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抗日战争爆发和国共合作抗日
八年级历史第八单元知识点
以下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单元的知识点总结: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1课抗日战争的爆发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发动军事进攻,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开始。
2.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最终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22课血肉筑长城1.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2.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地区与日军展开激战,取得重大胜利。
3.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对日军发起大规模进攻,破坏交通线、拔除日军据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4.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
第23课内战烽火(国共内战)1.重庆谈判:为争取和平民主,1945年8月底,毛泽东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主要分为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四个阶段。
最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国民党统治,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个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时期的历史。
其中抗日战争部分主要讲述了战争的爆发、国共合作、重要战役和胜利结束等内容;解放战争部分则重点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斗争、重庆谈判、解放战争的进程和胜利的意义等。
通过学习这个单元,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和英勇奋斗,认识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必然性。
初中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国共合作抗日》PPT课件 (6)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我们对卢沟桥事件的主张》
七七事变爆发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7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为
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付国民党中央,并派周恩来与国民党谈判。
蒋 介 石 发 表 庐 山 讲 话
1937年八一三事变(第二次上海事变)的发生,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因而谈判中表现 出较多的合作愿望,被迫接受中共提出的条件。8月,国民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 八路军,陕甘宁苏维埃政府改称陕甘宁边区政府。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正式发表了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 谈话,标志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相互配合的方式合作抗日。
新 四 军 战 士 抗 击 敌 人
周恩来与新四军领导人的合影
新四军东江纵队在战斗中
抗战时期两个战场长期并存
由中日双方矛盾特点和国共合作方式决定的 1.中日国情,决定了日本在侵略中国时,只 能占领大中城市、交通要道及其周围地区。 敌占区会有很多统治薄弱的地区,可以开辟 2敌.国后共抗两日党根采据取地“,党进外行合游作击”战方争式;,都有自 己所领导的军队。国民党主要负责正面战场, 共3产.国党民开政辟府敌正后面战战场场;的抗战,粉碎日军迅速 灭亡中国的计划,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条 件;敌后战场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 的游击战争,不仅使抗日根据地存在和发展 壮大起来,而且牵制了大量日军,使正面战
晋绥抗日根据地革命纪念馆,即原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晋绥边区政府、晋绥军区司令
部旧址。1942年,晋绥军区司令部暨120师师部移驻此院,同时成立了中共中央晋绥分局。
从此,这里成为当时晋绥抗日根据地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抵御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所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而在这场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合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合作模式以及合作的影响等方面内容。
一、历史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于1937年,当时的中国正面临日本侵略的严峻形势。
而国共两党在抗击民族危机方面具有共同的利益和责任,这也成为了国共合作的前提。
二、合作模式1. 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联合了各方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这包括与旧民主主义力量、各地方政权以及其他抗日团体的合作。
通过统一战线,国共两党有效地凝聚了抗战力量,形成了强大的统一战线合力。
2. 提供军事支援国共两党通过派出人员参加军事行动、组建军队以及提供物资等方式,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军事支援。
例如,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部队,与国民党军队共同组成了中国军队的主力。
双方合作配合,共同抵御日本侵略。
3. 政治协商国共两党通过政治协商的方式,就国家前途、抗战方针等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和统一。
例如,召开了重要的南京政治协商会议,就国共合作和共同抗战达成了重要共识。
这种政治协商为国共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三、合作的影响1. 构建了强大的抗战力量国共合作使得中国抗日战争有了强有力的组织和指挥体系,形成了庞大的民族统一战线,有效地凝聚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力量,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促进了国共关系的改善国共合作使得两党之间的互信逐渐增强,通过共同的斗争,国共两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3. 形成了民族精神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成为了民族团结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这场战争中,国共两党、中国人民以及各界人士共同抗击侵略者,形成了众志成城、团结抗战的强大力量,培育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
综上所述,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为中国抗战的胜利和国共两党的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抗战中的国共合作
