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静默”应相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态”“静默”应相宜

作者:成鲜兰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09年第09期

《周易》有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这反映到语文课堂中就是要求教师正确地处理好教学中的活跃气氛与静默沉思,使之有效地结合起来,动静相宜,张弛有度。但是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语文课堂越来越向“动态课堂”倾斜。各种研究性学习课、各级优质竞赛课,都是热闹非凡、动感无限:凡用多媒体,则求图文并举、声像并茂;凡诵读,则求书声琅琅、整齐洪亮;凡讨论探究,则求“一石激起千层浪”;凡合作对话,则求热烈活跃、高潮迭起。在语文课堂一派热闹喧哗的背后,应该出现一种“冷场”,一种静默,从而真正做到新课标所要求的让学生在语文课中“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其想象力和审美力”。

一、对“静默”的理解

所谓的“静默”,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冷场”,即课堂上出现一种任凭教师怎样着急,学生就是不开尊口,课堂气氛冷漠、沉寂的现象。而是指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留出一个或多个短小时空,给学生自由支配、自主建构,使课堂处于一种思维活跃的安静状态。其实这样的暂时宁静沉思不是沉寂、冷清,恰是为新的高潮而酝酿、蓄势。在课堂教学中适度的“休止”与“空白”也是不可缺少的。正如音乐中有停顿休止,舞蹈中有虚拟,绘画中有空白,电影中有“空镜头”,文学中有“不写之写”一样,语文课堂上适度设置静场也能产生“不教之教”的美学价值。这一无声的静场恰似“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学生通过静读、静思、静写这一整个静默的过程,恰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教学艺术的体现。

二、“静默”的价值所在

1.有利于深入阅读与体味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是说,学生阅读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文本的意义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我们要给学生一个自我感悟的时间,一个自由遐想的空间,让他们潜心会文,沉浸其中,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悟。

科学预设静默,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与文本“零距离”接触、默读文本、品味行文对话的时间,从而让学生从一个句子、一个词、一个字乃至一个标点中去体味语言,真正与作者达到心灵的

融通,从而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例如在执教《故都的秋》时可以这样设置疑问:悲秋,是我国赏秋文化的最重要主题。那么,在郁达夫的笔下,秋又是怎样的呢?“故都”指北平,作者为什么不用“北平的秋”?“故都的秋”又有什么特点?以上问题可以让学生在与课本的“零距离”接触中逐步得到感受,又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自主阅读兴趣。

2.有利于个性思维的深刻

个性化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静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催化剂”。静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自由的时空中对各种疑问进行深入的思考,对思维障碍进行深度探究,为课堂教学活动进展提供个性化的思考,为各种对话的进行提供必要的准备。这样不但利于调动每个

个体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觉认同、反思和体验的习惯。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可以让学生思考黛玉在两舅父处所见,在贾

赦处“早有许多盛装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在贾政处“丫鬟们妆饰衣裙,举止行动,果亦与别家不同”,房中用物作者连下三个“半旧的”。为什么作者如此注重这个细微的差别?有学生回答说应该是体现两人性情、喜好的差别,为贾赦要纳鸳鸯为妾埋下了伏笔。其他同学豁然开朗,点头赞同。

3.有利于语文本体的回归

语文教学的本位是语言文字的回归,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静默的课堂中引导学

生写下自己的独特体验、思考,让语文素养与思维能力同步提升,这样既注重了能力的迁移,又强化了读写能力,达到了语文教学中的双赢。

在全面贯彻课程新理念的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要步入片面求“动”的误区。须知,活动利于自主,静读也可以自主;合作利于自主,独思也可以自主;争论利于自主,静写也可以自主。在动态创设的同时,还要还学生一片静的时空,让我们的课堂张弛有度,动则激情四射,静则神思飞扬,在动

静相生中尽显无限魅力。

(责编周侯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