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推手》经典观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推手》经典观后感
在人们生活中有很多比较精彩的电影作品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在电影《推手》中就很好的描述了我国传统的武术太极的一些故事。

相信朋友们看过会有不少感悟,下面就为大家推荐电影《推手》经典观后感,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我以前从未接触过“民俗学”这门学科。

本学期有幸选修了“中国民俗学”这门课,发现这门学科并不是想象中的高不可攀,而是表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民族精神,民俗学包容万象。

是一门实用,有历史、民族价值的学科。

上节课观看了李安导演的作品《推手》,电影讲述了退休太极拳教授朱老被儿子接到美国后,由于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造成家庭冲突的故事。

电影中充满了中西差异的冲突,包括饮食习惯、对小孩子的教育方法、中国人的含蓄与西方人的直接等等。

导演李安通过对小家庭的矛盾冲突的描写,实际上反映出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美国的风土人情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

文化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同时也造就了不同文化势必会有冲突。

这与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人类的共性与个体的独特性互为悖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电影中直接表现出的冲突
生活习惯:电影一开始干脆利索,没有台词,就让我们看出在这样一个小房子里存在的两个人之间的尖锐矛盾。

简单的几个镜头,朱老在练太极拳的时候,镜头中出现马沙一张不开心的脸。

用极其简单的镜头含蓄安静地给我们呈现矛盾。

当我们单独地看二者所做的事情时,我们会觉得这都是极其平淡无常的事情,朱老专注于打太极拳,练字,立马给我们一个清晰的印象——这是传统的中国老人的形象。

马沙打字,饼干,跑步,让我们看到美国的独立女性形象。

但二者被塞进同一间屋子里面,就立马显得格格不入,给人冲突感。

饮食习惯:吃饭的时候,朱老和马沙分开吃饭。

本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是合餐制,一家人围着桌子,边吃边聊天,其乐融融。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烹饪文化,对于食物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感情。

注重运用烹饪加工,把生的,没有味道的原材料变成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而马沙代表的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在朱老眼中就变成“只吃蔬菜”。

在朱老看来,原来的可以拉近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重要的吃饭时刻,反而变成了极其尴尬的局面。

对于马沙来说,吃饭时要忍受在她看来不文明的发出声音,也是极为反胃的一件事情。

教育差异:影片中朱老提到过不应该给孙子看那种充满暴力的垃圾电视。

而马沙对于儿子编的故事却给予了鼓励,能够看出中西方在教育观念方面的差异。

马沙希望能够
多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而朱老则希望孩子能够规规矩矩,能够向符合中华传统的方向发展,也表现出了希望孩子能够起到传宗接代的传统愿望。

在马沙看来却是无可理喻的。

片中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朱老的马沙的语言不通问题。

如果能够交流,在矛盾产生时至少就有了商议的可能,而语言不通会使得矛盾加剧。

二、中美家庭观念差异
中国社会注重家庭,强调个人必须服从家庭利益。

在中国很容易见到三代或是四代同堂的家庭。

这种家庭一般是有一位长辈作为权威,家庭大小事情需由大家一起商议,一般由这位长辈定夺,家庭成员需要遵守这位长辈的决定,否则其家庭地位便会受到影响。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家庭是最容易得到归属感的地方,是最容易形成团体的地方,一个个体只有在团体中才会觉得受到了保护。

而这种观念由于中华民族世代以来的生活状态与习惯,变得更加深入人心。

而西方社会在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中更加重视个人,强调个人个性的发展,极少数西方人会为了家族利益而放弃个人目标。

比起家族势力的强大,他们更看重自我实现。

美国的核心家庭,通常是由父亲、母亲和孩子组成。

而老人一般也会过着相对独立的生活,而且子女并不会在道德上受到
谴责。

老人会寻找他们自己的朋友而不是从感情上依靠他们的孩子。

这种家庭观念的不同,是电影中冲突的重要原因。

我记得电影中有晓生质问马沙的情节,马沙想要搬到更大的房子里面,晓生拒绝后说:“父亲爱我和我爱父亲已经变成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为何你不能理解?”马沙或许真的不能理解晓生的这种深刻的感情。

