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名校提分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6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0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易错点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0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易错点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易错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利于学生备战高考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示意图及变式图,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度:4重要程度:5内容:易错点1. 有关寒流、暖流常见的理解误区① 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高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是暖流, 较流经海区水温低的是寒流。

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 高,寒流水温低。

不在同一纬度的海区,寒暖流的水温不能比较高低。

② 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不一定都是暖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是暖流。

如果洋流只是从低纬流向高纬,则不一定是.暖流,例如,索马里寒流(夏季)由于受上升流的影响(深层水温低于表层水温), 虽然从低纬流向高纬,但仍然是寒流。

③ 一样的漂流不一样的性质一一南北半球漂流性质相反盛行西风吹拂海面形成西风漂流,由于盛行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 所以西风漂流也应流向高 纬,为暖流。

但是南半球的西风漂流由于没有陆地的阻挡,南极冷水汇入,浮冰融化吸热, 再加上强劲干冷的极地东风的吹拂,使其成为寒流。

2. 不理解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海水等温线的分布规律不理解( 2)对影响海水等.温线弯曲的因素理解不清,判断不出寒暖流;三是对 洋流的分布记忆不清。

例1读某海区海水等温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在海水等温线图中,数值向北方递 区位于南半球。

图中海水等温线显然向北方 球。

海水等温线在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发生弯曲,就北半球而言,在暖流的影响下, 线必然向高纬凸出;主标题 副标题 关键词 (1 )该海区位于(2) (3) (4) 【(1)(3) (4) 半球(南或北)。

A 处为流,B 处为________________ 流;原因是 该海域利用 价值最大的海洋资源是 __________若该海区位于太平洋,则洋流暖 寒 渔业资源 日本暖流A 海区的水温比两侧高,B 海区的水温比两侧低 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 千岛寒流 同一纬度上, 吸引了大批鱼群 减的海区,位于北半球;数值向南方递减的海 递减,由20C 递减到10C ,该海区应位于北半 等温 寒流经过的海区,等温线必然向低纬凸出。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2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阶段性测试题 湘教版必修1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2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阶段性测试题 湘教版必修1

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阶段性测试题湘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xx·天津滨海新区联考)下图为“内蒙古某山一处花岗岩‘石林’景观”。

完成1~2题。

1.图中“石林”景观,按照成因,其岩石为( )A.玄武岩B.变质岩C.沉积岩D.岩浆岩2.图中“石林”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 )A.地壳下降—岩浆活动—风化、侵蚀B.地壳上升—岩浆活动—风化、堆积C.岩浆活动—地壳上升—风化、侵蚀D.岩浆活动—地壳下降—风化、堆积答案:1.D 2.C解析:第1题,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

第2题,岩浆侵入活动形成花岗岩→地壳上升,花岗岩出露地表→受外力风化、侵蚀等作用形成“石林”景观。

(xx·山西省太原市高三调研)读“地貌模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由图可知( )A.沉积物主要是风力作用形成的B.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大C.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D.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深4.该地貌主要分布在( )A.山间河谷出口处B.大江大河的中下游C.盆地中心D.河流入海口处答案:3.C 4.A解析:第3题,图示为冲积扇地貌的剖面图。

沉积物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的;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扇形地上部地下水埋藏深。

