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张传恒)5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
高中地理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知识点
高中地理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知识点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是地球地壳变动的重要内容,它们揭示了地球表面的巨大变化和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
以下是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 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的类型:- 构造性地壳运动:地球表面地壳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引起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形成。
- 变质性地壳运动:地壳板块经历高压、高温条件,使岩石发生变质过程,形成大理石、片岩等变质岩石。
- 破碎性地壳运动:地壳板块发生断裂、滑移等破碎状况,形成断层和地裂缝。
2. 板块构造的特点:板块构造的特点:- 板块:地球表面由多个相对稳定的板块组成,包括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 构造:板块之间存在板块边界,包括边界类型有:边界、转换边界和俯冲带。
- 作用:板块构造是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推动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3. 板块构造的影响:板块构造的影响:- 地震活动:板块边界处的构造应力积累导致地震的发生,地震是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
- 火山活动:板块边界发生俯冲作用时,岩浆活动会引发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地貌。
- 山脉形成:板块碰撞或挤压引发大规模地壳抬升,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
4. 板块漂移理论:板块漂移理论:- 大陆漂移:地质学家韦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大陆板块会在地球历史上漂移,形成过去和现在的大陆位置。
- 海底扩张:1960年代,海洋学家赫胥黎提出海底扩张理论,认为板块边界处海底喷发的岩浆充填了新的海底地壳,导致板块扩张。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是理解地球地质现象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变动过程和地球内部的构造演化。
总结板块构造知识点归纳
总结板块构造知识点归纳一、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1.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指出地球表面的岩石板块是在构造力的作用下自下向上运动,导致地壳的变形和地形的改变。
2.板块的定义:板块是由不同类型的岩石组成,具有一定的面积,由于地质构造作用,板块会相对地面上下运动。
二、板块构造的形成原因1.岩石圈构造理论:岩石圈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若干块不规则的石板受板块间的相对位移而运动,这种位移引起当前活动的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和山脉的形成。
2.板块构造与地幔对流:地球内部的地幔是流动的,地幔对流可以产生构造力,推动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变形。
3.板块构造与板块边界:板块边界是板块构造活动的主要地区,包括构造活动边界、地震带和火山带等。
三、板块构造的类型1.板块构造的分类:根据板块构造活动的性质和地质作用的特点,板块构造可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种类型。
2.类板块构造的特点:大陆板块主要是由大陆岩石组成,其运动特点主要表现为碰撞、挤压和剪切。
海洋板块主要是由海洋地壳构成,其运动特点主要表现为拉伸、扩张和海底扩张。
四、板块构造的地质现象1.地震:地震是地球板块构造活动的产物,它主要是由板块之间的相对位移引起的地震波在地球表面传播而产生的地质现象。
2.火山活动:火山活动也是地球板块构造活动的重要产物,它主要是由板块边界处的熔岩从火山口喷发出来,在地表形成的火山体造成的地质现象。
3.山脉的形成:板块构造的运动和碰撞会导致地壳的抬升和褶皱,最终形成山脉。
五、板块构造的地球演化1.地球演化的历史: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板块构造运动之中,板块构造运动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地球的地质演化。
