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战略的探索者:大前研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企业战略的探索者:大前研一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在经济上开始称雄世界,当美国产品面对日本产品节节败退时,被称之"日本战略之父”的大前研一打破了西方关于日式管理的种种神话,独具一格地提出了日本的战略思想艺术,他的《战略家的思想》一书由此而成为经典。
大前研一的战略思想,跳出了西方熟悉的数量经济学分析模式,以最简洁的顾客、公司与竞争者三者关系作为战略框架,强调战略中的直觉与洞见,揭示了日本企业战略的特殊性。
大前研一还是管理时尚的追逐者与制造者,在专业主义、M型社会、全球化、知识经济等方面有着大量著述,在不一致的时代热点问题上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作为最出名的管理咨询师与最有影响的演讲家,他在世界上掀起过一阵阵大前旋风。
从内行的角度看,大前的思维方式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从外行的角度看,大前的崭新观点具有极大的震撼性。
大前研―的企业战略思想
大前研一“日本战略之父”的名声,来源于他的《战略家的思想》(TheMindofStrategist:TheArtofJapaneseBusiness,台湾译名为《企业参谋》)一书。
这本书,据说在日本是理工本科生毕业前的必读书目,可见它的影响之大。
但据笔者来看,这本书影响更大的是在西方而不是在日本。
通过这本书,大前研一向期待已久的西方管理学界指示了日本人制定决策的内幕。
大前指出,企业战略的本质,就是确定把它与其他各类组织计划区分开的“竞争优势:公司战略意味着试图“用最有效的方法改变与竞争对手有关的公司实力"。
他狼帜鲜明地提出:“经营战略就是如何实现竞争优势";"假如没有竞争对手,就没有必要制定竞争战略”;“制定战略的惟一目的,就是使公司尽可能有效地比竞争对手占有持久的优势”。
而日本人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特色。
正是这种特色,决定着日本的兴起,也预示着日本的衰落。
日式战略思想的非理性与非线性
大前研一认为,直觉与洞察力相关于成功的战略而言,比理性的分析更为有效,尽管理性分析在战略流程中也是必要的。
这是大前现点中最新颖的一点。
在他之前,西方人一直认为日本人是富于理性的,是精于计算的。
大前却指出,日本企业化的战略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而言是创新、直观、非理性与非线性的。
他说:“现实世界中的现象与事件不一定都能与线性模型相吻合。
因此,分步法(比如系统分析)确信无法可靠地做到在将特定情势分解成连续的各部分后,还能再将分开的各部分以理想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
事实上,人脑才是非线性的终极工具。
真正的战略思考与依弥于线性思维的传统运作系统有着本质的不一致。
当然它也与完全依靠直觉,排除所
有解剖与分析的方式完全不一致。
"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大前研一从日本企业的特殊结构入手,发掘它的战略特色。
他曾说过:"大多数日本企业甚至连像样的组织机构图都没有。
没人熟悉本田公司是如何组织的,除了明白它有很多项目组,非常灵活……创新通常出现在交界处,需要多学科。
这样,灵活的日本组织已经成为——特别是现在——日本的财富。
”大前运用实例论证了他的这个观点。
他指出,与美国的大公司不一致,日本的企业没有大量的战略规划人员,他们通常有一名"以特殊模式思维的,资质聪颖的战略家,他将公司、客户与竞争融入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中,从而最终使一系列的目标与行动具体化”。
也就是说,日本的企业是非官僚化的,而且是个人英雄主义的,甚至连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界限也是模糊不清的。
说到这里,问题来了,仅仅强调直觉与洞察力,人们很容易把大前研一当作"天才论"管理学者。
