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 课文精讲docx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南京大屠杀》课文精讲
这篇报告文学,真实地记录了1937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南京进行三次集体大屠杀和两次最典型的零散屠杀,以铁证如山的事实,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惨绝人寰的疯狂暴行,提醒中国人民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一、基础知识
1、给红色的字注音。

橱窗()蹒跚()悚然()蹂躏()
庵观()自焚()侥幸()虐待()
徘徊()尸骸()褴褛()恶煞()
笼罩()簇拥()逾()熏天()
蛊惑()撰写()人寰()寻觅()
2、形近字
┏悚:悚然┏躏:蹂躏┏庵:庵观
┗敕:称敕┗蔺:姓蔺┗奄:奄奄一息
┏骸:尸骸┏侥:侥幸┏蛊:蛊惑
┗骇:惊骇┗绕:环绕┗盅:酒盅
3、词语解释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语出《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壤,现在写作“攘”。

【举世闻名】全世界闻名。

形容非常出名。

【生气勃勃】形容生命力十分旺盛,充满活力。

【毛骨悚然】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

形容人碰到阴森或凄惨的景象时的恐惧感觉。

毛,毛发。

骨,脊梁骨。

悚(sǒng),害怕的样子。

【蹂躏(lìn)】践踏。

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蹂(róu),踩;践踏。

【令人发指】叫人愤怒得头发都竖了起来。

令,使。

发指,头发直竖起来,形容人愤怒到极点的样子。

【逝者如斯】指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褴褛(lánlǚ)】(衣服)破烂。

【凶神恶煞】泛指凶恶害人的鬼神。

也用来形容恶人。

【簇涌】课文中指许多人聚集一起涌向(某地)的样子。

【逾】超过。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津津乐道】形容饶有兴味地谈论。

【鼓噪】喧嚷。

【蛊(gǔ)惑】毒害,迷惑。

【杀戮】屠杀,杀害(多指大量地)。

【寻觅(mì)】寻找。

【惨绝人寰】人世上再没有那样凄惨的了。

人寰(huán),人世。

4、根据课文填空
《南京大屠杀》是一篇____________(体裁)。

本文所举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重要人证是_______________。

南京大屠杀中,南京军民共_________________人遇难。

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橱窗(chú)蹒跚(pánshān)悚然(sǒng)蹂躏(róu lìn)
庵观(ānguàn)自焚(fén)侥幸(jiǎo)虐待(nüè)
徘徊(páihuái)尸骸(hái)褴褛(lánlǚ)恶煞(shà)
笼罩(zhào)簇拥(cù)逾(yú)熏天(xūn)
蛊惑(gǔhuò)撰写(zhuàn)人寰(huán)寻觅(mì)
4、报告文学静缘老太太三十多万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二、课文学习
1、请你仔细阅读文中开头的景物描写,说说作者这样开头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景与人形成的反差、对比,给人震撼力、冲击力,提醒人们毋忘国耻。

2、在南京大屠杀的惨案中受害人不计其数,而文章却以一位老太太的发疯引入故事,请你仔细阅读对老太太的细节描写,说说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老太太的精神失常证明日寇令人发指的罪行。

3、请你细读下面句子。

说说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并体会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深层含义。

①时光可以流逝,受害人终离人世,然而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
②在纪念抗日战争50周年前夕撰写这篇文章,我又感到欣慰--今日之中国,已非任人宰割的羔羊;作为80年代的青年军人,我又感到自豪--在我们的钢铁长城和火热的胸膛前面,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③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

【明确】
①议论;告诫人们牢记民族灾难,毋忘国耻。

②抒情;抒发了为祖国强盛而倍感欣慰、自豪之情。

③议论;强调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既要了解祖国的民族的光荣,也应牢记祖国的深重灾难,民族的奇耻大辱。