第4题,冲积扇主要分布在地势和缓、沉积作用明显的河流出山口处。

下图为“亚洲东岸某地海陆分布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示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地区地壳运动以水平挤压为主B.该地区有三种类型的水循环C.该地区陆上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D.夏季甲山脉西侧降水丰富6.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为向斜,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B.乙处与其两侧的岩块相比,属于上升岩块C.丙处为火山,岩浆不断从这里涌出形成新的大洋地壳D.丁处为海沟,位于板块生长边界答案:5.D 6.A解析:第5题,甲山西侧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7讲全球性大气环流课件中图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7讲全球性大气环流课件中图版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及移动规律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地 __地_表_转_热_偏_量_向_分_力_布_影不响均⇒三圈环流① ② ③低 _高中__纬 纬纬__环 环_环流 流流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1)七 气个 压带A为CEG为赤为为_道_极__副副_低_地__热极_气_高__带地_压_气__高低_带_压__气气__带__压压____带带南各北有半一球个同纬度
4.读风向,辨气压带高低和名称 (1)风由中间向两侧吹的为高气压带。如上图中甲为北半球副 热带高气压带,乙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2)风由两侧向中间吹的为低气压带。如上图中丙为北半球副 极地低气压带,丁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5.读气压带、风带,辨天气状况 (1)高气压带控制下多晴朗天气。 (2)低气压带控制下多阴雨天气。 (3)盛行西风带控制下一般多阴雨天气(背风坡除外)。 (4)信风带控制下一般多晴朗天气(来自海洋上的信风带除外)。 (5)极地东风带控制下一般多晴朗天气。
(高考全国卷Ⅱ)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 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 就易形成雾。下图中,S 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 S 市。 据此完成 1~2 题。
1.S 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
A.降水较少
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
D.光照较强
2.夏季,S 市主要受( )
3.该月为( )
A.1 月
B.4 月
C.7 月
D.10 月
4.图中虚线框范围内热带辐合带位置较东侧明显偏北的可能
原因是( )
A.沿岸寒流降温
B.地势高气压低
C.南北气流辐合
D.阳坡受热增温
解析:第 3 题,图中的热带辐合带就是赤道低气压带,图示 其位置整体偏南,则应是南半球的夏季,即 1 月。第 4 题, 位置偏北,说明该处较东侧同纬度地区气压低;依据右图显 示有地形因素,同时东侧有东非高原分布,所以东侧地势要 高于此处的平原和低矮高原,故可能是因为阳坡的缘故。 答案:3.A 4.D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5讲水循环与洋流课件湘教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5讲水循环与洋流课件湘教版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人类施
环的地理意义 类活动的影响
加的影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 生产、生活中对水 现实生活中巧用

的影响
循环原理的应用
水循环原理
依据补给关系判断季
结合水文统计,
陆地水体 河流的补给类型 节、不同类型的径流曲
分析补给类型
的相互补
线特征

剖析水文现象,
河流水文特征
全面规范描述
分析水文特征
洋流的分布规律 绘制简略示意图 结合区域图或洋
海域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主要洋流名称
共有洋流
D日本暖流、E 北太平洋暖流、F加利福尼亚寒流、
G 东澳大利亚暖流、H秘鲁寒流、I千岛寒流
A 北赤道暖流、B
J墨西哥湾暖流、K 北大西洋暖流、L拉布拉多寒流、南赤道暖流、C
M 加那利寒流、N巴西暖流、O本格拉寒流
西风漂流
P厄加勒斯暖流、Q西澳大利亚寒流
2.影响因素 盛行风是主要的动力因素,其次还受地转偏向力、陆地形状等因 素影响。 3.分布规律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只在北半球存在)。 (3)南纬 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 (4)北印度洋上的季风洋流,冬季呈逆时针流动,夏季呈顺时针流动。
4.主要洋流及其分布 图示
世界洋流
主要洋流的名称 依据海陆位置、纬度位 流模式图判断洋
的分布
与分布 置确定洋流名称

洋流对气候的影 依据洋流性质推知沿

岸气候
分析自然现象,
洋流对地
洋流对海洋生物
考查洋流影响
理环境的
分析不同渔场的成因
的影响
影响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1讲水循环课后达标检测湘教版-精装版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1讲水循环课后达标检测湘教版-精装版