2.板块构造的影响:板块构造的活动和变动对地球表面地貌和地壳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使得地球不断地发展演化。
六、板块构造的应用1.资源勘探:板块构造对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利用板块构造的知识可以进行资源勘探和矿产资源评价。
第一篇第五章 板块构造与岩浆作用
三、俯冲带的岩浆作用
俯冲带或者活动大陆边缘是岩浆强烈活动的又一地带, 俯冲带或者活动大陆边缘是岩浆强烈活动的又一地带, 主要发生在岩浆弧的范围内,距海沟轴约150~300km,平行 主要发生在岩浆弧的范围内,距海沟轴约 ~ , 于海沟成弧形展布。 于海沟成弧形展布。 1、岩石类型及特征 、 主 要 岩 石 组 合 系 列
(二)大洋裂谷及大洋板内岩浆活动
1. 大洋裂谷带-大洋中脊岩浆活动 大洋裂谷带-
为典型的大洋拉斑系列,有少量碱性系列(裂谷轴部),SiO2弱饱和 为典型的大洋拉斑系列,有少量碱性系列(裂谷轴部), ), 极低( 平均0.8%), %),为低钾拉斑玄武 ( SiO2 >48%),K、Ti极低(K2O<0.14%,TiO2平均 %),为低钾拉斑玄武 ) 、 极低 岩;Sr87/Sr86低,为0.702~0.704。 ~ 。 海底打捞:洋中脊产出枕状构造的拉斑玄武岩、辉长岩及蛇纹石化的橄榄岩、 海底打捞:洋中脊产出枕状构造的拉斑玄武岩、辉长岩及蛇纹石化的橄榄岩、 辉长岩、辉绿岩。 辉长岩、辉绿岩。 2. 洋岛 主要属拉斑玄武岩系列, 主要属拉斑玄武岩系列,碱 性系列的碱性橄榄玄武岩主要由 碱玄岩、粗面岩、碱流岩、 碱玄岩、粗面岩、碱流岩、霞石 碧玄岩组成。呈火山锥、 岩、碧玄岩组成。呈火山锥、火 山链,如冰岛(冰岛岩)。 山链,如冰岛(冰岛岩)。 与洋脊拉斑玄武岩相比, 与洋脊拉斑玄武岩相比,富 尤其富钾,较贫钠, 低 碱,尤其富钾,较贫钠,Cr低, Ba、Sr、Rb、Zr高, Sr87/Sr86较 、 、 、 高 高,为0.702~0.706。 ~ 。
岩墙群形成的板块动力学意义
稳定板块的存在 岩墙群的发育 陆块裂解作用
世界各大陆中, 世界各大陆中,从30亿年以 亿年以 来不同时期的岩墙群均有发育, 来不同时期的岩墙群均有发育, 但集中在几个时间段: ± 但集中在几个时间段:30±,20 ±,12 ±,10~6 ±,显生宙保 存不多, 存不多,可能与发育在基底中有 关。 世界范围不同时期岩浆群的发 育可能反映了古板块裂解的信息。 育可能反映了古板块裂解的信息。
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
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名词解释1.岩浆岩的系列划分2.洋壳层序3.双峰式火山岩4.花岗岩的构造环境分类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一、岩浆系列及其分布二、板块扩张带的岩浆活动与洋壳的形成三、板块俯冲带的岩浆活动与陆壳的增长四、大陆裂谷带及大陆板块内岩浆活动五、花岗岩与板块构造六、蛇绿岩套各类岩浆岩的分布是有规律的,20世纪50年代,人们进一步把各类岩浆岩的形成和分布同区域大地构造的演化联系起来,应用传统的地槽学说把各类岩浆岩划分为地槽早期、造山期和造山期后三大共生组合,它代表了20世纪中期大地构造学和岩石学的重要进展,触及了岩浆岩分布的一些实质问题,但仍不能全面解释产出规律性。
20世纪60年代板块学说兴起后,对岩浆岩和板块构造研究成果表明,岩浆岩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板块构造控制。
即在不同的板块边界和部位,形成不同的岩浆岩共生组合。
岩浆岩-构造组合与板块构造的时空关系@一、岩浆系列及其分布根据岩浆岩的地球化学指标,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系列:①拉斑玄武岩系列②钙碱性系列③碱性系列每个系列都由一组具有共同母源物质的、彼此密切相关的不同岩浆类型组成,而且其分布受板块构造环境控制。
1、拉斑玄武岩系列(TH)本系列包括大量基性(拉斑玄武岩)少量中性岩(冰岛岩,富Fe, 低K, 低Al)和更少量的酸性岩(铁质英安岩、流纹岩)。
化学成分:SiO2:48-63%;低钾:K2O<1%;TiO2含量低,NaO/K2O高达5-40% , Rb、Sr、Ba、Th、U、等离子亲石元素含量很低(Rb=1-30ppm),Sr=100-300ppm,Ba=10-100ppm矿物成分:主要暗色矿物:辉石、含少量或不含橄榄石,基本不含角闪石、黑云母浅色矿物:斜长石(斑晶为钙长石-培长石、基质为拉长石)拉斑玄武岩含少量或不含橄榄石,形成于拉张和弱挤压应力状态下,其分布极广,按形成环境不同分为:(1)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2)岛弧拉斑玄武岩(3)大洋岛拉斑玄武岩(4)大陆(裂谷)拉斑玄武岩2、钙碱性系列(CA)通常称为正常系列,喷出岩以安山岩为主,侵入岩以花岗闪长岩为主,本系列包括高铝玄武岩(SiO2<53%)、安山岩(53-63%)、英安岩(63-68%)及流纹岩(SiO2>68%),其中以安山岩最常见,其次是英安岩、流纹岩、橄榄安粗岩。
《板块构造理论》PPT课件
CCT(秘鲁-智利海沟和西智利洋隆)
TTA(可能在Owen(欧文)破碎带 以及Carlsberg洋中脊)
TTC(圣•安德列斯断层和门多西诺 破碎带)
ACT(加利福尼亚湾德出口处)
AAC(亚速尔群岛)。
AAA型三联点
The junction of the Red Sea, the Gulf of Aden and the Great Rift Valley of East Africa centered in the Afar Triangle is often given as an example of a triple junction.
