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市第一中学
2024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
①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
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②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
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
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
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
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已是人尽皆知的常识。
③传说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个地方官去拜访他,问他一个人在这儿是否感到寂寞,苏轼指指门外说,我这儿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何寂寞之有。
又传说爱梅成痴的林逋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谓“梅妻鹤子”,都是典型的例证。
④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
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来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
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
⑤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
故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
⑥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
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就群体而言,则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⑦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如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陶铸的散文《松树的风
格》,再如歌曲《红梅赞》,现代京剧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名曲。
传统文化的表达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选自《人民网-人民日报》於可训的《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松竹梅作为一种被中国人所推崇的人格精神象征,它不仅能体现中国的文化精神而且能表达中国文化。
B.松的岁寒后凋、竹的宁折不弯、梅的玉洁冰清等内在品格,是自魏晋以来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
C.从现代意义角度看,松、竹、梅所体现的风骨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也能多表现为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D.“物我同一”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以物喻人的中国古代文学修辞手法决定了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这一传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苏轼和林逋的典故,是为了论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将自然人格化的传统”。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论证了松、竹、梅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具体表现。
C.文章用陈毅诗、陶铸散文等例子,论证了“松、竹、梅被赋予现代新意义”这一观点。
D.中国古代曾用松、竹、梅具有的内在风骨品评人物、鉴赏书画,这种风骨后用于论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个体的人格和群体的民族性格决定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骨既应具有古代文化的传承性,又应具有现代文明的创新性。
B.中国自古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喜爱松、竹、梅,本就不在于对其外在形象的观赏,而是在于对其内在品格的欣赏。
C.古人概括提炼的松、竹、梅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传达出的人生态度一脉相承。
D.为使传统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在今天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有必要对意象进行新的革命精神的阐释。
【答案】1.D 2.B 3.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决定了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这一传统”理解错误,原文第一段“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