教学资料范本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1讲水循环课后达标检测湘教版-精装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精选】20xx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1讲水循环课后达标检测湘教版一、选择题(20xx·天津十二重点中学联考)某野外求生训练营进行荒岛求生训练时,在沙滩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如图1所示.图2为当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图1获取淡水过程中,取水管模仿的水循环的环节是( ) A.蒸发B.降水C.水汽输送D.径流2.关于该取水装置说法正确的是( )A.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6点后B.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15点后C.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因为塑料薄膜增强装置内部的太阳辐射D.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因为塑料薄膜增强装置内部的大气逆辐射解析:第1题,图示取水管作用是把集水器收集的淡水取出,类似于水循环的径流环节.第2题,该装置主要是利用膜内热量来蒸发水汽,再利用膜外温度低于膜内,使蒸发的水汽遇冷凝结,故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为膜内高温且膜内外温差最大的时段,即10-18时之间.图示膜下气温高于膜上气温,而太阳辐射不可能使膜下气温高于膜上,则可能是塑料薄膜增强了装置内部的大气逆辐射,故D正确.答案:1.D 2.D(20xx·高考天津卷)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xx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材料回答3~4题. 3.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上游水电站增多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C.下游降水量减少D.流域内用水量增多4.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xx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随着时间推移,黄河中上游来水在减少,流域内用水量不断增多,是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呈下降趋势的最主要原因;上游水电站增多,只是改变黄河流量的季节变化,对黄河入海水量影响不大;中游水土流失加剧,使得黄河含沙量增加,对水量影响小;从1951年到20xx年,黄河下游降水量没有明显减少,不是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原因.第4题,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泥沙也减少,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减少,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会出现海水倒灌现象,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加重,对河口地区的气候影响不大,气候不会变干.答案:3.D 4.B(20xx·佛山模拟)石羊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内陆河流域,南靠祁连山山脉,北邻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据近几十年统计发现,石羊河流域年平均结冰期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结冰期是指当年下半年第一次结冰出现(结冰初日)到翌年上半年最后一次结冰结束(结冰终日)所持续的日数.读图回答5~7题.5.石羊河的汛期出现在(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6.下列四地结冰初日最早的是( )A.永昌B.民勤C.天祝D.凉州7.影响石羊河流域年平均结冰日数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B.海拔C.坡向D.纬度解析:第5题,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所以石羊河的汛期出现在夏季.选B.第6题,读图可知四地结冰日数不同,结合结冰期概念可知,结冰日数长的地方,结冰初日早,结冰终日晚,所以四地结冰初日最早的是结冰日数最长的天祝.选C.第7题,石羊河流域年平均结冰日数的空间差异表现为大致从南向北递减.由题干材料可知,石羊河流域南靠祁连山山脉,北邻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地势南高北低,所以海拔是影响石羊河流域年平均结冰日数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选B.答案:5.B 6.C 7.B下图分别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图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图b).读图完成8~9题.8.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9.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河道淤积B.河谷变宽C.湖泊分流D.湖水补给量减小解析:第8题,可以根据洪峰出现的早晚和河流上下游关系来判断暴雨发生的位置.甲水文站先出现洪峰,且甲水文站在上游,乙水文站在下游,说明此次局地暴雨发生在甲水文站上游,即图a中的④地.第9题,可以根据湖泊的位置和河流上下游关系推断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的原因.甲、乙水文站之间河道淤积和河谷变宽分别会导致乙水文站水位升高和降低,但不会对乙水文站观测到的流量产生影响;湖水补给发生在河流枯水期,而此时是河流丰水期;从图a可知,甲、乙水文站之间的湖泊恰好分流了干流的部分洪水,才使湖泊下游的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变小.答案:8.D 9.C(20xx·西北工大附中模拟)植生滞留槽,又称作“雨水花园”,主要机制包含物理性的入渗、吸附拦阻作用和滞留槽中生物性的反应;另外,植生滞留槽可滞留大量雨水.目前,植生滞留槽成为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新亮点.下图为城市植生滞留槽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10.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后( )A.水汽蒸发减少B.地表水下渗增加C.地表径流增加D.大气降水减少11.下列属于城市“植生滞留槽”的建设对城市环境影响的是( )A.调节城市局部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B.加重地表土壤干燥度,导致城市气温日较差增大C.发挥生物滞水功能,根治城市内涝D.增加地表水下渗,根治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解析:第10题,由材料中“植生滞留槽可滞留大量雨水”可知,雨水的滞留可直接使地表水下渗增加.第11题,分析题干材料可知,“植生滞留槽”会增加城市地表及大气的湿度,从而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槽中植物起到了生物的滞水功能;受城市功能的制约,植生滞留槽不可能根治城市内涝,同时也不可能根治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答案:10.B 11.A二、综合题12.(20xx·合肥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乌伦古湖为咸水湖,自20世纪60年代起,乌伦古河流域人口、耕地猛增,乌伦古湖水位下降,湖水水质恶化,而后从额尔齐斯河调水改善乌伦古湖水质.(1)比较图示两个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2)阿勒泰水文站5-7月降水量增多,但径流量减少,试分析其自然原因.(3)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乌伦古湖成为咸水湖的自然原因.解析:(1)读图可知,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1 900 m),阿勒泰气象站海拔较低(735 m).而该地降雪主要由西风带来,海拔高的地区抬升作用明显,降雪量大,且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雪较早,融雪较迟,积雪时间较长,最大积雪深度出现时间较晚.(2)阿勒泰水文站5-7月降水量增多,但径流量减少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河流补给类型及蒸发量考虑.该地区河流补给类型主要为积雪融水,随着气温升高,5月积雪大量融化,6-7月积雪融化量减小,对于河流补给量减小;5-7月气温高,蒸发量大,导致河流径流量小.(3)乌伦古湖位于内陆地区,距海遥远,降水稀少;河流带来大量盐分,盐分长期积累,使得该湖成为咸水湖.答案:(1)与阿勒泰气象站相比,森塔斯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较大,出现的时间较迟.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对西风气流的抬升作用更明显,降水(雪)量较大;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雪开始较早,融雪较迟,积雪时间较长,最大积雪深度大,出现时间较迟.(或从阿勒泰气象站的角度答亦可)(2)冬季气温在0 ℃以下且降水量较大,累积积雪量大;随着气温回升,5月积雪大量融化,径流量大;6-7月融雪补给锐减,径流量减小;5-7月,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3)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燥,蒸发旺盛;乌伦古湖为内流湖,乌伦古河带来盐分在湖中不断积累,形成咸水湖.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xx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Ⅰ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Ⅱ为对应的气候资料.(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2)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解析:(1)由图Ⅱ可知,该国月均温大于15 ℃,年降水量超过2 000 mm,故该国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可以从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两方面分析.(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有很多种,但要注意说出一种时需说清理由.答案:(1)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 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2)①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②海水淡化.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

