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目录
咸阳城东楼
无题
行香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咸阳城东楼》
许浑唐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1.内容主旨:
这首诗是咏史怀古诗,是许浑登临怀古的代表作,通过对在咸阳西楼晚眺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的衰朽的无限惋惜之情。
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概。
2.分析“一上高楼万里愁”的“愁”含义和作用。
愁,思乡,怀古。
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以“愁”开篇,
其后交待“愁”的缘由,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
3.请简要分析“一上高城万里愁”的表达效果。
答:“一上高城万里愁”,落笔便点明诗人登上成阳城东楼满怀愁肠的忧情。
“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诗人巧用数字,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这样的发端,意远而势雄,尤显情韵之不俗,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
4.开篇之“愁”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请简括诗中写到了哪些愁?(思乡之愁、对唐王朝颓势之愁、昔盛今衰之愁、人世沧桑之愁。
)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5.《诗境浅说》评“山雨欲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试从内容角度赏析。
周围的群山雨意越越浓,大雨即将到,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
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十分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临的情景,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暴雨到前狂风满楼的自然界变化特点。
但是作者并不仅仅只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
唐皇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在即的危机。
社会也到了大变动的前夕。
这种社会大变动的征兆,已经反映得极为明显。
也是出现了“山雨欲风满楼”的局面。
6.本诗的颔联是千古传咏的名句,请简要分析。
答:颔联从空间领域写晚眺远景,富意深远。
诗人傍晚登上城楼,溪云乍起,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
山雨将至,风声满接,咸阳城东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
这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勾画,写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7.颈联“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简析其作用。
(5分)
山雨将到,鸟雀逃入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是诗人眼前的实景。
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是诗人的联想。
(3分)以实景叠合虚景,写出了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意境拓展,使情感表达更丰富。
(2分)
8.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9.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我闻咸阳古城久矣,今日东来,所见唯西风吹谓水,令人产生历史变迁的无限的感慨.
10.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故国东来渭水流”中“流”字的妙处。
一个“流”字,暗示了诗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
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注了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11.简要赏析《咸阳城东楼》颈联的表达效果。
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或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分析也可);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
亡,依然如故(或:今昔对比)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或“引发诗人的思古幽情”)12.许浑的咸阳城东楼。
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
本诗开篇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理解性默写:
1.《咸阳城东楼》一诗中常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来到的某种征兆的诗句是: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2.《咸阳城东楼》一诗中以写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的诗句是: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3.《咸阳城东楼》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来临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的句子是: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4.写诗人登上高楼触景生情,暗用诗经《蒹葭》的诗意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是: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江洲。
5.本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临摹来勾画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句子是: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6.诗中虚实结合,写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吊古之情油然而生的句子是: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7.诗中融情于景,表达诗人怀古伤今的句子是: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无题
李商隐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1.内容主旨:
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
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表达对昨夜一度春风,旋即间隔的意中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也含有自伤身世的意味。
2.“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中连用的两个“难”字分别指什么?有何深意?
“相见时难”中的“难”指困难,“别亦难”中的“难”指难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连用两个“难”字突出了“别亦难”,把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写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
3.“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1)点明离别的季
节;(2)渲染离别的气氛;(3)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名句,你如何理解?答: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才停止流泪,“丝”与“思”是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
诗人以象征的手法,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谐音,表达对所爱之人至死不渝的忠贞和无私奉献,语言巧妙多姿,感人至深。
后常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现在多用来称赞教师对学生的呕心沥血,无私奉献。
5.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答:内容、情感: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
语言、写法:从比喻、对偶、(谐音)双关等修辞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悲剧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扣住“到”或“成”、“方”或“始”中某一字的强调作用谈也可
6.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尾联运用典故,表达出相爱之人无法经常见面,只能寄希望于青鸟般勤探望的无奈之情。
7.请从炼字角度说说“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中哪一个字用得好。
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
“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
“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
“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示例一:“改”写出了女子担心别离日长,自己容颜老去,表现出她
思念男子的心情。
示例二:“应”表明这是想象之景,表现出对爱人的思念和了解之深。
示例三:“寒”字表面上说月光冷清,实际上还指男主人公孤独的心境。
