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真题练习试题 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市区)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考试须知:123 一、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题2分,共90分)
1、农耕时代的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统治者,工业时代兼顾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培养,信息时代则更加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这说明教育目的在根本上受制于( )
A.文化传统
B.生产方式
C.教育政策
D.教育理论
2、在研究“二战”期间在华犹太人的教育状况时,研究生只查阅了上海档案馆。

指导教师让该生继续到哈尔滨档案馆查阅资料。

这个研究生在检索文献的过程中违反了( )
A.全面性
B.准确性
C.勤于积累
D.善于思索
3、近代中国第一所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官办新式学堂是( )
A.京师同文馆
B.湖南时务学堂
C.福建船政学堂
D.上海广方言馆
4、古希腊罗马时代,以培养演说家或雄辩家为目标的学校是( )
A.文法学校
B.弦琴学校
C.体操学校
D.修辞学校
5、有西方学者研究发现,美国大多数教师出身于中产阶级,习惯用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作为奖惩的标准,即不合乎他们的要求就要受到处罚。

这实质上是教师在利用教育对文化进行( )
A.传递
B.选择
C.创造
D.传播
6、“虚心涵泳”是朱熹的读书法。

此处的“涵泳”是指读书时应( )
A.细心玩味
B.融会贯通
C.敬守此意
D.收敛此心
7、17至18世纪,英国初等学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 )
A.贫民子弟
B.贵族子弟
C.新兴资产阶级子弟
D.中产阶级子弟
8、某研究者试图用实验法来验试“灌输会窒息学生的创造力”这一研究假设。

这种做法违背了教育研究的( )
A.客观性原则
B.创新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伦理原则
9、20世纪20年代的“工读主义”思潮中有一派认为,“工读”只是用自己的劳动换一些求学经费而已,不必去理会什么主义。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
A.周予同
B.胡适
C.李大钊
D.王光圻
10、有关大脑神经递质如何影响学生记忆的研究属于()
A.比较研究
B.基础研究
C.应用研究
D.预测研究
11、西欧中世纪主要采用家庭教育形式的是()
A.基督教教育
B.骑士教育
C.行会教育
D.城市教育
12、麦克菲尔的体谅模式中所使用的人际或社会问题情境教材是()
A.《学会关心》
B.《生命论》
C.《中学道德教育》
D.《社会与道德教育》
13、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一般被概括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
A.教师中心
B.学校中心
C.学生中心
D.活动中心14、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观点,儿童学习游泳主要属于()
A.连锁学习
B.信号学习
C.规则或原理的学习
D.解决问题的学习
15、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社会教育以成人教育为重心,其最广泛、最普遍的教育形式是()
A.工读校
B.半日校
C.列宁学校
D.冬学
16、19世纪前半期,英国兴起的城市学院运动在较大程度上革新了英国高等教育传统,此类学院在教育实践中强调()
A.宗教神学知识教学与自然科学知识教学并重
B.贵族子弟与中产阶层子弟同堂学习
C.古典学科与现代科学并行不悖
D.社会团体与政府合作管理
17、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主题之一是()
A.追求优异
B.生计教育
C.提高效率
D.教育公平
18、行动研究要解决的问题的实现因素通常是()
A.实践者对阻碍实现工作目标的阻抗因素的分析
B.阅读教育文献
C.系统的需求分析
D.向局外人咨询
19、强调教师文化建设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
A.知识取向模式
B.实践取向模式
C.生态取向模式
D.自我更新取向模式
20、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理论论证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类比
B.哲学思辨
C.经验描述
D.科学实验
21、幼儿往往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因此当他们看到月亮会动时,就坚持认为月亮是有生命的。

这种构建知识的方式是()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平衡
22、按照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智慧技能的是()
A.言语信息
B.具体概念
C.定义概念
D.问题解决
23、在教育实验中,研究者试图控制师生的“实验情结”,对实验结果的消极影响,应采取的措施是()
A.双盲控制
B.纳入处理
C.重复验证
D.随机取样
24、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反映了人们在教育学建构中的()
A.科学取向
B.实践取向
C.规范取向
D.人文取向
25、在全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4年级小学生)中,研究者抽取了教育水平好、中、差的3个县域,然后在每个区域按照城乡抽取4所学校,并从4所学校中随机抽取20位4年级小学生。

