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骊山怀古》优秀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坡羊·骊山怀古》优秀课件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山坡羊·骊山怀古》这一课。
该课文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精选》第四章《元明清文学》第二节《元散曲》。
详细内容包括对诗句的解读、背景分析、意境欣赏及修辞手法探讨。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并背诵《山坡羊·骊山怀古》全诗,把握其诗意和韵律美。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僻字、词,了解其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
3. 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对课文意境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重点:诗句的解读、背诵及生僻字、词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骊山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骊山历史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2. 新课内容展示:呈现《山坡羊·骊山怀古》全文,指导学生朗读并感受其韵律美。
3. 诗句解读:逐句讲解诗句,分析生僻字、词,解释历史背景。
4. 意境欣赏: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5. 修辞手法分析:讲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拟人等,并进行例句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诗句,提高其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
1. 《山坡羊·骊山怀古》
2. 内容:
生僻字、词
历史背景
意境
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抄写《山坡羊·骊山怀古》全诗,并背诵。
解释诗句中的生僻字、词,并了解其历史背景。
分析诗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 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通过课后作业的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针对问题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元散曲作品,提高其文学素养,拓展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诗句解读中的生僻字、词。
2. 修辞手法的分析与应用。
3. 课后作业的设计与答案。
一、生僻字、词的解读
1. 骊(lí)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因古时此处有骊戎族而得名。
2. 羊(yáng)颠:羊在奔跑时头部上下颠簸的样子。
这里指山坡上的羊群。
3. 遗(yí)踪:指古代遗迹、古迹。
4. 萋(qī)迷:形容景象凄凉、萧索。
5. 御(yù)宿:皇帝出行时住宿的地方。
通过详细解释这些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并为后续的意境欣赏和修辞手法分析打下基础。
二、修辞手法的分析与应用
《山坡羊·骊山怀古》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下:
1. 对仗: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句诗中,青山与夕阳形成对仗,突出了景物的变化与永恒。
2. 夸张: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这句诗中,白发三千丈是对老年人愁苦心情的夸张表达,形象生动。
3. 拟人: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这句诗中,将鸟和僧赋予了人的行为,增强了诗句的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详细讲解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并通过例句分析,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掌握这些手法。
三、课后作业的设计与答案
1. 抄写与背诵:要求学生抄写《山坡羊·骊山怀古》全诗,并背诵。
这有助于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提高语文素养。
答案:《山坡羊·骊山怀古》全诗。
2. 解释生僻字、词:要求学生解释诗句中的生僻字、词,并了解其历史背景。
答案:见上文生僻字、词解读部分。
3. 分析修辞手法:要求学生分析诗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答案:
对仗: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夸张: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拟人: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生僻字、词时,语言要清晰、准确,语调要亲切、耐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 在解读诗句时,注意语调的起伏和节奏,以传达出诗句的韵律美和情感。
二、时间分配
1. 导入环节控制在5分钟以内,避免过长而影响后续教学内容。
2. 诗句解读和修辞手法分析各占15分钟,保证学生充分理解。
3. 随堂练习和课堂提问各占10分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针对课程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关注关键知识点。
2. 问题设计应具有启发性,鼓励学生思考、分析和表达。
3. 注意提问的顺序和难度,由浅入深,让学生逐渐适应。
四、情景导入
1.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造生动、具体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骊山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怀古的情境,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完整,是否符合教学目标?
2.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3. 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课堂节奏是否紧凑?
4. 课堂提问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学生回答是否满意?
5. 学生对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是否牢固?
6.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和应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7. 课后作业的设计是否合理,能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