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的基本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器的基本类型
玉礼器(15)
玉礼器源自新石器时代部落酋长的玉器,是敬神祗时所用,也代表了酋长超乎常人的权利。
据《周礼》,西周玉礼器有三大类:
第一类叫瑞玉,是王权的信物。
最主要的六种瑞玉,叫“六瑞”。
第二类是祭器。
在周朝是天子祭祀天地合四方之神所用的玉器,最重要的六种祭器,叫“六器”。
第三类是朝廷使用的各种玉符节,玉礼仪用品等。
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也沿用西周玉礼器之制,只不过有些玉礼器品种逐渐弃用了,有些玉礼器品种演变为装饰玉和玩赏玉。
当然,在历代王朝中还出现了新的玉礼器,如秦朝出现的受命玉玺和传国玉玺,隋唐时出现的玉带,清代宫廷盛行的玉如意等,都是新出现的玉礼器。
六瑞
瑞器指的是最重要的六种玉礼器。
“瑞”,是权利的信物,代表天命王权的征信之物,也是最高级别的玉礼器。
“瑞”分俩种,一种是西周天子所执的大圭,表示天子拥有的国土和权利,是天命所受。
第二种是西周天子向分封的诸侯发放一件玉器,作为官爵的凭证。
圭
玉圭是天子,国君所用的“瑞器”,代表了执掌国家的最高权利,因而是最重要的玉礼器。
玉圭的形状很像石斧,故有人称为锛或斧。
考古资料证明,由石斧向圭演化的过程是成立的。
玉圭有俩种形状,一种是方头(或者说是平头),顶端平直,形状很像石斧,叫“平首圭”。
另一种是“尖首”,头部略呈三角形,很像当时的戈,叫“尖首圭”。
作为玉礼器的“六瑞”之一的圭,是国家级的玉礼器,在不同时代与地区有不同的功用。
圭在《周礼》中有十多种名称,用途不同,其中有的用于祭祀神灵的玉礼器,也有的用于测量等。
平首圭
平首圭的形制很像石斧,而且新石器时代的石斧中有很多与后世“平首圭”很相像的,殷商时代的石斧和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在形制上也没什么区别。
尖首圭
是尖首圭形器,顶下面有俩个长边,斜垂下来了,也没有顶与身间的曲折,俩根斜线自顶斜垂下来,使圭之形很像一个狭长的三角形。
六器
六器是指六种最重要的礼器。
在西周,六器是周天子向天地鬼神表示虔诚之意的玉器,是最高级别的玉礼器。
璧
璧是圆形板状,居中有一个小圆孔的玉器。
但这种形状的古玉器,除璧之外尚有瑗和环。
古人区分这三种玉器的标准是以“孔”和“环”的大小比例。
现代学者认为瑗,环和璧是同类,是特形璧。
大多数玉璧用于馈赠和玩赏,那些玉质好,做工好,纹饰和形制不同的璧,都属于这一类,古人盛行厚葬,常把墓主生前使用的玉璧陪葬于墓中,不属于葬玉。
考古发现确实有为陪葬而赶制的玉璧,所用玉料很差,做工也很差。
苍璧
苍璧指淡青色没有纹饰的璧,径长一尺二寸,皇帝祭天时用。
苍璧虽是帝王所用,但是玉指和做工都很差,这与苍璧是一次性使用有关。
谷纹璧
谷纹璧是西周子爵所执之玉,径长五寸。
谷纹璧因璧面上刻有谷纹而得名。
从工艺上看,春秋谷纹璧上的谷纹不是排列成行的,好像是随机琢制的,只有把璧面填充满就行了。
以后才先在壁面上浅浅勾出平行交叉线,再在线交叉处琢出谷纹。
这种线纹特点,时代越晚,则越明显。
蒲纹壁
蒲纹壁是西周是男爵所执之玉,径长五寸,因壁面上刻有蒲纹而得名。
蒲纹是蒲草编织纹,由三种不同方向的平行线纹交叉组织而成。
线纹的间距是比较严密,在三种平行交叉线之处,形成了类似乳钉纹的纹样,但又不是乳钉纹。
乳钉纹呈圆状凸起,而蒲纹近似六角形,不浑圆,这是蒲纹与乳钉纹的不同之处。
系璧
