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5篇)
第一篇: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其中的发展的内涵也随之而丰富,把教学看作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的教育活动也是有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对人性的关注和对学生生命的关照不是靠说教体现的,而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首先体现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对学生认知准备和情感准备的理解,这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教学实施重教师创设一种自然、和谐的教学氛围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课堂上教师认真倾听、热情鼓励、友善指正,学生虚心听讲、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是互相尊重,共同促进的生命过程。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与教材的对话,与同伴的真诚交流,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对话也都是课堂生命的体现。
我认为,常规教学是有效教学实施的载体,常规教学的精细化就是有效教学落实的途径。
教学有效性的标志就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而它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实践应用方面;二是学习实践应用方面。
就现实而言,就是学生会不会把所学知识应用与生活、应用于做题。
由此可见,练习与巩固是常规教学中应该普遍得到加强的环节。
一、重视备课。
备课是教学的基础,它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备课中我们一定要做到细致、新颖、独特,具有操作性。
要求是“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要细致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所蕴涵的信息,注意把教学内容向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发展。
侧重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知识产生的方法,展现研究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侧重知识的运用,体现实践性;侧重知识的更新,体现时效性。
在备课中必须做到“六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设计、备习题。
二、重视课堂。
要提高教学质量,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课堂效益,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全过程。
为此,我们在课堂上做到有序、
有趣、开放,使教学过程具有趣味性、实效性。
在知识的呈现、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练习的安排等方面都要考虑有序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要做到有趣性,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教学过程要做到开放性,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思维实际,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决不搞一言堂,坚决不做无效的提问。
课堂上要:精讲、多练、有法、紧凑、高效、完整。
同时要求教师掌握“七种技能”的运用,即导入新课技能、语言表达技能、提炼方法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应用多媒体技能、总结发散技能、知识迁移技能。
三、重视练习。
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知识、探索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课堂知识巩固的基本环节。
所以,抓好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练习设计要做到多样、开放、创新,具有实效性。
练习形式要多样,同一知识要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促使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练习内容要开放,要结合社会生活题材以及学生生活素材来选题或命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方法要创新,笔答、口答、竞答、征答等多种方法并举,提高学生的体验能力。
四、重视辅导。
提优补差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辅导是实现这一要求的一个有效办法。
对于优等生:要求以扩充与提高为主,完善课内打好基
础,丰富课余提升能力,重视激励知难而进,加强辅导脱颖而出。
对于中等生:要求以补充与转化为主,促进向优生转化。
丰富课内强化基础,适当扩充有利提高,及时鼓励重在推进。
对于学困生:要做到多关心、多接触、多面批、多鼓励。
要重视其特长发挥,多增加他们成功的体验,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完成基本教学任务。
五、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反馈矫正环节。
只管教不管学,没有形成一个由教学目标出发到教学目标达成的封闭式教学控制系统,是影响
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
学习上的困难生主要也是由于在学习过程中一堂堂课、一个个单元的问题和失误积累造成的。
为此要求教师有意识地采取有针对性的补救和矫正措施:(1)课堂教学要有前置性补偿矫正教学环节,对批改作业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矫正,对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相关的旧知识当中学生所遗忘的,或原本就没有掌握的内容进行补偿;(2)课堂教学一定要有形成性检测,把课堂练习与形成性检测结合起来,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要及时掌握,并进行即时性的补偿矫正;(3)如果是以单元作为组织教学的基本单位,不仅要重视单元新授课教学,还应该有前置补偿课。
六、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是知识巩固的基本途径,是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反馈,所以,作业题的质量一定要高,作业要坚持“四性”:一是针对性,题目的内容要紧扣课堂教学的内容,题目的形式要符合训练目的,题目的难易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二是迁移性;三是延伸性;四是综合练习要有整体性。
学生完成作业要认真,除了作业的量要适当以外,教师一定要加强指导、检查和督促。
教师对作业要有及时的讲评,要在教新课前把作业讲评好。
要重点讲评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带普遍性的典型问题。
对作业讲评以后,教师要督促学生及时订正错题,巩固讲评的效果。
有的学生的错题教师没有讲评到,教师要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对错题要重复训练。
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题,带普遍性的错题,以及学生容易做错的题目,教师要随时收集,过了一段时间再训练一次,重复训练时既要有原题又要有变式题。
有效教学的课堂势必是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教学氛围中展开,以互相尊重、互相坦诚的民主的课堂互动为主要形式的,以具有挑战性智慧活动为载体的,师生愉悦、积极地心理状态下的教学过程。
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得到的是知识建构,还是内心精神世界的建构。
从有效教学的特征我们不难发现,有效教学是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学准备时需要研究学生原有的认知准备和情感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学习的兴趣、动机的激发以及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的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实施,学
