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过大年的民间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历腊月过大年的民间习俗
农历腊月初一,气象专家称,进入“寒冬腊月”,意味着人们迎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据民俗专家介绍,农历的十二月为“腊月”,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没有太大关系。
“腊”就是打猎,即在一年岁尾、新旧之交,用打来的野兽搞祭祀活动。
腊月里的民俗十分丰富,如农历十二月初八喝腊八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过小年,然后是扫房、写春联、办年货等,直到除夕夜。
不过,腊月里正值寒冬,民俗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就是言其冷。
腊月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古时候也称“蜡月”。
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以岁时之祭祀有关。
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
汉应劭《风俗通义》谓“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
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
”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这里所说的,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动,所以说腊月是个“祭祀之月”。
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正值寒冬。
民谚云:“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正是言之其冷。
这时冬季田事告竣,故有“冬闲”之说。
农事上是“闲”了,但人们生活的节律并未因此而放慢,
人们怀着愉悦而急切的心情加快了向春节迈进的步伐。
春节,是中国人传统的三大节中最为隆重的一节。
而腊月,正是迎接春节的前奏曲,在这个前奏曲里有着丰富的内容。
首先从喝腊八粥开始,然后人们要扫房、请香、祭灶、封印、写春联、办年货,直到除夕夜。
广义地说过年,应该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甚至可以说从喝腊八粥就开始了,一直要过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
而过去一些官宦人家,甚至还有拖至二月二“龙抬头”那天过年才算结束,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就可看到。
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极富有魅力的。
为了过好年,中国人要拿出近一个月的时间做诸多准备。
人们要忙着对保佑、赐福于他们的神祗、祖先有个交待;要对一年来的往来账目有个结算;要对亲戚、邻友、同僚给以节日的慰问,以使今后能更好地相处。
对一年来的家庭事、个人事都要加以总结,以使在新的一年里,个人能更有进步,家业更加兴旺。
腊月里的习俗腊月歌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月初八纪念释迦牟尼
腊八粥的由来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
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
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
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
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
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
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
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
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
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腊月23进行食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
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
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腊月24扫房子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帚”字已见于甲骨文。
陕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就有“子持帚作洒扫形”的铭文。
可见,人们在几千年以前就用扫帚扫除了。
《礼记》中,有”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的记事。
这说明,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污秽、尘沫与传播疾病有关。
周书《秘奥造宅经》中就有“沟渠通浚,屋宇
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的记载。
《吕览法》称:“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亦曰木难。
”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
到唐代,“扫年”之风盛行。
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以祈新岁之安。
”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打埃尘》:“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尘。
”清*蔡云诗《吴俞欠》诗曰:“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
”《岁时琐事》则说:“十二月二十四日扫舍宇,凡有所为,不择宪书,多嫁娶,谓之乱丝日。
”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
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
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对于北方来说,严冬中的腊月扫房,只是掸扫而已,而在南方往往将桌椅板凳,甚至大架子床都抬到河边、井边去刷洗。
扫房以后,全家就要开始筹办年货,请香蜡纸码、供品,写对联、剪窗花、买挂钱、年画、鞭炮……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
又名“扫尘、打埃尘、除残、除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
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
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
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
一次。
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
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
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
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
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官来个斩尽杀绝。
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
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
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
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
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
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
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三尸神”,道教称在人体内作祟的“神”。
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
”又说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扫尘对于人们的生活环境也是大有益处的。
据科学研究,在灰尘含量高的地方,每立方米空气中含细菌竟达几百万个,在这种环境中,肺炎、咽炎、肺癌、肺气肿、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发病率都较高。
灰尘多能吸收和折射阳光中的紫外线,当每立方米空气中含灰尘1毫克时,紫外线约减少2/3,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儿童患软骨病机会会
明显增加。
此外,打扫卫生,要注意戴口罩、帽子和眼镜。
扫尘后及时更衣。
祖国医学认为,立春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害虫也开始孽生。
所以,赶在春节前大扫除有助于预防传染病、流行病。
既有益身体健康,又增添了辞旧迎新的节庆气氛。
腊月25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腊月二十五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
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
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
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有
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
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
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
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
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
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腊月28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多数地方在这一天要赶制过年的面食蒸。
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
”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蒸馒头”。
老北京关于春节的一首童谣: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腊月二十五,炸豆腐;
腊月二十六,煮白肉;
腊月二十七,杀公鸡;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教孩子念的时候,我不禁心生疑惑,怎么是从腊月二十
三说到初一,而不是从初一说到十五呢?也许是对节日的期待比过节本身更加有趣吧?!过了初一,自由自在的节日是过一天少一天,而从腊月二十三到初一,过节的气氛可是一天比一天热烈。
所以大年三十前的日子可不容忽视呀。
腊月29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
焚香于户外,叫“天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