这种抽样的方法是()
A.分段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26、“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这体现了蔡元培主张()
A.教育独立
B.教授治校
C.思想自由
D.文理沟通
27、在教育调查研究中,文献综述属于()
A.前言部分
B.正文部分
C.结论建议部分
D.附录部分
28、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戊辰学制”的指导原则,对1922年“新学制”标准进行了调整,特别提出()
A.“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B.“使教育易于普及”
C.“根据本国国情”
D.“谋个性之发展”
29、20世纪30年代指导苏联国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
A.《教育人民委员会关于国民教育的宣言》
B.《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
C.《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D.《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30、结合功能主义者认为,结构良好的教育有助于社会流动,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平衡器,因此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

这种观点强调的是()
A.正向显性功能
B.正向隐性功能
C.负向显性功能
D.负向隐性功能
31、“曹冲称象”反映了曹冲的()
A.抽象思维
B.聚合思维
C.动作思维
D.发散思维
32、科举制度区别于察举制度的根本之处在于()
A.开设繁多的考试科目
B.建立完备的防弊制度
C.自愿报名、逐级考选
D.地方推荐、中央考试
33、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

这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4、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中,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训的学校是()
A.陕北公学
B.延安大学
C.华北联合大学
D.抗日军政大学
35、在师生关系上倾向于“学生中心说”的教育学家是()
A.帕克
B.布拉梅尔德
C.赫钦斯
D.梅伊曼
36、唐代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和崇文馆、弘文馆,属同类性质的学校,其设立体现了当时学校教育的()
A.系统性
B.等级性
C.制度化
D.专门化
37、不是教育了一切人,才可以改造社会,二是改造了社会才可以有好的教育,这一主张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A.倡导工学主义的知识分子
B.倡导国家主义的知识分子
C.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D.具有平民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38、对人力资本理论提出质疑,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只是用来区别不同人的能力的手段,这种观点属于()
A.冲突论
B.文凭理论
C.结构功能论
D.劳动力市场理论
39、“形式教育论”认为,教育应发展人的能力,这个“能力”是指()
A.实战能力
B.创新能力
C.理性思维能力
D.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0、《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较为流行的蒙学教材。

这类教材在编写上除了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
A.联系儿童生活
B.采用韵语形式
C.图文并茂
D.内容生动有趣
41、在道德修养方法上,认为无须外求,只须明内在良知的古代教育家有()
A.孟轲、王守仁
B.孟轲、朱熹
C.荀况、王守仁
D.荀况、朱熹
42、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的拥护者,在教学模式上更倾向于选择()
A.程序教学模式
B.掌握教学模式
C.探究教育模式
D.范例教学模式
43、古代斯巴达人为年轻一代所提供的教育主要是()
A.文雅教育
B.文体教育
C.职业教育
D.军体教育
44、把教育隐喻为“园艺”,把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称教师为“园丁”。

持这种观点的人在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A.遗传决定论
B.成熟轮
C.环境决定论
D.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45、“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这一观点出自()
A.《墨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
二、辨析题(共3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
1、当学生学习失败时,教师只需要引导他做努力归因就能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2、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过程就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过程。

3、教育应与人的天性合作。

三、简答题(共5小题,每题15分,共75分)
1、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2、简述道德教育体谅模式。

3、简述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实验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4、简述德育、智育、体育的相互联系。

5、简述学科德育的内涵、特点及其实施方式。

四、分析论述题(共3小题,每题30分,共90分)
1、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Ⅰ.试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就其中某个因素举例说明。

Ⅱ.阅读下述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

某研究者想探明教学方式与学生思维品质形成的关系,于是在一所小学随机选择了一个班作为实验班,采用新的应用题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如以自编应用题(一题多变)和解应用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应用题归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等等。

