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黛玉之死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黛玉之死读后感
自从识事起,我便听说了“四大名著”,而这《红楼梦》,便是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没有拜读过这本书,但现如今阅读起它来,竟也能体会到其中幽幽的哀愁,不得不叫我叹息。
林黛玉是这本书中核心描写的人物之一,我曾听别人提起,她的婀娜,她的悲伤,她的可怜。
每个人对她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我们也无需去思考写着本书时想要表达的本意,因为往往我们能够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影子。
只看她当初入贾府时所做的一切,便对她了解了大半。
她是一个很温柔、讨人喜欢、顺人心意的姑娘,见到贾母便与贾母心灵相通,发自内心的哭泣,见到府上的姐妹会一个个施礼,吃饭时不愿坐在上首席位。
她那么谦逊,温柔,善解人意,当然被长辈和同龄人喜爱。
但她本是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生长的一株绛珠草,为报宝玉的雨露之恩下凡至人间,欲将一生所有的眼泪送与宝玉,她的恩人。
所以她多愁善感,对一切可怜的都要同情,她又何时同情过自己的?她与宝玉相互爱慕,可是两个人的家世又不允许一切的发生,在那个时候,利益被看得太重了,重过一个人一生的幸福。
由此,黛玉更加忧愁,而宝玉却娶了别人,黛玉听说后伤心欲绝,从此一病不起,这就丢了性命。
她报恩的泪水全都还给了恩人,于是与世长辞了。
这本书描写人物都很精细,但我认为只需研究黛玉便可看清这个故事。
一段纯洁的爱情,却抵不过金钱地位的诱惑;一位绝代佳人,却最终败在了家世上。
爱情本无价,却还比不上一个家族的荣誉;一个人的生命,却还比不上利益。
那个时代的传奇,和这个时代的悲剧又有什么不同呢?现在的人们,只会看着金钱、权利,却失去了人生中最容易也最难获得的财富——快乐。
人这一生啊,还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的吗?我们努力去追求的,不正是它吗?只不过它施了一个障眼法,让我们以为
金钱、权力就能把快乐抓回来,但是它们不行。
因为当我们拥有它们之时,快乐已然跑得太远、太远。
所以,当我们还能把它追回来的时候,当我们还有权利享受快乐的美妙之时,请加倍努力,让快乐永远伴随你身边,而不是那些身外之物。
快乐,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目标。
红楼梦黛玉之死读后感 2
红楼梦的读后感--黛玉的尊严
即将枯萎的绛珠草,无意得到了神瑛侍者的慈悲灌溉,修炼成仙。
两位因灌愁海水,结下一段生死缘分。
高山晶莹的绛珠仙子,不能受人之恩惠而不报,听说神瑛思凡下界,于是要用一生的泪水交换,换取他的回头是岸,以报答灌溉之恩。
当年看到这里,深深被绛珠仙子的高尚宏愿和无私行为所感动。
后来方知,绛珠黛玉,名别体殊,实乃香魂一缕所化,本为一人,从此深爱不已。
黛玉前生仙体,神水浇灌,一尘不染,纤纤弱质,来到污浊的凡间,深涉红尘,无所适应,遂染无医之病。
初见化为宝玉的恩人,便泪如雨下,高兴之极乎,感恩之深乎?无论如何,绛珠终于又遇到神瑛,三生石上旧精魄,万劫人世有情缘。
既然入凡尘,即行凡间事。
当年神瑛因动情红尘,万事自然从他富贵闲人的生活开始,黛玉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根深种。
为了让宝玉早启慧根,懂得世无常欢,花无常艳,黛玉不惜以泪洗面,让宝玉在锦衣玉食中,看到悲苦无常。
而常人视她,只当黛玉心胸狭窄,目下无尘。
可怜绛珠一片心意,正是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世间无情,千万物事穿手过,流水落花天地间。
清灵黛玉,无人知心,四季逆旅,寂寞独行,春葬落花,秋卧菊榻,兰心慧
语,化做墨香。
可怜清流易被浊欺,白雪常遭泥污,生长在一个不容她的世界里,黛玉因此更无片刻欢颜。
尽管外祖母宠爱,宝玉钟情,黛玉并未因此真正快乐过,她深知眼前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自己只是一匆匆过客,不会久留。
周遭他人冷眼,黛玉独自经受,从未怨言,世间的骄情假意,被她的无尘明镜,照得纤微必显,毫无遗漏。
在这个戏台一般的世界里,她不会妥协,不会作假,只会一意孤行,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一如殷商末年的伯夷叔齐,周伐纣王,两人便以微小之躯劝阻西周万人之兵,周灭纣王后,两人便作采薇之歌,绝食首阳山。
黛玉高洁,一身孤臣孽子的风范,直逼古人,就算是自认为红尘得意的薛宝钗,也情不自禁愿和她结为金兰之谊,时常亲近。
自认非凡的槛外人妙玉,也亲自以古器仙茗客敬黛玉,并时常在圆中,驻步倾听黛玉的雅乐诗词。
被人间奉为金科玉律的圣贤典籍,到了黛玉眼中,无非是名利险滩的一片野木蓬篙。
而被常人贬斥的污秽戏文,到了黛玉口中,便化为馥气馨质的蕊白梅芯。
春华秋叶,晨风夜雨,无人相诉之时,黛玉便轻挥藕指,弹奏云山缥缈的天籁之音,微启噙香唇齿,歌咏澹澹寒水的修篁之情。
居潇湘桂阁,以碧竹为墙,坐月洞琴台,以笔砚为友。
落入人间的绛珠仙韵,只有怡红公子能真正赏识,两人原本神仙眷属,心心相印。
但尘蒙愚情的宝玉,看不透众人笑骗欺言中的金玉良缘,病中的黛玉,终被风刀霜剑,逼到一息恹恹。
孤身病榻中的黛玉已经无泪可还,知音的琴弦已断,焚稿的诗魂已冷葬明月西风中。
就在自己情缘湮灭之时,在与自己的笔墨知己道别之后,一身傲骨的林黛玉,孤零零而来,干干净净而去。
在日夜啼哭外表之下的黛玉,其实是红楼梦真正的精神支柱。
无论是晴雯的刚烈不阿、司棋的视死如归、鸳鸯的智勇忠
贞、还是紫鹃的悲情怒目,都是黛玉的身外化身,是黛玉故事的延伸。
