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受众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受众参与电视新闻的互动为例,主要参与形 式有:书信参与、热线电话、网上交流、短信参与、 现场参与和DV制作。
(2)相互追逐与选择
新闻需要受众,以实现自己的价值;需要选择自 己的目标受众群,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获得 较好的传播效果,并赢得受众的不断选择。
受众也需要新闻,以了解环境、增长知识、娱乐 消遣等;需要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新闻,尽可能 方便、迅速、充分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念,主要指作为信息接受者和利用者的公民,有权接近和利 用大众媒介表达自己的主张、意见,有权要求大众媒介刊登 或播发其意见、广告、声明、反驳,有权要求大众媒介传播 自己想要传播的有关信息。
5.传播权:1969年法国学者让·达尔西提出了这一概念。 6.其他权利:名誉权、隐私权、媒介利用权和选择权,以及
媒介消费者权利等。
3.本能性
自卫的迫切需要,娱乐或者谋求私利的兴趣, 危机或紧张时期之后长久的存在的习惯,驱使人们 不由自主地关心新闻。每当新闻节目到来,他们本 能的、忠实的、执拗的收听或者观看新闻节目。
4.独立性
由于受众和传播媒介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互 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所以新闻传播对他们没有强 制性。受众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态度和意 志选择新闻媒介和信息内容。
消极受众是指文化程度比较低,注重生活温 饱的平民。他们没有太多的主见,比较容易接受 传播内容和积极受众的影响,是新闻媒介最广大 的接受者。
(2)按照人口统计的原理,可将受众分为一般 受众和特殊受众。
一般受众对于各种新闻媒介及其所传播的所有 新闻信息都敢兴趣,没有固定的方向和重点。 特殊受众除了对一般新闻信息感兴趣外,还对 某一特殊的内容感兴趣。如女性偏爱文娱类信息, 青年人热衷于新闻类和知识类信息;老年人乐意消 闲类和保健类信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的丰富,这种特殊受众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研究者认为,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媒介是被动者。受众并 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 即受众本位意识论。
1964年美国学者鲍尔在《顽固的受众》提出——卡茨、麦圭 尔、布拉姆斯等人首创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中发展——德国学 者伊丽莎白·纽曼提出“沉默的螺旋”受众模式与理论,确 立了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在实践上,西方新闻界也经历了一个从漠视受众到重视受众 的转变过程,甚至一度把受众中心论发挥到了极端,如黄色 新闻的泛滥。
从理论意义,即从受众本身构成的不同要素 上看,可分为三种:
(1)按照受众的素质和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处的 地位,可将受众分为积极受众和消极受众。
积极受众是指受过良好的教育,从事学术研 究或实际组织工作的知识分子。他们对于任何事 情都有自己的主见,对于新闻传播媒介有选择、 有批判、可以起到舆论领袖作用。
Q1:在中国,媒体与受众的关系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
新媒体出现以前,传统媒体掌控着有限的渠道和话语权, “传者为中心”是当时的理论核心,受众处于被动接受者的 地位。 新媒体时代,受众利用各种渠道获得信息,阅读面得以扩大。 但在受众处于中心地位的同时,媒体的报道有了明显的倾向 性:对“软新闻”的报道更注重多元开放,而回避或漠视危 害国家、社会和集体利益的行为的报道。
新闻评价机制不只属于新闻工作者,全社会成员也能制定和 运作新闻评价标准及其评价行为。
六、受众的权利和义务
(一)权利
现在国内关于受众对媒介的权利的认知还没有 定型,讨论比较多,众说纷纭。但受众不是被动的 媒介信息的消费者,而是拥有一定的权利的。
1.知晓权 2.参与权和表达权 3.监督权 4.接近权:1967年美国学者J.巴隆提出“媒介接近权”的概
( 3 )从经济意义上看,按照新闻传播媒介对 受众了解的确定程度和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 触频率和利用程度,可将受众分为核心受众 和边缘受众,或者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
比较固定的受众就是新闻媒介的核心受众;核 心受众之外的就是边缘受众,他们虽然不是某一媒 体或者栏目、节目的固定传播对象,但也可能对某 一媒体或者栏目、节目产生一定的兴趣。
(二)义务
1.遵守和履行对权利的必要限制之义务。帮助、 促使传媒承担责任,以及抵制不良传播和盗 版行为。
2.对传媒不能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提出批评监 督,至少不鼓励、不帮助对社会有害的传播 及其媒介。
思考题:
1.从各个受众定位的角度出发,选择中国日报、中国 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广西日报、梧州 日报、西江都市报、梧州学院报其中的一份报纸来 推销。每组由两名同学上台表演,一名作为推销员, 向另外一名同学推销报纸。 2.观看关于黄岩岛事件的视频。作为一名新闻受众者 试着猜想各国会做出如何的反应,请说出自己的看 法。
新闻受众
目
新闻受众的概念和含义 受众观 新闻受众的特征 新闻受众的分类 新闻与受众的互动 新闻受众的权利和义务
录
一、新闻受众的概念和含义
1.概念
新闻受众指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的接受者, 简而言之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
2.含义
受众的含义是随大众传媒的发展而变化的。受 众最原始词义是倾听,特别指听的状态。它由原始 的演讲的听众、戏剧的观众一词演化而来,在传播 学上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 大新闻媒介——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 观众。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民也成为了新的受 众。 童兵教授认为:“受众是新闻信息传播流程中 的终端,是新闻媒介及其承载信息的消费者,又是 对于新闻媒介、新闻信息和新闻传播者本身的体验 人。”
“一战”中针对国内的战争动员和针对敌人的心理 宣传战给了普通人和传播学者深刻的印象。同时, 由于战后大众传媒的蓬勃发展,这期间人们对大众 媒介威力的评价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有限效果论:又称最低效果法则,是对早期“大众 传媒威力论”(枪弹论)的否定,由纽约大学教师 霍普·克拉伯提出。它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 过程,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直接和唯一的因素。
在泛媒体时代,媒体的监督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逐渐弱化, 在其提供的“碎片化”信息环境生活下,受众在媒体面前缺 乏批判性思维和媒介素养。
Q2:受众对媒体有什么期待?