4、列举日寇1937年12月在南方犯下的滔天罪行。

【明确】
(1)1937年12月10日,日军军官向井敏明、野田岩展开屠杀中国人比赛,半天分别杀死毫无抵抗之力的中国平民106人、105人。

(2)1937年12月13日,在燕子矶日寇枪杀5万中国人。

(3)1937年12月15日,日寇焚烧庵观,疯狂蹂躏静缘。

(4)1937年12月15日夜,数千中国人被日军绑缚枪杀后丢进江中。

(5)1937年12月17日,日军集体枪杀被俘的中国士兵。

5、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举例说说“报告”与“文学”在文中的结合。

【明确】“报告”,讲究事实的真实性。

“文学”讲究典型性、艺术性等。

6、日本为什么不承认“南京大屠杀”?
【明确】因为这毕竟是不光彩的历史,不利于日本在国际上的形象,也不利于日本国内对青年人的统治,尤其是少数日本政客和极右翼分子的狭隘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影响,使不明真相的日本青年再次上当受骗。

发生在1982年、1986年及2001年的审定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事件,便是明证。

7、怎样看待中国放弃战争赔偿一事?
【明确】这是从中日关系大局出发,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做出的正确选择。

并不是中国人健忘,也不是中国人麻木。

中日关系的原则应是正视历史、放眼未来。

所以国家放弃了战争赔偿,但不放弃民间的赔偿。

8、说说你对下面的句子的理解。

①入夜,我在长江边徘徊。

大江东去,逝者如斯。

时光可以流逝,受害者终离人世,然而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
②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了。

【明确】
①夹叙夹议。

其中末句的议论,强调了牢记民族灾难,毋忘国耻的重要性。

②这里的议论既提示了日寇杀人竞赛的惨无人道,又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9、由于作者对真实材料进行了加工取舍和组织安排,注意点面结合,既有场面描写,又有人物形象刻画,因此具有极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试举例说明。

【明确】文章开头选取了静缘老人路经老槐树下受刺激精神失常的描写,引出半个世纪前她所遭受的令人发指的暴行,把读者的思绪拉回到令人无法忘却的“南京大屠杀”。

作者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的描写,增强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第1段:描写老太
太身体瘦弱、右目残缺、步履蹒跚、眼睛流露出恐惧和绝望、双手哆嗦、没命奔跑、
绝望地呼叫。

表现出作者对受害者的无限同情,对日寇暴行的愤怒的控诉与声讨。

在对燕子矶大屠杀的描写中也做到了点面结合。

写江边聚集着近十万黑压压的人群,他们极度恐惧,四散逃去,子弹像雨点般向人群飞来,遍地都是死尸,层层叠叠。


这十万逃难者队伍中,作者把镜头对准一位衣着华丽的少妇,详细描写了她惨遭杀害
的整个过程:她满面泪痕,毫不犹豫地跳入刺骨的江水中,几乎快摸到船舷了,突然
右手被人用木桨狠狠地砸了一下,她尖叫一声沉入水里,……少妇中弹倒下,刺刀穿
过母亲心脏扎入孩子右肋,又一刀穿透母亲的腹部扎到孩子下身……。

整个过程惨不
忍睹。

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作者在取材方面颇具匠心。

因为限于篇幅,作者的叙述难以表达历史灾难的万一,日军犯下的暴行绝非笔墨所能形容。

所以作者力求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

有幸存者
的控诉,有当年杀戮者的叙述,有当年日军新闻媒体的报道,有军事法庭的统计数据。

10、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作者写本文有什么用意?
【明确】
①让我们记住这场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自强奋进,振兴祖国,绝不让历史重演。

②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年、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企图否定南京
大屠杀,作者写作此文正是为了警告那些企图抹杀历史的人:中国人民绝不容许任何
形式的否认、抹杀或歪曲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的思潮和势力抬头。

【解析】报告文学的现实性很强,回答时要结合其写作背景。

11、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寇令人发指的兽行的?
【明确】作者从三个方面叙述了日寇的兽行。

第一层次主要写日军集体大屠杀的三件惨案。

燕了矶大屠杀、下关大屠杀和草鞋峡大屠杀。

第二层次主要写日军零散屠杀的两个典型惨案。

两个杀人恶魔的杀人比赛和田中军吉以“助广”宝剑连杀无辜中国人三百多人的血腥事件。

第三层次写法庭查证、举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集体大屠杀和零散大屠杀的案数和个数。