实验前后分别对该班进行了难度相当的测试。

该班前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1)写出该研究使用的随机抽样方法的名称。

(2)写出该实验的研究假设。

(3)写出该实验设计的名称,并用符号表示其格式。

(4)试从实验设计方面分析该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2、某研究者欲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为题在某地区初中开展研究,旨在了解该地区出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寻求相应的对称。

请回答:
(1)该地区有三所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定点初中,共有960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其中A校256名,B校360名,C校344名。

现拟从中抽取120名学生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

为了使样本与
总体在结构上保持一致,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应采用何种取样方法?如何抽取样本(写出步骤)
(2)请按问卷指导语的要求,拟出一份问卷指导语。

(3)为了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存在深层次问题,研究者还拟对部分家长进行访谈调查,请按访谈调查的要求拟出一份访谈提纲(至少包含5个问题)。

3、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20世纪中期以来,学校教育受到来自多个方面的批评、质疑和挑战,或明或暗地主张“学校消亡”的观点不时出现。

例如:
(1)1971年,伊凡•伊里奇厅发表《非学校化社会》,引起巨大反响。

伊里奇以为,学习原本是个人的一种自主活动,是自律、自助、自我实现的过程。

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不必非得与别人的东西交换才有价值。

他批评学校“把学习从一种活动变成了一种商品。

”把只是证书(文凭)变成了一种财富形式,这不但从根本上剥夺了人独立自主的学习动机和能力,而且通过文凭、学历对人的社会地位进行分层,导致更深刻的社会两极化,给整个社会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学校的废除已不可避免”。

(2)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越来越多的美国家长不再让孩子进入学校我上学,而是“在家上学(home school)”,主要由父母直接教育孩子。

进入21世纪,全美已经有数以百万计的儿童“在家上学”。

家长不送子女去学校接受教育的理由很复杂,包括:家长认为学校不能提供他们认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如宗教信仰)。

家长不造成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家长认为教师的教育方式不适合自己孩子的特点,等等。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从教育功能的角度,评析伊里厅的观点。

(2)结合学校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方面的作用,评析“在家上学”现象。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题2分,共90分)
1、B,解析:
本题重在理解。

题目中体现的是时代变迁,在变迁中不同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同,所以重在体现生产方式对人才的要求,并且生产方式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决定教育目的的根本原因。

答案选B项。

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文献资料的检索。

首先,检索要全面,即全面性,不仅要广泛查阅自己特定范围内的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而且要把视野放宽,广泛浏览特定范围以外的有关研究成果,以便及时掌握最新的研究资料和动向。

特别是要着力搜集第一手资料,以保证研究的客观全面。

其次,检索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

通过细读,掌握若干年来所研究的领域内讨论过哪些问题,有哪些分歧意见,有哪些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著作、主要观点。

要认真推敲观点和论据,并做好记录。

在实践中,常常发生因疏忽而形成的论据失误,表现为:(1)曲解引申,主观臆断。

(2)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突出其一,忽略其二,断章取义。

(3)脱离实际,追赶时尚。

这名研究生违反了检索的全面性原则。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知识模块:教育研究方法
3、A
4、D
5、B
6、A 也就是反复玩味,认真咀嚼的意思。

7、A
8、D
9、B,解析:
工读主义分为三种:一是做工的人求学;二是求学的人为了实验学理而劳作;三是贫苦学生为补助学费而半工半读。

以胡适等为代表的是纯粹的工读主义,胡适认为工读主义不过是靠自己的工作去换点教育经费而已。

故本题选B。

10、C 这个题干具有实践性。

11、B 只有骑士教育有家庭教育的特点。

12、A
13、A
14、D
15、D,解析:
群众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冬学、夜校、雨校、半日学校、识字班等。

其中冬学是最主要的形式,它是利用冬季农闲的时候开办的,故本题选D。

16、D
17、B
1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行动研究的基本内涵。

行动研究的研究结果是通过研究者对实现工作目标的阻抗因素的分析实现的。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知识模块:教育研究方法19、C
20、A
21、A
22、A
23、A 双盲法能够控制霍桑效应(心理效应)。

24、A
2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抽样的方法。

概率抽样的方法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

本题运用的是分段抽样。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知识模块:教育研究方法
26、C
2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调查研究报告的撰写。

