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提要加入WTO后,技术转移要求的取消、跨国公司的独资化趋势使跨国公司对技术转移的控制更为牢固。

如何促使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本文从理论上分析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同时在对中国汽车产业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每个产品领域中使不同大型跨国公司之间形成有效竞争,促使跨国公司加快技术转移速度的建议。

一、文献综述
WTO《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对东道国在对外国投资者在投资方面所采取的各种政策措施进行了规定:凡不符合关贸总协定的国民待遇原则或禁止数量限制原则的投资措施,各成员国应禁止使用。

这样,加入WTO前在引进外资时附加的当地含量要求、技术转移要求以及当地股份要求等限制措施必须予以取消。

技术转移要求的取消、跨国公司的独资化趋势使跨国公司对技术转移的控制更为牢固。

什么因素决定了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水平?Blǒmstrom、Globerman 和Kokko认为,竞争强度和当地技术能力是决定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水平最重要的两大决定因素。

Jian-Ye wang和Blǒmstrom运用跨国公司和东道国企业的博弈模型分析了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决定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水平和速度,东道国企业的技术学习缩小了两国技术差距,从而迫使跨国公司提高技术转移的水平和加快技术转移的速度。

Fredrik Sjoholm利用赫芬达尔指数对跨国公司在印尼技术转移的实证结果表明:在竞争较充分的产业内技术转移较为明显。

江小涓通过分析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情况认为:20世纪九十年代初,很多跨国公司在华的子公司虽然在中国国内具有一定的技术领先优势,但是生产的产品并不是跨国公司先进的或较先进的技术。

而现阶段中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激烈,迫使外国公司转移更先进的技术。

二、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影响因素
与跨国公司R&D国际化趋势相反,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倾向于内部化,其原因是维持技术垄断地位的需要。

跨国公司的任何一项技术发明都是为了更新自身的技术优势,而不是向外部企业转让。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决策的影响因素如下:
(一)东道国的投资环境
1、东道国政府的政策。

东道国政府的政策体系,特别是针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政策,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成效具有决定性作用。

技术转移很难在一个政府干预频繁、对外资企业限制重重的国家获得成功,东道国政府的政策直接影响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档次。

以我国汽车行业为例: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汽车行业的产业发展政策及外商投资企业市场准入的艰难,让很多跨国公司望而却步,使我国引进的第一款外国轿车——桑塔纳,在中国市场“一枝独秀”。

我国引进的桑塔纳轿车是德国大众七十年代的技术,在中国投产后,大众就将其淘汰,此后德国桑塔纳4次升级,每一代产品的寿命周期只有4年,而在中国桑塔纳几乎二十年不换代,原因之一是桑塔纳的每一次技术升级,都要得到政府的批准才行。

中国桑塔纳的“成功”,正是我国对外来竞争者的市场准入限制过多和行业内政府干预频繁而造成技术更新缓慢的典型案例。

2、当地的经济与科技基础。

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持续稳定,居民的购买能力强,则市场潜力大,投资风险小,跨国公司就愿意将先进的技术转移到该国。

另外,当地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生产力发达程度,也是跨国公司进行技术转移时要考虑的因素。

如果技术受方所在国科技基础差,吸收、消化及配套能力弱,即使跨国公司愿意提供技术,恐怕也只是试探性的,不能保证先进性。

以摩托罗拉进军中国市场的技术战略为例,初到中国市场时,摩托罗拉带来的并不是最先进的技术,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当时我国的知识基础还很薄弱、中国摩托罗拉公司自身的技术研发力量也非常有限。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知识基础不断增强以及摩托罗拉对中国市场长期计划的逐步实施,摩托罗拉不断增加在中国的投资并先后建立了18家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的技术的先进性也逐渐递进,目前摩托罗拉已经将部分世界最尖端的技术拿到中国。

3、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知识产权往往是跨国公司以巨额资金为代价获得的。

然而,在跨国经营环境中,不同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同。

在一些国家,大量仿冒侵权产品的存在使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收益大打折扣。

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的子公司难以摆脱知识产权的困扰,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自然成为影响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活动的又一障碍。

以我国为例,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全民知识产权意识也比较淡薄,仅精细化工和制药业的仿制率就高达97%,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企业时常被卷入知识产权的纠纷。