历史报告抗战中的国共合作目录一、前言 (3)二、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 (4)三、历史时期的西安事变 (5)四、抗日战争中的国共合作 (6)五、后国共合作时期 (8)六、结语 (9)七、附件:调查问卷分析 (10)一、前言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是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日军入侵中国东北;1932年1月,日军进犯上海;1935年,日军不断蚕食华北地区,史称“华北事变”……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了严重地侵犯与破坏。
举国上下掀起了抗日热潮:东北人民抗日,“一二九运动”……国民党,共产党,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两个政党,虽然信仰、政治主张、阶级属性大不相同,但联合抗日、拯救民族已成历史必然,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次国共合作,感受中国人民的勇敢与智慧。
二、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首先,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民族矛盾。
华北事变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作为其独霸亚洲、征服世界战略基地的野心。
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最关键的时刻,此时此刻任何的问题包括两党矛盾都应该搁置一边,共同抗日已是历史必然。
其次,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
中国共产党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的转变,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使国共合作成为可能。
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一方面积极促进全国人民中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浪潮,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最后,日军华北事变后势力范围深入中国内地,严重威胁英美在华利益,形成了英美联合同日本军国主义的斗争的局面。
西安事变后,英美从自身利益出发,主张支持国共合作。
苏联和共产国际也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持赞同态度,为国共合作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八年级抗日战争知识点
八年级抗日战争知识点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也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一次伟大斗争。
作为中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和知识点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八年级抗日战争知识点。
一、抗战爆发背景1931年,日本为了扩张势力,制造了所谓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的沈阳。
接着,日军向华北、华中发动进攻,中国政府采取了“和平抗日”政策,但日本并不听从。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事变中发动进攻,抗战爆发。
二、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抗日战争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战初期,1937年7月至1938年底。
第二阶段为相持阶段,1939年至1941年。
第三阶段为反攻阶段,1942年至1945年,中国军队逐渐打垮了日军。
三、抗战胜利的决定性战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有许多决定性的战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华北决战、华东会战、长沙保卫战、珍宝山战役和彭德怀部的辽沈战役等。
四、中国军队的抗战策略中国军队在抗战期间实行了不同的抗战策略。
初战失利后,中国政府采取了“内战停止,城市抗战,游击战争”的策略。
另外,中国还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来团结各族群众,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
五、抗战胜利的意义中国经历了8年的艰苦卓绝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在于:第一,保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领土完整;第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第三,促进了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总之,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和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发展,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爱国和报效祖国。
八年级历史抗日战争爆发和国共合作抗日
(01全国春季35)试述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进行的努力。(13分)
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抗日,反 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2分) ②在东北组织抗日活动,与福建人民政府签订《抗日 停战协定》。(2分) ③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在 瓦窖堡会议上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3分) ④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表明团结抗日的诚意,成 为扭转时局的关键。(3分) ⑤“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发表抗日通电,所领导的武 装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 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3分)
一对矛盾: 两条路线:
中日民族矛盾
中 共——全面抗战路线 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
两个战场
中 共:敌后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1937、7——1938、10)
三个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5、8) 战略反攻阶段(1945、8——1945、9、2) 国民党政府 伪满洲国 三个政权 日扶植的傀儡政权 汪伪政权 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
(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19)抗日战争期间某 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 谈话:“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 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 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 征的是 A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
思考: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敌后持久抗战和人民战争最 典型、最突出的地区在哪里?
