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近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项限时练1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限时练(十一)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基础题组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错误!
B.错误!
C.错误!
D.错误!
C[C项,两个“所”,都是助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一个名词:“所存”,即存在的地方;“所欣”,即欣喜的地方(景观).A项,连词,表假设,如果;代词,你。
B项,连词,和;介词,同.D项,兼词,于之,在那里;代词,他(师)。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导学号:54012073】
A.错误!
B。
错误!
C.错误!
D。
错误!
D[D项,两个“则",都是连词,表顺承,“就”“那么”.A项,语气助词,加强判断语气;语气助词,表感叹。
B项,介词,因为,由于;连词,因为,由于。
C项,副词,多么;代词,哪里。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A.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B.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B[B项,与例句均为介词,被。
A项,表反问。
C项,动词,作为。
D项,介词,给、替。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A.君将哀而生之.乎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遽扑之.,入石穴中
D.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A[A项,与例句均为代词,我。
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实义。
C项,代词,它。
D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
二、核心题组
(200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
问夜如何?诸生以.夜中对,遂薨。
(选自《宋史·董槐传》,有删改) 5.文中“诸生以夜中对”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王好战,请以.战喻
C.不然,籍何以.至此
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B[B项,与例句均解释为“拿”。
A项,“来"。
C项,“凭”。
D项,“而”。
]
【参考译文】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晚上,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
挥手让妇人离去,为诸生讲《兑》《谦》二卦。
问现在是夜里什么时候?诸生回答说是半夜,于是就过世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导学号:54012074】
雪屋记
[明]杜琼
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
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A.而因之B.则为所
C.以乎之D.且于所
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并正确运用的能力。
首先要依据原文,理解句意,前半句应该理解为“圣人建造房屋来居住”,因此选项锁定在A项或C项,表示承接关系或目的关系.然后分析后半句,“冀"意思是“希望",句意应是“希望能免除这两样忧患罢了”。
联想《逍遥游》中“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可知虚词“乎”正确。
故得出答案为C.]
【参考译文】
远古之人,有的在树上栖居,有的在洞穴里居住。
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圣人建造房屋来居住,希望能免除这两样忧患罢了,起初不曾有后世华丽奢侈的装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颜氏家训·勉学篇(节选)
[北齐]颜之推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
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
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民,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
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咸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
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7.下列“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老而.弥笃
B.此并早迷而.晚寤也
C.幼而.学者
D.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C[C项,“而”表承接关系;其他三项表转折关系。
]
8.下列“因”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因.此天机,倍须训诱
B.或因.家世余绪
C.因.循面墙,亦为愚耳
D.因.人之力而敝之
C[C项,“因”为动词,与“循”一起是“沿袭”意;其他三项为介词,凭借。
]
【参考译文】
自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呢!这类事情遍布于经籍史书中,姑且只举近代一些重要的事,来启发提醒你们。
士大夫的子弟,数岁以上的,没有不受教育的,多数读到了《礼》《传》,少数起码也读了《诗》《论》。
到了加冠成婚的年龄,身体性情稍稍定型;凭着这天赋的灵性,应该加倍教诲诱导。
有志向的,就能受到磨炼,来成就先世所遗之业;没有志向操守的,从此怠惰,就成了庸人。
人生在世,应当有所成就;农民则谋划种庄稼,商人则讨论财货,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
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于从事工伎,射箭则不能穿过铠甲上的叶片,握笔则只能写下姓名,饱食醉酒,恍恍惚惚,无所事事,以此来打发日子,以此来终尽余年。
有的凭祖上余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我满足,全然忘了学习;遇到婚丧大事,议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伸懒腰。
有见识的人在一旁看到,真替他羞得无地自容.为什么舍不得用几年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都受羞辱呢?