黛玉的尊严,就是红楼梦的尊严。
红楼梦黛玉之死读后感 3
这几天看了《红楼梦》,黛玉葬花颇有些感受,看到她的身世也不免联想我现在的处境,我一直很喜欢这段葬花词,不知道为什么,每一次我看到这儿的时候,眼睛都会泪湿。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剑雨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酒,洒上空枝见血痕……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看到伤心处不禁会悄悄落泪,多愁善感也越发的骄纵了。
时常联想到不久将来老去之后的事情,我还没有到老的年龄却提前伤感起来。
通常有两种事情让人们感觉到自己老了:第一就是越来越爱钱了,第二就是常常联想到老去的事情。
感觉到最近一两年来,我的心态没以前那么乐观了,也有可能眼自己的处境有关。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几句话让我时时伤感,我感到孤苦伶仃,无援无助,真不知道他年老去之后是谁来收葬我呢?
人都有感情脆弱的时候,每当我受欺负的时候就会倍感人生之凄凉,当我郁闷的时候也会感到孤独无助,当我受到欺骗和伤害的时候,就会对全人类的男人感到失望。
女人无论再怎么坚强,她的内心还是渴望拥有一种安全感和依赖感,这是由女人的“劣根性”决定的。
我看到那些成功的女强人,她们的事业很辉煌却也没有成家,依然也很快乐,她们快乐的理由又是什么呢?我不明白,看来我是做不了女强人,因为我摆脱不了内心对男人的那种依赖,我也不能允许自己这样的活着。
红楼梦黛玉之死读后感 4
初听黛玉这个名字时,只觉是个美人胚子;后从旁人口中,知她是位有扶柳之姿的病娇娘;再后来,从说书先生那儿了解了黛玉与宝玉那令人叹息的爱情;而现如今,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不光对黛玉的同情多了一分,还生出些欣赏来。
同情她什么?同情的是她的寄人篱下。
贾母问黛玉读何书时,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
”但当黛玉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的回话让黛玉得知她这位贾府地位最高的祖母不喜女子念书。
因此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时,只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步步小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那谨慎小心的模样,着实惹人心疼。
让我不免想起了自己幼时在舅母家的一段时光。
虽说舅母家待我像亲生女儿一样,可小孩子总是敏感的,终归不是在自家,不能肆意,生怕自己惹舅母不开心,每做一件事都要思考一下,唯唯诺诺,丝毫没有小孩子该有的活泼。
可能是因为自己也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对黛玉寄人篱下的心理深有体会,产生了巨大的同情,与她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黛玉是个可叹的角儿,一生苦情,我本不该喜爱这样的女子,但,我竟对她生出了一份欣赏。
欣赏的是她的聪明,她的教养,甚至她的小性子。
在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时,黛玉得体地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
望舅母容谅。
”在王夫人那连坐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这个聪明的女孩,教养处处可见。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她那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的脾气。
黛玉爱使小性子,舒芜先生说那是“高出流俗的行止见识”,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是极其少数的,更多的是似王熙凤、薛宝钗那类的世故女子,逢迎、狡黠。
在贾府那个鱼龙混杂的环境中,黛玉的谨小慎微的背后,是为数不多的真实。
仔细想来,在那样的社会,能有这样的习性,实属不易。
记得舒芜先生在给《红楼梦》作序的时候曾经说过:“《红楼梦》写了一大群美人,主角林黛玉则是纯然`灵'的。
”今日学了这篇《林黛玉进贾府》,初步走近黛玉,对这句话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红楼梦》也似乎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红楼梦黛玉之死读后感 5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是一个美丽如花、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的姑娘。
读到林黛玉葬花的情景,她那种忧伤的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黛玉葬花》这篇文章讲述了林黛玉曾因为怜惜桃花落瓣,将它们收拾起来,修一花冢,葬于其中。
芒种这天,有祭饯花神的风俗,贾府的姐妹们在大观园聚会,而黛玉因晴雯不开门之事而错怪宝玉,远离人群,独自来到花冢,以落花自喻,哀伤悲戚,吟出了一首《葬花吟》。
宝玉听到以后,号哭起来,向黛玉说明前事,二人便又和好如初。
读了《葬花吟》这首诗,我觉得林黛玉是一个高洁,才华横溢的姑娘。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花落人亡两不
知”。
这首《葬花吟》不仅写花,还写了林黛玉她自己。
