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穷人》教学案例及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穷人》教学案例及分析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穷人》教学案例及分析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

”果真是这样吗?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穷人”,看看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否如他们的物质世界一样“穷”。

(板书:20穷人)
(二)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我们在以前曾经学过他写的《跳水》一课。

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

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

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几个穷人?写了穷人的什么事?你感觉这些穷人怎样?你还读懂了什么?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2.检查自学情况
(1)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板书:桑娜渔夫
(2)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穷人的印象。

(很善良)板书:善良
学生谈谈还读懂了什么?(教师随机板书)
(3)本文写作顺序?(板书: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
(三)学习第一段
1.自读“等待丈夫”一部分内容。

读完这部分内容,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①感受到桑娜家境贫困、生活艰难。

从“补”、“破帆”、“勉强填饱肚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等看出桑娜家生活艰难。

②感受到桑娜勤劳能干。

引导学生说出“温暖与舒适”指的是什么?“温暖”指炉火未熄,与室外的寒风呼啸相比而言:“舒适”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子们安静地睡着,这是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的处境相比而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干。

③体会到桑娜内心很善良,从“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等处可以看出。


2.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感情,体会桑娜的家庭贫困、勤劳能干、心地善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第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二)学习“抱回孩子”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桑娜走出门去,她出去向海上张望,看不到什么,她想起了生病的女邻居,桑娜是在自己的亲人安危不知、生死难卜的情况下去关心邻居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关心她人、心地善良。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

当她看到两个可怜的孩子,她乐于助人的本性不可抑制地表现出来,她什么也没想毅然决然地把孩子抱回家里,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桑娜把孩子抱回家里后,她一系列矛盾的心理也说明了桑娜的善良,由于善良心的驱使抱回了孩子,没有征求丈夫的意见,他会同意吗?这是她第一个不安的地方。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又加上两个,今后生活怎么办?这是她第二个不安的地方。

他觉得愧对丈夫,“他会揍我的”、“揍我一顿也好!”说明桑娜为救人之难,宁愿自己皮肉受苦,甘愿承担一切后果,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2)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表现出桑娜的善良。

(三)学习“渔夫回家后催促桑娜抱回孩子”一部分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渔夫的善良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从这句话可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孩子同死人呆在一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一事当前先为别人着想,充分体现渔夫的美好心灵。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来,怕孩子醒来知道妈妈死了,心灵受创伤。

母亲死后的惨相不能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待醒来之后,让他们感到有一个温馨的家。

渔夫完全为孩子着想,至于自己负担如何完全置于脑后,看渔夫的心地多么善良。

“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回到现实中一想,我们的日子的确很苦,如今又加上两口,真是雪上加霜,日子难熬,从“熬”字上可以看出渔夫的苦日子,度日如年,备受煎熬,同时也表达了渔夫的坚强精神,一定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

这些足以说明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由忧虑到思考最后作出决定的过程。

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

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也看出了渔夫的善良。

(2)指导感情朗读,注意省略号的作用。

①表示停顿、间歇;②内容上的省略。

(3)师生共同总结。

教师: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事先商量了吗?没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这叫什么?(不谋而合)教师:也说明穷人和穷人的心是相通的。

(四)整体理解课文
1.刚才,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穷人的善良。

那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最好地表达了这一点?好在哪儿?
2.(l)桑娜探望西蒙时在门外敲门动作的变化写得细致入微。

如“敲了敲门”、“一次又一次地敲门”、“猛地推开门”。

“敲了敲门”是出于礼貌做出的动作;“一次又一次敲门”说明心情急切,敲的遍数多,迫切想知道屋内情况;“猛地推开门”是桑娜意识到情况不妙,预感有所不测,集中力量猛地推开门。

这些细致动作的描写,准确地突出了桑娜对西蒙的牵挂、同情、关注,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高贵品质。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描写他的一段话写得好,从神态到动作到语言描写非常贴切,简单的几句话,渔夫的思考过程跃然纸上。

3.小结: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想把人物写活,也应像作者这样,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五)集体朗读课文
(六)教学生字新词
1.学生自己识记字形、重点辨析“寡”、“魁”的字形。

2.听写生字,了解掌握情况。

(七)布置作业
1.编排课本剧,把课文内容演一演。

2.预习第21课。

(八)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

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教师设计了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教师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读课文。

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勾画重点词句,质疑问难。

小组讨论重点问题。

认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表述练习。

感情朗读课文,表现主人公心灵美好。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穷人》教学案例及分析篇二
一、教材分析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短篇小说。

课文记叙了一个
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内容上有两个重点:一是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二是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

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

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

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的复杂心理活动。

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

然而最后桑娜夫妇还是做出了收养孤儿的决定。

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没有拔高人物,而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桑娜夫妇没有说一句豪言壮语,然而他们那颗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

关于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的形象。

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

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

而桑娜则小心应对,说话断断续续,表明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反映出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
1.学会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

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本课的重点是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难点是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拟定两课时达成目标:
第一课时安排自主学会生字,初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感悟沙俄时代穷人生活的贫困。