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原文强调有关系,并没有说起决定作用,夸大事实。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理解错误,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层进式结构展开论述,先分析中国文人喜爱松竹梅的原因,然后分析这类自然事物所代表的中国文化风骨,接着阐释中国现代社会对风骨的继承与发展。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个体的人格和群体的民族性格”和“风骨特点内涵”的关系理解错误,由原文第六节“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分析可知,“古代文化的传承性和现代文明的创新性”是现代意义上的风骨所具有的特点,“个体的人格和群体的民族性格”是现代意义上的风骨的内涵,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B.“中国人……喜爱松、竹、梅,本就不在于对其外在形象的观赏”理解错误,由原文第四节“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分析可知,原文是说“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而非选项说的“不在于对其外在形象的观赏”。
D.“有必要对意象进行新的革命精神的阐释”理解错误,由原文第七节“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分析可知,对松竹梅进行革命精神的新的阐释,并不代表一定要对所有的传统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都要进行新的革命精神的阐释,以偏概全。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强调博物馆拥有影响人类世界的巨大潜力和强大能力,呼吁各界共同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国际博物馆协会同时提出了“数字化与可及性创新”,旨在通过数字技术让博物馆成为创新的乐园并应用于日常生活。
5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更是对像博物馆这样的国家文化数字化发展战略提出了指导意见。
在数字经济时代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大背景下,上海科技馆积极主动拥抱互联网,全力打造“管
理平台化、服务网络化、决策数据化”的“三馆合一”智慧场馆,并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场景、新业态及新模式。
科技馆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4K/8K+5G高清技术、物联感知、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VR)、全息投影等数字化技术,持续提升展览吸引力、科学传播力、创新驱动力以及技术渗透力,致力于为观众提供多方位、沉浸式的文化数字化体验场景。
(摘编自《用数字技术“复活”古代科技成果》《科技日报》)材料二
“故宫《石渠宝笈》绘画数字科技展”首展将于7月2日亮相西安。
该展以“行走的故宫文化”为主题,将传统绘画作品与数字技术融合,打破文化、艺术、科技界限,让观众沉浸在中国传世名画的意境之中,与古人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体验。
《石渠宝笈》是一部集清宫书画收藏之精华的大型书画著录丛书,收录中国上迄魏晋,下至清代,近两千年书画名家的作品,如《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五牛图》等。
经过故宫博物院专家、文化艺术学者共同研究探讨,大展甄选出《石渠宝笈》中数十幅最具代表性书画作品,以1:1的比例还原仿制,在展出中采用MR混合现实技术、全息多媒体技术、AI智能人脸识别等数字科技手段,对经典画作进行创意诠释。
大展按画作内容分为“观山、游云、赏花、浴马、入宴、时趣”六大主题数字体验区,将名家画作意境转变为美轮美奂的可感可触空间。
步入《千里江山图》,观众将领略12米长卷的青绿山水绵延山河,驻足其间,山水环绕,动静互补,情景交融……
故宫博物院近年来不断守正创新,让典藏文物“活起来,走出去”,用新颖别致的方式讲述中华古代优秀璀璨文明,让古代文物焕发新的活力。
通过这样的科技展形式,让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增强文化自信,发扬文化传承。
(摘编自《数字科技让古画“活”起来》《泉州晚报》)材料三
古籍数字化平台需突破学术圈的壁垒,激活学者的研究成果,将学术研究前沿成果转化为社会大众共享的文化资源。
学界和业界应将一些资源以授权的方式开放供学术研究使用,并为学术成果展示提供平台,将有潜质的成果商业化,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持,在保护学术研究的同时保证商业利益。
古籍整理平台不仅是一个系统,还代表着一整套的商业模式。
中华书局古联公司总经理洪涛认为,作为商业化大型古籍数据机构,如何面向多类型用户,集合多种技术功能,提高编辑的生产效率;探索与高校合作设置网络学院等途径,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为古籍整理出版储备人才等都是亟须完善的问题。
(摘编自《数字化助力古籍活化传承》“中国社会科学网”)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数字化与可及性创新”的手段发挥“博物馆的力量”,可以让博物馆成为创新高地并走进寻常生活。
B.“故宫《石渠宝笈》绘画数字科技展”打破文艺与科技的壁垒,数字技术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沉浸式体验。
C.故宫博物院采用新颖别致的方式来讲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继承与传播。
D.古籍整理平台具有双重属性,即系统性和商业模式,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助力古籍传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海科技馆打造“三馆合一”的智慧场馆,是基于时代特征和国家战略的背景,具有创新意义。
B.“行走的故宫文化”主题展运用现代科技,还原古人生活状态,用创意诠释的方法融入现代生活。