假如仅仅是这样,那就严重误解了大前。
为了澄清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大前把制造性洞察力定义为"一种预先地结合、综合处理或者改组有关现象的能力,从整个事件中,你获得的大于你所投入的。
”大前坚持认为,制造力不是先天的,假如制造力不能被传授,那它一定能够被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他的著作,实际上就是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对那些没有战略天赋的人如何培养制造力,与如何在不一致的企业文化背景下培养制造力。
这构成了大前著作中的核心思想。
战喀三角形的建构
大前研一提出,任何经营战略的构想均需考虑三个要紧角色:顾客(CUStOmer)、公司自身(Corporation)与竞争对手(Competitor)0这个“战略三C”中的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实体,都有自己的兴趣与目的。
大前将其称之“战略三角形”。
大前认为:“在战略三角的实质中能够看到,战略家的职责是出色地完成工作参与竞争,同时,战略家务必保证他的战略适合企业的特定市场,主动迎合交易双方的需求与目标是保持长期良好关系的必要条件;假如不这样做,企业的长期生存将会受到威胁。
”三角的合成至关重要,不论忽视哪一个角,都会使企业陷入危险之中。
三者的动态关系,构成了大前的战略规划单位。
战略三角的第一个角色是顾客。
大前指出,顾客是日本战略的核心,是企业价值的关键之所在。
他断言:“以顾客为基础的战略,是所有战略的基础"。
他相信:"一个公司最关注的应该是顾客的利益,而不是股东或者其他团体的利益。
假如一个企业坚持不懈地真正地关注它的顾客,那么他也会被投资者关注J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利涧去赢得顾客,而是通过为顾客服务而获得利涧,二者的关系绝不能颠倒。
正是在重视顾客的意义上,大前的思想得到英国管理哲学家查尔斯•汉迪的叫好。
在评价大前的思想时,汉迪曾说:
“有一次我跟一家英国的日本公司管理者谈到该公司未来的计划。
他们谈的全是希望为顾客提供什么产品,如何
扩大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与产量,完全没有提到利润。
他们的假设是,只要生产正确的产品,在高品质与成本效益(COSt-effectiveness)的前提下努力推进,竞争对手便无法赶上,最后必会得到利涧。
利涧是企业运作的结果,而不是目的。
"
大前提出,基于顾客的战略,在遂行市场细分时着眼点是有差异的。
在按照顾客目的来划分市场,也就是按照不一致顾客使用产品的不一致方式来划分市场时,大前提醒管理者,划分市场时务必要搞清不一致的顾客子群所追求的目的之间是否有足够大的差异,来保证公司(或者者竞争者)能够提供不一致的服务与产品。
在这里,大前实际上是向常见的差异化战略靠拢。
与常见的差异化战略的区别在于,大前主张的差异化,不是按照技术手段或者者企业能力形成,而是追随顾客需要形成。
在另一种市场细分方式,即按照顾客覆盖面进行划分时,大前指出,这种方式通常来自于对市场费用与市场覆盖面的权衡分析。
这是典型的经济学方法,市场费用通常都是由为了渗透进目标顾客群所要求的速度与幅度所决定的。
在市场成本一市场覆盖率的关系曲线上,总会出现一个收益递减点。
因此,公司的任务是要使它的市场覆盖面(不管是从地理区域上看,还是从销售渠道上看)达到最优,从而使它的市场费用条件较之竞争对手更有利。
在这里,大前实际上是向常见的低成本战略靠拢,只是他调整了低成本的考量角度,不是从公司自身核算成本而是从市场与顾客角度核算成本。
大前补充道,在猛烈竞争的市场上,公司与其面临的竞争对手可能会按照相似的方式划分市场。
因此,通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后,原先确定的市场领域的有效性可能会逐步下降,这就意味着对■顾客的满足程度发生了问题。
这时,往往需要选择出一批有代表性的顾客,重新审查他们的需求,继而重新确定市场范围。
也就是说,战略聚焦来自于顾客变化。
战略三角形中的第二个角色是公司。
与基于顾客的战略不一致,大前提出:“基于企业的战略是功能性的。
其目的是在关于经营成功至关重要的功能领域中,使公司的实力相关于竞争对手来说达到最大值J 那么,如何使公司的实力达到最大值呢?大前提出:任何公司,都要设法使自己在一个或者更多的关键功能上的实力大大超过竞争对手。