《板块构造理论》PPT课 件
板块,全称是岩石圈板块,是指构成地 球上部岩石圈的不连续球面板状块体。
板块构造说本身则是大陆漂移和海底扩 张说的引伸和发展,涉及全球(不分大 陆和海洋)的构造活动与演化,所以它 又被称为新全球构造学说或全球构造学 说。
一 板块构造基本原理的内容:
1. 垂向上:固体地球上层可划分为物理性质 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刚性岩石圈 和下垫的软流圈
Juan de Fuca 板块由大 洋岩石圈组成,其边界 包括:与北美洲板块相 连的汇聚边界,与大西 洋板块相连的离散边界, 转换断层则成为两板块 边界。
San Andrea Fault是一 个转换边界,容纳了太 平洋板块和大西洋板块 直接的相对运动。
转换型(剪切型)板块边界特征:
剪切型板块边界与转换断层相当。在转换断层上确定的震源 机制属“剪切”型,表明这里的 ①应力场以剪切作用为主, ②剪切方向与借助磁异常确定的板块相对运动方向一致。即 相邻两板块沿边界彼此向相反方向滑动。在这样的边界, ③既没有板块增生,也没有板块消亡,仅只是一些滑移迹线, 有人称其为守恒板块边界。这类板块边界上所发生的地震以 走向滑动类型为主,地震活动大都为 ④浅源地震,地震带较窄,地震频度和震级明显比洋中脊为 代表的拉张型边界大,最大地震可达8.4级这可能是由于岩石 圈厚度随着离开中脊轴部逐渐增大之故。这里 ⑤在地貌上表现为“地堑型”谷地,它不是一条断层,而是 长而平直的破碎带,宽十几公里到几十公里。
教育心理学 教师 地表的结构 岩浆 机械学习
教育心理学教师地表的结构岩浆机械学习一、大地构造学说(一)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于1912年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他根据古生物化石、岩石特征和地质构造的相似性提出大西洋两岸曾是一个大陆,并推测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统一大陆,即联合古陆或泛大陆。
侏罗纪后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并各自漂移,逐渐形成现今的海陆分布格局。
(二)海底扩张学说不断上涌侵入的地幔物质把原已形成的洋壳向裂谷两侧推移扩张,致使洋底不断新生和更新。
(三)板块构造学说1.地表岩石圈由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即板块构成。
全球共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
六大板块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小板块。
2.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活动剧烈。
3.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4.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为海洋覆盖,其他板块既包括大陆,也包括海洋。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一)板块张裂1.形成地形:裂谷、海岭(大洋中脊)。
2.典型案例:红海(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处)、东非大裂谷(大陆板块内部张裂处)、大洋中脊(大洋板块内部张裂处)。
(二)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1.形成地形海岸山脉、海沟、岛弧。
2.典型案例北美的落基山脉和海岸山脉(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处)、日本岛弧(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处)、马里亚纳海沟(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处)。
3.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1)形成地形:褶皱山脉、高原。
(2)典型案例:喜马拉雅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处)、阿尔卑斯山脉(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处)、安第斯山脉(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处)。
4.火山与地震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1)火山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由地下熔融物质及其携带的固体碎屑冲出地表后堆积形成的山体。
【初中地理】板块构造学说
【初中地理】板块构造学说1912年德国学者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1961年和1962年,美国的迪茨和赫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在此基础上,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等人首创“板块构造学说”,现已成为最流行的地球科学新理论。
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的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除六大板块外还有些小板块。
大陆内部也可以划出一些次一级的板块。
板块之间,分别以海峡或海沟、造山带为界。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其活动性主要表现为地震、火山、张裂、错动、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活动,几乎都分布在板块的分界线附近。
板块学说认为地壳是有生有灭的。
由于海底扩张,大洋底部不断更新,大陆则只是随着海底的扩张而移动。
板块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或向两边张裂,或彼此碰撞,从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如3亿年前,欧、非两洲和南、北美洲相连,以后出现大西洋海岭,新的洋壳不断形成并以它为中轴向两边扩张,才使上述各洲分开。
而在近7000万年以来,由于印度板块不断北移,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喜马拉雅山脉。
东非大裂谷则正处于非洲大陆开始张裂,处于产生新洋壳的雏型期。
红海亚丁湾则是两侧地壳张裂扩张的结果,处于大洋壳的幼年期。
现在的地中海,则是代表大洋发展的终了期,它是广阔的古地中海经过长期演化后残留下来的海洋。
