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语文专项对点练13学会题文比对快解散文选择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对点练13 学会题文比对,快解散文选择题
(时间:30分钟分值: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
长毋相忘
①我有一个学生,她先到澳洲,后到英国,如今暂时栖泊在加拿大。
漂泊的成果是英语说得像流水一样畅快,举止温柔舒曼,很有些欧美气味.可是这些年,总是会在假日里到唐人街去买些字帖、笔墨。
她的才华并不在把笔挥毫上,她只是喜欢字帖里古典的气息。
②我想起秦汉瓦当、竹简上让人心跳不已的四个字——“长毋相忘"。
这是怎样的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啊!
③有时我总是想,一个人的信念被遏止,譬如不让我纵笔泼墨,沉醉于这千年的回声里,日子将是何等昏暗,有时候出长差,宾馆舒适的环境只能看看电视,我明显地感到擅长提按的手指变得荒疏了。
这使我生出几许恐慌来。
可以消遣的娱乐场所无处不在,却从来没有一处摆上文房四宝,让这些痴迷于翰墨的游子放牧心灵。
于是时间一长,心结就纷乱,惶惶然急着赶回,步入书斋,倒上一缸子墨汁,拈起那杆已经枯干多日的羊毫,痛快淋漓地埋头狂写,不知今夕何夕。
④在都市,每到周末,总会看到不少家长载着小孩,背着琴袋、
画夹,提着笔墨、颜料,去学手艺。
而我没有兴致教这些孩童,他们的监护人总是希望早日学成,眼神里闪烁着催促之光。
他们没有耐心通过逝去的古代名家的遗留笔墨,回归到遥远而又寂寞的意境中。
我只想循着自己的思路,培养一种兴趣,让其随时日推移而长,顺其自然地延伸,如听松风天籁,如观山光水色,这就是艺术生命的自然律。
我听过《击壤歌》,见过那些带着泥巴气味的乡村人,他们该播种时播种,该收割时收割,该耐心等待时则和土地上的植物同在岁月中不急不躁地守望。
他们面对好年成不喜,面对坏年成不忧.在他们看来,有了好的光景也必然有不好的年成,五个指头伸直了还不一般齐呢.那么,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去吧。
他们心目中没有搏一把就走的怪念头,他们缠系着最久远的亲情:人与土地长毋相忘。
⑤再回到艺术的话题上来吧。
有着几千年积淀的古典艺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为今人所把握呢?人总是希望一生更多地拥有,只是,不经磨难而拥有,则多半易逝。
有几次我走进北方几家大的书画社,看到了名人之后的丹青,笔墨太平庸了,却在落款处都标明与祖上的亲缘.这是何等的笨拙呢。
在我的印象中,父子同嗜一艺,子跃居其父之上的终归是少而又少.王献之着实是好样的,算是走出了其父的影子,而后来的欧阳通之于欧阳
询、苏过之于苏轼、米友仁之于米芾,大都在前辈荫底下讨生活。
他们缺乏筚路蓝缕的拓跋精神,屋下架屋床上叠床,大气象萎落成了小格局。
⑥有一些质量充实的生命,到最后离去,不为我们琢磨,真是很难很难。
这对于人们追逐时尚的天性来说,未免是一种悖反。
时尚的追逐,显然容易多了,这支有声有色的队伍始终是以狂欢的状态行进的。
而人,难以破开迷雾飞升。
苏东坡活了大半辈子,最有价值的就是悟出了这个道理。
远离,是对古典更真切的亲和,相对的控制力量被摆脱,那种支配艺术的利益、欲望会相应地远去,守护精神家园的愿望会愈发坚韧起来。
曾经有几次,在偏僻的乡村,我看到了出手不凡的墨迹,贴在破旧的祠堂的柱子上。
书写者远离文化中心,远离都市名人,却凭着由衷的喜欢,常常是晚饭毕,推来几张旧报纸垫着,再放上一张毛边纸,不计新墨宿墨,不择笔尖笔秃,畅畅快快地写去。
不知不觉,平平淡淡地萦回着田园牧歌.
⑦那些湿漉漉的古典情绪,期待着梳理和归位,还有些在喧闹的季节里走失了,需要找寻.青年时代的热烈和自信,也掺和着目空古人睥睨古典,似乎古人的笔墨也没有那般神奇.如今我们知道穿过古典的皮表很难,更不消说在古典的内核漫游了.我们
为自己找到了理由,爱归咎于外界的诱惑呀,困扰呀,是它们使我们的精神锋芒如此疲软。
如果从个体生命来剖析,我只能固执地认为,是元气流失了.人身上原来充足的精气神,漫漫旅程上,这儿滴漏一点,那儿跑冒一点,待用于自己喜爱的古典艺术上,已经力不能穿缟了。
养气从来为文人所重,老庄提醒过“万物无足以铙心”,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都在于提升净化人的自然生命,去除生理过分的欲求。
当时光老人的巨手叩动我中年的心扉时,“删去平生多余事”的念头就转化为渴望.安宁清明中,我觉得自己仿佛坐落在古典的层面上,大量流逝的时光在这里汇聚,隔着老远的距离,可以察觉到古贤人正无声地呼唤着我的名字.