【解析】此题较简单。

回答时应注意语言要简练。

12、“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

课文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细读课文,概括一下课文着重记述了哪几起大屠杀惨案。

【明确】写了三大屠杀惨案:
(1)12月13日的燕子矶大屠杀;
(2)12月15日夜的下关大屠杀;
(3)12月18日的草鞋峡大屠杀。

13、学完课文,我们对南京大屠杀有了更真实,更具体的了解。

应当说,这是我们民族的耻辱。

对“耻辱”二字,你是怎么理解的?如果你面临同样的情况,难免一死,你准备怎么做?
【明确】对于耻辱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人数上说,被屠杀的南京市民竟有三十多万;一是从精神上说,被屠杀的市民竟毫无反抗,甘心被杀戮。

我准备拼死一搏。

因为同样是死,一定要轰轰烈烈地死,象李清照说的那样“死亦为鬼雄”。

【解析】可将此事件与历史上盛唐时期日本屡次来华学习比较;也可想象假如事件的双方交换,各自反应如何。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有骨气的例子,如文天祥、闻一多等。

事情虽不可同日而语,但做人的原则是相同的,像毛泽东说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14、请你站在第三国的立场上,公正地评价南京大屠杀。

【明确】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罕见的大屠杀,是对人性、人的尊严的严重践踏。

【解析】可将此与纳粹德国疯狂屠杀犹太人相联系。

15、课文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朝日新闻》等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和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的查证等大量史料,说一说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上,引用这些资料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首先,引用这类资料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既活现了幸存者亲身经历的大屠杀,又反映了外国人目睹的日军暴行,还以法庭查证证实史实的毋庸置疑,也通过战犯本人的交待,道出了大屠杀的真相。

这样多角度、多侧面叙述南京大屠杀惨状,更具现场感、真实性,更有冲击力、震撼力。

其次,引用这类资料还有其现实意义:现
在在日本有人甚至企图把南京大屠杀事件当作“无稽之谈”。

文中大量引用日本众多
媒体的报道和战犯本人的交待,无疑起到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作用,有力批驳
了妄图否认南京大屠杀者的弥天大谎。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16、本文在记叙中穿插了精当的议论和抒情,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明确】
第一部分末段“入夜,我在长江边徘徊。

大江东去,逝者如斯。

时光可以流逝,受害人终离人世,然而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夹叙夹议。

其中末句的议论,强调了牢记民族灾难,勿忘国耻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在写三个集体大屠杀后,转入写“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前,有“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的了”一句议论,这里的
议论既揭示了日寇杀人竞赛的惨无人道,又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同样由写日军杀人竞
赛转到写田中军吉以“助广”宝剑连杀无辜中国人三百多人时,也用了一个议论句(“如果说向井敏明和野田岩是两只杀红了眼的恶魔,那么田中军吉简直比恶魔更凶残”)起承上启下作用。

文章第二部分末段,也是夹叙夹议。

第三部分是较为集中的议论、抒情部分,也是文章的总结、点题及升华主题的部分。

其中第一自然段,借记叙抒情。

第二自然段,夹叙夹议,揭露日本法西斯难以计数的
令人发指的罪行。

第三自然段,前一句夹叙夹议,后一句借议论抒情,抒发了为祖国
强盛而备感欣慰、自豪之情。

第四自然段,议论,强调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既要了
解祖国的文明、民族的光荣,也应该牢记祖国的深重灾难、民族的奇耻大辱。

第五自
然段,议论,是对第四自然段的阐释,也是点题。

17、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1)文章结构图
(2)段落分析
课文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用倒叙手法写当年日寇令人发指的暴行,突出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都无法抹平静缘老太太心中的裂痕。

文章开头先写举世闻名的南京城当今的城市风光,接着写在一派生机勃勃、和平繁荣的景象中,一位老太太因见到当年惨遭蹂躏的老槐树而又一次发疯。

景与人形成的反差、对比,给人震撼力、冲击力,提醒人们毋忘国耻。

接着文章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证实是日寇令人发指的暴行,使老太太精神失常。

这一部分最后一小节夹叙夹议,通过议论强调时光可以流逝,历史却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告诫人们牢记民族灾难,毋忘国耻。