关于板块的驱动力问题,有人认为是地幔对流,也有人认为是地幔中的“热点”和“热柱”把岩石圈拱起,而使其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推挤板块运动,还有其他的一些主张,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这是人类对地壳运动认识过程不断深化发展的三部曲。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地球板块构造运动原理
地球板块构造运动原理地球板块构造运动是地球表面岩石板块相对移动的现象,是地壳的主要构造特征之一。
这种运动是由地球内部的岩石圈运动引起的。
地球板块构造运动是地球变化的重要表现,对地理环境的演变和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起到重要的影响。
地球板块构造运动主要有三种类型:边界推挤、拉伸和挤压。
首先,边界推挤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推挤。
当两个板块之间发生推挤的运动时,一个板块向另一个板块推进,形成构造变形。
这种运动常见于两个板块碰撞的边界,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在此处,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推挤,形成了巨大的山脉。
其次,拉伸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拉伸运动。
当两个板块的边界发生拉伸运动时,板块之间的岩石会发生断裂和塑性流动,形成裂谷和火山。
最后,挤压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挤压相对运动。
当两个板块之间有挤压运动时,岩石会被挤压和折叠,形成褶皱山脉。
这种运动常见于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
地球板块构造运动的原理主要有三种理论。
首先是大陆漂移理论。
大陆漂移理论由德国的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他认为大陆是在地球表面上漂浮的岩石块体,类似于冰山漂移。
大陆漂移理论解释了不同大陆上岩石地层的相似性和切合性。
然而,这一理论缺乏可靠的力学机制来解释板块运动。
第二个理论是海洋扩张理论。
海洋扩张理论由艾瑞克·霍斯滕斯提出,他认为海洋底部是由地幔物质的上涌而形成的。
随着地幔物质上涌,海洋底部会扩张,从而推动了板块的相对运动。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海底地质和板块活动之间的关系。
最后,板块构造理论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被分为若干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是静止或相对移动的。
板块运动是由地下岩浆运动引起的。
热对流是这一过程的驱动力来源。
当热柱从地幔上升至地表时,产生的拉力和推力会使得岩石板块发生相对移动,从而形成地球板块构造运动。
地球板块构造运动的理解对于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至关重要。
对于地质学、地理学和自然灾害等学科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地球板块构造运动原理的探讨和了解。
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内容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描述地质构造的理论,由英国地质学家保罗温斯特(Paul Wegener)首先提出。
他认为地质构造是由活动的板块及其边界构成的,这些板块以及它们之间的边界是可以移动构成地质构造的基本单元。
温斯特首先提出了“板块构造”的概念,以更好的解释地球的地质构造。
他认为,地球由大量的板块及其边界组成。
这些板块也被称为大陆构造体或地质板块。
这些板块是固定的,即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在变幻的地质历史中是不变的。
地质学家认为,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运动是有限的,而且这些板块的边界是不可移动的。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从构造学角度,地球内部是由构造单元组成的,每一个构造单元本质上都是一个地质板块。
每一个板块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受到不同的外部作用的影响,并且由其组成的地质构造也有不同。
此外,板块构造学说还包括地质构造形成的机制,即构造活动机制,其说明了板块如何移动,以及地质构造如何形成。
构造活动机制主要由外力和内力组成,外力主要是地球构造发育需要的外部因素,而内力主要是板块内部构造发育所需要的作用力,如构造带和活动带。
板块构造学说是地质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和其他地质学理论一起被称为“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和发展,使地质学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地质构造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而促进了地质学的发展。
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也使地质学家们能够更好地解释一些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如地质构造带、火山带、断层、活动带等。
以及沉积构造特征,如层状和褶皱。
此外,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也为地质学家研究地球深部构造提供了基础。
它为探索地球深部构造形成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促进了地质学的研究。
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地质学的视角,它使地质学家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从而更好地探索地质构造的演化史。
当今,板块构造学说已经成为地质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通过不断发展和改进,板块构造学说不断丰富人类对地球深部构造的认识,从而推动地质学发展,丰富人类的知识。
我国大地构造运动的原理
我国大地构造运动的原理
