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3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43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一、真题速递
1.【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A项的解说错误,“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故选A。

2.【2018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奏表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对于文化常识,应该熟记,注意容易设错点。

“师”
单用,不可指国都,一般指老师、军队。

二、考点精讲
古文化常识题常见“7设误”
1.扩大官职职权范围
考查某一官职或部门的职责时,添加了不属于它的职责,扩大了职权范围。

如误把工部和户部职责混淆。

2.古今地名识别不清
考查古代地理常识时,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识去阐释古代的地理知识,弄错古代地名的说法或范围。

如2018年全国卷Ⅱ,“京师
..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中的“‘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是错误的。

3.弄错官职任、免、辞
考查官职知识时,往往会涉及任、免、辞官职的文言词。

命题人常常将表示任官与升迁的词混为一
谈,或改变任、免、辞官职的说法进行设误。

如2016年全国卷Ⅱ,“移疾
..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中的“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
法”是错误的。

4.弄错宗法礼俗等级标准
考查关于宗法、祭祀、礼仪知识时,将相似宗法、礼仪内容范围和等级,天子祭祀与诸侯祭祀的等级
或牺牲标准混淆一起。

如2017年全国卷Ⅰ,“姻亲
..,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中的“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是错误的。

5.混淆名字称谓常识
将古人的字、号用法混淆,将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的说法以及官职等方面的称谓张冠李戴。


2015年全国卷Ⅰ,“太子
..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中的“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是错误的。

6.混淆考试级别名第
考查科举制度时,往往将科举考试的不同级别及对应名第混淆在一起,迷惑考生。

如“‘进士及
...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士,科举会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中的“会试”是错误的,应是“殿试”。

7.打乱典籍对应搭配
考查典籍知识时,将几种不同典籍的信息打乱,随意搭配,让考生难以区分。

如“《春秋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中的“叙事详细”是错误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古文化常识题解题“4技法”
1.调动积累直接判
该方法主要依据平时各种知识的积累直接判定选项的正误。

(1)联系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

如“陛下”一词,我们就可以联系古装电视剧,臣民对皇帝敬称“陛下”等。

再如“吏部”可以依据初中历史所学的中国古代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相关知识直接判断。

(2)联想教材所学知识。

初高中语文教材课下注释及附录文章中的专用词语、古今异义、文学知识等很多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

如“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可联系《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的课下注释来判断。

2.剖析词语巧推断
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题目的正误。

如“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

联系“罢黜”一词,“黜”应指降职;结合“陟罚臧否”一词,“陟”应指升职。

3.结合语境深推断
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识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加以推断。

如2017年全国卷Ⅰ 中的“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结合文
章“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
..去职。

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可以判断是正确的。

4.遇生判对灵活断
因为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所以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作为错项设置,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识,一般认为此项表述正确。

以上4种技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

三、考点精练
1.【邯郸市2020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文中指隋文帝夺取后周的政权。

B.侍郎,本为宫廷近侍,后来一般用来称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的正职。

C.持节,古代官员彧使臣外出时持有皇帝授予的节杖,以之为凭证,并且显示权威。

D.配戍,古代的刑罚。

配指发配,即流放到某地;戍指戍守,指作为兵士戍守该地。

【答案】B
【解析】错在“正职”,侍郎是副职,正职是尚书
2. 【四川省攀枝花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本文中指“社祭”,古人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B.骨鲤:比喻有骨气、刚直。

骨鳗之臣,指刚正忠直的官员。

C.太牢具:本文中指用来盛放祭祀用的牛、羊、豕的器皿。

D.请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休的婉称,使骸骨能归葬故乡。

【答案】C
【解析】“太牢具”这里指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待客的最高礼数
3.【2019·太原模拟】下列对文化常识专用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尚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简称“书”,与《诗》《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B.服阕,古代守丧时的礼节,指在守丧期间要穿丧服,忌穿鲜艳,丧服一般用粗麻布做成。

C.太守,是秦至汉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后来也作为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D.三府,三公府的简称。

东汉曾设太尉、司空和司徒,并称三公,亦泛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答案】B
【解析】“服阕”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

4.【2019·淮安模拟】下列对文化常识专用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舍人,常以舍人中才学优秀者充之,与中庶子同掌太子宫文翰。

B.践阼,是即位、登基的书面语说法,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C.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常称,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也可以说成“致仕”。