教育调查研究报告包括题目、前言、正文、结论建议和附录。

其中前言部分包括三部分:简要说明调查的问题,选题缘由和背景;主要的调查内容;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概况以及此次调查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知识模块:教育研究方法
28、C,解析:
戊辰学制的七条原则:1.根据本国情;2.适应民生需要;3.增高教育效率;4.提高学科标准;5.谋个性之发展;6.使教育易于普及;7.留地方伸缩之可能。

29、C
30、B
31、D,解析:
本题选D。

发散思维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32、C
33、D
34、D
35、A 帕克是进步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

36、C
37、B
38、B,解析:
筛选假设理论,又称文凭理论,它承认教育与工资的正相关,指出这种正相关是通过筛选作用而实现的。

但认为教育只反映了个人的能力,并没有增加个人的能力。

故本题选B。

39、C 形式教育论主张发展人的理性。

40、B
41、A
42、C ABD均属于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43、D
44、C
解析:教育将教育比喻为“园艺”,教师是“园丁”,学生是受到教师“修剪”、“塑造”等方式影响下形成的“花朵”,这是典型的外铄论影响,因此,正确选项为C。

45、D,解析:
题于的含义是:“道德有时候是无效的,威势才是有效的。

”只有法家主张法治,轻视德治,选项中只有《韩非子》属于法家。

答案选D项。

二、辨析题(共3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
1、答题要点:错误。

(1)根据维纳提出的成败归因理论,主要有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2)学生最终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为什么因素是受到多种变量影响的。

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努力就会产生羞愧和内疚,反而会对学生的动机产生负面影响。

2、答案要点:错误。

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

教师资格证书是国家颁发给个人,允许其从事教师职业的一种资格凭证。

从事教师职业首先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但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不等于成了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教师个体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

【评分说明】本题考察了教育学原理第十章教师与学生中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

首先要回答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其次要说明教师专业化与取得教师资格证二者的区别,最后总结,写出对错即可。

3、参考答案:正确
人的成长是在人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教育在人的成长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外部条件,而人的天性则是人成长的内部依据。

天性即人的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是指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形成的特性,是不可改变的;而教育的目的直接指向的是受教育者含有对人的素质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要依据社会现实及其发展来确定,也要依据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来确定,否则就会导致实际的教育活动脱离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难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育必须符合人的天性,遵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性。

人的天性虽然是隐而不露的,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天性是不能够被压抑的,如果人的天性受到压抑和侵害,教育培养人的目的就很难实现。

所以教育应当以人的天性为前提,尊崇天性、顺应天性,通过天性教育,采取符合人天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才能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

三、简答题(共5小题,每题15分,共75分)
1、(1)学校教育的内涵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导作用:
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b.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c.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过的教师来进行工作的,教师受国家的授权和社会的委托来教育学生。

他们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熟悉教育内容,懂得教育的规律和方法,能自觉地促进学生的思想、学业、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

2、答案要点: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

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

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

【评分说明】08 年大纲新增内容,此题考查了德育模式中的体谅模式。

作答该题时要回答由谁创立,大致内容和优缺点。

3、(1)基本格式:G1O1XO2(实验组)
G2O3O4 (控制组)
(2)优点:有控制组、前后测比较,一定程度控制选择偏差等,提高研究的内在效度;对比效果。

(3)缺点:①不是随机取样分组,影响实验效度;②有前测,前后测交互作用。

4、答案: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形成所期望的的政治立场、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它体现了整个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

智育,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它在个性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体育,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

体力和体质的发展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

德育、智育和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其中三个部分,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

首先,三者不可分割,其次,不能相互代替。

在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时,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只注重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其各自的独特性;二是只注重他们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其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他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总之,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目的和手段的。

在实践中,共同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

德育对其他各方面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

智育为其他各育实施提供认识基础。

体育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处理好它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5、答案要点:
1.内涵:学科德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以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

