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早期邮票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早期邮票简介1841年2月,英军占领了香港,开始了对香港的统治。

为解决驻港英军的通信问题,英国于1841年8月24日成立了香港邮政局。

香港邮政局位于香港维多利亚城(后改称为中环)圣约翰大教堂附近,直到1945年元月才另迁新址。

一、以戳代邮——香港邮政的开创时期
香港邮政初期,对信件不作处理,信件到后,堆放在柜台上任收件人自取。

最初的信件也不贴邮票,只是在邮件上盖戳为记。

邮政总局使用的邮戳,带有该局的不同称呼,有的为英文邮政总局的全称或缩写,有的为英文“香港”或英文“维多利亚”(邮政总局的所在地中环区在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叶也称维多利亚城)。

香港在发行邮票前,曾使用过三种不带日期的邮戳:1841年至1842年11月间使用圆形手戳,直径为36mm,戳内英文为“POST OFFICE HONG KONG”;1842年7月26日至1844年2月14日,使用椭圆形手戳,规格为33×28mm,戳内有英国皇室徽志和“HONG KONG POST OFFICE”字样;1844年4月11日至28日使用的是圆形手戳,直径为26mm,中间有皇冠图案,周围有英文“VICTORIA HONG KONG”(维多利亚香港)字样。

盖有这三种邮戳的实寄封,在香港较权威的杨氏(乃强)集邮公司出版的《1996香港邮票目录》中,分别标价为6万、2万、5万港元。

这几种邮戳,虽然有价,但其芳踪难觅。

1844年,香港启用首枚邮政日戳,近似于现代的邮政日戳。

常见的有如下几种规格:直径为28mm的日戳,上半圆由英文香港“HONG KONG”组成,下半圆为双弧线,年月日在中间;直径为25mm的日戳,与上一种戳的区别仅在于直径不同;直径为20mm的日戳,下半圆为单线;另外还有一种直径为19.5mm的圆形戳,英文香港“HONG K ONG”在戳内,圆戳内还有一“C”字样的戳号(此类戳大概至少有三种)。

二、香港的早期普票
1860年5月,原本由英国直接管辖的香港邮政业务开始移交给港英政府。

香港的邮票历史从此开始。

港英政府接管邮政之后,第六任港督赫求利斯•罗便臣致函英国,要求运送英国邮票以应港人之用。

所求未果,罗便臣便开始自行设计,并于1861年将设计图稿送交英国政府批准。

1862年12月8日,香港第一套邮票正式发行。

全套7种:2分(棕色)、8分(黄色)、12分(浅蓝)、18分(浅紫)、24分(浅绿)、48分(玫瑰色)、96分(棕灰色)。

此套邮票无水印,雕刻版,单色,齿孔为14度。

此套邮票在制版过程中,由于邮票图间距排列过密:纵1mm、横1.5mm,因而齿孔位移现象非常普遍。

这套邮票的图案采用的是维多利亚女王侧面头像。

从此套票开始到1901年,38年间共发行16套普票,图案均为维多利亚女王头像,只是在面值和刷色上有所不同。

在发行第一套普票的第二年,又发行了4种以水印纸印刷的新面值普票,1865年至1874年又陆续发行了8种,凑成全套12种。

这套票中产生了不少珍邮,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面值96分的维多利亚女王头像邮票,目前新票的市价为23万港元,其四方联已成为存世孤品。

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发行的16套普票中有8次是加盖改值的:
(1)在1866年18分邮票上加盖16分及在1871年30分邮票上加盖28分,发行时间1876年至1877年。

(2)以第一、二次带水印通用邮票加盖临时十进制单位改值票,即1865年8分票加盖改值5分,1866年18分票加盖改值5分,1865年12分票加盖改值10分,1877年16分票加盖改值10分,1865年24分票加盖改值10分。

1880年3月发行。

(3)1863年30分票加盖改值20分;1865年48分票、96分票加盖改值50分、1元。

1885年6月发行。

(4)1891年发行的第四次加盖改值票全套3枚,即30分票加盖改值20分,48分票加盖改值50分,96分票加盖改值1元。

(5)1891年还发行了维多利亚女王像第五次加盖中文改值票,全套3枚。

即在30分票上将“三十分”的“三”加盖为“”字,而“”字有大有小,其规格有3.25×3.5mm、3.0×2.75mm(分粗细两种)、2.5×2.6mm、2.25×2.3mm、3.0×2.75mm多种;另外两枚是将48分票加盖改值为“五十”分;将96分票改值为“壹员”。

(6)第六次加盖票为2枚,即10分邮票加盖7分;30分票加盖14分。

1891年发行。

(7)1898年发行第七次加盖改值票,全套2种,均在96分邮票上加盖1元,其中1枚将“SPECIMEN”加盖在女王头发上,另1枚则加盖在女王头顶上。

(8)1898年还发行了第八次加盖改值票,全套2种,即30分票加盖10分;另一枚除在30分票上加盖10分外,还用汉字“拾”加盖于“三十”上。

香港早期的加盖邮票以手工加盖,因而产生了一些错盖、倒盖、复盖等变体票,比如在十进制单位加盖改值票中就产生了8分改5分倒盖、复盖;16分改10分复盖、倒盖等著名变体票。

继维多利亚女王之后,爱德华七世在位期间(1901年至1910年),共发行了三套通用邮票。

即普17,爱德华七世侧面像通用邮票(第一版),1903年1月至7月发行,全套15枚,面值分别为1、2、4、5、8、10、12、20、30及50分,1、2、3、5及10元;普18,爱德华七世像通用邮票(第二版,第一组),1904年至1907年发行,全套15枚,面值与普17基本相同,只是少了1分,多了6分;普19,爱德华七世像通用邮票(第二版,第二组)1907年至1911年发行,全套8枚,面值分别为1、2、4、10、20、30、50分和2元。

爱德华七世时期的邮票较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邮票在设计上略为精巧,爱德华七世的肖像较小,外面加了一个附有皇冠的椭圆形框。

此外还有以乔治五世、乔治六世肖像为图案的几套普票。

香港早期的普票,内容乏味,形式单一,色彩单调,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囿于香港殖民统治的社会性质。

三、香港早期的纪念邮票
香港可以说是发行纪念邮票较早的地区之一,第1种纪念邮票发行于1891年1月22日,是为纪念香港开埠50周年而发行的。

这种纪念邮票是加盖票,原票是1883年发行的维多利亚女王第三套普票A组(B水印)中的第33号2分邮票,加盖字样为“1841-1891HONGKONG”,发行量5万枚。

据说此套票发行的首日,吸引了各国众多邮迷,出现了万人争购的场面,由于购票秩序混乱拥挤,还出现了伤亡事故。

这种加盖纪念邮票中出现了不少变体票,加盖的某些英文字母有长有短,加上其它一些变体,变体种类达数十种。

这些变体的形成,一是因铸造印模时出现的某些疏漏,一是加盖过程中版模磨损所致。

这些复杂多样的变体票,一直吸引着香港邮学家对其反复研究,乐此不疲。

(香港19世纪初期至三、四十年代,又发行了4套纪念邮票,内容始终围绕纪念英国君主加冕、银禧等皇室事件,内容枯燥乏味,缺乏新意。

)
香港是最早发行邮票的地区之一,邮票历史可谓长久,但因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局限了它内容与形式的发展。

直到近期,香港邮票才逐渐显出生气,内容与形式也日益丰富多彩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