D.“文懿”这一谥号是用来赞美虞世南广博的文采和美好的品德。

“懿”是“美好”的意思。

【答案】C
【解析】古代官员因为年龄辞官,把官职交还给皇帝,称“致仕”,也可以将“致仕”理解为官员退休。

而自请退职,常称“乞骸骨”。

5. 【2017年高考江苏卷】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 .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B .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 .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

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 .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答案】B
【解析】平时做好文言常识储备,通读全文,理解内容,结合句子,调动积累,仔细辨别。

B 项,三代:指
夏商周三代。

6.【2017年高考天津卷】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B .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 .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D .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
称国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B 项“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种经书:《诗》《书》《易》
《礼》《春秋》《乐》。

7.下列对文化常识专用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河,指黄河,朔,为北方,河朔,泛指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

故中国河朔书画院取此意定名。

B.漕运,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经陆路和水路运输粮食解往京师或其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

C.跋,一种相当于“序言”的文体,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后面,多用来评价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

D.投壶,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将筹投入壶中,投中多者为胜,《醉翁亭记》中“射者中”即对此游戏的描写。

【答案】B
【解析】 “陆路和水路”错,应为“水路”。

8.下列对文化常识专用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之年,与“总角”之意有所不同。

B.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执掌全国土地、户籍、科举、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宜,其长官为户部尚书。

C.河东,其中的“河”指黄河,因黄河自北而南流经山西省境内,故称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D.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

与白居易《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宫使”意同。

【答案】 B
【解析】“科举”为礼部主管,而非户部。

9.下列对文化常识专用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伯仲叔季”是先秦古人确立的兄弟长幼之序,《论语》《仪礼》均有记载。

B.“恩”即恩补、恩荫,是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

恩荫制度是宋代选官的重要途径之一。

C.“版筑”是筑土墙用的夹板和木杵,用法即在有支撑的夹板间填入泥土,以杵夯实。

D.“赠”是封建时代皇帝给有功诸臣已经去世的父祖追封官职爵位的一种恩典。

在宋朝,宰相、贵臣可追赠三代。

【答案】D
【解析】“赠”是给已经去世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10.下列对文化常识专用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京兆,因初指西汉都城——今陕西西安附近地区,是后世便以之指称都城。

B.枹鼓,分指“鼓槌”“鼓”,因其在战场上能增提士气,后又常指“战鼓”。

C.经略使,指在边境重要区域设置的主管边务的长官,唐宋诸朝多有设置。

D.谕,一般为“谕旨”的简称,“谕旨”是指帝王、诸侯及部分高官的诏令。

【答案】 D
【解析】“谕旨”应指“晓谕帝旨或皇帝的诏令”。

11.下列对文化常识专用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太祖,指先祖称谓,后多用于开国帝王的庙号。

开国之君,功劳甚大,故而继承帝位的子孙尊其为“太祖”。

B.五鼓,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鼓,又叫五更或五夜;亦指第五更,即丑时。

C.黄衣即黄袍,古代帝王的袍服,“黄袍”往往被看作皇权的象征。

后来,不仅黄袍为皇帝所独有,黄色亦为皇帝专用。

D.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一般是指翰林学士。

唐宋时期,皇帝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
掌内命。

【答案】B
【解析】五更相当于寅时,即拂晓的时候。

12.下列对文化常识专用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洗马,古代官职名,即太子洗马。

汉时亦作“先马”,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

唐代沿称,掌管东宫经史子集四库图书的刊辑贮藏。

B.户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是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起源于先秦官制中的地官,亦称民部,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改称户部。

C.太子太师,古代官职名,与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称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

多为虚衔无实职,主要用来追赠死去的重臣。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为褒扬其生前事迹、品德政绩等而给予的封号。

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定;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答案】D
【解析】“为褒扬其生前事迹、品德政绩等而给予的封号”错,谥号有美谥,也有恶谥。

13.下列对文化常识专用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授”“擢”“迁”等都表示官职变化,其中“迁”专指降职。

B.“建节”即执持符节,古代使臣受帝王之命,必建节以为凭信;后来也指大将受朝廷之命出镇边关。

C.“羽檄”又称“羽书”,古代军中的紧急文书会插上鸟羽,要求迅速传递。

后即以“羽檄”指代军中文书。

D.“黥”指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的刑罚, 是古代肉刑的一种。

中国古代的肉刑还有劓、剕和宫刑等。

【答案】A
【解析】“‘迁’专指降职”错,还包括晋升或调动官职。

1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农历每月的十五称“望”,而农历每月十六则称“既望”。

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B.车裂,指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车马撕裂人的肢体。