8.“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1)两人见面很难(2)期待双方互通音讯
9.理解性默写:
(1)诗中寄托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句子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复杂的心理状态,表达对爱情至死不渝的句子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诗人从体贴关心的角度揣测对方的相思之苦、生动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的句子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4)诗中运用典故,借缥缈的神话故事进一步表达相互关切之情的句子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5)诗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般勤为探看。
(6)李商隐的《无题》这首诗中寓情于景,以春光易逝,人力对此无可奈何,渲染离清,极写伤别沉痛心情和缠绵的相思之苦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7)李商隐的《无题》中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8)李商隐《无题》中赞美献身事业,奉献不止的精神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行香子
(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译文: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
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
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
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
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
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1.内容主旨:
词的上片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描写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片则描写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儿翻飞的迷人春色。
全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
通过记述自己的一次兴致勃勃的春游,展示了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境界,体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2.填空:这首词随作者的__春游(游览)顺序或游踪展开景物描写,作者笔下的景色具有_色彩明丽、生机勃发或欣欣向荣的特点。
3.这首词的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这首词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
4.这首词中介绍了词人哪些活动?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做简要分析。
词人活动:乘兴闲游,欣赏春光。
抒发的情感:欢快轻松,怡然自得。
(意对即可)
5.这首词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春光图。
词人在写景方面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例并赏析。
①动静结合,静的百花、动的虫鸟,交相映衬,渲染出春天的绚丽多彩和生机勃勃。
②远近相间,从眼前的小园到远处的茅堂小桥,从而描绘出整个大自然处处盎然的春意。
③排比,上片结尾处花儿的排比表现了春光烂漫,下片结尾处虫鸟的排比表现了春光的生机勃勃。
④敷设色彩,用桃花的红艳、李花的雪白、菜花的金黄渲染出春天的色彩缤纷、盎然生机。
6.词人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此词极富动感地描绘了作者乘兴徜徉所见的朴质、自然的村野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词人对农村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7.《行香子树绕村庄》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特点?
全词运用了白描和动静结合的手法。
(1)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百花争艳、莺歌燕舞的田园风光图,体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2)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静中有动;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
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8.请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6分)
①通俗生动,朴素清新、质朴自然。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如同口语,生动自然。
写景如“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香”,色彩简单鲜明又显出农家本色。
②用词准确。
“倚东风、豪兴徜徉”,“豪兴”点明心情,“倚”“徜徉”则写出诗人怡然自得的神态。
“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啼”“舞”“忙”与三个动物的活动特地安静相对应,写出了春天的生命活力。
③句式整齐,格调轻快。
本词句式都是三、四字句式,轻快流畅。
(每点2分,注意要点实例)
9.理解性默写:
(1)词人漫步于春意盎然的小园中,通过对色彩的简单描写,绘出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的句子是: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2)词人通过描写动物来展现春天生命力的句子是: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3)《行香子》一词中写景色彩简单鲜明又写出农家本色的句子是: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4)《行香子》一词中颇似辛弃疾中“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意境的句子是: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5)集中写春之一隅,色彩鲜明,暗含香气,绚烂多彩又充满生机,达到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的句子是: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
红,李花白,菜花黄。
(6)描写作者翻过山岗所见的另一番景象的句子是: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1.内容主旨;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2.《丑奴儿》中词人以“愁”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
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仇。
3.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
答: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
第三组:“不识”与“识尽”对比。
4.词人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
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
降、国事艰危,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
5.词人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秋色入心即为“愁”,愁而不能直说和尽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
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令人感慨。
6.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愁”字是全词的关键。
词中“愁”在上下两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答:上片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生的“愁”是关心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7.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整首词通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与“识尽愁滋味”的“而今”两相对比,抒发了郁结于胸的深沉忧愁和强烈愤懑。
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郁激愤之情。
8.“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尽”有什么表达效果?
概括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使整篇词在思想上做了一大转折。
9.理解性默写:
(1)后人常用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来表示少年时候的无忧无虑,也常用来感叹少年时候的年轻不懂事。
(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却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3)形成因果关系,叠句的应用把两个不同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十分完整的句子是:爱上层楼,为赋新词
强说愁。
(5)表现诗人尝遍心酸后无可奈何的复杂况味,体现诗人之“愁”的深沉博大的诗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6)词人认为少年时代,不谙世事,没有愁苦,却要勉强说愁的句子是: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