发动群众
都是着眼于农村,发动和依靠群众, 壮大革命力量
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担当主要的抗战任务,多次组织大 规模会战,正面战场的抗战,歼灭了大量日军,粉碎了敌人三个月 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但由于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导致丧师 失地,大片国土沦于敌手。正面战场在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展 开。没有正面战场的抗战,就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共产党开 辟的敌后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正面战场的 抗战。在正面战场节节溃败的形势下、敌后战场的抗战,极大地增 强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也使抗日战争很快进入战略相 持阶段。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的经过和胜利的意义。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抗日战争的爆发、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抗日战争的胜利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经过和胜利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经过和胜利的意义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感兴趣,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和胜利的意义,掌握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抗日战争的经过和胜利的意义。
2.难点: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的评述。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和胜利的意义。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英雄人物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辅助教学。
3.视频资料:准备相关视频资料,用于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4.作业素材:准备相关作业素材,包括练习题和案例分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引发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和胜利的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是指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抗日战争从1937年7月开始,至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止,共持续了八年之久。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抗日战争主要源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抵抗。
1. 日本对中国发动侵略:自19世纪末以来,日本帝国主义通过战争和掠夺,逐渐获得了对中国的控制权。
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所谓的“伪满洲国”,并对中国各地进行了经济和军事上的侵略。
2. 中国人民的不屈抵抗: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不断扩大侵略的规模。
中国人民开始组织起来,积极抵抗日本军队的入侵。
一系列的抗日宣言和抗日游击战争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二、抗日战争的特点与进程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国以民族解放和抵抗侵略为目标的全面抗战。
战争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1. 游击战争阶段:从1937年开始,中国人民在国共合作下,组织起来展开了广泛而艰苦的游击战争。
游击战争使日本军队陷入了长期的困扰,给中国人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2. 根据地战争阶段:在游击战争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中国大地上建立了广大的根据地。
根据地成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重要后方,也是抗日战争的战略支点。
以延安为核心的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象征。
3. 正规战争阶段:随着抗日战争的进行,中国的正规军队日渐壮大,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与日本军队进行大规模的正面战斗。
1944年,中国军队在百团大战中取得较大胜利,对于进一步扩大抗日战场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解放战争的背景与进程解放战争,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了国民党政府,取得全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争。
解放战争开始于1946年,结束于1949年,持续了三年之久。
1. 国共内战: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国内爆发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政府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军事对抗。
八年级上册历史概括
八年级上册历史概括
八年级上册历史概括:
本册书主要讲述了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
1.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讲述了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历史事件,以及在这些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讲述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讲述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革命运动等历史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
4.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讲述了抗日战争的爆发、国共合作抗日、抗日战争的胜利等历史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5.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讲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爆发、国共内战、新中国的成立等历史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中国人民的影响。
此外,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图片和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6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的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
时间跨度:本单元的时间跨度为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这一时期通常也被称为抗日战争时期。
课节概述: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中国共产党等各方面经过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在顽强抵抗日军的侵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阶段特征: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1.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2.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3.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4.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5.知道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前日本政府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正确评价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争的抗战;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正面战场:正面战场是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
