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四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C→F→G→H 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
异。第(2)题,E 自然带热量收入高,但是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比较四个选项,只有热带草原带符合。
答案:(1)C (2)D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例 1] (2010·安徽高考)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 识,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 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作为 整体的一部分 发展变化着。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 整个环境状态 的改变。
二、地域分异规律
1.陆地自然带
海陆
维度
水热
土壤
2.地带性规律
分异 规律
形成 影响 基础 因素
分布特点
典型分布地区
由赤道到两 极的地域分 异
热量
太阳 辐射
沿 沿 的纬 方纬度 向线延 变 更伸 化 替,低 沿 然高纬 带2纬0地 的°地E区 变自 区和 化南 ,北向 如半非北球洲自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 ①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 一般地,海拔每上升 1 000 米气温下降 6℃。据此可知: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 异(下图);纬度越低,山地自然带数量越多,相对高度越大, 自然带类型越多。
②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 化。因此,有些基带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 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③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随纬度和坡向的变化, 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高度不同。纬度越高,同一自然 带分布的海拔越低。如针阔叶混交林带,在南亚热带(台湾玉 山)海拔可达 2 800 米,到暖温带(小五台山)只能到 2 000 米, 而到了中温带(长白山)仅及 1 200 米。 ④同一自然带在阳坡位置高、阴坡位置低。
[答案] (1)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 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 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降水少,植物稀少。
(2)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 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 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 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 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地带 性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性。
(1)在分析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太阳辐射:赤道―递――减→两极
热量带:赤道―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两极
植被:赤道―雨―林―、―常―针绿―叶阔―林―硬、―叶―苔林―原―、、―落冰―叶原―阔―叶―林―、→两极 土壤:赤道―酸―性―、―中―― 性―、―偏―碱―性→两极
互作用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2)该示意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第四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 纲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下 2.地理分异规律。 载 考 1.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及其 纲 相互关系。
2.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解 3.应用: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 读 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大气、 水 、岩石、 地貌 、 生物 和土壤等。
1.地壳物质循环图
学法指导:重点理解箭头的方向和含义。如岩浆岩指向 沉积岩的箭头的含义是外力作用;岩浆岩、沉积岩指向变质 岩的箭头的含义是变质作用等。
2.大气环流图 (1)热力环流图:
学法指导:注意冷却、受热对气压分布的影响,高空气 压与近地面气压的不同。
(2)季风环流图:
学法指导:注意比较各箭头含义的差异。如海洋吹向陆 地的气流温暖湿润,陆地吹向海洋的气流低温干燥。
[答案] (1)B (2)A
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常见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有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大气环 流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和生物循环示意图等。
物质循环示意图能充分反映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 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因而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 点。
攻克该难点,同学们要关注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环 节”,平时复习物质循环运动过程时,首先要把握其运动变 化的方向,其次要注意运动和变化的循环性,并抓住循环的 重点环节。
地域分
从赤道到两极
异规律
的地域分异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高纬 冰原带
苔原带
典型景观 变化例证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热带季雨林带
低纬 热带雨林带
从沿海向内陆 的地域分异 中纬度地区
沿海 内陆 沿海 森草荒草森 林原漠原林 带带带带 带
2.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愈低愈复杂,纬度愈高愈简单。 ②山体海拔:海拔愈高愈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愈低 愈简单,甚至无。 ③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 高度小则简单。
D.光照
[解析] 第(1)题,由 E 到 O 的变化中已知的自然带变化 是森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且是水平自然带变化, 是水热状况变化,特别是水分越来越少的结果;从“温带及 山地针阔林混交林带——R——温带荒漠带”的变化可以看 出是水平自然带变化,又由自然带的变化规律可知,R 是温 带草原带。第(2)题,OF 方向三组自然带体现“高山——山 地——温带(山麓水平自然带)”的变化,是海拔越来越低, 热量条件越来越好的结果。
会出现一些非地带性分布的现象,总结如下: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因 素
地区
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 布
(理想状态) (现实状况)
成因
海 南半球中 苔原带、针 陆 高纬度 叶林带