一种用于佩戴的小型玉璧,也有的系璧是玉组佩中的一个部件。
战国以前,系璧上没有纹饰。
从战国开始有纹饰的系璧才开始多了起来。
系璧流传时间很长,明清是亦常见。
琮
琮是一种外方内圆的粗管形玉器,方体,上下惯有相通的大圆筒,两端孔边有一环状凸起,有高形和矮形两类,有纹饰的琮,纹饰就琢在琮的四壁上。
玉琮是良渚文化玉器的典型品种。
齐家文化也有玉琮,其他文化少见。
西周时,玉琮除定为祭祀地神的礼器外,还作为王后,诸侯夫人的瑞器。
从战国到汉代,琮明显减少,汉代以后,玉琮很少制作。
璋
通体为板状,没有刃部;斜边是刃部;两边的中央有脊凸起,至边处则渐渐平了,一面有脊,一面为平板,很像是将玉圭的上部削去后的样子,故有“半圭曰璋”之说。
璋和圭是山东龙山文化玉器的典型。
此后,璋的形制依时代略有不同,西周时,璋的形体比较宽,东周以来,璋的形体多狭长,也有下部较粗的,而不是长方形。
按照《周礼》记载,作为西周玉礼器的璋有五种: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
根据《周礼》记载,周天子祭祀南方之神要用赤璋。
由于没有红色的软玉,赤璋大约是红玛瑙所制,因为红玛瑙在古代有“赤玉”或“火玉”的别名。
牙璋
牙璋的形制虽有差异,但共同特点是器体狭长,两侧无刃,刃部为双尖,刃作凹弧的弯月状,器体与柄部的交接处有突出于体侧的阑齿,阑部或柄部通常有一圆穿,造型别致,做工精细。
牙璋在我国许多地区均有发现。
玉琥
玉琥是指虎形玉件。
玉琥的用途,据《周礼》记载是“礼西方”和“祈旱”,是礼天地四方的“六瑞”之一。
商代玉琥大多是艺术品,如殷墟妇好墓中出土8件玉虎,有片状浮雕,有圆雕,但是都有穿孔,可以穿系绳子佩戴,即可当玉佩。
亦可为玩物或陈设品,应属装饰品,并非作为发兵或祈旱之用,也不是仪礼中使用的瑞玉。
玉璇玑
玉璇玑形如璧,圆形,片状,但圆廓之外有成组的齿牙装饰,故又名“牙璧”,“牙”是指玉圆廓之外还有齿牙装饰。
玉璇玑的齿牙装饰,以三齿牙最常见,也有四牙或更多的牙,还有带齿的三牙璧。
最早的是素面三牙璧,始见于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商代,西周早期墓葬现有发现。
玉兵器,玉工具(8)
玉兵器是对史前古玉的一种分类,主要有玉刀,玉戈,玉钺,玉戚等。
这种分类是因这
类玉器的形状与同名石器或青铜器相同。
玉兵器虽然有兵器之形,但因出土的玉兵器大多没有使用过的痕迹,而且都出土于大墓之中,故知玉兵器也是一种礼器。
多孔玉刀
新石器时代玉刀没有柄,只是在刀背上又穿孔,如龙山文化玉刀,在背上有四个孔。
这种形状的刀,南京阴阳营出土的青莲岗文化玉刀还有多达七个孔的。
玉刀
商代玉刀,种类较多,妇好墓出土玉刻刀23件,绝大部分柄部雕成鱼,鸟,壁虎等形状,以鱼形和鸟形柄部最多,多为双面浮雕,均在尾部雕出刀柄和两面磨成的斜刃。
玉鸟形刻刀7件,多为高冠勾喙,作站立状的鹦鹉形象,从尾部长出刀柄和斜刃,构思奇巧。
商代以后,玉刀不多见。
玉戈
戈是古代重要的兵器,有“瑗”和“内”两部分组成,形状似刀,一侧有刃,顶端有一尖锋,下端似刀柄的部位有孔,用来穿绳系器柄上的。
玉戈出现于商代初期,有几种式样。
玉钺
玉钺的造型像石斧,呈扁宽片形,多为两面对削的弧形刀,近肩处有穿孔。
玉钺的原型是石钺,石钺在史前是重要的武器,商周是有青铜制品。
但是精工制作的玉钺,不再是实用器,而是军事首领的标志物,成为原始社会末期最重要的礼玉。
所以在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陶寺龙文化和反山良渚文化大墓中均发现制作精美,通体磨光的玉钺。
玉戚