素。
环。
其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
2 . 地 壳 3.能够运用内、外力作 态的影响,如 2016 全国
物 质 循 用的原理解释有关地貌 卷ⅠT7~9、2015 全国卷
环。
的形成。
ⅠT10~11 等。
1.岩浆活动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侵入 喷出
2.地壳运动 (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分类水垂平直运运动动―岩变 石―形 永→久褶 皱断_向 地背__斜垒斜__→→_→__向 _块_背___斜状__斜__谷__山山_―地―侵―侵蚀 ―→蚀→背向斜斜谷山
形成绵 长的断 裂带和 巨大的 褶皱山 脉
喜马拉雅 山、东非大 裂谷
岩层发 引起地 意大利那
垂直 运动
垂直于 地表
生大规 模的隆 起和凹
势的起 伏变化 和海陆
不勒斯海 岸的变动, 台湾海峡

变迁 的形成
相互关系 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时期和空间有主次之 分。从全球范围看,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考向一 内力作用与地貌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内力作 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 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基本 形式
示意图
岩层的 运动方

岩层变 化
对地表 的影响
例证
水平 运动
平行于 地表
岩层发 生水平 位移和 弯曲变 形
3.变质作用:地壳中原有岩石受内动力的影响,其矿物成分、 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形成变质岩。 4.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内容
①岩石圈被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_六__大 理论要点 板块;②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地运动;

配套K12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

配套K12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

配套K12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小初高试卷教案类第2节大气环流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对应学生用书第42页) [识记―基础梳理]1.大气环流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三圈环流的形成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1)分布:??原因: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2)季节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易误点拨] (1)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且气压带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

(2)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理解―要点突破]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及季节移动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四抓”: (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K12小学初中高中小初高试卷教案类(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①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

②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③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运用―考向通关]考向1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特点(2021・辽宁实验中学模拟)读图,完成1~2题。

K12小学初中高中小初高试卷教案类1.若图示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示为北半球的低纬环流 B.b气压带的成因为热力因素 C.a气压带控制的区域干燥 D.Q地位于信风带2.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气压带影响下气候干燥 B.Q地盛行东北风 C.a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D.该环流属于高纬环流1.A 2.C [第1题,b处气流上升,应是赤道低气压带,结合指向标判断,图示为南半球的低纬环流,A错误,选A。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7节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案中图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7节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案中图版

第7节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本节复习脉络:考点|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对应学生用书第69页)[识记—基础梳理]1.实质使地表物质从高处向低处迁移,重力决定迁移的方向。

2.主要类型(1)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破坏作用,形成风化壳。

(2)侵蚀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水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

(3)搬运作用:流水、风、冰川等将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4)沉积作用:被风、流水、冰川等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堆积的过程。

3.相互关系[图文助记]1.冲积扇的形成河流流出山口至山麓地带后,由于坡度小,流速降低,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地貌。

冲积扇坡度比较平缓,从顶部向边缘,堆积物逐渐变细。

2.风蚀蘑菇的形成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露出地表的岩石水平节理、层理很发达,易被风蚀成奇特的外形。