由于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
2.敌后战场:指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深入到日本占领区而开辟的战场。
一般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依靠有利地形在日本军队占领区所形成的有一定军事控制范围的地区。
由于这些地区是在日本占领军所控制的后方,相对于抗日战争初期,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日本军队和国民党政府军队正面交锋的战场而言,叫敌后战场。
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
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达成了国共合作的协议,共同努力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这一合作关系标志着中国两大政党之间的合作关系进入新的阶段,为中国的和平与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国共合作的形成背景、合作的内容以及合作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帮助读者对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之间的联系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国共合作的形成背景国共合作的形成背景复杂而丰富。
首先,抗日战争使两党在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利益和共同的敌人。
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争等方式积极参与到抗日斗争中,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其次,两党之间的内战虽然在抗日战争期间有所减缓,但并未停止。
国共两党的领导人及其党内核心团队逐渐认识到,内战只会削弱中国的实力,加大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难度。
最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也推动了两党进行合作。
苏联的参战以及美国的援助使得中国在抗战中得到了更多的支持,也为两党寻求共同发展的空间提供了机遇。
二、国共合作的内容国共合作的内容包括政治合作、军事合作以及经济合作等方面。
政治合作是国共两党开展合作的核心内容。
两党在政治上的合作,首先体现在建立统一的抗日民主政权上。
1945年底,中国国民党政府和中国共产党达成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确定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国家机构的发展方向。
其次,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国共两军实现了整编,形成了统一战线。
经济合作方面,两党致力于恢复战争所造成的经济破坏,共同发展国计民生。
此外,两党还开展了广泛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两党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三、国共合作的影响国共合作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和后续的新中国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国共两党的合作使中国得以实现抗日战争的胜利。
两党的合作使中国能够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形成抗日的统一战线。
其次,国共合作为中国建立了一种政党之间的合作模式,为后来中国政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再次,国共合作的实施,使中国得到了更多的国际支持和认可。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知识概括 第6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概括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九一八事变(1)爆发:1931年9月18日,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炮轰沈阳城。
(2)结果: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2.一二·九运动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高呼口号,向国民党当局请愿。
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
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西安事变(1)发生: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2)结果: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3)影响: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七七事变(1)爆发: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向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炮轰宛平城,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2)影响:中华全民族抗战开始。
5.第二次国共合作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这样,以国共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6.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淞沪会战爆发。
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7.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八年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 日本侵华与中国抗日
八年历史上册第六单元日本侵华与中国抗日大事记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从此开始。
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
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爆发了一二九运动。
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
最终和平解决。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在保卫平津的战斗中,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
1937年8月13日,日军制造“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
中国军队组织的淞沪会战开始。
1937年8月14日,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击落3架日机,初战告捷。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胜利。
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30多万中国人遇难。
1938年3月,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的最大一场胜仗。
1938年6月---10月,武汉保卫战。
万家岭战役击毙日军3000余人。
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政府。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了八路军的百团大战。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
1941年12月,日军第三次进攻长沙,中国军队组织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为夺取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一枚原子弹。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9日出兵中国东北。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全国规模反攻开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国共合作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国共合作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了尾声,日本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充满艰辛和牺牲的历史,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国共两党的合作。
本文将从背景、合作形势、合作模式和合作成果等方面探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国共合作。
一、背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爆发是基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残暴侵略和压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圈地行动越演越烈,到1937年发生的卢沟桥事变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为国共两党合作提供了根本的动力和共同的目标。