玉戚是一种形状类似石斧的古兵器,中心有圆孔,两侧均有锯齿状扉棱,形状有两种,一种略呈长方形,刃部微弧,另一种背部稍圆,两侧近直,刃分四段,两面直刃,中间钻一大圆孔,又称璧戚。
其用途和玉钺一样,是礼玉。
玉戚发现于史前大墓中。
玉磬
玉磬是用玉石精制而成的打击乐器,有许多片大小厚薄不同的“磬”组成,敲击时可按音阶发出悦耳的声音,整套玉磬叫“编磬”,编组悬挂,供演奏用,是自古以来宫廷礼仪大典必备的礼乐器,并常与青铜“编钟”合奏。
单片玉磬,也是很好的陈设品。
玉如意
如意有多种用途,如论经传道时可作为指挥棒;也可将重要的经文写在如意上,以备遗忘;休息时可用于搔痒;金属如意还可以防身。
从唐代起,宫廷开始使用玉如意。
清代时,玉如意在宫廷中流行,成为宫廷所用礼玉。
玉如意有多种形状,一般长约一尺二,柄端为如意灵芝形或云头形,有弯曲的长柄和小巧的端尾,玉如意上有精美的吉祥纹饰,如松鹤长春,仙人采药,鹤鹿同春,八仙庆寿,八吉祥,吉庆有余等;也有的玉如意采用柄部用黄金,紫檀木等制成,再把三块玉饰镶嵌在其上。
玉简册
玉简册是指连缀在一起雕刻或书写有文字的玉片,其形制与古代竹简相同,故名玉简册,或玉册。
玉简册也有用石片的,如北京丰台唐史思明墓出土的玉册,为汉白玉质,有哀册和谥册各一套,玉册均作长条形,计44枚(段),每册均刻字,行书体,字口填金,上下两端有供穿缀的小孔。
玉玺印(4)
玉玺印一般是专指皇帝使用的玉印。
在战国以前,无论是官印还是私印都可以叫玺,自秦始皇起,把皇帝使用的印专称为玺,从此玺和印才有区别。
玉玺印有受命玺,传国玺,御府印几种。
受命玉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用和氏璧制作了一方玺,印文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丞相李斯篆刻的,表示皇帝是上天任命的,故名受命玉玺,其作用与西周天子所用的玉圭是一样的。
此后每个开国皇帝登基前都要刻意方受命玉玺,表示自己是受天命当皇帝的。
传国玉玺
每一个王朝在开国时都要制作一方玉玺,代表一代王权的建立。
开国皇帝故去后,太子继位,这一方印也继续使用,这就是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之制是从秦代开始的。
但历代传国玉玺的印文并不相同。
虽然是各王朝都有传国玉玺,但是历史上每个王朝都认为只有得到秦始皇所制的传国玉玺,才是天命所归的真命天子。
御府印
御府印是宫中所用的印。
秦始皇出于管理国家政务的需要,制定了各种玺印,其中以六方玉玺最重要。
“六玺”的印文是黄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
以后各王朝都有六方玉玺,但每个玉玺的用途是皇帝规定的。
清代的御府印是用“宝”字。
内府印章
内府印章是指后宫使用的玺印。
特点是数量很多,种类多。
其中有皇帝批准颁发给各宫殿和每位后妃的玉印,印文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宝”字。
皇帝写的字也有专门的“御书之宝”,如乾隆皇帝有“乾隆御笔”之类的。
每个皇帝都有他自己的闲章,如乾隆有“古希天子之宝”,“万有同春”等。
这些印,大多是玉印。
玉服饰(8)
玉服饰是指与服装配套使用的玉饰件,常见的有帽正,炉顶,翎管,玉带板,玉带钩,玉带扣,玉提携等,均有特定的用途。
帽正
帽正事缝在帽子上的玉饰物,不仅好看,还可指示帽子正面的位置,可以避免将帽子戴偏,故名帽正。
帽正一般为扁圆形,圆形,菱形片状素面玉饰,也有雕刻品。
清代流行翡翠帽正,大多是弧面石,形制略大于戒面,如是高翠,也很名贵。