特别是一块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岩性较软,经长期侵蚀,可能会形成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称为风蚀蘑菇。

[理解—要点突破]1.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风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戈壁冰川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波浪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山间河流流出山谷: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风力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波浪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沙滩、潟湖冰川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冰碛地貌、冰碛湖等[运用—考向通关]考向1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015·全国卷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一部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一部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3.读部分板块构造示 意图,回答(1)~(3)题。
(1)上图中板块共有
()
A.1 块
B.2 块
C.3 块
D.4 块
(2)上图中虚线圈内的板块边界可能位于
()
A.冰岛
B.非洲东部
C.太平洋西岸
D.大西洋西岸
(3)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无关的是( )
A.喜马拉雅山
B.马里亚纳海沟
C.日本岛弧
D.安第斯山脉
[教师授课备用图] 1.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
2.地貌形成示意图 (1)东非大裂谷示意: 东非大裂谷处于板块 内部的次一级张裂处,随着 板块运动裂谷不断扩大。受 其影响,红海不断扩张,面 积增大。
(2)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示意: 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运动, 相撞形成喜马拉雅山脉;而且目前 仍然不断移动,喜马拉雅山、珠穆 朗玛峰的高度不断增高。
3.喀斯特地貌图 (1)喀斯特景观图
(2)喀斯特地貌名称
(3)喀斯特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和过程图
考点一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 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下表所示: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C.因背斜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D.沿向斜槽部裂隙侵蚀而成
解析:第(1)题,根据岩层的形态判断,甲处岩层向上拱起,是背 斜构造;乙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丙处岩层有明显错动和 位移,是断层构造。第(2)题,丁处山岭是向斜构造,形成原因是 向斜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图中向斜槽部无裂隙。 答案:(1)C (2)B
_河__流__入__海__口__。图丙是风蚀蘑菇 ,其形成原因是 风力侵蚀作 用__,多分布于 干旱地区 。 (3)图乙所示地貌,以面积大小论,我国的 东部沿海 地区面积最 大;图丙表示的地貌,以地区分布来看,我国的西北内地干旱 地区较为典型。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5 水循环和洋流 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5 水循环和洋流 新人教版

(1)“暖高寒低”:一般暖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高 纬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低纬海区。如图 a,A处是暖流,B处是寒流。
(2)“凸向即流向”:洋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 即为洋流的流向。如图b,该图是海洋局部等温线分布 状况,则A处是自南向北的暖流,B处是自北向南的寒流。 如典例2中巴西暖流在南半球自北向南流,因此海水等 温线向南弯曲。
【知识链接】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 人类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 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 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2)影响地下径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 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 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铁的修建破坏 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乙:_海__陆__间__循__环__
①蒸发,③_水__汽__输__送__,④降水, ⑤_地__表__径__流__,⑥_下__渗__,⑦地下径流
丙:海上内循环 ①蒸发,②_降__水__
(4)地理意义。 ①水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 运动。 ②使地表物质大规模运动,_塑__造__地__表__形__态__。 ③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转化和交换。 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方式:增加或减少地表蒸 发、人工增雨及_跨__流__域__引__水__等。
气温高低;积 雪多少;地形 状况
补给在 _东__北__地区 _春__季__,水量
变化较和缓
代 河流主要 号 补给水源
湖泊水
丁 地下水
主要影响因素
湖泊与河流的 相对位置;湖 泊水位高低
地下水补给区 降水量;地下 水位与湖泊水 位的相对位置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2讲 洋流课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2讲 洋流课件

