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御寒度冬术闲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
冬景·颐和园雪景插画 IC photo /图
古人御寒度冬术闲拾
■ 潘春华
时至今日,即使科技如此发达,我们仍然无法完全抵御严寒的侵扰。

每当严冬到来,人们多会选择待在有暖气和空调的房间内,外出更是要穿上厚厚的衣物。

而在没有这些取暖条件的古代,古人要靠什么来御寒呢?
严寒也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尤其在我国北方地区,古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形容冬天的寒冷。

面对如此漫长寒冷的冬日,古人是如何度过的?又有哪些取暖的方法及设施抵御严寒呢?原始社会初期,我们的祖先就会以火取暖。

晋人王嘉《拾遗记》中记载:“及夜,燃石以继日光……昔炎帝始变生食,用此火也。

”可见在上古时期便发现了煤炭,并用其生火、取暖、做饭。

秦汉时期居住取暖主要依靠“壁炉”和“火墙”。

火墙是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于墙内与灶相通,用以取暖。

东汉科学家张衡《西京赋》里“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中的“温调”,说的就是温调房。

汉代有了温室殿,是皇帝冬天居住的暖殿,殿内有防寒保温的设备。

《三辅黄图》曰:“温室殿,武帝建,冬处之温暖也。

”故可见“温调房”与“温室殿”都是古代冬天用于调节温度、进行保暖的屋子,只不过“殿”就属于皇
宫的建筑了。

椒房殿是古代汉族宫
殿建筑,在西汉都城长安城内,属
未央宫建筑群,是皇后所居之所。

《三辅黄图》卷三:“椒房殿,在
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暖而芬
芳也。

”《汉宫仪》亦称:“皇后
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
也。

”由此可知,汉代是将花椒磨
碎与泥混合,作为一种特殊的防寒
保暖材料制成墙壁保温层的。

《三
辅黄图》引《西京杂记》曰:“温
室以椒涂壁,被之文绣,香桂为柱,
设火齐屏风,鸿羽帐,地以罽宾氍
毹”,墙壁上悬挂锦绣毯子,地上
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还设有
火齐屏风,并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

此后,花椒涂室的取暖方法,一直
被后人效仿。

晚唐诗人李商隐《饮
席戏赠同舍》中“椒缀新香和壁泥”
与宋代王珪《宫词》中“香壁红泥
透蜀椒”等,都提到了“椒泥”涂
墙取暖。

五代时期王仁裕的《开元天宝
遗事》中记述了唐玄宗用“瑞炭”
取暖的场面:“西凉国进炭百条,
各长尺余。

其炭青色,坚硬如铁,
名之曰瑞炭。

烧于炉中,无焰而有
光。

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
不可近也。

”皇宫取暖用的都是西
凉国进贡的“瑞炭”。

白居易有一
首非常著名的诗歌,叫作《卖炭翁》,
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人取暖的方法
之一,那就是“烧木炭”。

唐玄宗
的宰相杨国忠家取暖时,用蜂蜜将
炭屑捏成双凤形,烧时再用白檀木
铺在炉底,这样余灰不会杂染。

金代在北京建立都城。

史籍中
记载,金朝在建立都城时,皇宫建
筑火炕防寒取暖,皇帝和大臣冬天
时,就在火炕的矮台上商议朝政,
甚至一起进餐。

明清时,无论是皇帝办公的三
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或养心殿,还是皇帝后妃们的居室
寝宫,这些宫殿墙的筑建均沿续古
法,都是空心的。

殿内地砖下面砌
有纵横相通的火道,直通向殿外的
地炉子,俗称“火墙”。

火道的尽
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
排出。

当点燃外面的地炉子时,热
气会均匀地扩散到地面与墙壁的每
文化
个角落,整个殿堂里温暖如春。

这样做不但散热面积大,热量均匀,而且还没有烟灰污染,类似于今天地暖的功效。

晚明太监刘若愚著《酌中志》中记载:“乾清宫大殿……右向东曰懋勤殿,先帝创造地炕于此,恒临御之。

”可见明代宫中就已建造取暖设施。

这种在居室中筑建火炕之法,后来逐渐流传于民间,成为老百姓取暖度冬的一种方式。

此外,清朝皇宫还设置熏笼取暖。

熏笼比熏炉更加精致实用,其制作十分精美,是皇家御用取暖工具。

熏笼由盆和笼两部分组成,大的熏笼重达数百斤,通高一米多,或三足,或四足,有的是青铜鎏金的,有的是掐丝珐琅的,十分华贵。

如今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等处,都陈列有熏笼。

喜欢附庸风雅的乾隆皇帝为此还曾写过一首《冬日偶成》来炫耀冬日皇宫里的取暖情况及其感受:“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

皓月悬长空,朔风瓢碎霜。

敲诗不觉冷,漏永夜未央。

”道光皇帝也写有一首诗,详细描述了取暖地炕的结构,诗曰:“花砖细布擅奇功,暗热松针地底烘。

静坐只疑春煦育,闲眠常觉体冲融。

形参鸟道层层接,里悟羊肠面面通。

荐以文茵饶雅趣,一堂暖气着帘栊。


古人冬天取暖大多使用木炭,民间有火盆、熏炉、手炉、足炉、汤婆子等暖具。

火盆,又叫“神仙炉”,是一款具有极强地方风韵与传奇色彩的冬季取暖设备,寻常百
姓使用广泛。

史料记载,火盆起源
于黑龙江,据说是在“三国时期”
开始使用的,传到今天已经有2000
年的历史了。

火盆用铜或铁制成,
形状以圆形为主,大小不一,其直
径大多都是五六十厘米,有的火盆
外面再加上一个透气的笼罩,防止
失火和掉进可燃物品,有的还在盆
边刻上吉祥花图。