玉翎管
翎管是清代朝服官帽顶上插翎子用的饰物。
顶戴花翎,是清代高官显贵的标志之一,由皇帝赐戴。
花翎是孔雀尾部的翎羽,是清代官级的标志。
文官依官级插黄翎,蓝翎,花翎,武官则用雕翎,雁翎;又有一眼,二眼,三眼之分。
玉翎管是一端略粗的圆柱形,长约70毫米,直径15到20毫米,圆柱顶部有一凸起的鼻,鼻上钻有一横孔,用以连缀帽顶,圆柱下部中空,用以插花翎。
高档玉翎管用红,蓝宝石。
清代后期流行翡翠翎管。
高翡翎管是非常名贵的。
玉帽顶
玉帽顶是金,元时期流行的一种束发器,帽饰,明代时人们束发不用帽顶,将元代玉帽顶改作成玉炉顶也有可能,故后人统称为炉顶。
金元玉炉顶雕琢水平较高,采用钻孔透空之法,镂雕树木,花草,人物,动物于一器之上,典型题材有龙穿牡丹,松灵老人,鹤鹿仙人等,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朝珠
朝珠是与清代朝服,公服配套使用的一种颈饰。
按清朝服饰制度,王公以下,文职五品,武职四品以上,公主,福晋以下,五品官命妇以上,均佩戴朝珠;内廷行走人员和参加朝廷大点的司事,侍卫人员不分品级,一律佩戴朝珠。
由此可见,朝珠是皇权的象征。
朝珠以珠饰材料来命名,常见的有珊瑚,翡翠,玛瑙,水晶,琥珀,蜜蜡,沉香木等制成的珠子。
朝珠的穿法是固定的,由身子,大坠,坠角,佛头,记捻,佛头塔,背云等几
部分组成。
其中108粒圆珠叫“身子”;隔27粒圆粒就加入一颗大珠,叫“佛头”;四个佛头之中有一个是三眼带半个葫芦,名为“佛头塔”;佛头塔上用丝绦系一方形“背云”及“大坠”;佛头塔两侧一边系有两串小型圆珠,一边系一串为“记捻”。
朝珠作为朝廷官服的必备饰物,各部分都有特殊寓意。
108粒圆珠代表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候;四个佛头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背云寓意“一元复始”,三串记捻表示一个月里的上,中,下三旬,总计三十天。
佩戴朝珠要符合朝廷的礼制,不可违反。
东珠朝珠是皇帝皇后专用纸物,皇帝在大典时佩戴东珠朝珠,在天坛祭祀时佩戴青金朝珠,在地坛祀地时佩戴琥珀朝珠,在日坛祭日神时佩戴珊瑚朝珠,在月坛祭月神时佩戴绿松石朝珠;平时随意。
诸王,一品大臣佩戴珊瑚朝珠;文职五品,武职四品以上可佩戴杂宝朝珠。
玉带板
玉带板是指有銙和砣尾组成的整套玉饰。
唐代以来,官服实行大带制,对公服大带上的饰物和材质做了规定,作为区别官职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玉带是最尊贵的。
公服大带由鞓,銙,抠,砣四部分组成。
其中鞓是用皮革制成的带子,是大带的基础,一般分前后两条。
前面的一条上钻有圆孔,以圆孔来别住扣针,砣尾就安在皮革带的两端。
銙是安在另一条皮革带外侧的装饰物,有方形和椭圆形两种。
穿公服束腰带时,有銙的一面是位于身后,前带两端的砣尾,是在身前朝下的。
历代玉带板做工,纹饰都不相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玉带钩
玉带钩是革腰带头上的玉勾头,在一块玉料上做出钩首,钩体,钩纽三部分结构。
因为弯钩多做成螭首,螭是无角的龙,故又名龙钩。
带钩是我国北方少数名族发明的,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又有师比,鲜卑等多种名称,其形制是一端曲首,背有圆钮。
常见的玉带钩有棒形,竹节形,琴面形,圆形和兽形小带钩;还有在金属带钩上嵌绿松石和玉饰的。