人在童稚之时,心神专注而敏锐,长成以后,心思分散,所以一定要早早地接受教育,不要错过时机。
我七岁的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十年温习一次,还没有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搁置一个月就生疏了。
而人总会有困顿不得志的时候,在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在晚年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己放弃。
孔子就说过:“
五十岁来学《易》,可以没有大过失了。
”曹操、袁遗老了却更专心致志,这都是从小学习到老仍不厌倦的人。
曾子七十岁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开始游学,还成了儒家大师;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凭此就做上了丞相;朱云也到四十岁,才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岁才学《孝经》《论语》,他们最终都成了儒学大师:这都是早年迷惑而晚年醒悟的人。
世上的人认为到了加冠成婚的年龄还没有开始学习,那么就太晚了,怠惰不学而致学识浅薄,也太愚蠢了。
从小就开始学习的人,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拿着蜡烛在夜间行走,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要强。
9.判断“者”“也”“而”“乎"“于”在文中的意义。
兵者.①,危道也.②。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③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④蓝而青于.⑤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而.⑥日参省乎.⑦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⑧思也。
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⑨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⑩。
①者: ②也:
③而:④于:
⑤于: ⑥而:
⑦乎:⑧而:
⑨而:⑩而:
【答案】①表判断,不译②语气词,表判断,不译③连词,表假设,如果④介词,从⑤介词,比⑥连词,表递进,并且⑦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对" ⑧连词,表修饰,不译,或译为“而”⑨代词,同“尔”,你⑩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表判断,啊
【参考译文】
用兵,是欺诈之道。
要同心协力,千万不要像螃蟹那样有六条蟹腿两只蟹钳,否则,你凭什么取胜呢?所以冯婉贞说:“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冯氏虽然小,然而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蓝草颜色深,冯氏比自己的父亲更胜一筹。
冯婉贞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不只是效仿一般的书生那样整天思考。
多加考虑之后再去实施,所以抵抗敌军能够取得胜利。
不是你所说的柔弱女子,而是巾帼英雄啊!
10.判断“以”“则”“其”“所"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①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②非徒口舌耳。
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③却立睨柱,秦王恐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④
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其.⑤与之。
”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其.⑥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⑦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观古今英杰之所.⑧为,其.⑨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其.⑩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其.⑪一二.其.⑫是耶,其非耶?其若是,则.⑬虽见霰雪纷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其.⑭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①以:②则:
③则:④其:
⑤其:⑥其:
⑦以:⑧所:
⑨其:⑩其:
⑪其:⑫其:
⑬则:⑭其:
【答案】①介词,凭借②连词,却③连词,就④副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⑤副词,表示商量语气,还是⑥指示代词,那⑦介词,拿⑧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⑨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⑩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一定⑪代词,其中⑫连词,表示选择关系,是……还是……⑬连词,那么⑭代词,自己【参考译文】
人们都说蔺相如只是凭借他言语的功劳而名垂青史,(但是)依我看来,却不只是单凭言语而已。
(当时)蔺相如看秦王并无意偿还赵国城池,就退后几步站立,斜视着柱子,秦王害怕他撞破和氏璧,于是答应他斋戒,因此能够完璧归赵,难道仅仅是言语的功劳吗?如果(我们)与一般人讨论此事,他一定会说:“我还是给他(和氏璧)吧。
”怎么敢这样做呢?
回国后,廉颇蔺相如两人失掉和气,不再和睦。
(相如)路上遇见廉颇,就转身退让躲避。
在那个时候,什么人能这样?门客拿原因来问相如,相如就说:“以国家的急难为先,以私人的恩怨为后。
”看古今英雄豪杰所做的事,大概都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所以我认为,你们一定不要把别人的话作为法则。
况且我猜测相如的才能,很少有能比得上的,古今英雄豪杰只有其中一两个人可比。
是这样还是不是这样?如果是这样,那么即使看见雪花纷纷扬扬的样子没有边际也没有什么遗憾,我也不会有“后悔自己跟着他们出来,而不能尽情享受游玩的乐趣"的遗憾了。
11.判断“因”“且”“乃”在文中的意义.