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关犍功能的实力上保持明显的特色。
然而,这种关键功能的优势不是全面开花,而是一点突破。
大前强调,公司并不需要在从资源操纵到产品服务的每一功能都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
只要它能在一个关键功能上形成决定性的边际优势,就能逐步在竞争中把其他当前还不够突出的功能也向前拉进。
大前指出,许多日本企业之因此能取得成功,其秘诀就在于他们形成了按次序改进功能竞争力的技巧。
因此,在功能战略上,最关键的是恰当确定公司的突破点,找准自己的优势,排列出改进功能的恰当序列,用中国话说就是“牵牛鼻子工而这种"牵牛鼻子"的战略,不在于对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与技术数据烂熟于胸,而
在于对竞争态势与进展趋势了如指掌。
因此,大前研一不是像波特那样去进行边际优势的"五力模型"分析,而是追求一种直观鸟瞰式的推断。
关于“功能战略二大前准确地揭示出了其本质:务必对顾客(其需要、目的及其在人口与地理上的分布)与竞争对手(它们的行为与相对优势与弱点)具有透沏的熟悉。
大前还专门强调:建立功能战略的最好方法是不去管原先划定的组织界限,而是去研究顾客与竞争者,由此找出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功能。
就像摘樱桃,不是把所有樱桃都考察一遍,而是迅速把最好的樱桃摘下来。
战略三角形的最后一个角色是竞争对手。
在这个方面,大前指出:“建立基于竞争者的战略,就要对可能形成功能差距的根源进行审查分析,其范围包含从采购、设计、工程技术到销售与服务等。
要记住:你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任何差距必定要与下面三个决定赢利的要素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相联系。
这三个要素是:价格、产量与成本。
"在这里,大前大概并没有新的创见,只是是把管理学界已经用滥了的量本利分析法、规模化战略与差异化战略等等思路,统统用他特殊的方式用在战略论证上。
同其他的战略专家所不一致之处在于,大前并不看重具体数据,而是看重这种数据分析背后的思路与逻辑。
他举例说:假如你能通过更好的设计方案获得更具优势的价格,那你就可能比你的竞争对手获得更多的利泗绩效。
说到底,公司、顾客与竞争对手这三个角色看起来平淡无奇,任何研究企业战略的人都绕不开它们。
那么,大前研一的不寻常处在什么地方?大前之因此与众不一致,实际上不是列出这三个战略角色,更不是对三种角色进行量化处理,而是指出了在这三个方面日本企业与美国企业的重大差异。
他通过战略三角形的分析,把日本公司与美国公司的做事方式加以比较,尖锐地指出美国企业在战略上的误区。
大前认为,美国企业过度重视数据分析,不是依靠人的大脑,而是依靠数据资料在不一致方案中做抉择。
大前不留情面地把这种现象称之"数据表涂鸦"(spreadsheetdoodling)。
他所要强调的是:战略与态度有关,而非统计数据。
这里需要的是视野,而不是计算。
战略实现过程
从横向看战略,是由顾客、公司与竞争对手构成的三角形;从纵向看战略,则是从关犍因素到相对优势,再到主动出击,最后达成战略自由的进展过程。
这一过程,首先从确定关犍因素开始。
童视关使因素
大前研一指出,假如企业能确定自身成功的关键领域,并将资源正确地组合调配给它们,企业就有可能给自己这立起一个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平台。
大前强调:一个战略思想家绝不同意自己对经营中的关犍因素有丝毫破忽。
聚焦于决定要禁运行方向的
成功关犍因素,就叫做战略型思考。
企业家的水平就表现在这里。
在与自身旗鼓相当的对手竞争中,这种聚焦能力至关重要。
比如,丰田公司挣续地在组织中根除浪防,日立公司在全公司范围内改善管理,都属于聚焦关犍因素的典范。
在确定成功关犍因素时,能够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尽可能富有想象力地剖析市场,确定市场的关键区隔,继而根据市场信号确定关键因素;二是比较赢利公司与亏损公司的不一致,然后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找出赢利公司具有而亏损公司没有的因素是什么。