玉带钩盛行于战国至汉代,以后各朝都有制作。
玉带扣
玉带扣是一种束腰带用具,又名钩搭子,与玉带钩不同,是由分离的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伸出的螭首钩,一部分是突出的承受钩的扣环。
每部分又分上下两层,下层是底板,雕有穿带环,上层雕成玲珑剔透的螭龙,有钩和环扣。
在两块玉的正面还有浮雕或镂雕纹饰。
翡翠带扣的使用始于清中期,王宫大臣以有一满绿的翠带钩束在腰间为荣。
玉提携
玉提携有长方形,椭圆形,花形,荷叶形等多种样式,束带较厚,两侧间有一扁通孔,束带可从通孔中穿过。
多数玉束带正面边缘呈齿状或小连弧状,侧面有平行的横棱;有些玉束带下部带有长而宽的玉环,以备悬挂物件。
明代玉提携较宋元时期小而精细,有活环,死环两种。
佩玉(10)
佩玉指的是随身佩戴有装饰和辟邪作用的小件玉器,有玉佩,玉觽,玉勒,玉组佩,玉翁仲,玉刚卯,玉冲牙等许多种,也包括一些实用器物上的玉镶嵌物玉剑饰和玉坠,别子等。
所谓“装饰玉器”是以使用功能进行分类的结果,古代装饰玉的使用也是有等级规定的,事实上也是一种礼玉,具有标志佩戴者身份的作用。
玉佩
玉佩有两种:一种是用薄片玉板制成的单件佩玉,单件佩玉一般按纹饰命名,如玉佩为龙形,叫龙形佩;另一种是用多件玉饰有序组合而成的组佩。
从用途上来说,玉佩是装饰品,但玉佩的主要功能仍然是明贵贱,分等级。
不同身份的人,佩玉的色泽,质地都要有
区别,西周这一规定也为后来一些王朝所效仿。
玉组佩
玉组佩由璜,珩,玉环,玉冲牙,玉人,玉兽等组成,将各种玉饰进行有序的排列组合,然后垂直悬挂于人的身前。
玉组佩在商周至两汉时流行,是国王贵族必配之物。
此后玉组佩逐渐被废。
明代时,玉组佩又再度流行,成为冠服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佩饰。
但明代玉组佩形式不同于商周至两汉的玉组佩。
动物形玉佩
以动物之形为玉佩,在新石器时代各个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此后长盛不衰。
常见的动物形玉佩有龙,虎,鹿,羊,象,凤,鹤,海东青,鱼等形。
花形玉佩
以花朵为玉佩之形者为花形玉佩。
宋金时期花形玉佩多雕一种“八仙花”,即花瓣有八瓣,皆为梅花状,花瓣为凹下的球面,其上有小阴刻线,下部为花叶,叶中部凹下如折合,叶上有对生地细阴线叶脉。
还有雕秋葵花,百合花,菱花同器物形状结合在一起的,佩形或为圆形,或近似于方形。
鸡心佩
鸡心佩又名“心形佩”,中部为片状,近似于盾牌或鸡心的形状,中心有一孔,孔径粗细如拇指外部;镂雕纹饰以龙,螭虎等花纹为主。
汉代鸡心佩的造型,纹饰都非常漂亮,历代不断有仿制品。
玉觽
玉觽是一种爪形佩玉,挂于身上,用来解开绳结。
汉玉中常见,其中有偷雕鸟兽纹的觽,虽然也具有实用功能,可能是主要用来佩戴的饰物。
玉环,玉玦
玉环,玉玦都是圆环形佩玉,但玉玦是环形上有缺口。
新石器时代,商,西周春秋晚期墓葬中都有玉环,玉玦出土。
玉玦在随葬时用为耳饰。
汉代时,玉玦成为一种用于腰间的佩玉。
另外,玉玦,玉环也作为朝廷信物,这是利用“环”与“还”谐音,用玉环作为“召回”信物;利用“玦”与“决”谐音,用玉玦作为绝交的信物。
玉刚卯
玉刚卯是挂在革腰带上的护身符,高寸许,长方柱状,中心处有上下贯孔,每面刻8个字,作两行书写,用于厌胜之物,流行于汉代。
玉刚卯源于桃符,形制脱胎于方形玉勒。
玉刚卯每面上刻四言诗两句,每面是八个字,四面共刻有32个字,也刻有34个字的,第一面刻10个,在孔中系上一根绳,下面打个结,上面再做个扣套,便可以佩戴了。
刚卯上的字体是“殳书”,为秦国八种书体之一。