南半球该纬 度无陆地
分 布 北极地区 冰原带

北极地区主 要是北冰洋
南美洲巴 温带草原带
安第斯山脉
塔哥尼亚 、温带森林 温带荒漠带 阻挡西风深
从沿海向内 陆的地域分 异
水分
海陆 分布
沿经线延伸, 中纬度 大陆地 沿经度变化 区,如亚欧大陆中纬 的方向更替 地区
山地的垂直 水热 地域分异 状况
海拔 高度
沿山地 水平 延伸、垂直更 替
纬度低、海拔较高 的 山地 、高原、如 珠穆朗玛峰垂直自 然带
3.影响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因素 主要有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 、洋流等。
(3)三圈环流图:
学法指导:①注意把三圈环流与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 分布结合起来学习;②理解高、中、低纬三个环流的高度不 一的原因:低纬度地区,地面受热较多,对流旺盛,对流层 高度高,低纬环流高度较高;反之,高纬度地区,地面受热 较少,对流层高度低,高纬环流高度较低。
热带荒 漠带
南北回归线 附近
大陆中部、 西部
副热带高气压 带或信风带控 制
续表
陆地自然 带
成因
纬度位置
海陆位 置
大气环 流
温带落叶
南北纬35°~ 50°
大陆东 岸
季风环流( 海陆热力性 质差异)
阔叶林带 南北纬40°~ 大陆西 常年受西风
60°
岸 带影响
温带草原 带
中纬度
大陆中 大陆气团
(2)自然带与气候分布的关系图: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解析:图中①源于土壤湿度增大,可使空气湿度增大,则必 然是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同时③源于蒸腾作用加强,可使 土壤湿度增大,则必然是降水增加;土壤热容量越大,气温 变化幅度越小,则②是气温变化幅度减小。该图显示各种地 理事物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1)B (2)B
东西两岸的 东岸自然 分布纬度应 带向较高 该大致相当 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 大陆东岸是暖流
热带荒漠
4.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
(1)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及其形成原因:
陆地自 然带
纬度位置
成因 海陆位置
大气环流
热带雨 林带
热带草 原带
赤道附近
雨林带南北 两侧
横贯大陆
赤道低气压带 控制
大陆中部、 西部
赤道低气压带 、信风带交替 控制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点一线串] 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孤立存在和发展,而是作为整 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例如撒哈拉沙漠。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 的改变
例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的 失调。
[应用闯一关] 1.(2013·遵义模拟)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 路进行:
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沿海―多―少→内陆
降水量:沿海―多―少→内陆
植被:沿海―森―林―、―草――原―、―荒―漠→内陆
土壤:沿海―森―林――土―、―草―原―土―、―荒―漠――土→内陆
[应用闯一关] 2.读“自然地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A~H 表示不同的
(3)雪线高度不同: 夏季气温小于 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 0℃ 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 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 ①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 ②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③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④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3.非地带性现象的影响因素及具体表现 自然带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1)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其泥沙主 要来源区。
(2)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 积变化?为什么?
图文材料可以获取以下信息: (1)该区域的地理位置。 (2)1855 年~1964 年海岸线的变化情况。
[解析] 第(1)题,据图定位该地为黄河下游地区,泥沙 来自于黄土高原。据图中信息分析随时间推移陆地面积变 大,且向海洋方向扩展。第(2)题,该区域陆地面积扩大主要 是因为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此沉积。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 区,暴雨、洪涝会加剧该区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会增加。
因 素
地区
北半球中 高纬度的 大陆东西 两岸
洋 流
北半球中 低纬度大 陆东西两

续表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地带性分布 (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 分布(现实
状况)
成因
东岸向较 东西两岸的 低纬度延 分布纬度应 伸,西岸 该大致相当 向较高纬
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 大陆东岸是寒流, 降温减湿。大陆西 岸是暖流,增温增 湿
[技法一招鲜] 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 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 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是从沿 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 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如喜 马拉雅山等一些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
C.C→F→G→H 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
差异
D.C→F→G→H 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 差异
(2)图中 E 自然带是
()
A.热带雨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
D.热带草原带
解析:第(1)题,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受热量和水分两个因
素的影响,A→B→C→D 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的变
陆地自然带
[考点一线串]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 从沿海向内陆的
规律
域分异
地域分异
别称
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定义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 自然带沿着经度
化的方向作有规律 变化的方向作有
地更替;或者说每 规律地更替,并
个地带与纬线大体 大致与经线平行
平行地伸展成条带 地伸展成条带状

的特点
陆地自然带 [例 2] (2012·山东高考)下图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 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读图,回答(1)~(2)题。
(1)R 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
()
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导致自然带沿 OF 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
A.热量
B.水分
C.风力
自然带。图中 R 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Lr 为干 燥指数(多年平均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指数越大,表 示越干燥。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B→C→D 自然带的更替反映了山地垂直自然带 变化
B.A→B→C→D 自然带的wk.baidu.com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 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