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年7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年7月
* 课程改革十大培养目标:
1.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2.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3.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4.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6.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7.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8.具有健壮的体魄;
9.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10.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六个改变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和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 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科学发展观的有关内容(略)
中共中央(1999)9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江泽民同志的四个统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1.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2.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3.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4.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 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六项要求)
1.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3.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
4.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
段;
5.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
6.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 中央决定:自1998起至2002年的5年中,提高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年占的比例,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1年5月,40条)
* 有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 党的教育方针: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五”期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坚持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扩大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范围,初中入学率达到90%以上,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5%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60%左右,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
* 十大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同课程改革培养目标)
* 德育工作(三性):要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 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增加体育课时并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
* 推行教师聘任制,实现教师职务聘任与岗位聘任的统一。
现代课堂教学原则和教学理念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现代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现代课堂教学旨在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改革课堂教学,使素质教育得以真正落实。
要求广大教师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
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借鉴古今中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吸收国内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从实际出发,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中小学课堂教学水平有较明显的提高,达到现代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一、原则和理念
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及其组合优化为基本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
(一)现代课堂教学的主要标志
1、科学的教学目标
目标准确、全面、具体,不仅有认知目标,还有思想品德、情意等目标。
目标具有层次性,符合各类学生实际。
课堂一切活动都围绕目标进行,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各个环节,贯穿教学始终。
2、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师生之间民主、平等。
课堂气氛既是紧张的,严肃的,又是和谐的,愉悦的;课堂内既有大量的信息交流,又有充分的情感交流。
课堂充满生气,充满活力。
3、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指导学生开展具有一定深度、广度的学习活动,形成个人独立学习与同学间合作学习、全班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
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
4、充分的思维训练
教学过程是师生思维互动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教师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创设学生思维相互碰撞的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5、方法最优化,手段现代化
根据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二)实施现代课堂教学必须树立的基本观念
1、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人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
现代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进行完整的人的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
现代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
其主体性(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应受到充分的尊重,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3、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现代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受教育者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一种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社会化实践过程,是师生之间多向、多形式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学生尊敬教师,教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探索、共同享受成功喜悦、实现教学相长的活动。
4、优质高效的效益观
现代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投入和精力消耗,让学生收到尽可能的实效。
现代课堂教学应体现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三)现代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一切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原则都应该遵循。
实施现代课堂教学必须重视以下几项原则:
1、目标导向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使师生的心理同步,思维定向,使师生的活动有共同的指向,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行动方向。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调控教学的行为,使教学活动沿着预定的方向顺利进行,直至目标的实现。
2、主体性原则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动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尝试,大胆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精神。
3、面向全体的原则
面向各类学生,面向全体学生。
因人施教,分层推进,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4、知情并重原则
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的能力),开发智力,同时要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
知情结合,知情并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开放性原则
打破“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教学模式,树立开放意识。
紧密联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进行教学,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充分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
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改革的呼唤,是促进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学校文化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促进师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对校本教研的认识
1、校本教研的界说。
校本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旨,以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面对的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着力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结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的组织。
2、校本教研的工作目标。
它是通过深入有效的教研活动,创造性的实施新课程,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对课程的建设能力,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并通过对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的系统研究,及时解决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总结推广课改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地把课改推向前进。
3、校本教研的主要途径。
一是自我反思。
即教师与自己对话,是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心灵沟通. 其形式有教学活动前的前瞻性反思,教学活动中的调控性反思,教学活动后的批判性反思。
二是同伴互助。
它是教师与同伴之间的对话,也是与专业人员间的对话,同伴互助,从根本上扭转了教师相对封闭,孤立无助的状态。
其形式有交谈、协作、帮助。
三是专业引领。
它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
其形式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业咨询等。