百花凋落,把它们埋起来,化作春泥来护花,使它们不像她一样没有归宿,寄人篱下。
她看到鲜花的凋落,仿佛看到了她自己的未来。
这首诗还表达了林黛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对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虽然不能穿越那个朝代,不能身临其境,体会不到黛玉身边无一亲人,寄人篱下的孤单生活。
但是我很想她更坚强的活下去,而不是这样悲伤。
就像2020年疫情一样,如果病人都抱着这种悲伤的心态,那病魔就会越来越强大,所以我们应当怀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去努力奋斗!
6、红楼梦林黛玉葬花读后感800字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首《葬花吟》让多少人心悲意恸。
一曲《红楼梦》,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喜兴衰。
当大雪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时,曾经的繁华富贵只有留在薄薄的书页中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国运昌隆,皇恩永续,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万象争辉。
少有人看到,整个社会从最底层至最上流,皆是一番淤泥拥阻,浑浊不堪的景象。
底层百姓失田弃地,难以维持生计。
不愿受辱遭害的,毅然别过人间。
硬挣着命活下来的,不是被官府算计,就是被大家族盘剥,最终也免不了悲惨的命运。
大家族间更是利益纠葛,为了钱势互相倾轧,争权夺势,与官府沆瀣一气,弄得民不聊生。
就是家族内部也是无休止地勾心斗角,最终还是难逃家破人亡的结局。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喟叹的不止是她一个人的悲哀,也许不久后的他年,不光是这倾城倾国的林妹妹,就是这天下无二的大观园内的一草一木也怕是不知何处去了吧。
世间的快乐终归于幻灭,回想起来,也不过是做了一场
梦而已。
纵使清纯洁净如妙玉之类,也终究落得个狼狈退场。
在那个污浊不堪的时代,有谁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呢?个人的悲剧如流沙攒聚,渐渐汇成无限的沙漠了。
他年葬侬知是谁?不知。
慢慢风尘把它们都埋葬干净了。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是最凄凉的一句联,也是林黛玉对自己结局的最为精准的预测。
《红楼梦》是一出悲剧,剧中的每个人都被牢牢困在命运的蛛网上。
有的人在奋力挣扎,筋疲力竭。
有的人早已放弃抵抗,迷迷糊糊地等待毁灭的到来。
他们的悲剧并非巧合与偶然,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沉沦密不可分的。
预言从一开始宝玉梦游太虚时就得见端倪。
不然,高鹗何以续作后四十回?何不续出大团圆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宝黛二人是天上仙灵转世,死后自会还化作仙灵重归天界,可那些血肉之躯呢?还是一朝春尽,终归尘土。
由此看来,一部《红楼梦》的内涵太丰富,叫人无法全部参透。
一首《葬花吟》又怎能概括得尽?真真是红楼一世界。
7、红楼梦林黛玉读后感1000字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可,如此一般“颦儿才貌世应稀”的你,却有着不似同龄的软弱与刚强。
软弱何处?心上多愁。
年幼时父母双亡使你离开了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钟鼎之家,书香之族”,不得不寄居于贾府,从此过上“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孤苦伶仃的生活,此为一愁。
而寄身于贾府之中,锦衣玉食并不能让你感到快乐,恰恰相反的是在这人际关系冷漠无比的封建大家庭中环境的龌龊与势利。
众人视你为刻薄与小心眼之人,怎奈少有人能够理解你为留纯洁心性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或欲一
走了之,又怎奈寄人篱下的无奈与凄楚?此为二愁。
然则在如此势利环境下,除了同样与封建大家庭显得格格不入的刘姥姥能给你带来难能可贵的一时得意忘形的欢乐外,生活下去的唯一支柱便不免于所挥之毫墨与所慕之知己。
可世皆促金玉为之合,以木石为之离,将过往所挥之毫墨付之一炬亦无法改变“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的悲惨结局。
是啊,阆苑仙葩与美玉无瑕本为天作之合,偏偏一个是镜中月,一个是水中花。
论无缘怎奈相逢,论有缘怎奈虚化?唯泪尽耳。
此为三愁。
但看似软弱的你,亦有着少为人知的刚强一面。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是你对天涯之大何去何从的天问;“孤高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是你借菊对所谓大环境的孤高自许与不愿与之同流合污的内心倾吐;“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这是你即便自知在命运面前似“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那般的无力下,仍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反抗精神,为保持自己的爱情不惜焚稿泪干,以死向这个贾府所映衬的黑暗封建社会表示最后的反抗,何其不屈之刚烈?