受众能获得更多的新闻话语权;媒体要明确受众的需求,并 利用各种合适的传播载体进行信息的有效传播。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适应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 受众已不再满足于充当被动角色。博客、微博、微视频、飞 信以及QQ、MSN等社会性交流工具(SNS)逐渐盛行,为其改 变“信息消费者”单一身份,主动表达阅读期待,积极参与 新闻建构开辟了新的途径。
思考题: Q1:受众的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说明了 什么问题? Q2:新闻受众与大众传媒受众是什么关系?
二、受众观
(一)受众观念的历史演变
(1)早期的传播学者从宣传的角度出发,先后提出了 “枪弹论”、“有限效果论”等理论,其实质就是 把受众看作是被动的信息的接受者。(P246)
枪弹论:也叫“靶子论”、“魔弹论”,盛行于20 世纪20至40年代,哈罗德பைடு நூலகம்拉斯韦尔、西多尼·罗 杰森是主要代表人物。枪弹论认为受众是被动的接 受者,是无条件接受传媒提供的任何信息和宣传。
三、新闻受众的特征
1.广泛性
这里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 例如当 NBA 比赛开赛的那刻,从美国各个州到中国 及其他国家的各个地方,全世界球迷在不同的地方 观看同一场比赛,这种受众的广泛性影响力是非常 大的。
2.混杂性
受众的民族、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思想观念、 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和社会关系各不相同,接触传 媒时的动机、接受习惯和能力也不同,决定了其混 杂性。
(3)从80年代开始,传播学尤其是大众传播学的研究 在中国新闻理论界形成风气。 这为新时期中国新闻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传统新闻观念也受到冲击。“受众”、“传播者”、 “信息源”、“传播渠道”等名词逐渐被新闻理论 界使用。这标志着我国的新闻研究逐步与国际接轨。
(二)中国受众观的演变
( 1 )萌芽阶段:以 1950 年《关于改进报纸工作决定》和 1956 年《人民日报》改版为标志,集中体现的是党的群众路线在 新闻传播领域内的反映。 ( 2 )倒退阶段:以“大跃进”和“文革”为标志,受众被迫 扮演被愚弄、毫无反抗能力的“沉默的螺旋”的角色,从漠 视受众到敌视受众。 ( 3 )复苏阶段: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和 20 世纪 80 年代初受众调 研课题的提出为标志,逐步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的 中国受众观。 ( 4 )发展阶段:以 1992 年 10 月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进入 了一个相对成熟、多元化的阶段。在“内容为王”的媒介时 代,受众第一次获得了被媒介尊崇的地位,并逐步形成了 “受众中心论”。
消极影响: 1)只探讨了后两者而忽略了更早的认知阶段——大众 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2)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效果的有限性会给传播实践带来 某些消极影响,如降低传播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为 低俗有害的传播内容的泛滥提供“口实”等。
(2)20世纪60年代真正实现从传者中心论到受众中心 论的转变。
媒介利用权:又称媒介接近使用权,目前对这些受众权利的 理解并不十分一致,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广义的包括参与 媒体活动、利用媒体功能、经营媒介、创作媒介内容等。狭 义的多指获知媒介信息、通过媒介进行表达等。 媒介选择权:侧重指受众有权选择不同媒介渠道获得或发布 信息。 媒介消费者:指的是通过一定的契约(例如购买、订阅)使 用媒介产品或享用媒介服务的受众。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 认识受众与媒介的关系,把媒介信息、媒介提供的服务当作 一种商品,而受众则是消费者。
5.隐匿性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关 系是间接以及不确定的。从传播方面看,他们对受 众处于一种笼统和模糊的认识状况。从传受方面来 看,他们之中的一小部分虽然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 新闻传播媒介的活动,但总体上对媒介是隐匿的。
四、新闻受众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于受众的分类可以 有多种方法。例如: 按照接触媒介类别的方式,受众可以分为读 者、听众、观众和网民; 按照接触媒介频率的高低,受众可以分为稳 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
五、新闻与受众的互动
表面上看,受众是新闻传播媒介的接受者和服 务对象,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但从根本上看,他 们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新闻传播效果 的检验者,是新闻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决定者。
( 1 )受众是新闻媒介的主动参与者,对新闻 媒介有决定性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受众决定着新闻媒介内 容的取舍;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决定着新 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 权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