我国大地构造运动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 板块构造理论:大地构造运动是由地球上的板块运动引起的。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上的岩石壳被分为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以不断移动、变形和相互作用的方式运动着。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三种类型:边界型作用(如剪切、推挤、压缩和拉伸等)、板块消化型作用(如新生板块的形成、现有板块的消失等)和运动型作用(如地震、火山等)。
2. 造山作用:我国地处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界处,这些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了我国的造山运动。
从地质历史上看,我国至少经历了三期造山运动,分别是晚元古代的华夏运动、早古生代的太古宙和燕山运动,以及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
在这些造山运动中,岩石被挤压和抬升,形成了众多的山脉、高原和盆地。
3. 地壳微动和地震活动:我国地壳微动和地震活动广泛存在。
地壳微动是指地球表面的微小变形,是地壳中的板块相互作用引起的。
地震活动则是地震带和断裂带上的板块运动导致的地表震动。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大陆地震带的边缘,地震比较频繁。
地震活动的产生和运动过程,不仅是大地构造运动的重要体现,也是研究地壳变形和动力学的重要途径。
总的来说,我国大地构造运动主要受到板块构造理论、造山作用以及地壳微动和
地震活动生成的影响。
这些理论和过程的研究对于我国地质、地震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土地利用和灾害防控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5讲:板块运动与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2、板块运动
•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之中还有次一级的小板块。
• 按性质可以分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
• 一般说来, ①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② 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
② 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 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③ 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 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2、板块运动
• 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来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较为盛行的 一种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
①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 是被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 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安第斯山脉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2、板块运动
• 板块构造理论与全球火山、地震分布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2、板块运动
(2)生长边界 ①板块之间相离运动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背运动,红海 海域板块张裂,面积增加 ②大陆板块内部张裂 非洲大陆上形成大裂谷,东非大裂谷, 裂谷积水成湖,形成断(陷)裂构造湖, 如坦葛尼喀湖,马拉维湖;
1、火山活动
(1)裂隙式喷发
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裂隙式喷发又称宁静式喷发,黏度较小的岩浆携带的挥 发性组分少,沿着地表裂隙缓慢流出,往往形成大面积 平坦的熔岩高原,比如印度的德干高原
1、火山活动
(2)中心式喷发
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中心式喷发又称爆炸式喷发,首先是黑色气体烟柱沿着火山通 道喷出,然后喷出大量的围岩碎块,降落在火山周围,最后喷 出灼热的熔岩,沿山坡向下缓慢流动,形成典型的火山锥构造
板块构造运动假说
板块构造运动假说中国地理学家徐锡麟先生将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板块构造运动假说”定义为“地球表面上的岩石受到体积伸缩、位错运动和伸展变形的影响而不断地发生移动,以便能够满足整个地球表面上各种类型的地质运动”。
该假说由几个特殊学科领域的理论发展而提出,包括地球物理学、地球科学、地质学和地质力学。
该假说的主要思想是把地球大陆分割成一些板块,并根据它们不同的移动方向和速度来解释地壳运动。
板块构造运动假说的基本原理是,地壳是由众多的板块构成的,它们的移动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地质活动,例如大洋脊的形成、山崖的变形和火山爆发。
板块构造运动假说特别强调,板块移动是由地壳最内层和最外层之间的摩擦力造成的,而这种摩擦也是地球内部热能的释放推动着板块的移动。
板块构造运动假说按照板块移动形式,又可以将其分为3种类型:伸展、位错运动和拼接运动。
伸展是指板块正常的移动方式,它们以线性的方式伸展以及板块的内部形变,形成新的地形。
位错运动是指板块之间的横向移动,比如板块相互覆盖,形成新的地形。
拼接运动是指板块间的碰撞或连接,比如板块间形成新的构造系统,形成新的地形。
板块构造运动假说还提出一种地质“演化”概念,即地质构造的演变过程是以板块的移动为基础的,而且地质构造的演化受外力影响,因此板块移动本身也是一种演化,它们会随着外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板块构造运动假说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理论,例如地壳运动理论、板块热运动理论、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它们都是以板块构造运动假说为基础,以通过对构造活动、构造结果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综合地球科学的学科,有助于更好地解释地质构造形成的原因。