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等无不围绕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其次有效教学充分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地位和角色。
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明确了教师在教学中起激励、组织、引导、评价的角色。
我们期待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的教学。
第二篇:新课标下如何进行有效小组讨论
新课标下如何进行有效小组讨论
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当学习转化为一种合作过程,人人都从中受益时,小组学习是十分有效的。
在课堂教学中最能体现合作的当数“小组讨论”了。
“小组讨论”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热点,甚至出现了上课必有“小组讨论”的现象。
小组讨论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在对小组讨论的目的、意义、操作方法等方面存在偏差,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小组讨论过程中的几个常见问题
1、缺乏讨论情境
很多情况下,教师为了营造课堂气氛,在讨论条件并未成熟的情况下,就随意的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的思维还未来得及转换,故常常出现面面相觑的现象;或是“各自为战,信口开河;或者几个人一起随便谈谈,说的内容与讨论问题并无关联。
这三种表面形式的“小组讨论”,实际上是没有收效的,结果白白浪费了时间。
2.讨论内容缺乏价值
小组讨论似乎成为一种时尚,尤其是公开课,不论需不需要,一律讨论,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实际上只流于形式。
很多布置给学生讨论的内容过于简单,没有讨论价值,合作学习没有素材。
3.讨论缺乏思考的时间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的问题提出后马上让学生小组讨论,课堂一片喧哗。
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进行独立思考,个别优秀的同学己经说出了答案或教师为了赶进度直接公布了标准答案,学生的思考讨论成果末能得到展示,学生的个性思维当然得不到发展了。
4.学生参
与度不均衡
课堂上出现一个或几个活跃学生“包办”所有合作学习,也有的小组一潭死水,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不知道如何去讨论,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小组合作学习沦为部分精英的舞台,另一部分学生就成为听众和看客。
5.小组分工不明确
分组的形式按座就近组合、或自由结伴组合,这违背了小组合作的组建原则,不利于合作的和谐进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沦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
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毕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6.教师引导和指导不充分
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往往不知道自己的位置。
有些教师认为小组讨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因此在活动中偶尔参与或不参与,这样表面上是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缺乏教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的任务不够明确,队员之间容易产生误解,会使课堂陷入无序状态。
7、教师评价机制不完善
在实际教学中,“讨论”结束后,教者关心的往往是“讨论问题”的结果和答案,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的质量,却很少提及“讨论得怎样?讨论中有什么现象或问题等,殊不知,我们设计小组讨论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形成能力,提高素质。
二、小组讨论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巧妙创设讨论情境
怎样才能促使每位同学都投入到小组讨论中去呢?
首先,要选择组织小组讨论的最佳时机。
要给学生这样一种感觉或暗示:现在是“小组讨论时刻”!一般来讲,当出现新知识时,当遇到个人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当学生意见不统一且有争论时,当学生产生实践的欲望时,问题的答案不唯
一、方法不确定时,……这些时机,教师要有效利用。
其次,教师应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体验出发,设法挖掘原有认识和课本内容的联系,设置有趣味性、知识性、层次性的问题,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操作平台,让学生入情入境,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积极地利用旧知探索新知。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营造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氛围,对于创设思维情境也很重要。
2.选择和设计有价值的讨论任务
想使讨论富有成效,提高所讨论问题“质量”。
教者所提出的“讨论题”,首先必须有讨论价值,如果问题含量过小,一个人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就设有让大家共同讨论的必要。
教者必须在问题设计的“质”上下功夫,最好提一些“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真正起到调动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
另外“讨论题”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讨论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讨论形式引发其思考,促使其思考。
因此应鼓励学生在课前、课堂、课后认真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
教师要灵活处理这些问题,将他们纳入课堂小组讨论的问题中。
3、小组讨论之前,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马克思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交往的一切人的发展。
”合作在现代社会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但是合作也需要建立在个人具有一定能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4.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
尊重每个学生的教育观念,是把每个学生都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独特价值和潜能的人。
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的发展。
在分组
时,要把学困生分配到每个小组中,以优带差,以优助差。
在教学设计要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倾向,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参与,为此学习任务可分割为不同层次的小任务,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为完成学习任务做出贡献。
同时,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宽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的思考方式学习。
5.均衡的小组划分和明确的组内分工
建议教者要在小组讨论的操作上作如下分工,即:“分派角色,适时轮换,任务分割,结果整合”。
在划分小组过程中,一方面要经过教师的仔细斟酌并对学生的各种情况进行考察和比较,包括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参与的积极性,性格特征等等,最大程度上保证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达到能力互补,性别互补,性格互补。
另一方面,小组的划分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适时调整和改换各小组成员,以避免学生在合作能力的形成上的思维定势以及避免各小组之问产生恶性竞争和小团体冲突。
