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通用(10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通用(10
篇)
写教案就不能过于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自然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
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7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魅力”为主题,为我们编选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叙述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有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壮观和雄伟。
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中不但运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声威,还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的反映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由衷的发出了“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编选本篇课文的意图有二,一是使
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
味关键词句、重点段落,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情分析】
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于写景文章有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
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景,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学会“潮、称、盐”等13个生字,认识“罩、屹、鼎”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词语。
2.通过“三读(读准、读通、读懂)”,自主学习,乐于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阅读中,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有关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大潮的景色。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读议结合法、理解想象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准备】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说说哪个景点给你留下印象最深。
2.今天呀,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去领略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伸出你们的手,与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齐读课题。
(板书:观潮)
3.“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观“字,意思一样吗?快查查字典,看看分别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__,形成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初读:请同学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
2.检查生字词:以学生已有的水平为起点,在学生自读、相互交流
的基础上,教师相机点拨。
提醒“蒙”字中间的短横不要丢掉,“薄”字不能写出左右结构,“昂”字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3.播放视频:同学们,你们想亲眼看看这奇特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对话,给学生留下宽松的、自由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理清课文脉络。
三、重点研读,感受奇特美景
本环节紧紧围绕“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奇观)进行教学。
1.同学们,刚刚录像里潮水的景色,咱们课文里也有,赶紧翻开课本,自由默读课文3、4、5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潮水的句子特别喜欢,你就把它画出来,先自己读一读,一会再请同学来展示。
①学生先自我尝试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③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2.全班分小组展开讨论,两组寻找“你看到什么”,两组寻找“你听到什么”。
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点拨下列词句的理解
⑴讨论交流,你听到了什么: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
颤动、风号狼吼
①通过师生模拟雷声“轰隆隆”体会理解“闷雷滚动”。
②展开想象,说说怎样的声音,才会让你感觉到天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⑴讨论交流你看到了什么:人声鼎沸、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漫天卷地
①学生交流想象潮水来临时人们的心情,表演人们的动作,从而理解“沸腾”、“人声鼎沸”:如果你此时就站在江边,看着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你等待已久的大潮出现了,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样做?结合你现在的感受再来读读。
②出示对比句:学生对比交流。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⑴小组互评,相互补充,加深体会感受。
⑴引导再读:刚刚我们从全班的合作交流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这奇特而又壮观的大潮,钱塘江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再次感受这震撼人心的美景把。
设计意图: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
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
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3.创设情境,运用词语
⑴引导: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段话里有很多非常优美的词语,你们喜欢吗?想要积累它们吗?下面听老师说意思,你们猜词语,看谁掌握,反应最快。
①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人声鼎沸),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②风和浪都很平静-
③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④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⑤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⑴积累词语,单单知道意思还不行,还要学会运用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应用一下把,假如你是一个小记者,现在你就在钱塘江边,你要报道这样一个天下奇观,你会怎么说?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词语的办法要求学生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同时又采用小记者报道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内化知识,升华感情。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生交流学习本课后的感受体会。
2.出示作业自助餐:
①喜欢积累的你,背诵课文3、4自然段,并抄一抄,背一背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句语。
②喜欢交流的你,向你的爸爸妈妈简单介绍钱塘江奇特壮观的景色。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并借助语言材料,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
教学难点:
领悟“给予是快乐的”内涵,懂得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视频生活中与“给予”相关的故事。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给予”
2、请生读给予。
3、请生解给予。
(使别人得到)
(设计意图:给学生明确授课的主题,并提升学生兴趣。
)
二、初读课文
1 生默读,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课文中的人物都是谁?
2 再默读,课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设计意图:概括全文大意,基本明白课文主要内容。
同学培养学生默读习惯。
)
三、学习课文
预想喜欢的句子1: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 (也有同学喜欢这一句吗?)
1、男孩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是因为他看见了保罗漂亮的新车)
2、他看见保罗的新车有种什么感觉?羡慕
3、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动作:“走来走去” “轻轻地摸”
神情:“满脸羡慕” “睁大眼睛”“惊叹”
语言:
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4、理解“羡慕”
保罗以为男孩羡慕他什么?
实际上男孩羡慕保罗什么?
所以男孩认为“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也获取一辆这样的新车)
而实际上是男孩希望自己有这样一辆新车给予弟弟。
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
四、阅读链接:
《给永远比拿愉快》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还有很多给予的故事,意义很都很深刻。
从而进一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一页—“给予他人是快乐的”)
五、扩展
说说生活中给予他人或者社会的例子。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
“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
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
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
试着体会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4.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5.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回忆内容,深入理解
(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两件事?
2.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
3.叶老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又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我”应邀做客,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第8自然段
通过看文中插图、想象、朗读感受叶老平易近人,和蔼亲切。
3.第9自然段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通过朗读、补充课外资料──叶老和“我”谈话的内容,感受叶老的亲切、质朴。
4.第10自然段
(1)理解词语:楷模──榜样,模范。
叶老的人品──平易近人、真诚宽厚;作品──一丝不苟,写作极为认真。
5.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山虎)
(1)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读一读。
(2)全班交流: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
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爬山虎因心情不同、时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前后描写不同。
6.叶老的谈话不仅给了“我”信心,还带给“我”怎样的收获呢?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合课文,解决问题。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
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创新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引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乌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回忆。
(激发兴趣)
2.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叙述故事,展示自学。
二、创设条件
1.质疑: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游欧洲,这个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吗?你说说自己是如何看待乌塔的?