板块构造运动假说给地质学界带来了新的发现,它们对于深入理解和解释地壳运动,尤其是大洋脊形成机制,以及对大洋脊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发现,板块构造运动假说不仅能够有效地解释地球表面上的地质活动,而且能够更好地解释和预测地质构造的形成。
板块构造运动假说的研究仍在进行中,人们也正在不断探索地球构造运动的机理,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到地球表面宏观构造的。
山的的形成-板块运动
B.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挤压
马里亚纳海沟
安第斯山脉
科迪勒拉山系
落基山脉
亚洲东部岛弧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或海岸山脉
C、两大板块张裂分离
01
大陆板块内部张裂形成裂谷、海洋
02
海洋板块内部张裂形成海岭
03
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04
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
生长边界 (张裂分离)
陆陆碰撞
陆洋碰撞
海沟(海上)、岛弧(太平洋西部岛弧链) 海岸山脉(陆上,科迪勒拉山系)
褶皱山脉
裂谷、海洋 海岭(海上)
六大板块示意图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演讲人姓名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边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太平,多火山地震,内部较稳定。
六大板块示意图
板块的运动类型与板块边界
板块内部
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
消亡边界 (碰撞挤压)
生长边界 (张裂分离)
陆陆碰撞
陆洋碰撞
海沟(海上)、岛弧(太平洋西部岛弧链) 海岸山脉(陆上,科迪勒拉山系)
褶皱山脉
裂谷、海洋 海岭(海上)
——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A. 陆陆碰撞挤压 举例: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阿尔卑斯山 阿尔卑斯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板块构造学说
六大板块示意图
各字母所表示的板块名称?
几乎全部位于一个大洋上的板块为?澳大利亚、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属于什么板块?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半岛属于?东南亚、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位于什么板块?
板块边界类型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各自形成的地貌?
1.喜马拉雅山脉海拔在不断升高,原因是 。 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原因是 。 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原因是 。 2.红海和大西洋的面积将变_____,原因是 3.地中海的面积将变 ,原因是
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
在火山岩极性中,最有指示意义的是当 SiO2一定时,K2O随俯冲带深度(h)的增大 而 增 加 , K 与 h 呈 线 性 相 关 关 系 。 当 SiO2 为 60% 时 , 这 种 关 系 可 表 示 为 ( Condie , 1973):
h=89.3(K2O)-14.3
K2O的含量单位为%;h深度单位为Km。
据 此 计 算 出 , TH 系 列 对 应 的 俯 冲 深 度 ≤150Km,CA系列对应的俯冲深度为100— 200Km,A系列对应的俯冲深度为>200Km。
三、岩浆成分与地壳厚度和岛弧演化
1、岩浆成分与地壳厚度
据统计,当SiO2固定时,安山岩的K2O的 百分含量与地壳厚度(C)成正比。对于 SiO2为60%时K与地壳厚度(C)的关系可 表示为(Condie,1973):
大陆裂谷的喷出岩以溢流玄武岩组合或 双峰火山岩这两种组合或其中之一为特 征。
双峰火山岩(bimodal vocanic complex) 是以基性岩和酸性岩紧密共生,其间很 少有中间成员的中性岩为特征,反映了 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的准同时喷发。
强碱性或A性岩系列是裂谷前期或初期的 产物,A和TH是裂谷期的产物。因扩张 作用,前者往往分布与裂谷的边部,后 者则分布于轴部,呈对称环带状分布。
2、辉绿岩床和岩墙群
分布于裂谷带的溢流玄武岩区或其外围,往往 为辉绿岩岩床或岩墙群。
在化学成分上,可以是拉斑玄武质的,也可以 是A性玄武岩系列的,与溢流玄武岩同源。
3、层状基性岩侵入体
总体分布相当于辉长岩的层状侵入体,是大陆 裂谷带的典型岩浆岩组合之一,岩体的规模变 化大。
层状侵入体在化学成分上是TH玄武质的,并且 的大具部有分A是性Si趋O2势饱。和的,有的含有较高的Al,有
板块构造——板块构造与岩浆作用
大陆碱性系列:Ba、Sr、Rb含量更高, LREE更富集, Sr87/Sr86在0.703~ 0.7075之间 。
2. 基性岩墙、岩床
表现为不协调的脉状、 岩墙状和协调顺层的岩 床。特点: 可呈岩床状侵入裂谷沉 积盆地中,亦可呈岩墙 状侵位于外围基底中; 基性岩墙产状一般直立、 成群或呈放射状;
大洋中脊岩浆活动
典型的大洋拉斑玄武岩(可有少量碱性系 列),SiO2弱饱和( SiO2 >48%), K、Ti极低 (K2O<0.14%,TiO2平均0.8%),低钾拉斑玄武 岩;Sr87/Sr86低(0.702~0.704)。
板块构造与岩浆作用
概述 岩浆系列及其分布 板内环境的岩浆作用
概述 岩浆系列及其分布
板内环境的岩浆作用
裂谷带及板内环境的岩浆作用
俯冲带的岩浆作用 碰撞造山带的岩浆作用 花岗岩与板块构造 蛇绿岩套
(一)大陆克拉通区
1、基本概念 克拉通-指地壳上已经达到稳定,并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已很少受到变形 的部分。 包括大陆地盾和地台。
地台:具有双层结构,下部为褶皱变质基底,上部为沉积盖层。地壳 运动为大面积的缓慢的升降运动,岩浆活动微弱,很少受变质作用影 响,岩相和厚度相对稳定。 地盾:克拉通内部有大面积基底岩石出露的地区,他们长期隆起,遭 受剥蚀,缺少盖层或仅在局部有沉积,深成岩系发育,深融作用普遍, 区域变质作用强
所致。
4. 金伯利岩、碳酸岩及镁铁质碱性岩
金伯利岩---富Mg富K的超基性岩,SiO2为20-38%;K2O/Na2O为 2-5;MgO/K2O很高20-70,通常以岩颈和岩脉的形式,产在前∈ 地盾区内的大陆裂谷带。新鲜金伯利岩的Sr初始值为0.7037-0.7046, 岩体中含有大量含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包体,表明其岩浆源于地幔。