二、合作形势国共两党合作的形势起初并不顺利。
在两党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念和分歧。
但是面对共同的敌人,国共两党逐渐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开始探索建立合作关系。
然而,在合作初期,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政治的不同,两党之间还存在矛盾和摩擦。
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两党逐渐加强了协商和合作,为接下来的战争奠定了基础。
三、合作模式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合作模式,即统一战线。
这个战线包括了所有愿意参与抗战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了这个统一战线,将国共合作扩大到了全民族范围。
民族团结成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强大力量,这种合作模式在历史上赋予了深远的意义。
四、合作成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合作最终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他们通过团结全国人民,壮大军队,形成了强大的抗日力量。
在长征过程中,两党也加强了军事合作,保护了党的核心力量,为日后的战斗奠定了基础。
1941年的皖南事变,展示了两党合作军事行动的成功,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里程碑。
战争结束后,国共两党继续合作,共同建立了新中国,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国共合作不仅结束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也为中国近代史获得了崭新的面貌。
综上所述,国共两党的合作对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的国内政治国共合作与分歧
中国抗日战争的国内政治国共合作与分歧中国抗日战争的国内政治:国共合作与分歧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国内政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共两党在战争期间进行了长时间的合作,但也存在一些分歧。
本文将从国内政治的角度剖析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国共合作与分歧。
一、国共合作的形成中国抗日战争的国共合作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残酷的侵略和统治,严重威胁着中国的独立和民族尊严。
面对外敌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意识到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因此,国共两党在国内政治上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二、合作中的分工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同努力抵抗日本侵略。
国民党倡导团结抗战,发动全国人民参与战争,并承担了大部分的军队和政权。
中国共产党则在农村地区发起游击战争,动员民众,建立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分歧与矛盾的产生尽管国共两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重大的分歧和矛盾。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政治权力竞争。
国共两党在抗战胜利后,对于新中国的建立和政权掌握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这就导致了国共两党在战争结束后的政治斗争,最终走向了内战。
四、国共合作的局限性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合作过程中的分歧和矛盾逐渐累积,最终导致冲突和分裂。
这使得国共两党在战后无法继续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而是走向了敌对对立的阶段。
五、对合作的评估与反思回顾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内政治,国共合作是中国战胜侵略者的重要因素,但也是导致国共分裂的重要原因。
我们应该对国共合作进行客观的评估和反思,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合作与团结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基石,而内部矛盾和分歧则是不可避免的。
只有在尊重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寻求共同的利益点,并通过对话和妥协解决矛盾,才能使国内政治保持稳定和谐的状态。
结语:中国抗日战争的国内政治在国共合作与分歧中经历了许多曲折。
九一八国共合作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九一八国共合作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索,也是国共两党合作的开始。
在这场漫长而艰苦的斗争中,国共两党携手并肩,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的入侵,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国共两党在九一八事变后迅速展开了合作,共同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方针。
这些方针包括:停止国内冲突,实现国共合作;形成统一的抗日民主政治;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等。
这些方针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共两党的合作不仅体现在政治上,还体现在军事上。
两党共同组建了中国人民抗日军队,统一指挥、协作作战。
国共两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保卫了国家的独立与领土的完整,也为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国共两党合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军民团结。
党的组织深入到农村和城市,发动人民群众参与抗日斗争。
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都团结在国共两党的旗帜下,共同为抗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国共两党的引领下,中国人民形成了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抗日氛围,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架起了坚实的民族大义之桥。
值得一提的是,在九一八事变后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中,国共两党不断完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国家的抗战进程。
两党之间的合作关系从最初的合作派和抵抗派,逐渐演变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合作,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统一战线。
最终,中国抗日战争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带领下获得了胜利。
中共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成功解放了全中国。
这场胜利不仅彻底推翻了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也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未来。
总结起来,九一八国共合作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国共两党的合作不仅在政治上形成了联合战线,还在军事和军民团结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两党的共同合作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也为中国的独立和和平发展铺平了道路。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合作的结晶,也是全体中国人民抗战意志的胜利,它将永远铭记在中国历史的长卷中。
抗日战争中的军事合作与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中的军事合作与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军事合作与国共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有效打击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军事上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形成了统一的指挥和战略,并共同组建了抗日根据地。