2.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组织研究
1.根据同学们的看法不同,现在我们自愿结组,喜欢乌塔,特别赞同她的做法的在一组,其余的在一组,大家分别商讨、学习,用书中的语言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展开辩论。
分组,交流想法。
两组之间展开辩论。
3.得出结论,达成共识。
板书:长出独立的翅膀。
四、引导创新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独立自主的人,只要是符合一定的条件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发表自己的演讲:谈谈我们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反思小结
1.本篇课文学完了,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六、巩固提高
1.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谈出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研究性作业
同学们你们都去哪里游玩过,哪些地方最喜欢,请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诗,或写文,或画画,把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
然后展示给同学们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重难点:
1.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学习书信的格式、写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如果你想和家人、亲戚、朋友或同学沟通想法、分享快
乐、倾诉烦恼,你会用哪些方式?(面谈、通电话、发电子邮件、书信……)
2.从古至今,书信都是人们之间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书信的内容包罗万丈,除了分享快乐、倾诉烦恼,还有请求帮助的、汇报情况的等等。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8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里就有两封信,请大家看看这两封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板书: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二、自由阅读,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阅读课文,看两封信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简单概括书信内容。
三、深入思考,探究文中道理
1.师:对于张国强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你曾经有过这种感觉吗?你是怎样做的?
2.师:柯岩老师提到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觉得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
师:我们看到这句中,有两个丈量单位进行比较,谁跟谁比?
生:尺和寸比。
师:尺和寸有什么关系?
生:1尺=10寸。
师:一尺和一寸比,谁长?
生:尺长。
师:那又为什么这里说是尺有所短呢?
学生思考。
师:尺有所短,那是一尺在跟谁比啊?
生:跟一米比。
跟一丈比,就显得短了。
师:很好,相信你们也同时明白了寸有所长是怎么回事了。
生:那是把一寸和一厘米、一毫米在比了。
师:对极了。
师:明明是尺和寸在比长短,柯岩怎么把这句话送给张国强,她的目的又是什么?
生:柯岩想告诉张国强一个人如果总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比自己的短处,那么他不但会停止前进,还会……(找课文句子读)
师:你能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个道理吗? 生:我的学习成绩比__好,但是体育成绩不如他。
其他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回答。
师:你觉得你可以去学习班上那位同学的长处?
生:写字、朗读、跑步、……
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句话太有道理了。
让我们一起记住这句名言吧。
(引读:让我们一起记住“尺有所短……”)
四、讨论交流,了解书信好处
1.猜一猜:这么多可以和柯岩老师倾诉烦恼的方式,张国强为什么选择写信而不选择打电话或其他方式呢?
2.交流:写信给好友有哪些好处呢?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
a、有的地区还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可以用书信与外沟通。
b、不好意思说出来的话,可以用书信表达。
c、有时候见字如见人,书信让人有温暖的感觉。
d、……
五、观察发现,认识书信格式
1.自由观察两封信的格式,交流自己的发现。
2.教师边小结边在黑板上按信的格式板书:
(1)称呼。
把对说信任的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
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2)正文。
正文的开头空两格,通常是先写问候的话。
如果说的事多,就应该分段些,写完一件再写一件。
每段起行空两格,转行顶格。
(3)结尾。
正文完了,结尾应该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
其中,“此致”“祝你”等字眼,应该紧接正文之后,或单独占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工作顺利”等字眼,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4)署名。
结尾写完后,在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5)日期。
日期可以写在署名的后面,也可以另起一行写。
六、巩固练习,紧记书信格式。
1.出示练习,让学生根据内容改成书信的格式。
练习内容:今天,小明写信通知哥哥爸爸得了急病,请哥哥收到信后马上回家。
2.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3.指名在黑板写,全班校正。
七、作业:写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7
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1、听写部分词语。
2、同学之间相互批改订正。
3、我们刚刚送走的20世纪是个科技发达、呼风唤雨、神通广大的世纪,请带着你的理解将课题再读一读。
二、品析词句,感悟科技之奇。
1、回顾上节课学生疑问,指导解决。
教师抛出自己疑问:为什么20世纪的成就,文中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2、学生小组讨论,说明理由。
3、学生给老师释疑:⑴诗句的本意。
⑴用短暂的“一夜”形容一个世纪的原因。
⑴你能对这“一夜”的“黑暗”,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做出具体描述吗?⑴“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文中指什么?⑴结合你查找的资料,你认为还有哪些“梨花”也竞相开放了?你能模仿课文中“登上月球、潜
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这样的形式,说得更好一些吗?⑴你能用朗读表现出你的感受,让老师有所感悟吗?
4、适时完成板书:20世界呼风唤雨实现愿望
〔设计意图〕
给教师释疑,孩子们必定兴趣盎然。
在老师步步紧逼地疑问中,学生争锋相对地进行辨析。
学生的思维火花被激活,他们主动带着问题阅读文本,与文本直接对话,不仅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很自然地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
三、畅想未来,激起爱科学之愿
1、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怎么谈“科学”?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用一句话来表述。
2、课前的访谈调查肯定给你很多启示,那么如果你是未来的设计师,请尽情你能描绘21世纪的蓝图。
3、根据你们的描绘,和着老师的板书,你能对出一个有关21世纪的下联吗?
四、充分准备,应对科学老师挑战。
1、如科学老师到阵,则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提示可以引经据典,举例子作对比,甚至运用设问句等方法,结合所查资料,推选代表和科学老师pk。
2、如果科学老师未到阵,则将小组代表们的发言用录音机录下,课后和科学老师交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认识课后生字。
(2) 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和事物。
(3) 讨论、交流课文内容,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捷。
2、过程与方法
(1) 采用合作学习,运用选择好的方式自学。
(2) 运用表格、图画等方式再现住宅的设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想象,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捷。
重、难点与关键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捷。
2、想象出课文描写的场景和事物。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2、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不会读的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