第15章 岩石圈板块构造理论
第一节
大陆漂移学说
• 1569年,荷兰人墨卡托以“墨卡托投影 法”为基础绘制了第一张世界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 绘制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8年) 原图为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所绘
全球的主要板块
• •
1欧亚2非洲3印澳4太平洋5南极6北美7南美 其它小板块:纳兹卡、寇克斯、加勒比海、安纳托利亚、阿拉伯、土耳其、菲律宾等板块。
三、板块运动
1、板块在球面上的相对运动 • 刚性板块在地球表面的滑动是一种绕轴的 旋转运动。板块绕旋转轴运动并向两侧扩 张。 • 旋转轴与地球自转轴并不重合,而是斜交 一定角度。
舌羊齿
水龙兽
动植物化石在全球的分布情况
Antarctica
3、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许多地质构造 在非洲大陆的海岸上突然中断,而在美 洲大陆上又重新出现。 4、冰川证据——晚古生代时期,在南半球 各大陆上普遍发生过冰川作用。根据冰 川的方向判断,南美、印度和澳大利亚 的冰川中心均位于南非。 5、古气候证据——南极洲有大量的煤炭沉 积,说明南极洲不可能一直是今天的冰 川气候,相反,南极洲曾一度位于植物 繁茂的热带或温带地区。
康熙皇帝用日晷 验证西洋钟表
红 线 为 日 影 子 午 线
黄 线 为 磁 子 午 线
午
•
子
康熙热衷于西洋科学并努力钻研学 习,喜爱集多种科技于一身的钟表, 1692年初,康熙在乾清门把大学 士、王公九卿招至御前,欲以中国 的日晷来校验西洋的钟表。康熙派 人取来日晷,用笔画出正午时光影 应该在的位置,并与一行人一直在 日头下等到了正午。正午时分,用 西方的科学技术制造出来的时辰钟, 与日晷所显示的时间完全吻合。这 一实验令在场的王公大臣们对西方 科技十分信服。
高三二轮复习:内力作用(板块、地震、岩浆活动、岩石)
地表形态的塑造——内力作用一、地壳运动1、板块运动(1)板块分布图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3)海底地形2、板块水平运动(1)张裂在海里形成海岭,陆地上形成裂谷或海洋。
(2)挤压相互碰撞、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
褶皱山①概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②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内老外新,在一水平面上,中间是老岩层,而两边是新岩层。
常形成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内新外老,在一水平面上,中间是新岩层,而两边是老岩层。
常形成谷地,不易侵蚀常形成山。
③褶皱山: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的统称。
〖特别提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地震①概念: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球上有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火山地震带。
②震中、震中距和震源深度示意图③地震烈度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同。
地震破坏程度,叫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发生的时间、地形及地质构造、地表3(1)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断层的位移类型4、褶皱与断层的比较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5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二、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1、火山(1)成因: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压力作用下,沿地壳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敛合速率小,<2cm/y,以A为主,如:意大利 西西里的卡拉布里亚,澳大利亚东南的马阔里。
4、俯冲带的岩浆起源
俯冲带岩浆活动的上述特征,表明岩 浆的起源与大洋岩石圈板块的俯冲消亡作 用密切相关,俯冲带和洋中脊裂谷带岩浆 活动的重要区别在于CA岩浆的存在和岩 石成分的水平分带,往往岩浆起源假说都 必须解释这种特有的现象。林伍德 ( Ringwood , 1974 , 1981 ) 总 结 了 俯 冲 带岩浆演化的两阶段模式,用以解释拉斑 玄武岩系列和钙碱性系列岩浆的形成。
另一部分岩浆未喷出地 表,呈辉绿岩岩墙形式, 构成洋壳第三层的上部, 或冷凝成辉长岩成为洋壳 第三层的组成部分。
板块扩张带的岩浆活动与洋壳的形成
在大洋壳的基岩剖面上,随着深度增大,拉斑 玄武岩向下过渡为辉绿岩,辉绿-辉长岩、辉长 岩,从喷出相到侵入相呈逐渐过渡关系,其 Sr 同位素Sr87/Sr86比值十分相近,反映它们是同源 岩浆的产物。
矿物成分:斜长石以中长石常见,含碱性长石和似长石。
上述三种岩浆岩系列的分布与板块构造密 切 相 关 , 据 K.C.Condie(1982) 研 究 它 们 与 板 块构造关系如表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不同系列岩浆岩 的分布与地表和上地幔所处的构造应力 条件有关,在拉张应力环境下以出现TH 为特点,在挤压应力环境下则主要为CA, 在应力作用微弱的地区,如大型海洋盆 地和大陆克拉通区,则常出现A或TH。
3)在岩浆弧区,与火山岩共生的还有大量中酸性深成岩, 侵入到火山岩和沉积岩中。
2、岩浆系列的水平分带和成分极性
俯冲带的岩浆岩自海沟向陆方向,喷出体积和岩 浆活动的强度减小,且成岩石成份有规律的变化, 表现出明显的水平分带性。
从空间上看,随着与海沟轴部距离的增加,依次 分布TH、CA、A或钾玄岩质。
(2)钙碱系列:主要有安山岩、英安岩、高铝玄武岩、 流纹岩等,与岛弧TH相比,很少有Fe富集,SiO2较高 (众数59%),明显地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略富集 轻稀土元素,Sr87/Sr86略高(低钾组:0.703-0.707;高 钾组:0.704-0.710)。
(3)岛弧碱性系列:以玄武岩、安山岩为主,包括碱 性橄榄玄武岩、粗面岩、碱流岩、安粗岩等。碱元素 含量高,K2O随SiO2增加急剧增长。
消减带岩浆来源深度、大陆壳厚度的确定
岩浆弧火山岩中CA比例的增加与岩浆弧地壳
由薄到厚,由洋壳到陆壳,弧体积由小到大的演 化方向相一致,CA的比例反映了岩浆弧演化的成 熟度,按演化序列,分为四类岩浆弧:
岩浆弧类型 初始水下弧 未成熟岛弧 成熟岛弧 陆缘弧
地壳厚度 12km 12-17km 18-30km 30-70km
@
板块扩张带的岩浆活动与洋壳的形成
中脊岩浆活动的源地位 于轴带下的软流圈中。由 于中脊轴部的拉张作用, 导致其下压力降低,从而 使物质熔点降低,超基性 的软流圈物质(橄榄岩)可 以分熔出更多的玄武岩浆 ( 主 要 为 TH) 。 在 压 力 梯 度 驱 动 下 , TH 岩 浆 乘 隙 上 涌 。 一部分岩浆溢出海底,形 成枕状熔岩,构成洋壳第 二层的上部(TH)。
20世纪60年代板块学说兴起后,对岩浆岩 和板块构造研究成果表明,岩浆岩的形成和 分布主要受板块构造控制。即在不同的板块 边界和部位,形成不同的岩浆岩共生组合。
@ 岩浆岩-构造组合与板块构造的时空关系
一、岩浆系列及其分布
根据岩浆岩的地球化学指标,可以 将其划分为三个系列:
①拉斑玄武岩系列 ②钙碱性系列 ③碱性系列 每个系列都由一组具有共同母源物 质的、彼此密切相关的不同岩浆类型组 成,而且其分布受板块构造环境控制。
从时间上看,从早期开始TH就发育,而CA主要出 现在中期,A或钾玄岩质出现于晚期。
2、岩浆系列的水平分带和成分极性
吉尔(Gill,1974)总结了岛弧火山岩的 化学成分在空间上的系统变化,指出:从岛 弧的大洋侧到大陆侧:Fe、HREE、Na/K减少;
K、Rb、Ba、Cs、Pb、U、Th、LREE、Th/U、 Rb/Sr、La/Yb、Sr87/Sr86逐渐增加。
3、碱性系列(A)
本系列包括:碱性玄武岩、霞石岩、粗面岩、安粗岩、 响岩(夏威夷岩:含碱性长石的中性岩类)等。
化学成分:SiO2不饱和,富碱质≥5-7%,富钾K2O,为24%;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高,Rb达75-120ppm,Sr、 Ba含量分别为700-1000ppm;具富集型稀土元素分配 型式,LREE含量高。
地壳类型 洋壳 洋壳、准洋壳 陆壳、准陆壳 陆壳
CA 系列比例 0%, 全为TH 10-32%+TH
50%+TH 82-95%+TH+A
3)敛合速率对岩浆成分的影响
敛合速率慢,愈偏碱性,据都城秋穗(1975) 统计:
敛 合 速 率 大 , 8-9cm/y , 主 要 为 TH 或 TH+CA , 如汤加、千岛等岛弧;
第五章 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
一、岩浆系列及其分布 二、板块扩张带的岩浆活动与洋壳的形成 三、板块俯冲带的岩浆活动与陆壳的增长 四、大陆裂谷带及大陆板块内岩浆活动 五、花岗岩与板块构造 六、蛇绿岩套
二、板块扩张带的岩浆活动与洋壳的形成
大洋地壳形成于洋中脊轴 部,这里有着极其活跃的岩浆 活动和大规模的裂隙式火山喷 溢,长6万公里的大洋中脊实 际上是全球最大的火山活动带。 据梅纳德(H.W.Menard)估计, 每年从中脊轴部喷出的火山物 质约有4立方公里,大大超过 了全球所有其它地区喷出的火 山物质总量。由于在洋底深处, 静水压力超过岩浆中水蒸气的 压力,故火山活动不可能有爆 发性,而是熔岩沿裂隙平静的 溢出。
TH 对 应 的 俯 冲 带 深 度 ≤150km , CA : 100200km ; A : >200km ; 另 外 , 俯 冲 带 火 山 岩 的 Rb、Sr分布对地壳厚度的反映也是灵敏的。
岛弧、活动陆缘的岩浆 来源于消减带,岩浆来源深 度也就是地表距消减带深度, 它与火山岩中的K2O成正相关 (即:SiO2固定,H增加,K2O 增加)与SiO2成反相关(即: K2O固定,H增加,SiO2下降)。
3、俯冲带岩浆岩成分与板块构造关系
2)火山岩成分变化与地壳厚度变化和岛 弧演化的关系
当SiO2量固定时,安山岩的K2O百分量与地壳 厚度变化和岛弧演化的关系:
当SiO2为60%时,可表示为(Condie,1973)
C=18.2(K2O)+0.45
(K2O为百分量,C为地壳厚度km) 据此得出各系列对应的地壳厚度是: TH≤20km,CA:20-30km,A≥25km
这种随着与海沟轴的距离和俯冲带的深度 的增加,火山岩成分有规律变化的现象叫做 成分极性,因为它可以指示俯冲带倾斜的方 向。
3、俯冲带岩浆岩成分与板块构造关系
1)火山岩成分变化与俯冲带深度的关系
当SiO2含量一定时,K2O随俯冲带深度h的增大 而增加,当SiO2为60%时,这种关系可表示火山 岩对应的俯冲带深度,计算结果:
2、钙碱性系列(CA)
通常称为正常系列,喷出岩以安山岩为主,侵入岩以花岗闪 长岩为主,本系列包括高铝玄武岩(SiO2<53%)、安山岩 (53-63%)、英安岩(63-68%)及流纹岩(SiO2>68%), 其中以安山岩最常见,其次是英安岩、流纹岩、橄榄安粗 岩。
化学成分: SiO2弱饱和、K2O、TiO2及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 均较拉斑玄武岩系列高。
板块扩张带的岩浆活动与洋壳的形成
中脊轴部的岩石圈厚度最小,它形成不久, 尚未充分地冷却固结,是最为薄弱的地方,因 此,当岩浆源源不绝地沿中脊轴部上涌形成新 的洋壳,并推动先成的洋壳向两侧扩展,这样 整个大洋地壳实际上都源于扩张中心,这一模 式解释洋底基岩的岩石组成上具有较明显的均 一性。
由于大洋岩石圈厚度小,年代新,岩浆分 异作用很不完全,致使组成洋壳的岩浆岩以基 性、超基性成分占绝对优势,在成分上具有较 大的一致性,这也是其和大陆裂谷带岩浆活动 特性截然不同的原因所在。
第五章 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
一、岩浆系列及其分布 二、板块扩张带的岩浆活动与洋壳的形成 三、板块俯冲带的岩浆活动与陆壳的增长 四、大陆裂谷带及大陆板块内岩浆活动 五、花岗岩与板块构造 六、蛇绿岩套
三、板块俯冲带的岩浆活动与陆壳的增长
1、岩石类型及地质特征 2、岩浆系列的水平分带和成份极性 3、俯冲带岩浆岩成分与板块构造关系
如:Rb:10-90ppm;Sr、Ba含量为200-400ppm。
Al2O3含量高,在安山岩 为16-18%,轻稀土元素富集LREE 升高。
矿物成分:普遍含有角闪石和黑云母
本系列火山岩可与辉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等深 成岩相伴生。
形成环境:陆缘或岛弧区板块俯冲带及碰撞带,挤压应力为 主的地区,为岛弧的标志性岩石,对恢复古构造环境(古 岛弧)很有意义。
据推测在中脊轴带以下的异常地幔中,存在 着巨大的岩浆房,其中发生着结晶分异作用。 先结晶的较重的橄榄石和辉石等沉落于岩浆房 下部,形成晶体堆积体,冷凝构成洋壳第三层 底部的“堆积杂岩”,而玄武岩浆分熔出去后残 留下来的难熔的地幔物质,也可以通过蛇纹石 化和构造作用呈塑性固定状态被推挤上来,成 为洋壳或洋壳以下的橄榄岩。
1)火山岩成分变化与俯冲带深度变化的关系 2)火山岩成分变化与地壳厚度变化和岛弧演化
的关系 3)敛合速率对岩浆成分的影响 4、俯冲带的岩浆起源
三、板块俯冲带的岩浆活动与陆壳的增生
板块俯冲带的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岩浆 弧范围内,距海沟轴部150-300km,平行于 海沟成弧形展布。岛弧与陆缘火山弧是强 烈的火山活动区,其火山活动以中酸性, 特别是安山岩为主,因富含气体,常表现 出强烈喷发性质,火山喷发物中常以火山 碎屑物质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