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赋诗言志 • 赋诗是交换情意的一件事。他们在宴会中各人拣了一首合意乐诗叫 乐工唱,使得自己对于对方的情意在诗里表达出来,对方也是这等回 答。这件事情《左传》上记载最多,那时士大天也将此事看得很重。 例如,《左传》记晋公子重耳到秦国: • 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赋 《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首,公降一级而辞焉。 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僖二十三年 传》) • 子犯由于不及赵衰会说话,所以推荐赵衰陪重耳。果然,秦穆公 赋了《六月》,赵衰就叫重耳拜赐了。所以要拜赐的缘故,因为《六 月》是周宣王命尹吉甫率师伐玁狁的,诗中有“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的话,秦穆公赋此诗,是表示他对于重耳的一番期望,所以重耳应该 拜谢他的厚意。
• 三、诗经的采集与编订 • 三百篇最初的编订也是诗经研究中最有分歧的地方。 • 采诗说 • 据说周代还保存着由上古时代传下来的一种制度,王朝 派出专门官员到各地去采集民间歌谣,这种官员在各种书 上有不同的名称,如“行人”、“遒人”、“轩车使者”、 “逌人使者”等等,采诗的目的是为了知民情,观风俗。 • 采诗之制,先秦书中没有明确记载,汉代学者认为周朝 便有采诗的制度。《汉书· 食货志》:“孟春三月,群居 者将散,行人振木铎行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配其音律, 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牗户而知天下。”
《诗经》研究
绪论
• 第二节 • 教学目的: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经》的基本问 题。 • 教学内容:1、了解《诗经》的风雅正变说。 • 2、掌握《诗经》“六义”的含义。 • 3、了解先秦时期《诗经》的应用情况。 • 4、了解《诗经》的编订情况。 • 教学难点:《诗经》在先秦时期的应用。 • 教学重点:《诗经》六义的内容。
• 从《诗经》自身与《毛诗序》的关系看《毛诗序》产生的时代。 • 西周是个宗法制的社会。周天子自称是上天的元子(长子),上 天付给他土地和臣民,因此得行施所有权,天子是天下大宗,将土地 奉给同姓诸侯和异姓诸侯。同姓诸侯和异姓诸侯又将土地向下分封, 直至分到庶民(农奴)耕种。庶民分得小块土地,成为户主,做一家 人的尊长,户主由长子继承。无论是天子、诸侯、庶民,他们的土地、 主权都是长子继承,叫嫡长子继承制。 • 为了巩固封建关系,周代规定同姓不通婚,这样,整个周代都是 亲戚关系。宗法制实际上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的,整个社会的婚姻具 有政治属性。为了保持婚姻关系的稳定,必须对女子进行教育。 • 《诗经》中许多诗歌直接被政治化,如《周南· 关雎》,被说成是 “后妃之德也”。很多诗歌都被曲解,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 巩固西周宗法制。这些序,在礼崩乐坏的东周时代,失去了产生诗序 的社会土壤,因此,这些序当产生于西周时期,而且当在诗歌采集后 便被赋予政治意义。编辑入《诗三百》文本,序与毛诗一起流传。这 样,他们才能在礼乐文明的社会发挥作用,对人们进行教化,维持当 时社会的宗法制度。
• • • • •
鲁诗由最初流传于鲁国而得名。最早的传授大师诗是申培,后 称申公,西汉初年,五经的出现以《诗经》最早,四家诗中以鲁诗 最早。 (1)鲁诗的著作在西晋失传。 (2)齐诗由齐人辕固所传,以传者地区得名,也亡在西晋。 (3)韩诗由传授者燕人韩婴得名,也托称传自子夏、荀子,然无 传者。韩诗亡佚较晚,到北宋时韩诗著作大部分失传。现仅存《韩 诗》外传。 毛诗: 毛诗由毛亨、毛苌所传,称大毛公、小毛公。传说荀子诗学承 自子夏,毛亨承自荀子,他在西汉初开门授徒,著《诗故训传》, 简称《毛传》,传于赵人毛苌,汉间献王任毛苌为博士,将《毛诗》 献于朝廷,但不被列为学官,长期在民间传授。东汉后期毛诗变为 官学,并取代了三家诗地位。以后,三家诗衰亡,毛诗兴盛于世, 我们现在读的诗是毛诗。
• 四、诗经在春秋时代的应用 • 《诗经》三百首都是入乐的。它的应用可 以分为四类:1、典礼 2、讽谏 3、赋诗 4、言语。诗在典礼和讽谏上的应用,是它 本应固有的应用。在赋诗与言语上,是引 申出来的应用,其含义往往不是诗本身, 而是看用诗人的意图而定。
• (一)典礼上的应用。 • 典礼的种类很多,所以用诗的方面很多, 可分为两大类:对于神的祭祀,诸侯贵族 的宴会。颂诗、大雅多用于祭祀祖先及农 神等,用于宴会的主要是小雅,如《小 雅· 鹿鸣》等。这些诗篇在祭祀或者燕乐的 时候,都被当作一种典礼节目来演奏。