建立相对优势
建立相对优势的方法之一,就是将本公司的产品与每一个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系统地比较。
比如,为了查明销量不一致的同类产品的奥秘,能够把一个完整的产品全部拆却,分析每一个零部件的不一致之处,以便确定在什么地方你能取得相对优势。
大前研一以日本彩色胶卷行■业为例,来说明如何建立相对优势。
日本有三家占主导地位的胶卷公司,其中两家是日本本土公司:富士公司与樱花公司(另一家是柯达公司)。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曾占一半以上市场份额的樱花胶卷,逐步被它的两个竞争对手夺去了市场。
调查结果说明,问题不是出在产品的质量上,而是出在商标上。
在日文里,樱花容易使人联想到色彩柔与、轮廓模糊的粉红色,这就给期望拍出清晰照片的顾客造成心理投射。
相反,富士商标会使人自然联想到富士山上明朗的蓝天与白雪。
为消除这种商标设计造成的不幸形象,樱花公司通过巨额广告来校正顾客心理,然而却收效能微。
最后,在商标已经定型的前提下,樱花公司开始从产品结构、经济性与顾客的观点出发,寻找相对竞争优势的突破口。
终于,樱花公司发现了一条线索。
他们的调查说明,在使用额定拍摄36张的胶卷时,最后总会剩下一到两张未曝光的。
而额定拍摄20张的胶卷,也总有一点“余头”。
顾客的成本意识在增长,特别是业余摄影者,使用胶卷时总是想尽力多拍几张。
樱花公司决定由此着手,改变生产规格,公司决定生产24张一卷的胶卷,其价格与竞争对手的20张一卷的价格相同。
这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很低,但却能一下子就吸引住想多拍照片的顾客。
即使顾客不计较能否多拍,也确信会在性价比上改变顾客的看法。
不久,樱花公司便扭转了被动的局势。
它成功之处就在于建立了相对优势,使顾客的注意力从公司不具有优势的商标方面转向公司能够挖掘出潜力的经济方面。
大前认为,在许多领域都可建立相对优势。
为了防止竞争对手模仿,企业应通过合理的全面分析,把现行的经营与服务相结合,在能够模仿的技术或者者质量因素以外,附加上不可模仿的服务因素,形成一种以相对■优势为基础的有胆有识的战略。
寻求主动出击途径
这条途径最能表达大前研一不断追问与反思的个人风格。
世界上任何情况,就怕连续追问三个为什么,而大前恰恰是这种追问的高手。
他提出,要打破一个较长时期过分僵化的局面,最好的方法就是逐个列出生产与经营中的基本假设,怀疑它们,问问这些假设是否还继续成立,至少要问问这些假设还是不是企业能够继续生存的关键。
大前认为,战略思考方向的变化有可能产生深远的意义。
比如,一个家用电器制造商生产的电热基随带一个警告:"请勿躺在上面。
”公司的一个工程师惊奇,为什么没有人设计一种在通电时能安全躺在上面睡党的电热基。
正是这个反问,能够推动公司开发出一种新型电热基,它不仅能在通电时安全躺着睡觉,而且更省电。
能够看出,简单的一个"为什么"持续几次,就能找到造成僵局的关键问题。
开拓战珞自由度
大前建议那些战略新手说,不要过多地考虑那些看起来大概会威胁他们计划的细节问题。
他提出的忠告是:记下每一个不确定的要点,并评估它的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后果,假如总体结果并不可能受到少数消极因素的影响,那么就不要管它,继续实施计划。
大前研一的战喀大拿
明茨伯格等人在《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一书中,用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寓言比喻一盲人摸象一贯穿于全书始终。
在“女士们先生们,快来看战略管理这只大象”的呼声中,明茨伯格开始了他的战略之旅。
明茨伯格深知,任何对局部的观察,不管是看到了象牙还是抱住了象腿,都不足以熟悉全部,各个不一致部分是无法拼接成一个整体的。
然而,由于我们弁非全知全能,至今没有一个人能够完整地审视整个大象。
这样,为了熟悉整体,务必从局部开始,哪怕是从大象尾巴开始也是必要的。
因此,明茨伯格解剖了一个个不一致的战略管理流派,一口气列出十大学派,这还不是全部。
在这些局部中,以战喀管理著称的大前研一的位置在哪儿?认真一推敲,就会发现情况有点蹊跷。
