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练习)(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4.1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基础巩固】
(2020·江苏高二)图为长白山天池景观。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内力作用是
A.物理风化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D.化学溶蚀
【答案】1.B
【解析】
1.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口积水形成的湖泊,因此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内力作用是岩浆活动,B正确。

不是物理风化、变质作用、化学溶蚀,ACD错误。

(2020·黑龙江高二期末)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是我国著名的水文地质景观,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位于西陵峡东段。

雄伟壮观的瞿塘峡“夔门”景观(下图)是石灰岩山体被江水从中切穿而形成。

正午前后,巫峡常常江风带雨,云蒸雾绕。

乘船游历其中,宛若在山水画中穿行。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以下地理景观与瞿塘峡“夔门”成因接近的是()
A.挪威峡湾B.东非裂谷C.石林峰丛D.华山崖壁
【答案】2.C
【解析】
2.依据材料:雄伟壮观的瞿塘峡“夔门”景观是石灰岩山体被江水从中切穿而形成,瞿塘峡“夔门”景观是石灰岩融蚀作用形成的。

而挪威峡湾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A错;东非裂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B错;华山崖壁是岩层断裂错位形成的,D错;而石林峰丛是石灰岩在流水融蚀作用下形成的,C对。

(2020·山东高二期中)下图中甲海域附近是世界著名渔场,乙半岛在第四纪冰期曾是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心之一。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乙半岛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海浪B.流水、海浪
C.流水、冰川D.冰川、风力
【答案】3.C
【解析】考查外力作用与地形。

3.据材料分析,图中乙半岛在第四纪冰期曾是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心之一,所以受冰川侵蚀作用影响,海岸曲折,多峡湾;受冰川侵蚀作用影响,形成冰蚀湖。

图示河流众多,表明流水作用显著,C正确。

由于当地位于沿海,因此有风力和海浪作用,但主要在沿海,因此不是该岛屿主要的外力作用,可排除其余选项。

故选C。

(2020·民勤县高二)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上图中Q点与P点的相对高度(H)可能是()
A.40米B.69米C.59米D.60米
5.该地盛行风向为()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西北风
【答案】4.C 5.D
【解析】主要考查了等高线和移动沙丘。

4.根据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公式:(n-1)×d ≤H<(n+1)×d ,可计算出Q点与P点间的相对高度。

图中的等高距d是10米,两地间的等高线条数n是5,相对高度(H)应为:40≤H<60。

故本题选C。

5.在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上,迎风坡的坡度较缓,背风坡的坡度较陡,根据指向标可以确定盛行风向是西北风。

丹霞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沉积岩)巨厚,垂直节理发育,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下图为该地丹霞山景观图。

完成下面小题。

6.读下面“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
7.读丹霞山景观图,推测与其形成过程示意图中时期对应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6.C 7.B
【解析】
6.丹霞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沉积岩)巨厚,垂直节理发育。

所以,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在低洼处有沉积物堆积,然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砂岩岩层,对应③。

沉积岩层在干热气候下,变成红色岩石。

受内力作用影响,岩层隆起抬升。

受风化等外力作用,垂直节理发育,对应对应①。

再受流水、风等外力侵蚀,形成丹霞地貌,最开始的山峰较多,对应②,后不断侵蚀,形成孤峰一座,对应④,C对,A、B、D错。

故选C。

7.从图中可看出图中的丹霞地貌山峰较多,对应②,①和③丹霞地貌还没有完全形成,④成孤峰一座,B 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020·山东高三三模)攀岩运动是从登山运动中衍生出来的一项竞技体育项目。

它集竞技、健身、观赏、挑战于一体,有“岩壁芭蕾”之称。

我国某省区甲地的地貌为攀岩提供了极佳的场地,一个个独立的山峰鳞次栉比(下图),每一座独峰都有陡峭的岩壁,岩壁节理发育,因风化多凸点、坑洞、拐点、裂隙等,而且表面非常粗糙坚硬。

攀岩爱好者评价这里说:“这是上帝专门为攀岩爱好者创造的天然攀岩圣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甲地的典型地貌为()
A.雅丹地貌B.喀斯特地貌C.丹霞地貌D.岱崮地貌
9.该地山体岩壁表面较为粗糙坚硬的原因是()
A.峰顶多植被,保护作用强B.岩体为石灰岩,质地坚硬
C.岩壁上的风化物被雨水及时冲走D.岩体为花岗岩,质地坚硬
10.从利于攀岩的自然因素考虑,在该地举办“攀岩节”多选择在每年的()
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
【答案】8.B 9.C 10.D
【解析】试题考查喀斯特地貌。

8.根据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可判断出甲地位于云南省。

结合材料“一个个独立的山峰鳞次栉比”和材料“岩壁节理发育,因风化多凸点、坑洞、拐点、裂隙”可判断出甲地地貌为喀斯特地貌,B正确。

9.该山地体岩壁表面较为粗糙坚硬的原因是岩体为石灰岩,质地坚硬,B正确。

峰顶多植被与岩壁表面坚硬无关,A错。

岩壁上的风化物被雨水及时冲走与岩壁坚硬无关,C错。

由材料“岩壁节理发育”可知,岩体为沉积岩,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D错。

10.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可判断出甲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4~5月到9月为雨季,不适宜攀岩,B、C错。