• 一、《诗经》的风雅正变说 • “变风变雅”之说源自《毛诗序》: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 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 东汉郑玄的《诗谱》加以发挥,把歌颂 先王和西周盛世的诗称为“诗之正经”, 而把那些众多的产生于衰乱之世的讽刺诗 和爱情诗称之为“变风变雅”。“变”是 不正的意思,指不合诗的主流。
• 二、《诗经》六义 • 《周礼· 春官· 大师》:“大师· · · · · · 教六诗,曰风, 曰赋,曰比,曰兴,曰颂。”《毛诗序》承《周 礼》提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 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 赋:铺陈其文而直言之也。 •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 赋的手法对于汉代赋的形成有直接影响。比兴后 来连成一词,对于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 响。
• 第三节 • 教学目的: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经》的 基本问题。 • 教学内容:1、掌握四家诗的形成情况。
• 第三节 • 教学目的: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经》的基本问 题。 • 教学内容: • 1、掌握四家诗的形成情况。 2、了解《诗经》在中国古代的几种读法。 • 3、掌握《诗经》的艺术成就。 • 4、了解十五国风的大致位置。 • 5、对《诗经》的历史命运有所了解。
• 删诗说 • 诗经采、献之诗,何其多?为何只305?古人于 是早就提出了删诗说。此说最早见于司马迁《史 记· 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 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 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 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东汉王充 《论衡· 正说篇》也说:“《诗经》旧时亦数千篇, 孔子删去重复,正而存三百篇。”
• (二)讽谏 • 关于讽谏作用,《左传》与《国语》都屡次说 起,如: • 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 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 谤……..(《左传· 襄十四年》师旷语) • 《诗经》中《小雅》当中有许多讽刺时政的规 劝之诗,《国风》中也有许多诗劝谏当政者,例 《秦风· 黄鸟》,说的是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 子从葬,子车氏三子皆秦之良将,国人惋惜三子, 作诗讽谏当政者不要太残暴。
• (四)言语用诗。 • 即言语中用诗来发挥自己的情感。例: • 郑大夫盟于伯有氏。裨谌曰:“是盟也, 其与几何!诗曰:‘君子屡盟,乱是用 长。’今是长乱之道也,祸未歇也。” (《襄二十九年传》)
• 《诗经》是为了种种的应用而产生的,有的是向 民间采来的,有的是定做出来的,它是一部入乐 的诗集,大家对于是这些入乐的诗都是唱在口头, 听在耳里,记得熟了,所以有随意使用它的能力, 他们对于诗的态度,要怎么用就怎么用。 • 但他们无论如何,把诗篇乱用,去不预备在诗上 推考古人的历史。又不希望推考做诗的人的事实。 正如,现在一般人看演戏,只为了酬宾、酬神, 和自己的行乐,并不想依据了戏中的去论古代, 也不想推考编戏的人是谁,所以,虽是乱用,却 没有伤损《诗经》的真相。
• 赋诗也有用来骂人的。 • 齐庆封来聘,其车美。孟孙谓叔孙曰:“豹闻 之,服美不称,必以恶终。美车何为?”叔与庆 封食,不敬;为赋《相鼠》,亦不知也。(《襄 二十七年传》) • 试看《相鼠》原文: •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 这实在是骂人,而且骂得太不成样子了。 • 总之,赋诗就是自己要说的话,用诗来表达, 表达出赋诗人的志,不一定是诗人之志,有一些 是断章取义。
• 顾颉刚的意思有如下几层: • 诗是为了应用而产生:先是典礼,讽谏, 后是赋诗、言语。 • 《诗经》都是入乐的。 • 应用诗时不考虑诗的本义。
• 《诗经》应用的衰退: • 孔子的时代,诗的应用已经开始走向衰落,主要表现是赋诗言志 的衰落。《左传》记载,自定公四年(前505)秦哀公为申包胥赋 《无衣》后,就不曾载过赋诗之事。《左传》定公四年记载: • 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 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秦伯使辞焉,曰: “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 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饭不 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 《无衣》诗原文“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 秦衰公赋此诗,是同意申包胥的请求出兵攻楚而救吴。