C.突破学术圈壁垒,激活科研成果并实现社会共享,以利于后续研究开展,是古籍数字化平台职责。
D.三则材料都关注数字技术与古代文化融合,认为传承古代文化科技的手段均为充分运用数字技术。
6.数字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的传播有何积极作用?结合相关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C 5.B
6.①用数字技术“复活”古代科技成果,助推创新并应用于日常生活;②生动讲述古代文明,让古代文物焕发活力,让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增强文化自信,发扬文化传承;③突破行业壁垒,激活研究成果,实现社会大众共享。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继承与传播”错。
原文“通过这样的科技展形式,让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增强文化自信,发扬文化传承”。
“才能”说法绝对。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用创意诠释的方法融入现代生活”错。
原文“故宫博物院近年来不断守正创新,让典藏文物‘活起来,走出去’,用新颖别致的方式讲述中华古代优秀璀璨文明,让古代文物焕发新的活力”,没有说到“用创意诠释的方法融入现代生活”。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国际博物馆协会同时提出了‘数字化与可及性创新’,旨在通过数字技术让博物馆成为创新的乐园并应用于日常生活”可知,用数字技术“复活”古代科技成果,助推创新并应用于日常生活。
②由原文“故宫博物院近年来不断守正创新,让典藏文物“活起来,走出去”,用新颖别致的方式讲述中华古代优秀璀璨文明,让古代文物焕发新的活力。
通过这样的科技展形式,让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增强文化自信,发扬文化传承”可知,可生动讲述古代文明,让古代文物焕发活力,让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传递,增强文化自信,发扬文化传承。
③由原文“古籍数字化平台需突破学术圈的壁垒,激活学者的研究成果,将学术研究前沿成果转化为社会大众共享的文化资源。
学界和业界应将一些资源以授权的方式开放供学术研究使用,并为学术成果展示提供平台”可知,可突破行业壁垒,激活研究成果,实现社会大众共享。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五枚金戒指
申平
子夜时分,李应尧偷偷潜回了河源县抚州乡的家。
一晃,他外出参加革命已经两年多了,被任命为惠紫人民自卫大队蓝口税站站长也有几个月了。
他每天都在枪林弹雨中提着脑袋为部队征税,他一直都没有机会回家看望父母和妻子儿女。
今天部队路过家乡,他说什么也要回家看一看。
在昏暗的灯光下,李应尧望着面黄肌瘦、穿着破烂的一家人,一家人也都望着他。
他突然发现家人都在渴望地看着他的手,还有他的怀里,肯定是希望他带了什么好吃的东西回来。
可是没有,他什么东西都没有带回来。
——部队生活也是一样清苦,经常吃不饱饭。
后来大家都失望地去继续睡觉了,妻子苏招英就扑在他的怀里哭,说家里已经断粮多日了,就靠野菜和芋头什么的勉强充饥,问他能不能给家里留一点儿钱救急。
其实,这时李应尧身上就带着五个征收上来抵税的金戒指,当时还没有来得及入账,他完全可以给家里留下一个。
就算全留下了,也不会有人知道。
他的手甚至已经伸进了口袋。
可是,他又停住了。
李应尧想到这是公家的财物,私人不能侵占,他迅速抽出手,抱紧妻子说:“革命就要胜利了,再坚持一下吧。
我现在是公家人,有钱也要一分不少地交给部队。
你要咬紧牙关挺住,想办法带家人闯过难关。
等国民党反动派被打倒了,我们就会有饭吃、有衣穿了。
”
谁都不会想到,这竟然成了李应尧留给家人的遗言。
李应尧硬着心肠离开家以后,一路上都流着眼泪。
妻子求他的话总是在耳边响起,他摸着自己口袋里的五枚金戒指,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对是错。
后来,他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想到有多少家庭都挣
扎在死亡线上,他又释然了。
他知道,自己现在要做的,就是要带领同志们搞好税收,支援前线,促进革命早日胜利,这样才能解救包括自己的家人在内的劳苦大众。
时间是1948年的秋天,此时穷途末路的国民党反动派正在做垂死挣扎。
他们调动大量军队,不断扫荡东江革命根据地。
这天,李应尧等从江边收税回到蓝口大围村,他的疟疾又发作了,头痛难忍。
但是他依然咬紧牙关,和另一名同志在灯下清点着收来的税款,还有一些金银细软,包括那五枚金戒指。
他们计划,明天就把这些财物上缴税务总站。
就在这个时候,哨兵进来报告说,村子被敌人包围了。
李应尧沉着冷静,他首先把那些财物藏到老乡家的柴堆里,然后组织大家从敌人包围圈的薄弱环节,乘夜色向外突围。
这时,李应尧的疟疾再次发作,简直无法行走。
他就对其他同志说:“你们快走,我来掩护!假如我牺牲了,随后你们一定要来把这些财物取走,上缴组织。
”
后半夜,同志们全部突围出去了,只有李应尧被捕了。
听说捉到了一个共产党的税站站长,敌连长非常高兴。
敌连长跑到关押李应尧的房间,把他从上到下打量了一番,只见这个人身穿破旧的灰色军服,身材瘦弱,面色苍白,唯有一双眼睛咄咄逼人。
敌连长疑惑地问他:“你是税站站长?”
李应尧轻蔑地看了他一眼,没有回应。
“看你这架势也不像啊!穷兮兮的,税务官可是肥缺啊!”
“那是你们的税务官!”李应尧说,“你们国民党的军官都会为自己捞好处,我们共产党的军队不兴这个。
”
“哼,你不要给我装啊!自古就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不然你出来当兵干啥?”
“我们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
“你算了吧!别说得那么好听。
我问你,既然你落在我手里了,你是想死还是想活?”
“想死怎样?想活怎样?”
“想死很容易。
想活嘛——你手里就没有一点儿钱吗?现在这里我说了算,你要是给点儿好处,我可以放了你。
反正我也不想再伤人性命了。
”
李应尧一下子就想到了那五枚金戒指。
刚才在埋藏财物的时候,为了防止被敌人发现一锅端,他们是分开埋的,其中那五枚金戒指就埋在院子的一角。
要不,就用它们换回自己的命?不可不可!你是共产党员,怎么可以拿党的财物和敌人做交易呢!而且你一旦松口,敌人肯定会在院子里大肆搜查,那这批税款就完了。
看见李应尧沉默,敌连长以为他心动了,就进一步说:“老子说话算话,只要你给点儿钱,就放你走!就当作没抓到你!”
