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方法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需要恰到好处地融入情感。

众所周知“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因为人的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这个东西是十分重要的。

高中语文情感教学融入方法
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知识的传递应该有“志”,即充满情感。

没有情感的知识,没有情感的思想,学生是不会接受的,即使强制接受,也是暂时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让教学充满情感,让学生在荡漾着情感的氛围中学习,在爱的阳光下中茁壮成长。

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融入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紧密结合教材融入情感教育
情感富有的源头当推是知识的渊博。

可以想象:一个学识肤浅、见闻闭塞、拙舌笨嘴的语文教师是根本不能适应新时代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因此,语文教师既要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内外的知识,采百花之蕊,酿自己之蜜,用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使自己更丰满、更成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生气盎然,充满活力。

教师激发于作品之情,触发于作者之想,使语文课堂跌宕起伏,趣味四溢,学生情动于作品,把自身的情感融入作品、流淌课堂,才会和作品及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深刻地了解作品的内涵。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有目标地重视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在具体鲜明、生动活泼的形象感受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

这种寓情感教育于语文学习之中的情感教育方法,要比那种面提耳命的思想说教和枯燥生硬的道德灌输更加亲切,更有效果,更能深入人心。

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情感因素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十分丰富。

语文教材就好似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

《过雪山》----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壮志豪情;《长江三峡》----我们领略到了它的壮丽雄奇;《琐忆》----我们则看到了其的浅显平易;《荷塘月色》----我们享受到了它的淡雅舒朗。

“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仿佛看到了屈原的执着与决心;“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我们犹如目睹了李白的高傲和抗议;“我以我血荐轩辕”----我们切身感受到了鲁迅的刚毅与正气;“壮士一去不复返”----我们好像亲历了荆轲的气概和从容。

所有这些作品,学生们除了在灵魂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巨大的激励之外,而且在人格、政治品德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上也大有裨益。

二、优化教学方式营造情感氛围
结合课文进行情感教育必须优化教学方法。

营造浓郁的情感教育课堂气氛,以多变的教学手段,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这一点尤其重要。

如何使学生的情感处于亢奋的状态,如何掀起学生情感波澜,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进入最佳情境状态?教学实践证明,播放一段乐曲,渲染一种气氛,朗
诵一首小诗,创设一种情境,高唱一首歌曲或竞猜一个谜语等等,都会发挥良好的作用。

笔者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抛开惯用的教学方法,一上来就请学生们欣赏一首歌曲《好汉歌》(教师放《好汉歌》磁带片段),会唱的同学一起引吭高歌,顿时教室里歌声嘹亮,群情振奋,学生们一下子明白了老师今天要上新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了,于是学生们想起了水浒里面的人物,所有的情感都聚焦到课文的主人公林冲的身上。

不用教师多言,无须老师赘述,水浒英雄行侠仗义、杀富济贫。

粗犷勇武的武松;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鲁智深;粗豪冲动的李逵都给学生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而林冲这位逆来顺受、最终觉醒的英雄好汉的形象在学生们的心目中赫然屹立。

由于这一堂采用了全新的教学方法,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造,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金钥匙,更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高度融合的助推器。

实践证明,好的教学方式可使课文中的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猛烈叩击学生心扉,能起到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的作用,在学生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让学生跨越时空、丰富想象、激活思维,真真切切地接受情感熏陶。

三、重视朗读课文感受情感意蕴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外名篇。

笔者认为,诵读是用心体会其深蕴意味的最佳途径。

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其中美丽壮观、气势磅礴的景物描写,诵来荡气回肠,酣畅淋漓,一赞三叹。

《水调歌头·游泳》,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词中所表露出的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主宰国家命运的豪迈激情,诵罢感受到了作者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伟气魄和雄心壮志。

《木兰诗》是一首千古脍炙人口的叙事诗,笔者把对诗歌形象分析巧妙地与学生的诵读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有表情的朗读中体会其思想感情,在反复的朗读与体味中,一个忙碌织布,勤劳能干的木兰;扶机叹息,善解人意的木兰;行军匆匆,坚毅勇敢的木兰;辞官回乡,女儿本色的木兰的鲜明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学生从感悟到产生情感的过程,正是教师引导学生从诗的感情色彩到具体形象的理解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那些突出人物形象掷地有声的话语和诗词的艺术魅力感受最深,触动最大,挥之不去,永驻心间。

语文教学中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感融入是任何刻意分析、讲解所不及的。

实践告诉我们,强烈而真挚的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等感情无一不是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言、节奏和谐的韵律表达出来的,强化诵读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审美的情感之中,接受到强烈的艺术熏陶。

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读出美感,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有情的语言,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与追求。

四、丰富教学语言促进情感增值
现实教育教学中对语文教师说话基本功的要求很高,课堂语言也是一种艺术,要运用好教学语言绝非易事,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要加强课堂教学语言的训练和完善。

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都是中外古今的典范之作,其基调或者简洁自
然,或者华美富丽,或者色彩明丽,或者意境深远,或者飘逸,或者朴素……所以,语文教学语言的赞扬、思念、喜悦、憧憬、悲哀、谴责、愤怒……要与原文基调一致、和谐。

著名的《红楼梦》在林黛玉之死时写道:“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道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

”林黛玉究竟要说什么?好狠心?好可恨?好绝情?好糊涂?还是林黛玉至死还留恋贾宝玉,从内心深处说贾宝玉好呢?林黛玉此时的千般滋味,万种风情,我们无从体会,我们也永远不知道林黛玉临死时究竟说贾宝玉“好什么……”我们更不必去虚拟出几个选项来填补这个答案的空白的。

因为,在林黛玉卧榻前、在林黛玉临终之际这特定语境中所生成的语情信息,大可涵盖所有读者的思考。

许多情况下,语情信息具有特有的表现力,语言符号的短缺反而带来了语情信息的增值,“林黛玉临终”这个特定语境的描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成功的教师要高明得像琴师一样,他(她)的每一个伴随语言都有可能在学生的心弦上弹奏出悦耳动听的乐章。

和谐得体、生动自然的伴随语言是每一堂的教学都不可缺乏的,如果教师注意了教学伴随语言的运用,那学生情感必然会唤醒,学习兴趣一定会激发,课堂气氛一定会活跃,教学效率就定然会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