而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则安排为抓住人物对话、心理描写的重点语句感悟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并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三、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对于课文所要赞扬的人物品质他们能有所感悟,但难免流于浅表。

通过环境、语言、心理等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以前也有所接触,但要他们灵活运用这种写法,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还处在摸索阶段,因此我想以本篇课文的学习作为学生练笔的契机,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故事。

四、突破重难点的策略
学习本文,重点是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我准备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层研读,从而感受人物品质。

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句子,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

抓住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桑娜与渔夫的对话这些内容组织学生深入研读。

桑娜抱孤儿回家部分,重点研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了解“这样做”的意义,从这种矛盾的心理中,体会桑娜的善良品质。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充分的朗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组织交流: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为什么会想到这些?通过讨论明确: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同时明确: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接着让学生再读读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桑娜的崇高品质。

桑娜与渔夫的对话部分,则以读为主,
在读中理解两处“沉默”的不同含义。

通过朗读,读出两人不同的性格。

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回顾所学,体会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再安排练笔,仿照大作家托尔斯泰的写法续写故事。

五、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第二步、进入桑娜内心,感知人物品质。

第三步、感情朗读对话,体会渔夫品格。

第四步、展开合理想象,续编《穷人》故事。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穷人》教学案例及分析篇三
一、说教材:
《穷人》是人教版现行版第十二册的第二十课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精品力作。

本文讲述了家境贫寒的渔人之妻桑娜,在自己家已有五个孩子的情况下,毅然收养了死去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可怜的孩子的故事。

文章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沉的情感基调,令人心湖随着行文而波涛叠荡,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人文启迪的绝佳力作,让学生在充满深情的情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字里行间,理解穷人“虽家贫,但心富”的思想境界,从桑娜与渔夫的故事中受到人文的启迪,这便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目标所在。

二、说教法:
在教法上,本文教学主要运用主题教学的理念,构建一个学习平台,预设一个提纲挈领的教学点,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研读,落实语言文字的揣摩与理解,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得到三维目标的充分落实。

三、说学法:
而学法上,则相对应地通过学生的相互合作,自主探究,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沟通与共鸣,以达到用情激情,用情促思的效果,再作用到他们的朗读上,从而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与提升。

四、说过程:
(一)、披文入情,初识文脉
首先,我通过导入让学生回忆在自己脑中对穷人的印象,意在让学生对穷人产生同情之意,并让他们感受到穷人生活的不易、生活的艰辛。

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课文埋下情的伏笔。

之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到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并了解课文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但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于是我先让学生来说说读了课文自己从文中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接近主要内容,从容对文章进行系统的梳理。

这样便也兼顾了我们班的部分学困生,让他们也有了一些参与学习的机会,而不是总是成为课堂学习的“客人”、“旁听”。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时间不长,但学生却与文本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紧扣“情眼”,激情碰撞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我便大胆地从文章的“情眼”——“忐忑不安”入手,进行了“家穷”与“品富”的对比学习。

首先,让学生找到桑娜领养了两个孩子后心情矛盾的语句,进行感情朗读,初步感受其内心的思想斗争、激烈碰撞。

之后,由“为何忐忑不安”为线索进行探究,了解正是由于她家的“穷之极”才会产生其内心的“情不安”。

这样便顺理成章地来感受她家的穷,让学生通过动容、动情的朗读,感受其家的凄凉境地。

经过学生的挖掘与朗读的“真情演绎”,学生对桑娜一家油然而生同情之情。

在这个基础上,我马上话锋一转:“既然他们家如此贫穷,她为何还要收养这两个孩子?”让学生的情陡然一转,马上感受到了桑娜的善良,自然地设身处地地从桑娜的内心出发,去揣摩她内心的想法。

朗读的味儿也由犹豫慢慢转为坚定,体会到了“嗯,揍我一顿也好”的从容与坚决。

心里怎会不对桑娜产生崇敬之情?
接下来,探讨渔夫的说法与做法,感受其心之善便显得游刃有余了。

(三)、真情交流,内化升华
在学生与文本、与主人公进行了多次、多角度的接触之后,心里必定会对其有深刻的看法。

于是我便设计让学生说说读了本课之后的感触,与主人公进行心灵的对话,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启发,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得
到人文的启迪。

最后拓展部分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节选,简介作者,目的也在于让学生明白文章来自于现实,真情无价的道理,并充分了解作者对广大穷苦人民的阶级深情,从而对作者有一个深刻而又系统的了解。

而课后作业——续写文章便在于让学生对课文的人文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让他们为穷人设计一个美好的结局,深化他们的情感、净化他们的灵魂,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文笔,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五、说板书:
教学板书的设计上,我也采用对比出现的手法,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穷人虽然家境贫寒,但内心品质却如金子般富有。

主题鲜明,结构清晰。

六、说特色:
本文教学过程的设计,我本着一个让学生在一个大框架中自己探究的原则,因而在设计中大胆地以“忐忑不安”为切入点,让学生从“穷”与“富”之间揣摩人物的内心思想,如此便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了自由的喷发。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大容量的朗读指导,来提升学生对文章情脉的把握,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动人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得到极大的人文启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