但是李应尧却摇摇头说:“对不起,我一分钱都没有。
”
敌连长勃然大怒,开口骂道:“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偏闯!”他扑上前,把李应尧浑身上下的口袋都搜了个遍,果然什么也没有发现,“你个穷鬼!来人,把他给我拉出去毙了!”
李应尧就这样英勇就义了。
敌人撤退后,百姓自发地安葬了他。
税站的同志们也很快返回,在那家院子里取走了全部财物,如数上缴组织。
这其中,就有那五枚金戒指。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李应尧家人“面黄肌瘦、穿着破烂”,真实地表现了百姓的苦难,有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B.“谁都不会想到,这竟成了李应尧留给家人的遗言”承上启下,自然引出下文李应尧被捕牺牲的故事。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叙事,娓娓道来,把敌我双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得一清二楚。
D.小说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写税站站长李应尧保护部队财产的事迹,塑造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
8.对于五枚金戒指能否据为己有,李应尧有过两次犹豫。
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9.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有详有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体现及效果。
【答案】7.C8.①能真实地塑造共产党人李应尧大公无私、坚贞不渝的崇高形象,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②有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第二次犹豫穿插在双方紧张的对话中,使情节内容丰富、跌宕起伏,同时引发读者的猜测;
③有利于表现作品的主题,表达对李应尧这样公而忘私、视死如归的革命者的由衷敬意。
9.①小说详写李应尧与亲人见面时坚守职责、被捕后不屈不挠直至牺牲的经过;略写李应尧参加革命、为部队冒险征税的经历,百姓自发安葬李应尧以及税站的同志们取走财物、上缴组织的过程。
②有详有略的情节安排使得小说情节集中、结构紧凑。
③集中笔力描写李应尧保护税款的过程,更能突出李应尧大公无私、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
④小说在集中描写李应尧的经历后,略写了百姓自发安葬李应尧以及税站的同志们取走财物、上缴组织的过程,侧面写出了李应尧牺牲的意义,使小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增加了作品内容的深度,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把敌我双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得一清二楚”错。
文章在描写李应尧时,运用了外貌
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但在描写敌连长时只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没有运用外貌描写。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文中写李应尧两次犹豫的好处,那么首先需要找出李应尧的两次犹豫,分析李应尧的心理活动。
第一次是李应尧摸黑回家看望家人时发现家中已经断粮多日,妻子希望他能给家里留点钱救急,他犹豫了,他知道那五枚金戒指暂时还没有登记缴公,私吞一枚甚至五枚也无人知道,但李应尧转念又想到自己是公家人,不能私自侵占公家财产,公心最终战胜了私心;
第二次是李应尧被捕时听到敌连长说给钱就可免死,他又犹豫了,但立刻又自我否定了,他觉得不可以拿党的财物和敌人做交易。
然后具体分析这样写的好处: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这样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增添作品的艺术魅力;从情节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写能够推动情节发展,使故事富有波澜的艺术性,增添作品的可读性;从主题的角度来看,作品人物的真实可信能够使作品所表现的主题也分外感人,从而使得读者对主人公大公无私、视死如归的高尚品质肃然起敬。
据此分点作答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安排特色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小说在情节上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解答时需先具体指出小说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然后再分析其效果。
通读小说可知,小说详写的是李应尧与家人见面时能够坚守职责,没有将公家尚未入账的金戒指给家人教急,以及李应尧被捕后面对生的诱惑仍然不屈不挠直至牺牲的经过;略写的是李应尧参加革命、为部队冒险的经历,百姓自发安葬李应尧以及税站的同志们取走财物、上缴组织的过程。
从情节上看,小说情节安排有详有略,围绕主旨安排情节,使得小说情节集中、结构紧凑。
从人物塑造上看,小说人物形象鲜明,税站站长李应尧为了保护部队财产最终被捕牺牲,小说塑造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
小说详写的部分突出了李应尧大公无私、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
此外,还需指出的是,小说结尾略写百姓自发安李应尧的过程以及税站的同们取走财物,上缴组织的过程,从侧面写出了李应尧牺牲的意义,言有尽而意无穷,增加了作品内容的深度,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