他无法理解晓生所追求的那种一家人其乐融融,老人家含饴弄孙的快乐。

她可以以极大的容忍去表示她对丈夫的爱和尊重,但她永远无法真正理解这些东西,无法去掩埋自己的负面情绪。

三、新的环境下的传统中国孝道
?“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

”这句话不禁使我想起了我最喜欢的作家萧红的故事。

她与恋人萧军共度过许多艰难的岁月,天寒地冻,忍饥挨饿,他们都一起挨过来了。

却在本应该享受生活的时候分手,天各一方,或许是现在的我所不能理解的,或许是人性使然。

电影中最让人难过的片段莫过于朱老离家出走时留下的那封信:“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想不到在你我父子身上应验。

想当年国内多少苦难的日子我们都相亲相爱的一起过来了,现在到了美国,物质生活那么好,却无法共处。

”这段足以让每一个当儿子的感到悔恨,感到羞愧。

而李安为了加重这种情绪,还在朱老卧病在床时加上了那一
句:“这辈子我对不起你妈,我就对的起你。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所谓“百善孝为先”,作为一个道德大国,中国从来都是歌颂孝道,把孝道放在一个重要地位。

这种观念在西方人看来仿佛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一开始马沙尊重丈夫,虽然有不满,但总是处处忍让。

但晓生没能想到的是,自己父亲与自己妻子的这种矛盾是如此地无法调和,从而在孝道和家庭中做出艰难抉择,决定要让老人搬出去住。

却又在老人离家出走后追悔,寻找新的解决方法。

中国古代有卧冰求鲤、扇枕温衾等等广为传颂的孝道故事,被社会和国家君主所推崇。

孝道之所以在中国文化中有如此之大的影响,我猜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实行孝道,可以使得家庭和睦,长幼有序。

古代中国重舆论道德多于法律,用孝道去规范家庭,家庭稳定则社会就稳定,则国家长治久安。

因此孝道被圣人和统治者推崇。

另一方面,在封建时代,强调君国一家。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也就是在家孝敬父母,为官忠于国君。

因此我们看到各朝各代的统治者都极其重视礼仪,每有国家重大事件发生,必须举行隆重的典礼,附加于繁琐的礼仪。

正是孝道的存在,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大一统,成为世界上唯一每有终端,绵延五千年的古老文明。

但在如今新的时代环境下,孝道逐渐有了新的含义,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矛盾。

朱老的那一句:“我对不起你
妈,我就对得起你。

”道出了多少当今父母的心声,在如今的新时代下,父母都想把最好的留给下一代,一心付出,不求回报。

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长大成人时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孝敬父母时作选择时常常会陷入这样的困境。

父母表示自己把全部都奉献给了子女,子女却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回报。

有人说这是如今孝道的缺失,也有人说这是道德绑架。

如果只是某一方,一味的付出,而没有任何回报。

这会是一种不健康的关系,一方会过得很累,而受到恩惠的那一方也许会习惯于这种相方式,从而让付出方寒心。

也许他会感激父母,但却因为现实原因无法做到对父母尽善尽美,从而活在愧疚之中。

在我看来,新时代的孝道不应该只是一味的付出,而是追求一种平衡。

父母与孩子相互尊重,给彼此多的空间,父母和孩子都可以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而不是被家庭绑架。

四、关于电影结局
电影有着一个看似完美的结局,朱老和陈太都选择搬出来住,不用再受孩子们的气。

电影是缓慢平和地给我们讲故事,讲出的确实无法调和的大矛盾。

李安想给我们一个大团圆结局,于是故事以老人的退避结束。

但存在的问题还是没能解决。

这也是艺术和现实的一种妥协吧。

但到底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我想导演已经很含蓄地告诉我们了。

影片最后晓生给马沙解释什么是推手:“练
习保持自己的平衡,同时让对方失去平衡。

如果你想让我失去平衡,我只需要化掉你给我的力,然后把力道反送给你。

”推手的哲学,用在生活上也是一样,可惜朱老是推手的大师,却是生活的凡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