司南佩
司南佩的形状像一个二层的偏方勒,中间有一层束腰,在束腰上有一个横穿的孔,可以穿系绳子佩戴。
在司南佩的两个端面上,一端琢一把小勺,一端琢一个小盘;此外没有其他的纹饰。
司南佩没有指示方向的作用,其用途和玉刚卯一样,是厌胜之物。
玉翁仲
翁仲原是人名,姓阮,秦时安南人,史书上说他是身长一丈三尺,力大勇猛,秦始皇派他驻守临洮,威震匈奴。
由于人们相信翁仲有辟邪作用,便用玉做成站立男子形的坠饰,也叫翁仲。
玉翁仲有一个上下贯通的小孔,可穿绳佩带。
汉代以后仍有制作,但大多是仿“汉八刀”风格,造型简练,神态生动。
玉剑饰(6)
用于宝剑上的玉饰品有剑首,剑格,剑鞘上的带扣和鞘末的玉饰四种。
玉剑饰始于春
秋时期,汉代以后不流行。
明清时期有仿秦汉风格的玉剑饰。
玉剑首
用于剑柄端部的玉饰,或称“标首”,有圆形,方形两种。
圆形玉剑首最常见,为圆片状,中部凸起圆形球面上饰涡纹,圆凸的四周或饰谷纹或凸雕螭纹。
方形玉剑首,形似上宽下窄的梯形,中部微隆起,其上有兽面纹或云纹。
玉剑格
用于剑柄与剑身之间的饰玉,扁长形,中部向两面凸起,两端薄锐,截面为菱形,表面饰变形兽面纹,兽面仅有两眼及鼻可识,其旁皆琢“山”形纹。
玉剑彘
用于剑鞘外,供穿绳挂于腰带上,又名“招文带”。
这类玉件为长条形,片状,两端下弯,背面有一个方形的仓,仓的侧面有透孔。
其上有纹饰,常见有双螭纹,纹饰,勾云纹。
玉剑珌
剑鞘下端饰玉,用于剑鞘下端。
一般为方形,下端略宽,中间凸起,两侧薄似有刃。
剑珌上的纹饰,或为“山”形纹,或为兽面纹。
玉剑琫
鞘口饰玉。
名曰“琫”。
目前尚未见玉剑琫出土,而传世品中大多是明清制品,故玉剑琫流行于历史上哪个时期,目前尚难定。
玉勒
玉勒有扁勒,圆勒两种,扁勒,形扁而宽,两侧各有一排方形凸齿,器表面及凸齿上雕隐起的蟠虺纹,中心有一上下贯通的细孔。
圆勒,圆柱状,外表光素或饰纹,中心有一上下贯通的细孔,做工有精制者饰有蝉纹,龙纹或其他动物纹。
玉勒用途目前不清楚,一些小玉勒可能用绳穿挂作项饰,还有些可能嵌于器柄。
玉首饰(27)
玉首饰是指佩戴于身上各个部位的小型玉饰物,因分别用于头部,颈部和胸部,手部,故种类很多,用于头部的玉饰物可细分为发饰,冠饰,耳饰等。
玉发饰主要有玉簪,玉梳,玉发箍,戚璧;玉耳饰有玉玦,耳环,耳坠等;用于颈和胸部的玉饰有项坠,项链,朝珠,璎珞;用于手部的玉饰有玉手镯,手串,手链等。
玉簪
中国古代用“笄”来固定发髻,以免头发散乱坠落,秦汉以后,笄称作“簪”。
由于古代男女都梳发髻,所以都要用笄,特别是古代男子戴冠要用“簪”把冠固定在发髻上,所以笄在古代是男子女子都要用的。
古代女子年满15岁视为成年人,要举行插笄仪式,称为笄礼,笄礼源于周代,古代称女子成年谓“及笄”,就是这个意思。
从考古资料来看,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石笄,蚌笄,木笄,竹笄,骨笄,玉笄,从汉代开始,玉簪流行,是主要首饰之一,玉簪实物在全国各地的墓葬中都有发现,玉簪的首部有几何形,龙形,凤鸟等造型。
玉梳
玉梳是古人梳头的用具,古代叫“栉”,有密齿和疏齿两类,疏齿者名“梳”,用于梳发;密齿者名“篦”,用于除垢。
玉梳最早出现陶寺龙山文化墓地中,其后历代均有少量出土。
玉梳用料很薄,做工又很精致,加之妇女都有在头发上插梳作为装饰的习俗,所以有人认为商代妇好墓中出土的玉梳或许就是装饰品。
唐代玉梳较小巧,也有镶嵌玉梳背的木梳,妇女把玉梳别在头发上作为装饰品。
玉镯
手镯是玉首饰中重要的品种,古代叫“钏”,最早是戴在臂上的环状饰物,用途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