⑧每晚睡前,我总是取出枕边的一本《汉简书风》细细玩味,让飞扬的思绪湮没在已逝的久远里,长久相守,长毋相忘.
(选自朱以撒同名散文,有删改)1.(内容艺术鉴赏题)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③段运用“赶回"“步”“倒”“拈”“狂写”等一系列词语,细致生动地写出作者急切的心情和由纷乱到痛快淋漓的心绪变化,表达了对书法的痴迷之情.
B.文章第④段写乡村人遵循农事规律,保持耐心,不急不躁,与都市中家长们对孩子艺术教育急功近利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意在强调应遵循艺术生命的自然律。
C.文章第⑥段中的画线句简洁、含蓄而深沉,意在强调只有摆脱支配艺术的利益、欲望,才能更为真切地、纯粹地亲近古典艺术,才能更为坚定地守护精神家园。
D.文章第⑦段中的“睥睨”一词意为“斜眼看”,带有傲视的情感意味,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自己青年时代艺术趣味的反省,点明了造成我们精神锋芒疲软的原因。
D[D项,语言设误,“睥睨”一词不能点明“造成我们精神锋芒疲软的原因”。
睥睨古典,是青年时代的热烈与自信,造成我们精神锋芒疲软的原因是外界的诱惑.]
2.请围绕“长毋相忘”简要梳理本文的写作思路。
(6分)
[答案]①首先从作者旅居外国的学生钟爱古典字帖谈起,引出“长毋相忘”的话题。
②写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痴迷,突出对古典艺术的无法割舍的情结。
③含蓄指出要做到“长毋相忘"需要具备的内在修为:自然而持久的兴趣,承袭基础上的创新,摆脱利益、欲望牵绊的淡泊。
④最后写自己艺术趣味回归古典的过
程,写古典艺术对自己的深情呼唤和自己对古典艺术的热烈拥抱,进一步深化“长毋相忘”的意味.
3.如何理解“长毋相忘”的丰富意蕴?文章以“长毋相忘”为题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意蕴:“长毋相忘”是一种自觉亲近古典气息、古典意境、古典情绪的依恋态度,是一种尊重规律、排除纷扰、涵养元气、持守精华的传承情怀.②艺术效果:词语雅致深沉,富于古典色彩,巧妙契合文章所谈的古典艺术;一语双关,既是古典艺术对于现代人的深情呼唤,也是作者对传承古典文化的深情倡议,抒情色彩浓郁,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5分)
长安的风
韦昕
①一年四季,我时时都沐浴在长安的风里。
②最早留下深刻印象,数十年后似乎还能从皮肤上感觉到的是叫作寒风,也叫朔风的冬季的风.那风刮起来,呜呜地响,吹过树梢和电线杆时,又有一种长啸的哨音。
人们拱腰缩背,关闭门窗,用棉衣棉帽把自己包裹起来。
我刚上小学,从温暖的
家里到空寂的街上,走进宽大的教室,那风像针刺一样扎在脸上、手上。
手背几天就红肿起来,妈妈做副手套让我戴上,到夜里一暖,那手背又丝丝发痒.那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朔风起,送寒衣,在救亡歌曲声中,老师动员同学们捐款给前方战士.我年幼无知,却也明白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许多许多士兵在打日本鬼子,风这么冷,他们一定需要棉大衣、棉手套吧!我从胡乱装着零碎东西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大铜板来……
③春天来了,积雪融了,房檐下挂着的冰溜子也化成水滴落下来.风还是凉沁沁的,棉衣没有脱,可是冬天已经慢慢退往北方去了。
一天夜里,我骑着自行车在街上走,突然迎面的风不再像针刺般扎人,它温柔得多了,暖暖的,软软的,轻轻抚着我的面颊。
那一年我十多岁,觉着内心里从未有过的一阵喜悦,真想迎着远方的古老城楼大喊几声.第二天一早,那庭院内一树桃花,灼灼开放,耀目的粉红色里透出点点绿色的嫩芽。
怪不得把春风又称作和风、熏风哩!可是,春天的风偶尔也是凶暴的。
前几年,一次我晨起隔着玻璃窗看见整个天空和四周的建筑物全是黄橙色的.绿树、草坪披上一层黄土,唰唰一阵急雨洒过,地面的黄尘里便出现密密麻麻如铜钱大的水痕.街上的汽车电车开着大灯缓缓行驶,而航空的班机却停飞了。
我负责陪同的一个
美国作家访问团只好改乘火车去南方继续他们的旅程。
事后获悉,那是横掠新疆、蒙古戈壁沙漠的劲风,把滚滚黄尘搬至高空,纵横数千里,遮盖了整个北中国。
当然,这是较少发生的,现今北中国的绿化植树已经起了阻挡风沙的作用,处处可见的倒是儿童们扯着长线,把风筝送上春风习习的蓝天里。
④天愈来愈暖,最后变热,剥脱了人们身上一切厚重衣服,只留下薄薄一层。
炽烈的热风在城市沥青路面和水泥板屋顶上漫游。
而田野里的农人们却希望一场雨后,好好曝晒几日,让麦成熟得更好,籽粒更饱满。
那热风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意,纵情地吹动起层层麦浪。
“蚕老一时,麦黄一晌”,小麦一片接着一片,说熟了就熟了。
在还用镰刀的岁月里,这正是收割的好时节。
热风停止了漫游,在镰刀触及麦秆的嚓嚓声里,田野裸露出广袤的胸膛。
就是收割机突突鸣叫着驶向田野的今天,同样需要热风吹黄小麦的茎、叶和籽粒。
不过,到了三伏天,那干旱的烤人的热风却不再是人们的好伴侣,而杨树、槐树林里清风徐来,倒令人心旷神怡,如饮醇醪,那是用精米酿制而成的一种薄酒.