这种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往往致使跨国公司不甘心将自己的先进技术转移到我国。

4、东道国市场开放程度。

如果东道国的市场开放程度低,在某一行业只有一两家跨国公司实行垄断经营,该行业技术进步的速度就将迟缓,技术的发展会受到严重阻碍。

仍以我国汽车行业为例,在过去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的进口贸易壁垒以及汽车业市场准入限制的保护,桑塔纳在中国只遭遇广州标致一个对手且不久又撤出了中国,缺少市场竞争压力是桑塔纳换代升级速度严重迟缓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扩大,多家世界级汽车巨头抢滩中国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技术的较量,没有一家跨国公司情愿将自己的先进技术束之高阁,而在市场竞争中败北。

这就是为什么几年时间里,中国轿车工业的技术水平从七十年代进入了九十年代。

(二)知识本身的溢出效应和外在性。

技术通常具有外溢的特性。

虽然跨国公司的某些技术并不直接转让,但只要这种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出现,就很容易被模仿和扩散。

技术外溢的主要形式:
1、示范和模仿效应。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展示它的先进产品、技术和管理方式,这对当地企业是一种示范作用,使其模仿跨国公司的技术来提高本企业的技术水平。

例如,美国的肯德基炸鸡在中国开分店不久,全国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炸鸡店,其炸鸡技术与肯德基不相上下。

2、联系效应。

跨国公司通常拥有技术或信息上的优势,当其子公司与当地供货商或客户发生联系时,当地厂商就有可能从子公司引进的产品、工序技术或市场知识中“免费搭车”,于是产生了技术的外溢效应。

3、人力资本流动效应。

人力资本流动也是技术外溢的一种重要形式。

经过跨国公司培训的技术工人或管理人员如果从跨国公司流向国内企业或自创企业时,其在子公司受雇时所学的各种技术也将随之外流,从而引发了技术的外溢。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从产业政策考虑。

不仅要考虑国内在位厂商与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而且要引导跨国公司之间的有效竞争,促进在华的跨国公司与进口产品的竞争,促使跨国公司使用新技术、推出新产品。

大型跨国公司进入我国以后,如果对于其所从事的产业领域还采取较高的保护措施,实际上保护的就是这些外来企业,而不是内资企业,产生了保护错位。

要给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其能够公平的参与市场竞争。

(二)从产业市场结构考虑。

在上述分析中隐含着厂商的数量越多,转移先进技术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在一些资金和技术壁垒很高的领域内,国内企业短期内无法具备与跨国公司竞争的能力的情况下,每个产品领域中至少应引进两家以上的大型跨国公司,使不同大型跨国公司之间形成竞争,有原来的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变成垄断竞争,促使大型跨国公司改变技术引进的战略部署,即使在外商整体上占有较高市场份额的产品市场中,也可以形成竞争性市场,有利于跨国公司加快技术转移速度,提高技术引进的水平。

(三)从企业层面考虑。

东道国当地厂商技术水平的提高既可以降低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成本,又可以与跨国公司竞争促使跨国公司转移先进技术。

但是应该看到,只有当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价值链的某个关键环节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时,跨国公司才有可能转移最先进的技术。

从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大致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模式:
1、技术突破型。

跨国公司全球分工、联合研发、研发外包等发展趋势为我国企业提供从跨国公司获得技术的难得机遇。

但只有技术达到一定高度,才有可能参与到跨国公司的模块化设计和战略联盟等研发活动中去。

例如,韩国IT产业经历了60~70年代的OEM阶段、70~80年代的购买技术许可证阶段,直到80~90年代技术水平达到一定水平后,才开始与跨国公司以战略联盟的方式合作。

当前,已有少数国内企业在个别产业领域,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掌握了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并加入到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中去。

例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通信设备领域的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与摩托罗拉英特尔、微软、SUN等世界一流企业广泛开展技术合作。

为此,政府也应加大对符合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绿灯条款”的研究开发阶段R&D投入支持、在基础设施、人才流动、人力培训等方面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2、市场和品牌突破型。

由于现阶段我国只有少数企业的技术接近或达到先进水平,因此,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通过树立品牌、占领市场来增强与跨国公司就技术转移进行讨价还价的能力应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譬如,乐凯凭其品牌和中国最大的胶片厂商地位与柯达合资,获得了彩色产品生产的乳剂生产线和相关的生产技术,柯达并承诺向乐凯胶片持续转让柯达的生产技术。

虽然在技术上处于劣势,但我国企业相对外资更熟悉消费者,更了解中国市场的竞争特征,在营销方面较跨国公司更具优势,因此,更容易在市场和品牌方面实现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