任何学科都承担着德育的任务。

2.特点:德育内容丰富性;德育方法多样化;德育过程协同化;德育效果的综合性;德育途径多样化。

3.实施方式:直接的德育途径:直接的德育课程;间接的德育途径:其他学科课程中的德育任务。

主张德育渗透于一切课程和教学过中。

四、分析论述题(共3小题,每题30分,共90分)
1、Ⅰ.答案要点:
(1)基本过程
①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

②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

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订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③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做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④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做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2)影响因素①有关的知识经验;②个体的智能与动机;③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④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⑤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3)举例说明
【评分说明】
①关于第(1)点,每个要点满分3分。

如在参考答案之外按某个心理学家的观点作答,也可酌情给分。

②关于第(2)点,只要求答出其中的3点,每点满分4分。

每点要求展开说明,只答出要点未作说明者酌情给1~2分。

③关于第(3)点,要求例证准确。

若举例不够准确、论证不够充分,酌情给1~3分。

Ⅱ.答案要点:
(1)这项研究的抽样方法是整群抽样(或整群随机抽样)。

(2)这样实验的研究假设是:“革新应用题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3)名称:单组前后测设计
格式:O1, X O2 或 Y1 X Y2
(4)从实验设计来看,仅以一个班进行试验,不设对比班,只从一个班实验前后测试的结果得出实验结论,会使实验结果的说服力不够。

可以采用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或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或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对该实验设计进行改造。

改进方案描述:
示例一: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研究者可以随机选择同年级的两个班,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

实验前对两个班进行同一试卷的测试,实验结束后,再对这两个班使用与前测难度相当的同一试卷进行测试。

两班前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可以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示例二: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
研究者可以随机选择同年级的两个班并做等组处理。

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

实验结束后,对这两个班进行同一试卷的测试。

两班测试平均成绩的差异可以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示例三: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研究者可以随机选择同年级的两个班并做等组处理。

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

实验前对两个班进行同一试卷的测试,试验结束后,再对这两个班使用与前测难度相当的同一试卷进行测试。

两班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可以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评分说明】
①第(1)点若写出两种及以上抽样方法,不给分。

②第(4)点的改进方案部分,写出其中任一实验设计的名称给4分;对改进方案进行描述的,可参考示例酌情给1~6分。

提出其他改进方案且言之有理者,可酌情给1~6分。

若写出多种改进方案,只按一种方案给分。

2、答案:
(1)抽样方法:整群分层随机抽样。

抽样步骤:①确定每个学校的人数在三所学校总人数中的比例;②根据每个学校所占比例确定每个学校的样本数量;③从每所学校中整群抽取所需要的样本数量。

将总体按照不同学校分为三类,A校、B校、C校,根据已经确定的样本大小120,按照三类学校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抽取相应比例的样本,具体如下:
A校抽取的样本数为:120*(256/960)=32,
B校抽取的样本数为=120*(360/960)=45,
C校抽取的样本数为=120*(344/960)=43
(2)问卷指导语
亲爱的同学:
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阅读和填写这份问卷。

这是一份匿名问卷,仅用来进行科学研究。

我们的研究的目的是想了解您的家庭教育情况。

您的填答对我们非常重要,并且我们将对您填写的内容严格保密,请您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填写每道题目,再次感谢您的合作!祝您学业有成!
(3)访谈提纲
访谈提纲:
1 您家里有几口人,您家里谁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长,您经常和孩子聊天吗?
2 您对孩子的学习是如何看待的,您经常辅导孩子作业吗?
3 您怎么给孩子制定规则的,都有哪些?
4 如果孩子破坏了规则,您会如何做?
5 您和您爱人发生冲突时,如何与孩子沟通这个问题?
3、答案要点:
这道题出的好,16年的教育学原理大题出的就是教育功能与学校教育。

这个热点也是依据当前很多人去学校教育思潮的思想提出来了。

凯程提示:第一问:尽可能中肯的说明学校教育的优点与缺点。

学校教育不能主导个体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社会功能。

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

在个体功能里学校教育不仅有学习知识的作用,还有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的作用。

第二问:学校教育对个体有主导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个体社会性和个体个性化。

家庭教育也有这两方面的作用,但是相比较而言,在家上学不利于发展个体社会化。

总结:在促进个体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形成合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