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主观世界的一种现象,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研究证明:只有当人们对获得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时,才能引发其认知需要。认知需要是学习的一种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是促使人们进一步探究的内在驱动力,是人们在学习中克服困难,战胜挫折,顽强前进的力量源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这样的断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那么作为教学实践主渠道的课堂,如何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笔者结合高中世界近现史上册第三章第五节: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认识。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学生是历史课堂主人的概念,把长期以来教师占据的“课堂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例如,在上“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时,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悬念,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及有关材料思考,“为什么资本主义列强要奔走于全球各地”?学生思考后纷纷举手,我特指平时成绩较差的一位同学回答,因为答案比较浅显。这样使较差的同学也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历史的自信心。然后我语锋一转,再次设问,那么列强对外侵略扩张的目的,方式程度又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完成下面一张表格(挂出小黑板)学生结合
英俄对外侵略扩张对比表
张表格,几分钟后,很多同学急于把自己的“杰作”奉献出来,我请一位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上来填写,然后请其他同学来补充。国为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据我观察学生专心致志,课堂气氛活跃,据此,我趁热打铁,我再次创设一个问题情景:那么列强对世界的侵略给世界营成什么影响呢?因为教材中有一段现成的结论,但学生对如何得出结论的过程并不十分清楚。高中生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独立性和批判性的显著发展,如果告诉现成答案不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为此,我要求学生阅读四段材料:
材料一: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己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新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大洋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糠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材料三: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革命完成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了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
工具。——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材料四: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是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要求学生据这四段材料推出结论,这样增强学生对历力知识的渴求心理,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如材料一自然得出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据二、三、四材料也能得出相应的结论,即加剧了被侵略地的贫困,给当地人民带来极大灾难,客观上冲击这些地方旧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的同学还能得出加剧东西方的矛盾及资本主义列强的矛盾等等。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充满生气的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展学习潜能。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在甘当配角的同时,做好每堂课的“导演”一节课成功与否,就好象一部电影、电视剧的成功与否一样,固然与演员的演技有一定关系,但很多导演的执导技巧,小平更有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在执导每一节课时,应注间以下二个方面:第一:教师要有亲和力,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之间的知识传授过程,又是师生的情感交流过程,在上课中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即使我们要求的答案与学生回答的有距离,我们还应该鼓励他往另一方面去思考,不能用训斥的语言告诉他错了,如同学在填写英国侵略扩张的目的时这样填“为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这种答案与要求有一定差距,但不能说错了,因为答案有其合理性,面对这种情况,只能引导“工业资产阶级最需要什么”这样学生自然能得出“市场和原料”使学生的劳动得到肯定,就会使师生的情感交流得到发展,第二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设疑布阵,一节课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设问?怎样创设问题的情况?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为什么要在“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的影响这一问题时提供四段材料呢?是考虑到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实践证明这样四段材料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初步了设想。
总之,历史教学活动中,只有贯彻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原则,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