以钱德勒、安彼鲁斯等人为代表的设计学派,强调战略是一个有意识的、深思熟的思维过杈,这同大前研一凭借直觉脱口而出的论断几乎风马牛不相及。
以安索夫为代表的计划学派,强调战略能够分为不一致步骤,需要以分析技术的支持来弄清战略计划的每个细节,最后整合为战略。
大前研一的观点能够说正是同计划学派唱反调。
以波特为代表的定位学派,用五力分析、价值链与钻石模型等独有的创见,使他的通用战略风靡全球。
至今人们谈到战略往往使用规模化、差异化、成本领先、聚焦市场等典型的波特式语言。
然而,关于定位学派这种偏爱计量经济学的做法,大前研一是不屑一顾的。
这几个学派,都同大前的思想差之甚远。
比较有点近似于大前的,是来自于经济学家特别是来自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企业家学派。
这个学派认为,战略是一种远见与洞察力,关于这个学派,明茨伯格自己、本尼斯、德鲁克等人都有奉献。
只有这个学派,同大前的思想路径是一致的,但是,明茨伯格在这一章里没有提到大前。
这说明起码在明茨伯格那里,尚未把大前研一
同企业家学派联系起来。
也许,这是明茨伯格的一个疏漏,只是,更有可能是大前没有对企业家进行严格的经济学分析造成的。
以西蒙等人为代表的认知学派(决策学派),用严格的数理逻辑论证人类的认知过程,把直觉与推断力解释为由简单的分析能力凝聚为习惯的产物。
这种对理性的强调,恰恰同大前鼓吹的非理性直觉相反。
对认知学派,明茨伯格也是很不以为然的。
他把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比喻为在路灯下寻找丢失的钥匙。
“尽管那里光线很好,却不是他丢朗匙的地方。
认知心理学家在明亮的文字协议中寻求心理行为的线索,但答案却已丢失在我们称之为直觉与洞察力的黑暗处。
"(P114)以林德布罗姆与詹姆斯•奎由于代表的学习学派,主张战略形成的渐进主义,前者是无序渐进主义,后者是逻辑渐进主义。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认为战略不是建构的,而是演化形成的,特别是在实践中习得的。
从理论逻辑上说,西蒙与林德布罗姆是衔接的,但是,大前的思想,基本上摒弃了西蒙而同林德布罗姆类似,但又不像林德布罗姆那样强调学习的应急性质,而是鼓吹学习的预见性质。
因此,明茨伯格把大前列举在学习学派的范围之中。
另外几个学派,都与大前研一关系不大。
在权力学派与文化学派中,权力学派强调的是战略中的政治因素,外部操纵、利益有关、战略操纵,还有如网络、集体战略、战略同盟,这些词汇充斥其中。
文化学派强调文化,看起来同权力学派不一样,本质上却是同一个套路。
文化与权力,实际上是一物两面。
权力操纵着组织实体,文化凝聚着组织元素。
假如说,数理经济学家不是用手去摸出战略大象的样子,而是用曲线来描绘战略大象,那么,政治学家是用棒子驱逐大象,文化学者是用气味嗅觉感知大象。
环境学派把战略解释为生态过程,充满了偶然性。
这一学派所注重的,是各类条件对战略选择的限制。
结构学派则把组织及其环境描述为结构,把战略形成过程描述为转变。
它比定位学派更偏向于整体,比学习学派史偏向于综合。
钱德勒的《战略与结构》能够看作这派的代表。
这些,统统与大前研一思维方式不在一个路子上。
明茨伯格用了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战略动物园的多样性。
设计学派好像蜘蛛,只是在用心致志地编制自己的网。
计划学派好像松鼠,一心收集资源为未来作准备。
定位学派是庞大的水牛,用自己强壮的身抠傲视一切。
企业家学派则认为自己是能够独力战胜水牛的狼。
认识学派好像猫头鹰,只是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继而编织自己的心灵世界。
学习学派则好比是猴子,灵巧地寻找树上的果实。
权力学派像狮子一样,盯上了战略动物园以外的羚羊。
文化学派好像孔雀,只关心自己漂亮的羽毛。
环境学派与文化学派有点类似,就像不愿看到危险的鸵鸟。
结构学派则像善于变化的变色龙,外观在不停变幻而实质则始终如一。
明茨伯格把这些学派都梳理完毕后,人们却发现,战略动物园中根本没有战略大象。
也许,生物的进化还会在战略动物园里诞生出更多的新动物,旧动物也会不断变化出新的亚种,但大象在哪里,大概还没有找见。
至于大前研一,尽管他相近于企业家学派与学习学派,但又缺少一点企业家学派的狼性与学习学派的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