⑤天高云淡,暑热消退,高空传来雁的鸣叫。
它们排成人字队形,越过长安城头向南方翱翔而去。
秋蝉从地下小洞里爬出,齐集树梢,吱吱欢唱;不久,蟋蟀也开始在夜深的草丛里轻吟。
接着,那带着浓密雨意的西风便悄然降临,人说“长安自古西风雨”,从印度洋、孟加拉湾汹涌而至的水汽,越过青藏高原,来到长安,化成雨滴,随着风势急急向大地飘洒,许多土墙、土屋、土崖经雨水浸泡,轰然倾塌,而大地却贪婪地吸吮着,以便迎接冬小麦的播种和萌芽。
风雨停歇,在中午的暖风里,玉米、谷子变得金黄,高粱红了籽粒,不怕早晚寒意的菊花或黄,或红,或白,灿烂怒放。
在登高远望的季节,伴随着皎洁的圆月,秋风如同行吟的诗人,抒发着绵绵的离愁别绪和浓浓的乡情。
⑥风愈来愈冰凉、凛冽,秋意远去.距离长安南边三十公里的秦岭山脉,失去了郁郁葱葱的深绿,变得黑黝黝的.树叶已经枯黄,猛然一夜寒风,那还残留着的叶子纷纷飘零而下,只剩下稀疏的枝条直指空寂的天穹。
我不由自主地慨叹:“昨夜西风凋碧树……”可是,那苍老、干枯、灰暗的树干和枝条里,生命仍顽强地坚守着.冬天来了,又一个春天的风就不会太远……
⑦地处大陆深处,属季风气候区的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四季就这样分明地循环不已。
短期来访,将不会领略到不同季节的风味,然而另一种风却可能令你惊讶,那就是:古城墙内外,纷纷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星级饭店,伸展长长手臂的立交桥,向远方延伸的高等级公路,白日车流滚滚,隆隆不绝,
夜间灯火璀璨,色彩晶莹,西安人衣着华美,脸色更开朗……这就是现代化的风,建设的风,更加强劲而厚重……
(有删改) 4.(内容艺术鉴赏题)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农谚“蚕老一时,麦黄一晌”,表现了热风吹拂之下小麦快速成熟的喜人景象,透露出农人对似乎懂人意的夏风的喜爱之情.
B.文章描写长安朔风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选取妈妈给孩子做手套御寒、老师动员同学们捐款给前方战士等材料来写,丰富了文章意蕴。
C.文章描写长安三伏天时杨树、槐树林里“清风徐来”的情形,用“如饮醇醪”这一比喻,突出清风带给人们超脱尘世的清静、玄妙,新颖、生动。
D.文章运用大量的叠音词、拟声词,来描写长安风以及风中景物的特点,这些词语或从视觉,或从听觉,或从触觉等不同角度来写,细腻、贴切。
C[C项,艺术技巧设误,“突出清风带给人们超脱尘世的清静、玄妙”这一赏析不当,属于对艺术技巧的表达效果分析失误,
有拔高之嫌.应是突出清风带给人“心旷神怡”的快感。
] 5.本文第③段描写长安春天的风,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全段有三处对比:一是春风“温柔”与冬风“针刺”的对比;二是春风常态下的“暖暖”“软软"“轻轻"与偶尔的“凶暴”的对比;三是以往春天沙尘暴袭击,滚滚黄尘纵横北中国的场景,与现今北中国绿化植树阻挡风沙,处处可见习习春风中儿童放风筝的情景的对比。
②通过对比,突出长安春风的特点,表达对环境保护不断进步的自豪之情.
6.有人认为文章写到“冬天来了,又一个春天的风就不会太远……”结构已经完整了,末段可以删去。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
[答案]末段不可以删去.①该段第一句与首段呼应,首尾圆合,通过写长安之风,表达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②该段第二、三句翻出新意,由四季自然物候之风,过渡到长安城市现代化建设之风,抒发了对古都现代文明发展的赞誉之情,起到
画龙点睛、升华主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