C.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的三位降将,故得名。

D.阳、阴,古代地形有阴阳之说,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

【答案】D
【解析】我国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1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

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

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答案】C
【解析】有关“立生祠”的解说,“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不正确。

有的朝代,也可能是上级官员的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所以奉祀的对象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1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有很多地方都有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白下、石头城、京口等。

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四锱等于一两,后用来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C.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秦故地。

如“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

D.箜篌,指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弦数因乐器的大小而不同,分卧式、竖式两种。

【答案】 A
【解析】“京口”是镇江的别称。

17.【陕西西安八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祖,“九族”之一,指父亲的祖父。

“九族”按顺序一般指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已身子孙、曾孙、玄孙。

B.践祚,即“践阼”,意指走上东阶而成为主位或主祭,后多用于帝王登基、寿诞册封等活动,也做“践胙”。

C.庶子,官名,与“妾生之子”意思不同,原本为掌诸侯卿大夫的庶子教育事务,后为太子官属。

D.鱼袋,唐宋时官员佩戴之物,常与官服共同体现官阶等级。

文中“紫金鱼袋”则表示官员“着紫衣袍,佩金鱼袋”。

【答案】B
【解析】“多用于帝王登基、寿诞、册封等活动”错,应用于“帝王即位”。

18. 请判断下列各句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是否正确。

1.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 )
2.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 )
3.“淳化”是帝王年号,帝王年号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纪年方法,始于秦汉。

( )
4.“庐陵萧君圭君玉”中的“庐陵”是籍贯,“萧”是姓,“君圭”是名,“君玉”是字;“余弟安国平父”中的“安国”是名,“平父”是字。

( )
5.“临川王某记”中的“王某”是指作者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 )
6.解褐即脱去官服,解除职务。

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这里代指官服。

( )
7.“敕造”意为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命令的专称。

( )
8.“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中的“宵柝”是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筹”是更筹,是敲击报时用的竹签,另外,“筹”也是古代计数的工具。

( )
9.童子,此处指童子科考试。

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 )
10.“公车特征拜郎中”中的“公车”是汉代官署名;“大理寺”是古代掌刑狱案件审理的官署;“礼部”是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的官署。

( )
11.别号,指人名字以外的称号,一般是长辈起的,如欧阳修号醉翁。

( )
12.“序属三秋”“有三秋桂子”中的“三秋”均泛指秋天;“况阳春召我以烟景”中的“阳春”是指春天;“十旬休假”意谓恰好赶上十日休假的日子。

当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叫做旬休。

( )
13.“舍簪笏于百龄”中的“簪笏”是指代官职,其中“簪”是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是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

( )
14.河阴:“河”特指黄河,“阴”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阳”则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故“河阴”指黄河以北地区。

( )
15.察举制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察”就是“察举”,“孝廉”“秀才”等就是察举的科目。

( )
16.东宫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又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中的“东宫”就是太子,而“除臣洗马”中的“洗马”则是指太子洗马,是太子的侍从官。

( )
17.“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如“孔仲尼”的“仲”,“群季俊秀”“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

( )
18.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历代均有设置,是唯一一所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 )
19.《诗经·小雅》中有“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之句,“怙恃”是依靠的意思,后即用“怙恃”指父母,如“少失怙恃”。

( )
20.“之子于归”“吾妻来归”的“归”,“始适还家门”中的“适”,“吾妻归宁”中的“归宁”,均是指女子回娘家。

( )
【答案】1.√;2.√;
3.×【解析】“始于秦汉”说法错误,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刘彻继位以后,才出现“年号”;
4.√;
5.√;
5.×【解析】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6.√;8.√
9.×【解析】童生是文童的别称,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10.√;
11.×【解析】“一般是长辈起的”错,一般是自己起的;
12.√;13.√;
13.×【解析】“阴”指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阳”指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因此河阴指黄河以南地区;
14.√;16.√;17.√;
18.×【解析】“是唯一一所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错,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除“太学”外,还有“国子学”;
19.√;
20.×【解析】“之子于归”“吾妻来归”中的“归”的本义,“始适还家门”中的“适”均指女子出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