A 北赤道暖流、 B 南赤道暖流、 C__西__风__漂__流__
Q 厄加勒斯暖流、R 西澳大利亚寒

12/7/2021
第六页,共六十页。
(2)中低纬海域——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①环流方向:北半球呈_顺__时针,南半球呈_逆__时针 ②洋流性质:大陆东岸为_暖__流,西岸为_寒__流;西风漂流北半 球为_暖__流,南半球为_寒__流
12/7/2021
第七页,共六十页。
(3)北半球中高纬海域——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12/7/2021
第八页,共六十页。
[自我检测] 读全球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2/7/2021
第九页,共六十页。
(1)由左图可知,东北信风带、东南信风带、____________带 及____________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的分 布决定了洋流的模式,也反映了洋流的________。 (2)中低纬海域的表层洋流以副热带为中心,呈反气旋型大洋 环流,大洋西岸为______流,大洋东岸为______流。 (3)北半球中高纬海域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呈气旋型大洋环 流;大洋西岸为______流,大洋东岸为______流。
12/7/2021
第十五页,共六十页。
1.(2015·高考四川卷)2013 年 4 月 5 日,我国帆船手驾驶“青 岛号”帆船荣归青岛港,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 航海的壮举。下图为此次航行的航线图。据材料回答,此次 航行中,最能利用盛行风和洋流的航程是(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2/7/2021
第十六页,共六十页。
2.上升流渔场的形成 (1)成因:大洋东岸的副热带海域→信风离岸→底层冷海水上 泛→将营养盐类带至表层→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 渔场。 (2)分布:秘鲁渔场、东北太平洋渔场(加利福尼亚寒流附近)、 加蓬渔场(本格拉寒流附近)、东北大西洋渔场(加那利寒流附 近)、印度南部渔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表面形态一、选择题(2018·天津河西区模拟)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测地质历史上生物、构造及其活动情况。

下图为某地质勘探队员绘制的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

据图完成1~2题。

1.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的地质时期是( )A.古生代前期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C.新生代后期D.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处岩石没有生物化石,为变质岩B.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C.丙处岩石由岩浆上升冷凝而形成D.丁岩层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解析:第1题,图中断层切断了含有恐龙化石的岩层,但未切断含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岩层,说明该断层形成于这两个岩层之间,即中生代和新生代之间。

第2题,甲处岩层侵入沉积岩层中,为侵入型岩浆岩;乙下面的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岩层)表面有被侵蚀的痕迹,说明在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丙处岩石形成于侵入岩周围,属于变质岩;丁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属于沉积岩,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1.D 2.B(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清源山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北郊,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属于花岗岩地貌。

景区内地势地伏,奇石众多,素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

据此完成下题。

3.清源山上奇石的岩石类型属于下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解析:选C。

由材料可知,该地的岩石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是由岩浆侵入岩层冷却凝固而成的。

图中②喷出地表形成①,则②为岩浆,①为喷出岩,③是由②侵入岩层冷却凝固形成的,应该为花岗岩,故C正确。

(2016·高考天津卷)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据此回答4~5题。

4.上图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B.由西向东倾斜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D.由北向南倾斜5.该地区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气候持续性变暖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D.地壳阶段性下沉解析:第4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古海岸线集中分布在天津南部并向东南方向推进,由此可以判定东南部地区地势较低,沉积作用明显,故C项正确。

第5题,图中信息表明海岸线总体持续向东南方向推进,海面下降;题干、文字材料表明作为海岸线标志的贝壳堤需在海边经较长时期的堆积才能形成,由此可以判定海平面是间歇性下降,故A项正确。

如果是气候持续变暖或地壳阶段性下沉,则海岸线会向陆地方向推进,故B、D项错误。

如果海滨泥沙不断淤积,海岸线会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不会形成海岸线的标志——贝壳堤,故C 项错误。

答案:4.C 5.A(2018·湖南师大附中模拟)读某区域岩层新老关系示意图(图1)、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图2)和花岗岩地貌景观照片(图3),完成6~7题。

6.图1中甲、乙之间区域( )A.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地B.岩层向下弯曲C.可能存在石油、天然气D.肯定不存在生物化石7.图3为甲地照片,该景观的岩石类型最有可能为图2中的( )A.a B.bC.c D.d解析:第6题,根据甲、乙之间区域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判断,该区域地质构造为岩层向上拱起的背斜,但该区域有河流流经,应为河谷,A、B错;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C对;根据图示信息无法判断甲、乙之间区域是否存在化石,D错。

第7题,根据图2中有三个箭头指向d判断d为岩浆,c为岩浆岩,则a、b为沉积岩或变质岩;图3中花岗岩为岩浆岩。

答案:6.C 7.C(2018·南昌联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图。

读图完成8~9题。

8.关于图中四地地貌成因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向斜谷地乙—背斜山地B.甲—向斜谷地乙—向斜山地C.丙—向斜平原丁—背斜山地D.丙—背斜平原丁—向斜山地9.图中有可能形成溶洞和发现恐龙化石的岩层分别是( )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④和⑤解析:第8题,甲处地下岩层向下弯曲,地表表现为中间低,两侧高,所以甲地为向斜谷地;乙处地下岩层向下弯曲,地表海拔较高,崎岖不平,所以乙处为向斜山地;丙处地下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地表平坦广阔,所以丙处为向斜平原;丁处地下为明显的断层构造,在地表上表现为崎岖的山地,故该地为断块山。