第二部分:揭露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

这部分可以分三个层次,先总后分地叙述。

(1)“风景秀丽的燕子矶……长江简直成了叫唤地狱。

”,这一层次主要写日军集
体大屠杀的三件惨案:
①12月13日的燕子矶大屠杀;
②12月15日夜的下关大屠杀;
③12月18日的草鞋峡大屠杀。

(2)“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了……
对田中军吉的杀人过程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照片。

”主要写日军零散屠杀的两个典
型惨案:
①两个杀人恶魔的杀人比赛;;
②田中军吉以“助广”宝剑连杀无辜中国人300多人的血腥事件。

(3)“经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恐怕很难做出甚至是粗略的统计。

”这个层次写法庭查证、举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集体大屠杀和零散大屠杀的案
数和人数。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南京大屠杀是经过国际法庭判定的,是有历史定论的。

文章第二部分的安排也颇具匠心,在写了三个集体大屠杀惨案、两个令人发指的零散屠杀案后,
结尾处还引用了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材料。

从结构上看,写查证的法
律证据也起到了总写的作用。

法庭查证材料铁证如山,不容置疑。

从内容上看,用数
字说明增强了说服力。

在引用“查证”后,文章还补上了外国观察家的看法和当时情
况的补述,说明事实上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中杀害了我们多少同胞是难以计数的。

第三部分:点题--我们要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民族的奇耻大辱,
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三、深入探究
1、对课文主旨的整体理解
【明确】
本文选自1987年第7期《解放军文艺》,有删节。

从1939年到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万余人。

二战对人类文明是一场巨大的摧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惨剧中,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南京进行的六个星期屠杀三十多万中国人的黑暗一幕,无
疑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恐怖暴行。

六十多年前,侵华日军在中国大地上制造了惨绝
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南京的三十多万军民遇难。

对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这一滔天罪行,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全世界所有热爱和平的人民不会忘记。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在这之前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

中国人民绝不容许任何形式的否认、抹杀或歪曲南京大屠
杀历史事件的思潮和势力抬头。

本篇报告文学就是以大量史料证据及目前尚存的人证,揭露了日寇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

2、对本文写作特点的理解
【明确】
(1)文章采用倒叙手法开头,有助于突出幸存受害者巨大的心理创伤,为后文描述
南京大屠杀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便于读者理解、接受。

本文写于纪念抗日战争
50周年前夕,距离当年的惨案为五十年。

一些读者,尤其是五十岁以下的读者对这段历史相当陌生,对当年的大屠杀不太了解,也难以理解。

因此为了让读者有更形象直
观的认识,作者先描绘了熙熙攘攘的南京街头,一派和平繁荣的气象中,一个老太太
见到老槐树发疯的反常场面,引发读者思考,接着叙述她的遭遇,激起读者强烈的同
情心,进而产生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强烈愿望。

作者的这种倒叙手法使用得非常巧妙,
用事实激发读者兴趣,使读者自然地理解那一段灾难。

(2)所引数字确凿,语言形象,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作者在揭露日军暴行时,引
用具体数字或约数来说明集体屠杀或零散屠杀的人数,还引用法庭查证有力揭露了日
军的残暴,让读者面对面感受那次惨绝人寰的灾难。

作者在描述某一屠杀场面时,描
绘了南京市民的惊慌与恐惧,如“伸长脖子”“翘望”写盼望过江的急切心情。

作者
还描绘了日军的惨无人道。

如用“狰狞”形容两个日本军官杀人时的面部表情,突出
其残忍,用“津津乐道”写出日本报纸的助纣为虐等。

这些词语的使用给读者身临其
境之感,仿佛自己正面对那场血淋淋的屠杀,从而更加痛恨日本右翼势力歪曲教科书
的罪恶行径。

这也显示了作者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

(3)文章结构完整,结尾发人深省。

文章以倒叙手法描述那场实难,对南京大屠杀
从三个方面来写,先总后分地叙述,结尾呼吁我们要记住灾难,振兴民族,不让历史
重演!明确了写作目的,读者也就会深思自己应该怎么做。