熏炉就是外面加上一个笼罩,
下部为盆,上部为罩,贵族家中一
般使用铜质的,民间多用陶土和铁
质的。

熏炉多为文人雅士宠物,雅
称为“暖炉”“红炉”。

唐代大诗
人白居易还把熏炉称之为“别春
炉”,诗曰:“暖阁春初入,温炉
兴渐阑。

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

独宿相依久,多情欲别难。

谁能共
天语,长遣四时寒。


手炉就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火
炉,多为铜制,由炉身、炉底、炉
盖(炉罩)、提梁(提柄)组成,
内置炭火,炉外加罩,且精巧玲珑、
形状多样。

镂空雕刻的炉盖有五蝶
捧寿、梅兰竹菊、喜鹊绕梅等众多
纹形,跟炉身的福禄寿喜、花鸟虫
鱼、人物山水等花纹相得益彰,从
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博
大精深。

清代诗人张劭曾有诗赞之:
“松灰笼暖袖先知,银叶香飘篆一
丝。

顶伴梅花平出网,展环竹节卧
生枝。

纵使诗家寒到骨,阳春腕底
已生姿。

”手炉是古时中国宫廷和
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取暖工具,形
制如小瓜大小,这比火盆、火炕等
取暖工具方便得多。

古代人宽袖大
袍,手炉可置于袖中或怀中带着,
所以又有“袖炉”“捧炉”的雅称。

手炉作为取暖工具在我国历史悠
久,其起源说法不一。

一说是源于
春秋时的楚国,楚地潮湿,楚人将
香草放入带孔的熏炉中焚烧散气,
继而发明手炉;另一说是源于隋代,
隋炀帝南巡到江苏,天气寒冷,当
地有人让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内
置火炭,献给炀帝取暖,炀帝称之
为“手炉”。

手炉在明清时期最盛行,
清末以后逐渐衰落。

足炉比手炉大,是用锡或铜制
成,宋代便有之,内置燃烧将尽的
“灶灰”及稻糠、木屑、花生壳、
鸡头米壳等燃物,可放在脚下取暖。

此外,还有“汤婆子”,装上热水,
可以放到被窝里焐脚,类似现代
的热水袋。

宋代黄庭坚诗云“千
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指的
就是这种暖具。

明瞿佑《汤婆》诗:
“布衾纸帐风雪夜,始信温柔别
有乡。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还把“汤
婆子”作为礼品送给好友杨君素,
“送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
塞其口,仍以布单衾裹之,可以
达旦不冷。


贫寒人家冬天大多靠穿“褐”
来御寒。

褐是一种做衣服的麻制品,
限于当时的纺织原料及纺织水平,
用褐做成的衣服既不美观,保暖性
能也差。

陶渊明在《五栁先生传》
里说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短
褐”就是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
即使这样的衣服还有洞和补丁。


件稍好一点的人家则用泥制的盆盛
装烧火做饭的“灶灰”取暖;富裕
是著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曾被作为国宴。

有资料记载,乾隆皇帝对火锅情有独钟,乾隆四十四年(1779)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六日的御膳,
共上火锅23种、66次,有鸡鸭火锅、
全羊火锅、黄羊片火锅,还有鹿肉、
狗肉、豆腐、各种菜蔬等不同火锅食材。

这些食材皆可补充能量,抵御严寒。

乾隆四十八年(1783)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在乾清宫筵宴宗室,一次办了530桌火锅。

远在物质与科技匮乏的古代,面对酷寒漫长的冬天,我们的祖先用智慧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取暖工具
与方法,以避灾害、求生存,实在令人惊叹,而留存下来的智慧都是华夏民族的宝贵财富。

所用的器具炭盆会精致、考究得多。

至于乞丐们在冬天里,只有想方设法“躲”进废弃的窑洞里或庙宇中,避开严寒灾害的侵袭,但还是无法避免“路有冻死骨”的发生。

御寒火锅大雪纷飞的严冬,围坐着热气腾腾的火锅,边饱口福边取暖,实乃惬意之事。

白居易另一首诗《问刘十九》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里描写的是当时富裕人家,在即将下雪的寒冷夜晩,品尝精致小火锅的情景。

早在商周时期,小火锅就非常流行。

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有一件西周有盘鼎,又名“灶鼎”,是商周种鼎的下部有托盘用于盛放炭火,类似于今天的暖锅、火锅。

到了辽代,“涮火锅”隆重登场了。

许多老饕都知道一段逸事:成吉思汗在行军途中,为了让将士们赶紧吃饭,随手把几片羊肉放入热水中涮了几下,发现味道居然非常鲜美,由此发明了涮羊肉。

1984年,考古专家在一座辽墓的发掘中,发现了一幅壁画,壁画中三个契丹族人围着一个三足火锅,席地而坐,中间一个人搅动火锅,身旁还有一些肉类食物。

明代火锅盛行,且吃法已经和现代人差不多,不过古人更加讲究。

明代宋诩所撰《竹屿山房杂部养生部》讲述了涮牛肉的方法,其中一种是将牛肉“视横理薄切片,用酒、酱、花椒沃片时,投宽猛火汤中速起”。

到了清朝,火锅尤为盛行,人家冬天取暖虽然用的是木炭,但青铜器中炊器与盛器的结合体。

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