这种军事合作与国共合作的模式成功地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进行,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军事合作是国共两党在战时共同进行的一种军事行动模式。
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以共同的抗日目标为基础,通过建立联络机构、统一指挥以及共同参战等方式展开了密切的合作。
共产党派遣军事代表进驻国民政府军委会,与国民党军方进行沟通和协商,在战略部署和军事行动中形成了一致意见。
这种军事合作有效地避免了军事行动上的摩擦与误解,形成了强大的抗日合力。
国共合作是指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政治上建立的抗日统一战线。
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广州谈判》和《五一口号》等重要文件的签订,国共双方决定放下分歧,团结起来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这种国共合作使得两党在政治层面上形成了紧密的关系,通过共同斗争提高了两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军事合作与国共合作的辩证关系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军事合作为国共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国共合作则为军事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政治舞台。
在实际的军事行动中,国共两党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了互补合作的局面。
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内积极开展游击战,牵制了日军的后方,为国民党正面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而国民党则提供了丰富的军事装备和经济资源,支持共产党的游击战争。
军事合作与国共合作的相互促进,使得抗日战争的形势不断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然而,军事合作与国共合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由于历史背景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国共两党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分歧。
在实际战斗过程中,两党之间的合作有时会受到局部利益的干扰和阻碍。
此外,由于国共两党各自掌握一支独立军队,指挥体系上的隔阂也给军事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尽管如此,国共两党始终坚持团结合作的原则,不断克服困难,最终实现了协同作战和战略合一。
九一八事变与国共合作抗日有何关系
九一八事变与国共合作抗日有何关系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炮轰沈阳北大营,侵占东北。
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也对中国国内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国共合作抗日方面。
九一八事变之前,国共两党正处于内战状态。
国民党政府致力于“围剿”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而共产党则在为建立人民政权而斗争。
然而,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使得民族矛盾急剧上升,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日本的侵略行径,严重威胁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尊严。
在这种情况下,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
对于国民党来说,九一八事变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方面,日本的侵略直接损害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基础和利益;另一方面,面对民众强烈的抗日呼声,国民党不得不调整其政策。
然而,在初期,国民党政府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仍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共产党的军事“围剿”上。
这种政策导致了国民党在民众中的声誉受损,也使得抗日形势更加严峻。
对于共产党而言,九一八事变后,立即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
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民族危机已经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在这一过程中,共产党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国共两党停止内战,携手抗日。
随着日本侵略的不断加剧,国民党内部也出现了分化。
一些爱国将领和有识之士,开始主张停止内战,抗日救国。
同时,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东北等地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也让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和力量。
在各方压力和形势的逼迫下,国民党政府逐渐意识到,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难以抵御日本的侵略,必须与共产党合作,才能实现抗日的目标。
于是,国共两党开始了接触和谈判。
1936 年 12 月 12 日,西安事变爆发。
张学良、杨虎城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提出抗日救国八项政治主张,逼蒋介石抗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异同点这两个 时期根据地武装斗争的最终结果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 不同点:(1)指导思想:前者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后者是全面抗战路线。(2)斗争对象:前者是国民党反 动派,后者是日本侵略者、顽固派、伪军等。(3)分布 地域:前者主要在江南地区,后者主要在华北地区。 相同点:(1)战略构想:都是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 试图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取得革命的 胜利。(2)发动群众:都是着眼于到农村发动和依靠群 众,壮大革命力量。(3)根据地建设:都是通过发展生 产、政权建设、土地革命等方式巩固和建设根据地。
马山中学:黄树勇
阶段特征
• 从世界史的角度: • ①法西斯势力逐步加强到顶峰后瓦解溃灭; • ②英法美民主势力由纵容侵略到遭受法西斯侵略 再到参与主导反法西斯战争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 利, • ③社会主义苏联由不负责任只顾自身利益到吞下 德国闪电站苦果,再到参与反法西斯战争,最后分享 反法西斯胜利成果,与美国主导战后世界格局; • 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由彼此孤立各自为战到反法 西斯同舟共济赢得胜利.
两个战场的出现是由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这两个战 场相互依存,互相配合,贯穿始终,共同为抗日战争的 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战争策略发生了哪几次变化?原因 各是什么? 抗战初期,采取“速战速决”的作战计划 原因:发达,现代武器装备,军事力量优。 相持阶段到来后,采取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 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 击为辅。 原因:日军迫于战线太长,人力、物力不足和抗日根据 地的严重威胁,进入相持阶段,宣告日本“速战速决” 计划的破产。
★在相持阶段,日本在沦陷区进行的殖民统治 有何特点,以史实说明之。
政治上,以华治华;扶植汪精卫建立南京反革 命傀儡政权; 经济上,以战养战;表现为农业、工业、金融 等方面; 文化上,民族同化;加大初等教育的年限比重, 进行奴化教育; 军事上,华北:治安强化运动;华中:清乡运 动。
(2009年重庆文综39题第(1)小题)
发动群众
都是着眼于农村,发动和依靠群众, 壮大革命力量
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担当主要的抗战任务,多次组织大 规模会战,正面战场的抗战,歼灭了大量日军,粉碎了敌人三个月 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但由于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导致丧师 失地,大片国土沦于敌手。正面战场在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展 开。没有正面战场的抗战,就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共产党开 辟的敌后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正面战场的 抗战。在正面战场节节溃败的形势下、敌后战场的抗战,极大地增 强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也使抗日战争很快进入战略相 持阶段。
思考: “小”日本为何侵略“大”中国?