1~2月气温较低,不适宜攀岩,A错。

10~11月降水少,气温适宜攀岩,因此在该地举办“攀岩节”多选择在10~11月,D正确。

(2020·永昌县第四中学高二期末)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

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

下图为终碛堤及冰水扇。

回答下面各题。

11.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A.大小均匀B.层状结构
C.磨圆度好D.棱角明显
12.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
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
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
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
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
【答案】11.D 12.D
【解析】
1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冰川沉积物是冰川侵蚀堆积作用的产物,在形成过程中大小混杂,棱角分明。

故本题选择D。

12.根据材料可知,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

故冰水扇是由冰川作用而形成终碛堤后,又经过冰川融水侵蚀、堆积形成。

故本题选择D。

【能力提升】
(2020·山东高二期末)青藏高原研究人员在珠穆朗玛峰绒布河谷微地貌野外考察的过程中,发现在绒布河谷上游东侧新冰期(又名绒布德寺冰期)的侧碛垄上发育有高度不一的土柱,因其出现在冰川的侧碛垄上,故称其为冰碛土柱。

这种局部地区特殊微地貌体发育过程划分为孕育期、成熟期及消亡期三个发育阶段。

下图为研究人员绘制的冰碛土柱形成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冰碛地貌体的形成演化不是单一的自然因素在起作用,其中存在显著日变化的有()
①冻融作用②风力侵蚀③流水侵蚀④崩塌作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下列关于冰碛土柱在发育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图a中,古冰川侧碛垄斜坡受降水的侵蚀和冲刷作用,发育冲沟
B.图b中,冻融作用使冲沟两侧冰碛物变松散
C.图b中,流水作用下冲沟深度变大,形成土柱
D.图c中,土柱高度降低直至消失,侧碛垄坡度变大
【答案】1.A 2.D
【解析】
1.珠穆朗玛峰绒布河谷日温差大,引起冻融作用,使侧碛垄内部结构变得松散,为土柱形成前的侵蚀作用创造了条件,①正确;绒布河谷地形复杂,引起沿河谷的温度差异大,该地区大气环流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山谷风明显,风力侵蚀存在显著日变化,②正确;流水侵蚀、崩塌作用的日变化不显著,故选A。

2.图a中,古冰川侧碛垄斜坡受降水的侵蚀和冲刷作用,发育冲沟,A说法正确;图b中,冻融作用使冲沟两侧冰碛物变松散,B说法正确;图b中,流水作用下冲沟深度变大,形成土柱,C说法正确;图c中,土柱高度降低直至消失,侧碛垄坡度变小,D说法不正确;故选D。

(2020·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二期末)进积和退积是断陷盆地处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两种常见沉积方式,形成的三角洲多呈扇形,前缘沉积物粒径大小变化尤为明显。

进积表示陆源物质供应速率快、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形成的沉积物下细上粗,退积则相反。

扇三角洲多发育在活动的构造区,是由邻近高地直接推进到水体(湖或海)中的冲积扇。

下图为某地扇三角洲及甲处沉积层沉积物粒径变化示意图。

3.据扇三角洲前缘甲处沉积物粒径变化特点推断()
①沉积过程先退积后进积②沉积过程先进积后退积
③河流搬运能力先增强后减弱④河流搬运能力先减弱后增强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4.关于图中河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分汊多B.多为地下暗河C.流量不稳定D.易改道
5.图中扇三角洲()
A.水体水面上升则面积不断扩大B.水体水面下降则面积不断缩小
C.由扇顶到扇缘表层沉积物颗粒由小变大D.其形成条件是河流流出山口即进入水体
【答案】3.C 4.B 5.D
【解析】
3.根据甲处沉积物粒径大小的变化特点可以看出,早期沉积物粒径自下而上是由小到大,说明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河流的搬运能力不断增强;后期沉积物粒径自下而上是由大变小,说明是三角洲不断后退,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故河流搬运能力先增强后减弱,③正确;沉积过程先退积后进积,②正确。

故选C。

4.图中显示有多个扇三角洲,说明河流分汊多,易改道,AD说法正确;颗粒沉积物不稳定,说明流量不稳定,C说法正确;图中以地表径流为主,看不出有地下暗河,C说法错误。

故选B。

5.水体水面上升则三角洲缩小,A错误;水体水面下降则面积不断扩大,B错误;流水沉积作用是先沉积颗粒大的后沉积颗粒小的,C错误;三角洲的形成条件是河流流出山口即进入水体,D正确。

故选D。

(广东省汕尾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统考)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典型地貌等高线示意图,图中等高距为0.1米,虚线表示1991年情况,实线表示1992年情况。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该地区最可能位于我国
A.东北B.西北 C.青藏 D.东南
7.该地区的主导风向为
A.西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东南风
8.1992年,该地貌侵蚀作用最弱的部位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6.B 7.C 8.A
【解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沙丘这种地貌形态的特征。

6.对比图中1991年与1992年等高线的分布图,该地貌位置有明显的移动,结合其相对高度,可以判断应为移动沙丘,该地貌在我国西北地区最为典型。

故选B。

7.结合上题分析,该地貌为移动沙丘,对比图中1991年与1992年等高线的分布图,该地貌类型从东北向西南移动,由此可以判断盛行东北风。

故选C。

8.结合上题分析,该地貌为沙丘,根据沙丘迎风坡坡度缓,北风坡坡度陡的特点,并结合图中等高线分布判断,①处等高线密集,位于沙丘的背风坡。

属于侵蚀作用最弱的地区,因此A正确,故选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