生处于这个时代,你是幸运的,亦是不幸的。
亦如古人有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至于其势然或非然,帘外桃花仍开,又亦可知?只待流水行经,交由后人论断罢了。
8、红楼梦林黛玉读后感200字
1、《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生活,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了他们的虚伪、欺诈、腐朽和罪恶。
曹雪芹用他那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这些人物中,我独爱林黛玉。
2、“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通过宝玉的眼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
就是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却敢于同封建礼教作斗争,她不委屈求全,她就是她,她自尊,她清高。
她敢想敢说,她言语犀利,别人都认为她小心眼,只有宝玉懂她,只有他俩心灵相通,在黑暗的封建制度下互相扶持。
9、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篇
《红楼梦》乃我国四大名着之一,曹雪芹花了大半辈子写了这本名着,里面个个人物都描写得十分细致,栩栩如生,泼辣张狂的王熙凤、大气温柔的薛宝钗、愚顽痴情的贾宝玉等等人物、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清丽脱俗的林黛玉。
就在《红楼梦》的第三回中,有这一段描写林黛玉的话:两弯似蹙非蹙笼*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比西子胜三分。
一看这话,就体现出林黛玉虽久病缠身,但也长得十分动人秀丽。
林黛玉虽然长得楚楚可人,但她的*格里有着些许叛逆,和一些孤傲,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卓尔不群、特立独行的样子。
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现象,都体现出林黛玉就像一朵悠然怒放的荷花,始终执着自己的那份清纯。
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去看她,最欣赏的还是林黛玉的诗情画意。
林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虽然,林黛玉的才艺让我们没话说,但是,只要你仔细品读,你总感觉林黛玉的话语中,总是会听出**的语气,这个,就对应了她孤傲的*格。
就因为她的孤傲、叛逆的*格,也使她和贾
宝玉两个有情人并未终成眷属。
相对而来,薛宝钗的大气温柔,给贾母留了个好印
10、观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后感
初听黛玉这个名字时,只觉是个美人胚子;后从旁人口中,知她是位有扶柳之姿的病娇娘;再后来,从说书先生那儿了解了黛玉与宝玉那令人叹息的爱情;而现如今,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不光对黛玉的同情多了一分,还生出些欣赏来。
同情她什么?同情的是她的寄人篱下。
贾母问黛玉读何书时,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
”但当黛玉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的回话让黛玉得知她这位贾府地位最高的祖母不喜女子念书。
因此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时,只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步步小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那谨慎小心的模样,着实惹人心疼。
让我不免想起了自己幼时在舅母家的一段时光。
虽说舅母家待我像亲生女儿一样,可小孩子总是敏感的,终归不是在自家,不能肆意,生怕自己惹舅母不开心,每做一件事都要思考一下,唯唯诺诺,丝毫没有小孩子该有的活泼。
可能是因为自己也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对黛玉寄人篱下的心理深有体会,产生了巨大的同情,与她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黛玉是个可叹的角儿,一生苦情,我本不该喜爱这样的女子,但,我竟对她生出了一份欣赏。
欣赏的是她的聪明,她的教养,甚至她的小性子。
在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时,黛玉得体地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
异日再领,未为不可。
望舅母容谅。
”在王夫人那连坐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这个聪明的女孩,教养处处可见。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她那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的脾气。
黛玉爱使小性子,舒芜先生说那是“高出流俗的行止见识”,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是极其少数的,更多的是似王熙凤、薛宝钗那类的世故女子,逢迎、狡黠。
在贾府那个鱼龙混杂的环境中,黛玉的谨小慎微的背后,是为数不多的真实。
仔细想来,在那样的社会,能有这样的习性,实属不易。
记得舒芜先生在给《红楼梦》作序的时候曾经说过:“《红楼梦》写了一大群美人,主角林黛玉则是纯然`灵'的。
”今日学了这篇《林黛玉进贾府》,初步走近黛玉,对这句话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红楼梦》也似乎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