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马工程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思考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版马工程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二章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怎样创办的?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1813年应马礼逊请求英国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工作,经考察他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于1815年1月15日创办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

该刊为免费赠送宗教月刊,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

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842-1860年是香港报纸大发展的阶段,其中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有四家:《中国之友》(1842 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香港纪录报》(1827 将<三国演义>译为英文连载);《德臣报》(1845 历史129年);《孑子剌报》(1857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

1861年发展逐步落后于上海,退居全国第二位。

出现最早的报纸是《香港钞报》(1841);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遐迩贯珍》(1853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首次出现收费广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香港船头货价纸》(1858)。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9世纪50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报业迅速崛起,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宗教报刊、商业报刊称霸上海报坛。

60-70年代教会报刊有近10种,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 美-林乐知)。

90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字林西报》(1864 出版时间长达101年)《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取代了香港、广州成为全国新兴的报业中心。

第一家报刊是《北华捷报》(1850 被视为英国官报);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字林西报》;最早的教会报刊,第一家中文月刊《六合丛谈》(1857);《万国公报》;第一份中文近代化商业报纸《上海新报》(1861 美-伍德);第一家由外国人创办,中国人主持笔政的商业报《申报》(1872 英-美查)。

怎样评价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
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其表现为:1)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2)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3)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尽管外报本身就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的一种表现,但客观上也对我们产生过重要影响:1)带来了近代报刊,体现了民主观念。

2)介绍西方文化,开拓读者视野。

3)促进中国人自办报刊,推动了中国报刊的发展。

请你介绍一下《申报》的创办和它早期新闻业务的特点是什么?《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

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

《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1)发表政论文章。

2)改革新闻报道。

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事件;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3)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4)经营副业。

①创办文艺杂志;②出版白话新闻报;③编印画报;④印书。

第三章简述王韬的报刊思想及其创办《循环日报》的经过和意义。

思想:1)办报目的是为了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

2)强调报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言论自由,准许民间办报。

4)强调记者的素质和文风。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并主编《循环日报》,这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是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于1959年停刊,是国人早期自办的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

他的新闻观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早期的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以后的康梁等人影响很大。

什么是“新文体”?它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
甲午战后,改革浪潮汹涌澎湃,西方新知识、新思想大量涌入,原来的桐成派古文形式拘泥,束缚思想。

于是以康梁为代表在争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其特点是疾呼救亡,直陈时弊,介绍西学,要求变法,谈古论今,条理清晰,感情
充沛,语言半文白,又是还夹有口语、俚语,因而平易畅达,易于表达新思想。

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故被称为“时务文体”。

简述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及特色。

1)与外报相反的发展路线;2)与外报相比,国人所办的这些报刊均属政治家办报;3)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4)品种多样;5)办报与办学会、办学堂相配合。

第四章《中国日报》早期的宣传内容主要集中在哪个方面?《中国日报》创刊的背景和意义如何?它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两件事促使孙中山决心办报:1)伦敦蒙难2)保皇派报刊的失败。

《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1900年在香港创刊,其宣传内容主要包括:1)揭露清政府的腐朽和卖国行径,宣传排满反清2)宣传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介绍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倡导共和3)支援留日学生的革命运动,宣传和声援义和团的反帝反侵略行动4)谴责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号召人民起来救国5)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
早期留日学生的革命报刊活动情况如何?
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性的刊物是1900年在横滨出版的《开智录》,由郑贯公、冯自由、冯斯栾创办。

《译书汇编》与1900年12月在东京创刊,由我国第一个留日学生团体“励志会”的部分成员创办,主张推翻清廷进行革命。

《国民报》革命倾向较为明显,1902年由秦力山等人在东京创办。

《湖北学生界》1903-1由湖北学生会在东京
创办,以“收入东西之学说,唤起民国之精神”为宗旨。

《浙江潮》湿1903-2由浙江留日学生同乡会在东京创办,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就发表在此刊。

《江苏》1903-4由江苏留日学生同乡会在东京创办。

除此还引发了一批革命宣传的小册子,影响最大的是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猛回头》。

简述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1)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2)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3)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常识;真诚;直到;公心;节制。

4)提出了宣传的方法:侵润法和煽动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均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

但是,他们的新闻思想与改良派的也有质的不同,他们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

1)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

2)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3)把报纸视为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