因.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②不因.③旧制,此乃.④曹操成大业之因.⑤.其常因.⑥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
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⑦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⑧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因.⑨枯木变为荣木也。
途经绍墓,其尚因.⑩众人至前拜祭。
其量岂常人可比?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①因:②且:
③因:④乃:
⑤因:⑥因:
⑦因:⑧因:
⑨因:⑩因:
【答案】①介词,根据②连词,而且③动词,沿袭④表判断,是⑤名词,原因⑥介词,趁着⑦连词,于是⑧介词,凭借⑨介词,经由⑩介词,通过
【参考译文】
根据一个人才能的大小授予他官职,不因为门第高低来录用人才,而且不沿袭旧的规定,这就是曹操成就伟大事业的原因.曹操常常趁人不备,采用偷袭的办法攻打别人,例如乌巢焚粮。
这一战役动摇了袁绍的军心,于是曹操趁着胜利追击,攻破了袁绍大军,取得了官渡一战的大捷.这也是凭借许攸的力量而获得的,这一过程犹如经由干枯的树木变成茂密的树木一样。
路上经过袁绍的墓,曹操还通过众人带路到墓前祭拜,他的度量难道是常人能比的吗?因为这他得到众人的忠心,来统一天下。
因为他有不同寻常的度量,所以能成就不同寻常的事业。
12.判断“乃”“之”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①读之.②。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③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④忠贞之.⑤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⑥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⑦不得已而谢。
①乃:②之:
③乃:④乃:
⑤之:⑥乃:
⑦乃:
【答案】①连词,表承接,于是②代词,它③代词,你的④动词,表判断,是⑤助词,的⑥副词,竟然,却⑦副词,才
【参考译文】
(我)曾经听闻陆放翁的志向和气节,全部展现在(省略“于”,在)《示儿》里,于是阅读它。
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时,(我)心中大为感动与佩服,陆游真的是忠贞的义士啊!但是也有人(表示)极端鄙视,竟然说:“这个人沽名钓誉罢了。
"大家(听了)都用道理质问他,那人无言以对,不得已才道歉。
13.判断“焉"“若"在文中的意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焉.①,狭狭焉,未料及有伏焉.②,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焉.③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
于是余有叹焉.④,骄而轻敌,焉.⑤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之何加焉.⑥?但以其人之傲,若.⑦斥焉.⑧,则必无颜世上矣。
①焉:②焉:
③焉: ④焉:
⑤焉:⑥焉:
⑦若: ⑧焉:
【答案】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兼词,相当于“于是”或“于之”,在这里③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④句末语气助词,不译⑤疑问代词,怎么⑥句末语气助词,呢⑦连词,如果⑧代词,他们
【参考译文】
崤山战役,秦军通过崤山山谷,只见山势高峻的样子,山谷狭窄的样子,没有料到在这里有埋伏,山上的大石纷纷落下,他们只是大叫着“况且把泥土石头放在哪里啊”,没有别的办法,因而导致大败。
在这件事上我有些感慨,骄傲轻敌,怎能不败呢?像这样,即使有万千兵马又能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呢?单单是他们的骄纵,如果要斥责他们的话,那么(他们)必然没有脸面再活在(省略“于",在)世上了。
14.判断“与”“何"“为”在文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与.①之,吾亦赞同。
今将他人与.②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③其坚与.④!其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
以吾等之力,寇尚难与.⑤也,应使众与.⑥其事,与.⑦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与.⑧,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⑨我有与.⑩?
①与: ②与:
③何: ④与:
⑤与: ⑥与:
⑦与: ⑧与:
⑨为:⑩与:
【答案】①动词,赞许②动词,给③副词,多么④句末语气助词,啊⑤动词,对付⑥动词,参与⑦动词,结交⑧动词,帮助⑨介词,被⑩表疑问,句末语气助词【参考译文】
早上犯的错晚上就更正了,君子赞许,我也赞同.如今将别人给他的玉璧上交,足可见他改过的心思是多么坚定啊!他和我们的约定,也应当会信守的。
凭借我们这些人的力量,对付贼寇还是很难的,应该让众人共同参与这件事,结交慷慨的君子,远离奸佞小人,这事就能成.况且他的雄才伟略,无下无双,如果他帮贼寇而不帮我们,怎么办呢?如果离弃他,这城还能被我们拥有吗?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