除此,实践中还要对组内成员做好角色分工,建立必要的合作规则和激励机制。
教师应指导学生明确小组内成员的责任分工,明确个人的责任。
在小组学习中,每个小组配有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
小组长承担小组各成员的分工,组织开展学习活动的任务,记录员承担记录小组各成员意见的任务:发言人在小组学习讨论达成一致意见时代表本组阐明见解。
6.做好捕捉和策划工作,一方面,小组进行合作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和思考为主,在了解的基础上策划: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需要全班讨论和强调,哪些小组讨论离了题,学生讨论时出现的新问题应该怎样加以引导和设计,学生在交流时闪现的创新意识和独特见解应该怎样给予欣赏和利用等等。
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走到学生中间去,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有的小组讨论完全离题或毫无起色时给予相应的引导和指点,问题的思路往往是隐藏在文章字里行间。
教师的指导必须得法:或指点“迷”途,或拓宽思路,也许只是只言片语,或一点头、一微笑,或对课文
范围的一个比划动作,抛砖引玉,便让学生茅塞顿开,使讨论进入正轨或高潮。
7、建立有效合理的评价机制
如何正确地评价讨论结果呢?教师在深入讨论群体和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时必须高度集中精力,力求迅速全面把握各种意见的分歧的最关键原因,根据课文内容、生活实际及儿童特点等因素果断作出判断,并巧妙地引导学生达成共识。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必须充分尊重个体的差别化特征以及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确保评价的公平性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教师既要考查每个小组的成绩,也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可以用一些不定期的小测验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把大家的智慧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高得多。
小组讨论打破了封闭的教学格局,调动学生的体验、情感,培养了创造性与协作精神,充分体现了教学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我们广大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不断探索,让小组讨论真正地落到实处,让学生从中受益,让教学从中受益。
2012年4月
第三篇: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初中物理教学
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初中物理教学
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镇中学牟善秋
一、要认真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
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
尚未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的物理课程重要目标。
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强调接受式学习,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强调统一性,忽视地区差异和学生个性差异,难以适应各地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因此物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坚持这一观念,才能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重视
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
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注重学生发展的教学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
1.关注每一位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所有的学生,应该尊重、关心、牵挂他们。
要容忍学生的错误,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物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
物理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
(1)融洽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真心对待学生,永远以和平、愉快、友好、信任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2)在教学中应尽量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情趣
让教学内容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将教学内容故事化、多媒体化。
以《磁场》一节引入新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讲:“在我国的古书《史记封禅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汉武帝虽然雄才大略,但是晚年却很迷信。
有一天,宫外有位自称叫奕大的人求见,说是有宝物要献给皇帝。
汉武帝一听,马上召见。
只见奕大从怀中取出一对棋子,说这叫斗棋,放在一起争斗不已。
汉武帝命人拿来棋盘,奕大把两只棋子靠近摆在一起,果然能够'相距不休'。
一会而,奕大又换了个法子,两只棋又相互吸引不肯分开。
这个玩意而可把皇帝给逗乐了他马上下令封奕大为'五利将军'。
同学们,如果你是奕大,你会用什么来做那两只棋子呢?”
教学内容如果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格养成的圣殿。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挖掘道德教育素材,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
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所做的杰出贡献、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国古代文明灿烂辉煌,很多科学论述都在世界遥遥领先,如《墨经》关于杠杆的论述、小孔成像的观察研究,《春秋》中哈雷彗星的记载,足足比西方早六百多年。
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我国超导的研究与实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尖端技术方面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的实验成功,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等等,在教学中适当的穿插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同时,教学中也应让学生认识今天我国在科学技术的某些方面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振兴中华。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充满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用辨证主义观点去分析教学内容,阐明物理概念和规律。
例如,通过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的教学,向学生揭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讲解“摩擦力的利与弊”向学生阐明“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道德品质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勇于进取的精神和爱护公物、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
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教学方法,在探究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战胜困难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