,都成为人格品性的象征。
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竹石》。
(学生自由读古诗)
师: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你们发现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吗?
生:这三首诗都是诗人借助自然界的一种事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师:是啊,这样的手法就是“托物言志”。
课后请大家梳理三首诗的学习所得,并默写《竹石》。
(学生自主完成第2课时课末固学单,教师巡视指导。
)
1.默写《竹石》。
2.梳理并总结学习所得。
(1)这三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物表达诗人自己的人生志向。
(2)像这样的咏物诗,我知道还有元代诗人王冕所写的《墨梅》,我能写出其中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遵循“十六字”规律,即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以读为主。
古诗教学中,朗读尤其重要,我力求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2.以生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会学生学习,比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
这三首古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因此,我采用学习方法指导和迁移训练的方式来带领学生学习古诗,由扶到放,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品、悟、背的“四字法”,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石灰吟》和《竹石》。
3.以情为魂。
托物言志的诗,抒发的情感尤为强烈。
所以,我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熟悉古诗的写作背景,再悟文本,让学生于无形中受到情感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