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缅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医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经验及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缅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医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经验及特

摘要】 2003至2006年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承担了对成批缅北地区少数民
族学生开展医学教育的任务,通过立项研究,形成了对缅籍学生医学教育人才培
养模式,构建了以双语教学为特征,多种教学手段综合应用的教学模式,建立了
外籍学生管理网络等,确保了本次对缅医学人才培训的质量,并为二次办学起到
指导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缅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医学人才培养经验
随着我国医学教育水平的提高,自2000年以来,医学留学生人数持续增长,在所
有学科中排列在第二位,仅次于文科类专业[1]。

云南保山地处边境,与缅甸接壤,中缅边境境外医学人才匮乏、医疗水平偏低,传染病、流行病多见。

为促进两国
边境卫生事业的发展,增强防病治病的能力,2003年保山红十字会无偿为缅甸克钦邦第一、二特区培养西医医疗专业人员64名,保山中医专承担了这一培训任务。

由于学校对成批的缅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医学教育尚属首次,国内医学
教育部门暂无先例。

为此学校向市科技局申报了《对缅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医学
教学研究》课题,旨在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扩大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2],积极探索适合缅北地区少数民族生源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为边境邻国培养一批高素质
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达到提高中缅边境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目的。

1 对缅籍生源开展医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1.1 本次办班学生入学文化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对缅甸学生问卷调查、座谈,
访谈显示,缅甸留学生生源主要来源于中缅边境境外地区,大多居住在偏僻落后
的山区,经济落后,文化不发达,到中国前受教育程度:85%为高中,15%为初中;入学前对医学知识了解情况:49%从未学过,48%有一定了解,3%已有一
定的医疗工作经验。

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缅甸克钦邦第一、二特区医院工作。

1.2 二年制教学存在的问题首届缅甸医疗班学生入学前,缅甸克钦邦一、二
特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我校共同协商,确定了两年制《缅甸留学生人才培养
方案》,与三年制国内中等医学教育相比,缅甸医疗班学制少一年。

据对任课教
师问卷调查统计,80%任课教师认为由于语言障碍,教学时间短,缅甸医疗班教
学内容只是国内中专教材内容的60~70%;临床带教教师反馈:由于教学内容的精简,对临床实习造成了一定影响。

1.3 大多数缅籍学生不懂汉语语言障碍是缅籍留学生完成医学学习最突出的
问题。

学生问卷调查反映:49%的学生觉得语言障碍对培训影响很大,35%的学
生觉得通过翻译能听懂。

任课教师提出:语言障碍影响了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理解,有效教学时间缩短,学员对医学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并严重影响临
床实习的效果。

1.4 缺少缅文教材教科书是学生在校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工具。

首届缅甸医
疗班学生使用的教科书是中国中专卫校全国统编教材,没有与之对应的缅文教材,而多数学生看不懂中文,影响了他们对教学内容的预习、复习和理解。

1.5 翻译不具备医学知识多数缅籍学生只有通过翻译才能听懂教学内容,缅
甸医疗班配备翻译12位。

对翻译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6%的翻译不了解医学专
业知识,64%只知道一些医学知识。

100%的翻译认为,为进一步搞好医学翻译
工作,翻译需要进行基本医学知识培训。

由此可见大多数翻译是边学习边翻译,
开展翻译工作有一定困难,表现在:有时对较难的医学术语、专业词语、药物名
称以及医学外来语翻译不统一,有时不能准确翻译原文意思,有时甚至会有错漏,影响了学生对教师传授知识的正确理解。

1.6 缅籍学生更需要人性化管理缅籍留学生离开祖国来到中国学习,人地生疏,语言障碍,对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生活环境不适应,疾病、孤独、想家,加上学习任务重,特别需要对他们提供人性化的关怀。

同时克钦邦一、二特区对此批学生期望值高,更加重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2 对缅籍学生开展医学教育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缅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对缅籍生源开展医学教
育面临的实际问题,寻找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及适合缅籍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与
手段是课题研究的目的,课题组重点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和实
践。