3、“报告文学”体裁简介
【明确】报告文学是借助形象来迅速反映真人真事的文学体裁。

它是文艺性的通讯、特写、速写的总称。

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新闻性,二是文学性,三是政论性。

它必须把现实生活中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或史实、迅速、准确、真实地
报告给广大读者,这是它的新闻性。

但它又必须把具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以文学的
形式反映出来。

也就是说,它必须注重人物形象描绘,重视情节结构的艺术组织与安排,语言必须具有文学色彩。

报告文学的内容完全属于真人真事,是作家采访、调查,观察所得的材料,但是由于对这些采访材料作了加工取舍和组织安排,注意了人物形
象刻画,因此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

报告文学要求作家具
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情感,审美观点倾注于作品之中。

作者有权对他所见的事实发表评论。

这就形成了报告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政论性。

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小论有明显之区别。

它尽管与新闻报道一样,必须做到事实准确、反映迅速,但它可以对客观事实进行提炼和概括,而新闻报道则不需要;尽管报
告文学同小说一样,强调描写人物和事件,但它可以从事件和人物出发进行直接议论,发表作者自己的见解。

而小说则是强调作者的见解只能通过形象的塑造体现出来,作
者一般不直接发表议论。

四、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一)
(甲)经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
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
日军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
总计在南京屠杀34万人。

对战犯的审讯是时隔8年后举行的。

连外国观察家也认为,上述数字是比较保守的统计。

还有许多法庭难以查证的事实,成千上万的人被枪杀后又浇上汽油焚尸,骨灰残
骸被江水冲得无影无踪;还有许多未被发现的秘密活埋地点……在短短的几个月中,
到底有多少南京同胞惨遭日寇杀害,恐怕很难做出甚至是粗略的统计。

(乙)半个世纪过去了,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

在我两下江南的采访调查中,在我提起沉重的笔时,我悲愤的心依然一次又一次地战栗。

限于篇幅,我的叙述难以表达历史灾难之万一;而当年日本法西斯那难以计数的
令人发指的兽行,又绝非笔墨所能形容!
半个世纪过去了,美丽壮阔的南京城已难寻觅旧时容颜,可先辈们痛苦的哀号将永远在我灵魂深处回荡。

在纪念抗日战争50周年前夕撰写这篇文章,我又感到欣慰--今日之中国,已非任人宰割的羔羊;作为80年代的青年军人,我又感到自豪--在我们的钢铁长城和火热的胸膛前面,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

我不想也没必要发更多的议论,我只希望像我一样年轻的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1.(甲)文字列举数字有什么作用?
2.“连外国观察家也认为,上述数字是比较保守的估计。

”“比较保守”是什么意思?
3.(乙)段文字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4.请写出抗日战争的起止年代。

开元盛世出现于哪个朝代,当时的皇帝叫什么?
5.在(乙)段中,作者感到欣慰和自豪的分别是什么?这里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6.(探究题)(乙)段最后一句话“……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目前的学习任务,联系自己的
人生目标,请你说一说准备“怎么走”“今后的路”?
课内阅读(二)
①半个世纪过去了,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

②在我两下江南的采访调查中,在我提起沉重的笔时,我悲愤的心依然一次又一次地战栗。

限于篇幅,我的叙述难以表达历史灾难之万一;而当年日本法西斯那难以计数的令人发指的兽行,又绝非笔墨所能形容!
③半个世纪过去了,美丽壮阔的南京城已难寻觅旧时容颜,可先辈们痛苦的哀号将永远在我灵魂深处回荡。

在纪念抗日战争50周年前夕撰写这篇文章,我又感到欣慰--今日之中国,已非任人宰割的羔羊;作为80年代的青年军人,我又感到自豪--在我们的钢铁长城和火热的胸膛前面,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④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

⑤我不想也没必要发更多的议论,我只希望像我一样年轻的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1.给文段中标有红色字体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寻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惨绝人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大意。

3.说一说第②自然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写的是什么内容?
4.阅读第③自然段,此段表达什么感情?
5.如何理解第④自然段表达的意思?
6.课文最后说:“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请想一想,谈谈今后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参考答案】
课内阅读(一)
1.增强了说服力。

说明法庭查证材料铁证如山,不容置疑。

【解析】列举数字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