三者相对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也是构成了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
二、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
1、自我反思式。
校本教研是建立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校本教研只有转化成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动,校本教研才能得到真正落实。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通过质疑反思、归纳反思、换位反思、对比反思、评价反思等多种形式,不断地提升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我们始终要求课改实验教师坚持写教学反思,教案设计有教学反思栏目,教师们也在教学反思中不断得到了提高。
2、“沙龙式”。
教师通过与同伴对话,形成了一种合作文化和一种民主自由宽松的对话环境,允许教师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讨论争鸣,强调不同观点的对撞、交锋、比较、鉴别,不作结论,各取所需。
强调个人有选择的消化吸收,并与他人的感受、认识、体验间可以对接、兼容、批判。
允许有不同意见,保护不同见解。
教师可以有不同思想,不同观点、不同方法,不断地形成自己地教学风格,除学习研讨外,还鼓励、引导教师要经常在一起备课、交流、探索。
3、案例参与式。
教师是新课程最直接的实施者,他们最关注的是教材怎样分析,课堂怎样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怎样落实,学生学习效果如何等现实问题。
这些问题就蕴含在教学的具体案例中,而对于教学案例的研究教师是十分乐意参与的。
教师个体在与教师群体,与基层的教研人员一起研讨备课、说课、观摩课、评课的过程中,互相启迪,常常会获得意外的惊喜,从而使教学经验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推广。
4、课题联合式。
新课程改革实验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有些问题很突出,也很棘手。
如校本课程的开发,考试评价改革以及大班额教学等问题,它需要通过课题立项,开展系统的课题研究方可能得到科学的解决。
这种系统的研究离不开理论支持和专家指导。
通过基层学校、高校课程中心以及教研人员在一起共同研究,以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答案。
5、以学论教式。
新课程倡导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教师、教研员在听课时应关注学生的学,从学生的学中发现问题,学生在学中提出问题,然后向教师反馈,与教师交流,在与教师的对话中生成新的教研课题,探索新的教学策略。
6、虚拟网络式。
在新课程实施中,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可实施传统教研方式的突破,开设名教师、名教研员工作室,让更多的教师、教研员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校本教研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是学校,第一责任人是校长。
因此校本教研要立足本校实际,从本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切忌人云亦云。
校长要将其主要精力放在校本教研的氛围培植上,引导教师树立课改的学习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
构建校本教研文化,把学校真正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2、校本教研体现以校为本,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自我封闭。
学校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构建大的校本教研体系,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交流。
一要构建县、区、片、校学科教研网络,成立学科中心教研组;二要跨学科研究,注意学科研究的整合,互相借鉴,分享经验;三要建立多方合作,共同参与的校本教研的保障机制,建立有教研人员、高校专家、实验教师等共同参与校本研究的“绿色通道”。
3、校本教研不是削弱各级教研机构的职能,而是进一步突显其作用。
因为教研人员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引领者、重要参与者、必要组织者,所以校本教研对各级教研人员提出的要求更高,所担负的责任更大。
同时,校本教研它要求各级教研部门要降低教研重心,从实际出发,开展自下而上的问题研究,教研人员要与时俱进,进行角色创新,变权威者为平等的参与者,变组织者为合作者,变管理者为中介者。
教研人员要经常深入基层学校调研,要有一线的实践经验和深切实践关怀,才能更好、更有效地服务于校本教研。
本试卷分为第1卷(通识题目)和第11卷(学科题目)两部分,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问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在试卷及答题纸上方将姓名、单位等填写清楚。
2.考核结束后,监考教师将试题和答题纸一并收回。
第1卷(通识题目共36分)
一、填空题24分:答案填在下面的()内,每空1分。
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或以学生为本)
2、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
教育。
3、新课程改革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
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4.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5.新理念下的课程评价要改变(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或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指出,建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
前者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8、面对新课程改革,需要尽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探索一条新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二、简答题12分:9.您是如何认识和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观的?
第11卷(学科题目共64分)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2分):答案填在下面的()中
10.《思想品德》是为初中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A )必修课程。
A.综合性B.知识性C.技能性D.跨学科
11.《思想品德》课程的灵魂是(A )。
A.思想性B.人文性C.实践性D.综合性
12、之所以说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的根本性质,是因为:(ABC )
A.它规定思想品德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规定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C.规定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民族形式。
D.注重以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关注学生体验,引
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3.《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特点有(ABCD )
A.思想性B.人文性C.实践性D.综合性
14. 《思想品德》课程建构的基础是(A )
A.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
B.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
C.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D.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
一。
15.《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是(ABC )
A.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B.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是本课程的追求
C.将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
D.注重说理教育
16.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ABCD )
A.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
B.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
C.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
D.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
17.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根本任务(A )
A.为中学生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B.注重课内外结合
C.注重说理教育D.注重自我教育
18,初中《思想品德》四个学习领域是指(A )
A.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教育
B.心理健康、道德、法律、纪律
C.道德、法律、国情教育、社会
D.道德、法律、纪律、国情教育
19.切中《思想品德》》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时应(ABCD )
A.将普遍的道德规范及道德体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B.通过个体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体会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C.通过个体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逐步形成正确道德观和行为习惯D.逐步完成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的相互转换
20.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这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遵循的( C )原则。
A.目的性 B. 综合性 C. 实效性 D.渐进性2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评价应客观地记录学生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的成长发展过程,本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为(ABCD )A.观察谈话B.成长记录考试
C.描述性评语D.项目评价
22.为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必须注重课程资源建设,主要课程资源包括(ABCD )
A.文本资源B.音像资源C.实物资源D.人力资源2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力求增强课程的(ABC)A.针对性B.实效性C.主动性D.科学性
24.实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将(ABD )
A.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并举B.引导教育和自我教育并重C.说理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D.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相结合25.本次课改的一个重点是强调联系生活实际,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ABCD )
A.从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
B.对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件、有争议的话题做一定的改造、加工作为教学辅助材料
C.赋予学生己有经验以意义
D.赋予生活中的平凡事件以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二、简答题(10分)
26.围绕新课程改革和实施《思想品德》教学,您准备选择哪方面的研究课题?为什么?(简要说明)(5分)
27、新课程下,您认为应该怎样评价一堂课?(5分)
三、学习与感悟(22分)
27.请回答:(1)通过学习,您的观念有了哪些转变?(5分)(2)您对新课程有了哪些了解和认识?(5分)
(3)您准备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继续发扬您的哪些优势和特点?为什么?(6分)
(4)您将准备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怎样改进?(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