2.1 科学合理构建适合缅籍学生的医学教学课程体系结合培养目标要求,针
对缅北地区对医学人才需求情况及学生实际情况,我们研究制定了两年制缅甸医
疗班课程体系,针对中缅边境缅方传染病、流行病多见,增加了传染病的学时数;针对学生语言障碍对教学带来的不便,增加了汉语教学时数;增开了基础护理学
及医疗器械使用维修课;考虑到缅甸边民对我国中医药的信任和依赖,增开了针
灸与按摩推拿课程。

医学基础课程以基本够用为度,确保临床实践课的学时数,
重点加强从事临床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突出实用特色。

两年共开课程18门,
理论课总学时1452节。

2.2 创设双语教学为特征、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的教学模式由于缅甸留学
生大多数不懂汉语,任课教师不懂缅语,因而采用汉语—缅语双语教学模式。


论教学阶段采用班级集体授课方式,中国教师用中文讲授—翻译用缅语同步翻译—学生边记边理解教学内容,这种教、译、学“三步曲”是对缅医学教育最基本的
教学模式。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这也是缅籍学生最易接受、最受欢迎的教学模式,这种授课形式能使全班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系统地接受医学知识培训,提高教
学效率。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强调直观性和实践性,以弥补学生语言交流障碍带来
的认知不足,提高教学效果。

经过教学实践,形成了汉缅双语教学、VCD播放、
仿真模型上操作、模拟诊疗过程教学法、临床见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手段综合运
用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操作
技能。

2.3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测量在教学测量上实行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考核。


出对能力的考核,例如:按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要求进行考核,内容偏重生源
地常见、多发病。

2.4 注重翻译与教师的密切配合每门课程均配备一名翻译,担任教学同步缅
语翻译工作。

在教学上,翻译课前与教师沟通了解下次课要讲的内容,对不懂的
医学专业术语、专业词汇、药物名称通过查资料、字典弄懂,授课时教师在黑板
左边写中文,翻译在右边写缅文,教师中文讲解,翻译用缅语同步翻译,学员边
听边记边理解。

课后翻译征求学员意见,并与任课教师商讨,不断改进翻译技巧。

由于不断努力,翻译水平和综合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对缅籍学生学习给予了较大
帮助。

2.5 重视自编双语学习材料学校要求每个任课教师编写简易教案及复习提纲,并由该课程翻译在课前翻译成缅文印发给每位学员,以便学员课前预习,上课时
听教师讲解,课后进一步复习,这种双语“简易教案、复习提纲”使学生对该课程
的重点、难点知识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2.6 重视实验、见习、实习三环节实践教学实验课采取减少基础课验证性实验,加强临床课技能操作练习,对于临床基本操作,除实验课练习外,还安排开放实验室强化训练。

在临床专业课教学后期,安排学生临床见习10周,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病人,了解医院环境,提高临床感性认识。

临床实习采取定向培养、专科实习。

实习医院带教模式是:上午学生跟医生查房、做治疗,下午翻译带本组学员翻译典型病案,熟悉病案书写方法,疾病诊断、治疗、用药原则;科室主任每周进行1~2次专题讲座、病案讨论。

实习结束时学生初步掌握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原则。

学生毕业专科技能测试结果显示合格率达100%。

2.7 成立外事办,形成外籍学生管理网络为管理好外籍学生,成立了由学校领导及办公室全面负责的外事办,形成外事办、学生处、班主任、翻译组成的学生管理网络,深入学生中,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思想动态,本着“要求从严、工作过细、方法得当”的原则,对学员进行管理,如:组织召开专题班会、文体活动,到医院探视生病的留学生,并在缅甸和中国传统重大节日时组织缅籍学生进行集体庆祝活动,解决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通过培养的学生毕业回国后,大部分参加了当地医疗机构卫生事业工作,一些学生担任了当地卫生院院长,这些学生推动了当地卫生事业的发展。

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将对二次办学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同时我们也建议:今后对缅甸留学生人才培养应提高培养的学历层次,延长学制1年;增加预防保健方面的知识;编辑缅文医学教材;学生强化汉语教学半年至1年,或尽量招收懂汉语的学员;组织教师到生源地考察学习,了解缅甸医学培训需求;形成毕业后学生情况跟踪调查机制,对其上岗执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估等,以进一步提高对缅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治国.医学留学生教育模式及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6.
[2]陈勤,彭钢,杨富华.对医学留学生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6(3):48.
基金项目:云南省保山市科学技术局2006年度科技项目研究立项课题(编号:2005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