• 献诗说 • 周人有献诗陈志之说。先秦古籍中有很多记载: • 《国语· 周语》载邵公谏厉王说:“故天子听政,使公 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曚诵,百工 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 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多行而不悖。” • 《左· 襄公十四年》载师旷语:“吾问古之王者,政德既 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 • 公卿列士献诗的目的主要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赞颂。
• 又如: • 齐侯郑伯为卫侯故如晋,晋侯兼享之。……国景子相 齐侯……子展相郑伯……晋侯言卫侯之罪,使叔向告二君。 国子赋《辔之柔矣》,子展赋《将仲子兮》,晋侯乃许归 卫侯。 • 《辔之柔矣》的诗逸去了,《将仲子兮》在《郑风》里, 全文如下: • 将仲子分,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 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 这首诗的大意是“人言可畏”。子展要晋侯放了卫侯,所 以赋了这首诗去讽他。说:“你不怕人们说闲话吗?”晋 侯悟得他的意思,所以也就答应了。

春秋中后期,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各诸侯国为 了扩充自己的地盘和权力,不断征战,周王室政 治地位下降。社会上的许多事情国与国之间长靠 武力解决,对《诗》的应用便减少了。孟子说: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孔子看到这种情况 后非常着急,他也像当时许多有志之士一样,勾 勒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 “盛世”,于是他十分重视《诗》、《乐》的社 会教化作用,因此,对已经被冷落了的《诗》又 重新进行了整理,删定和正乐工作,并作为他所 创办的私学的主要教本。从此,《诗》在它的发 展史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由于孔子生活的后期,赋诗活动也已很 少了,于是诗乐就受到了破坏,孔子曾做 过正乐的工作。 • 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 所 。

孔子的时代,诸侯对于诗乐也还在典礼上运用, 但是却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僭越”。 僭越是春秋时很普遍的现象,如晋侯享穆伯便用 了天子享元侯的乐,似乎由来已久。但《论语》 中有孔子极生气的话: •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论语· 八佾》) • 诸侯僭用天子的礼乐由来已久,而陪臣僭用天 子的礼乐在孔子时才刚刚发端,孔子对此十分气 愤。

孔子的时代,新声开始流行。《国语》 上说: • 晋平公说新声,师旷曰:“公室其将卑 乎!君之明兆于衰矣!夫乐,以开山川之 风,以耀德于广远也。风德以广之,风山 川以远之,风物以听之,修诗以咏之,修 礼以节之。夫德广远而有时节,是以远服 而迩不迂。”(《晋语》)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 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 声淫,佞人殆。”《卫灵公》 •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恶利口之覆邦家者!(《阳货》) • 孔子对于郑声,已有“淫”的批评了,到了战 国时,又有比郑声更淫的乐调起来。《礼记· 乐记》 说: •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桑间濮上之音,亡 国之音也。
• 一、四家诗 • 秦代焚书坑儒,实行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 颁布禁书令,“天下敢有藏《诗》、《书》、百 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 《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见知不举者与同 罪。”(《史记· 李斯列传》)《诗》与其他一些 先秦典籍几乎遭到毁灭。但是,幸存的儒生们坚 持儒家的衣冠和礼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