(1)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 基准”(课件打出“国策基准”的材 料)。 (2)经济原因:自然条件的限制;摆 脱经济危机。 (3)外部原因:国际社的绥靖之风 和国共内战。
(2009年江苏历史8)1937年7月7日,驻华北 l3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 日本在华北地区驻军始于 A 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C.辛亥革命失败之后 D.九一八事变之后
相同点: 1) 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相同: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社会环境里。 2) 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相同:两次国共合作都是 在中共的推动下实现的,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更是一 个首倡者。 3) 共产国际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第一次国共合 作共产国际不仅提出了具体策略,还派代表直接帮助。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起到了指导 作用,但在具体行动方案上则体现了中共的独立自主。 4) 都取得了革命成果: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的国民革 命,虽然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革命的 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不少条件,毕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和 共产党政策失误而最终失败。第二次国共合作不仅完成 了抗日大业,而且革命力量的壮大和党的建设的成效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
日本大陆政策,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共的努力, 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民政府政策的调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1935年“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底,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方针;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 步形成; 1937年7月8日,中共发表抗日通电;蒋介石发表庐山谈 话,8.14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八一三事变 后,改编工农红军;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 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两次国共合作比较
社会背景、两党性质和地位、社会基础、性 质、领导权、合作方式和政治纲领、斗争对 象、结果和前途
不同点1) 两次国共合作方式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 党内合作形式。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具体形式:形式上为 国民政府领导,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保持着政治上、 组织上的独立性。 2)两次国共合作政治基础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为进行 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 政治基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 义侵略。 3)两次国共合作的结果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国民党 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破裂。第二次国共合作则一直维持到 抗日战争结束。 4) 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不同:第一次是中国共产党力量 小,国民党同样需要和共产党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二次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 进行的。
正面战场:由国民党政府指挥,国民政府 军队为主力的战场,战场主要在敌我冲突 的对面。
敌后战场:由共产党领导,在敌人的占领区 进行作战并且建立起根据地的地方称为敌后 战场。
(2009年广东历史9)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在 工作报告中说,国民党肤施县党部在延安公开出 版几种壁报,张贴通衢。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 党印刷传单,已是尽人皆知。这反映出当时 C A.国民党已在军事上占领延安 B.边区政府由国民党政府直接管辖 C.正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D.共产党允许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①广泛的民族性;②采取党外合作的形式;③无统一的组 织机构和成文的政治纲领;④各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⑤ 统一战线始终存在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⑥中共政策:坚 持领导权(坚持对自己军队和政权的领导); ⑦得到国际 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
中共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建立,是抗日战争的旗帜,有利于团结 一切抗日力量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是中国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抗日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 (1)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防御阶段。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 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国抗战的开始。这一时 期,日本大举进攻中国;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出现两个战场抗战的局面,这是中国抗战的 重要特点之一。 (2)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初是相持阶段。1938年10月,日本占 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这一阶段,日本改变 了侵华策略;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蒋介石集团发生动摇,消极 抗日,积极反共;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克 服重重困难,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 要战场,对抗战胜利具有决定的意义。 (3)1945年8月至9月是反攻阶段。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美 国动用原子弹轰炸日本,中国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抗日战争进 入反攻阶段。8月15日,日本宜布五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 降书。至此,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二、 农村革命根据地
指导思想 分布地域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主要在江南 国民党反动派
敌后抗日根据地
全面抗战路线 主要在华北
异 斗争对象
战略构想
日本侵略军、顽固
派、伪军等
都是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试图通过农村包 围城市的道路,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同 根据地建设 都是通过发展生产、土地革命和政
权建设等方式巩固和建设根据地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革命统一战线比较
相同点:1 都是各阶级组成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2 都有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合作 3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 战线都因国民党而遭破坏 不同点 1革命统一战线是党内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 党外合作 2革命统一战线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和政治纲领 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无双方共同遵守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 3革命统一战线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扶植下的北洋军阀 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斗争对象是日本法西斯 4革命统一战线只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帮助支持 而 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
在华北地区:①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最早、 最多,是八路军的抗日前线。②进行了抗战 以来的平型关大捷(首次大捷)和规模最大的 百团大战。③创造了著名的地道战、地雷战, 有少数民族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④ 是反扫荡的重点地区⑤首先发动局部反攻, 后来是反攻的前沿阵地。这些特点和表现, 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
一对矛盾: 两条路线:
中日民族矛盾
中 共——全面抗战路线 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
两个战场
中 共:敌后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1937、7——1938、10)
三个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5、8) 战略反攻阶段(1945、8——1945、9、2) 国民党政府 伪满洲国 三个政权 日扶植的傀儡政权 汪伪政权 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
从中国史角度
政治: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 盾;以国共合作为基础进行全民族抗战;统一战 线内部存在尖锐斗争。
军事: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国民党反 共高潮;中共在军事上坚决回击。
外交:日本企图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发动侵 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兴起;国民政府收复部分 主权(治外法权)
(01全国春季35)试述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进行的努力。(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