第9题,溶洞常形成在地下,内部往往有大量的地下水汇集,故适合溶洞发育的地质构造为向斜结构,③(石灰岩层)岩层断裂发育明显,渗水性强,符合溶洞形成条件;恐龙化石往往形成于年代相对久远(中生代)的沉积岩中,图中的⑤(砂岩)形成年代较晚,不符合恐龙化石形成条件,④(页岩)内部分层明显,适合恐龙化石的保存。

答案:8.B 9.C(2018·新乡调研)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我国珠江口庙湾岛上的花岗岩风化坑极为典型,它多出现在裸露的巨大砾石顶部及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

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的长石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化。

图1示意风化坑剖面,图2示意地壳物质循环。

据此完成10~12题。

10.岩石按成因分类,庙湾岛的风化坑属于图2所示的( )A.①类岩石B.②类岩石C.③类岩石D.④类岩石11.形成庙湾岛风化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物理风化B.化学风化C.流水侵蚀D.海浪侵蚀12.在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易形成风化坑的主要原因是( )A.有利于潮水涨落,加速海浪侵蚀B.有利于凹坑积水,促进化学风化C.有利于风化物迁移,增强流水侵蚀D.有利于吸收太阳辐射,加快物理风化解析:第10题,根据材料可知,庙湾岛上的风化坑岩石是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

依据图2判断,①为侵入型岩浆岩,②为喷出型岩浆岩,③为沉积岩,④为变质岩。

第11题,根据风化坑的概念可知,其是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再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化学元素流失及矿物类型的转化可以判断,该风化坑的形成主要是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

第12题,由图1可知,坑口是有水渍线的,且由风化坑概念可知,风化坑是积水风化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风化坑的形成过程中必须有积水,而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有利于在坑内保存积水。

答案:10.A 11.B 12.B(2018·九江模拟)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13~14题。

13.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A.甲B.乙C.丙D.丁14.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4-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B.12-18世纪,堆积作用为主C.18-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D.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解析:第13题,根据文字材料叙述,“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则海岸向海洋扩张。

甲、乙、丁三处公元4世纪以后的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延伸,说明在公元4世纪以后都经历了海水侵蚀,只有丙处海岸随着时代的推移,一直在向海洋深处延伸,说明以堆积作用为主。

第14题,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延伸,说明以堆积作用为主;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延伸,说明以侵蚀作用为主。

乙地海岸线4-12世纪向海洋延伸,说明以堆积作用为主;12世纪到现代海岸线后退,以侵蚀作用为主。

答案:13.C 14.C(2018·柳州模拟)图a为某游客拍摄到的尼亚加拉瀑布景观图;图b为该瀑布成因示意图。

读图完成15~16题。

15.根据测量结果,尼亚加拉瀑布每年都会“迁移”1 m左右,它的主要迁移方向是( )A.左岸B.右岸C.上游D.下游16.有利于瀑布发育的地质条件有( )①组成河床的岩石上软下硬②组成河床的岩石下软上硬③位于断层构造带④位于向斜构造带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第15题,图示岩层呈水平层理构造,瀑布下的岩层上部是白云岩,下部是页岩、砂岩等,流水不断地侵蚀页岩、砂岩等岩层,一块块的白云岩崩落而下,从而使尼亚加拉瀑布向上游方向迁移。

第16题,组成河床的岩石下软上硬,下部岩石易被侵蚀,易形成巨大落差,进而形成瀑布,②正确;断层构造带处岩层错位,两侧岩层间形成落差,易形成瀑布,③正确。

答案:15.C 16.C二、综合题17.(2018·江西检测)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

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

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 000 m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

读图回答问题。

(1)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

(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

(3)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

解析:(1)冰川是由终年积雪形成的,故冰川形成条件是有降水(降雪)、气温低;结合甲地等高线分布从地形入手分析该地气温高、降水少的原因。

(2)玉石为变质岩,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源自4 000 m 以上的昆仑山的玉石,到达乙所在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

(3)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秋季此处玉多且出露河滩;结合河流夏季汛期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即可。

答案:(1)地势低,气温偏高;地形封闭,水汽不足。

(2)(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

(3)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