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们身边的数据教案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身边的数据
一、基本说明
1.面向学生:高一年级
2.课课名称:《我们身边的数据》(高中信息技术教科版必修一数据与计算第一章第一节)
3.教学时间:45分钟
4.课时:1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气象指数的获取与计算,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基本含义,并能体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能进一步总结数据与信息的特征。
2.通过气象指数参考价值的研究,掌握简单数据分析的一般流程,学会选用恰当的数据来源获取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3.在项目活动中,体验数字化学习过程,感受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优势。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感受数字化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二)教学难点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得出合理结论。
四、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3min)
气象生活指数是气象部门根据对气象预测数据的分析得出的居民生活出行参考数据。
那么这些指数是如何得出的呢?——气象部门把指数相关的气象因素带入设定好的计算公式中,再将结果细分成不同等级,形成生活指数建议。
所以我们首先要收集数据。
【活动一设计】收集数据(5min)
观察中国天气网中常州市天气预报,思考计算气象生活指数需要收集哪些数据?一天中的温度变化、风力大小、相对湿度……
【新知讲授】(10min)
讲解数据的概念以及数据的收集方法。
1.数据
我们生活中存在很多数据,如空调的温度、教科书封底的书号、体育课上测量的身高、体重、肺活量等,这些数字都属于数据。
除此之外,创作的诗歌、平常听的音乐、拍摄的视频、照片这些属于数据吗?——属于。
由此可见,数据的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
总结刚才说到的数据,可以发现有些数据是固定不变的,有些不断变化的,有些是随机出现。
这就是数据的特征。
2.数据的来源
直接数据:统计调查或科学实验通常是数据的直接来源,由此得到的原始数据一般称为直接数据或一手数据。
间接数据: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的数据或他人对原始数据处理过的数据称为间接数据或二手数据。
3.数据的收集方法
直接数据的收集方法: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等。
间接数据的收集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关注媒体资源、浏览权威网站、利用搜索引擎在网络中进行检索、从相关数据公司购买等。
【活动二设计】问卷调查法的使用(5min)
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今天的天气情况和穿衣情况。
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今天的最高气温及最低气温、气压等数据,并据实身高、体重等个人信息。
【新知讲授】(10min)
4.数据分析
通过问卷星后台数据,统计分析报表,讲解数据分析的概念。
5.信息
单纯的数据不能表达具体的含义,例如28、90%,这些数据没有任何意义。
只有对数据进行处理或赋予其具体的含义后,这些数据就成了有意义的信息。
如28、90%分别表示一天中最高气温28℃,相对湿度90%。
同数据一样,信息也有其特征: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价值性:对人类有用处。
时效性:信息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共享性:能够被多个接收者接收并且使用。
【活动三设计】简单数据加工(5min)
数据收集好之后,需要根据计算公式计算结果,将结果细分成不同等级,形成生活指数建议。
接下来,大家就根据表1.1.2和1.1.3以及活动二收集的天气信息计算感冒指数。
【新知讲授】(5min)
6.知识
根据算出的感冒指数,给出相应的建议与意见,就是知识。
知识是信息经过加工提炼后形成的抽象产物,表示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规律。
知识是人类求知活动的结晶。
例如感冒的发生除了病毒入侵外,大幅度降温或者冷高压天气也会导致感冒的发生。
那么数据、信息、知识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数据、信息和知识可以看作是对客观事物感知的三个不同阶段。
数据是事物属性的客观记录;信息是经过组织的、有结构的数据;知识是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和数据。
【课堂总结】(2min)
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相互关系:数据是信息的表示,信息是数据的内涵,是对数据的语义解释。
知识是信息经过加工提炼后,形成的相应的抽象产物。
五、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数据
一、数据
1.数据的类型
2.数据的特征
3.数据的来源
4.数据的方式
二、信息
1. 信息的特征
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