4)记者应该先知先觉。

《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性质和意义:两派报刊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民报》创刊后,为从思想上扩大革命派的影响,主动向改良派报刊《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双方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论战: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

这是整个论战的中心。

2)进行民权革命?3)
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论战中,《新民丛报》虽然具有一些合理的观点,但总体上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民报》从总体上把握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潮流,即革命。

在《民报》的带动下,革命派在海外和香港的各家报纸也纷纷与当地的改良报刊展开了论战,论战持续了两年多,最终以改良派的失败而告终。

《新民丛报》失败的原因:1)《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2)《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新民丛报》只是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3)《民报》一方由孙中山坐镇,参与论战的有二十余人;而《新民丛报》只有梁启超一人招架。

论战的性质和意义:1)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革命派占了上风于是着革命即将胜利。

2)这次论战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

3)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许多改良派的人转变立场。

同时通过论战革命派还培养起一批革命骨干。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有何特点?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
出地位。

2)资产阶级革命派是这一时期办报的主角。

3)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

清政府制定了哪些报刊法规?
1906年7月清廷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对报刊的注册、审批、处罚等都作了严格的规定;1908年1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报律》。

第五章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有人称民国初期为“报界的黄金时代”,试述当时我国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给我国新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超过历史最高纪录。

民国成立后,在“政党政治”潮流的影响下,短时间内全国出现了大大小小三百多个政党。

它们为了在国会中占有更多的席位,争相创办机关报来为自己宣传。

国民党-《民立报》;共和党-《实事新报》;自由党-“横三民”《民权报》《中国民报》《民国新闻》。

什么是“癸丑报灾”?它说明了什么?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

据统记,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初的500家少了2/3,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

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

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民国初期新闻业务有何变化?出现了哪些著名记者?
首先是军政消息在报纸中的比重增大,电讯在版面中占主要地位。

其次是新闻通讯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欢迎。

再次,报社加强了采血力量。

这一时期我国报纸日益重视国际新闻报道;副刊的表现在当时报纸普遍设立副刊栏目或辟有固定版面。

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

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色是什么?黄远生提出的记者“四能”的内容是什么?
1)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2)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3)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4)语言通俗生动。

“四能”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为什么人称邵飘萍是“新闻全才”?
他既办通讯社又办报纸,既精通采写业务又善于经营管理,既从事新闻实践又从事新闻教育,并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

第六章《新青年》是怎样创办的?它对新文化运动有何贡献?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

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代表现代报刊的开始。

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

从创刊到1922年7月止,共9卷。

陈独秀主编。

宣传贡献:1)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发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敬告青年》提出六方面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
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

《每周评论》(1918-北京陈独秀)对于五四运动起了什么作用?他的报道和评论有什么特色?
在众多的报刊中,《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的报道尤其起了舆论先导的作用。

它对运动作了连续系统的报道,及时评论,给予支持与引导,并赞扬它是中国学生和中国人民的一个“创举”。

第一次提出学习“五四运动”的精神,即在关系中国民族危亡的时候所表现的“学生牺牲、社会制裁和民族自决”的精神。

试述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及特点。

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中哪些是具有代表性的刊物?其特点是什么?
1)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报刊和通讯社宣告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

3)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发起组成了共产主义小组,这就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旗帜、编者作者队伍和组织领导力量等必要条件。

特点:①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③注意联系群众,并在工人中进行组织活动。

第七章评述《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中国青年》的宣传内容包括几个方面?
1922年上海创刊,蔡和森为第一任主编,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

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经过两年多持之以恒的宣传,终于使“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

读者赞扬《向导》的创办是中国“二千年来历史上破开荒的荣誉作业”,称赞《向导》是当时中国新闻界中“真敢替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呼冤而确能指示民众以革命大路的”惟
一报纸,把《向导》看做是“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1923年10月上海创刊。

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

宣传内容:1)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学习、工作、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

2)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

3)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批判各种侵蚀青年的反动、错误思想。

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有哪些重要发展?
国共合作后,《向导》《中国青年》等党团中央报刊继续坚持独立的出版,同时又新办一批地方报刊,形成一个粗具规模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党团报刊网络。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共产党的报刊一概被查封,无奈革命报刊的出版中心转到武汉。

虽然革命报刊蓬勃发展的局面遭到破坏,但已初步积累正反面经验,几个月后共产党、共青团的中央机关报在上海重新秘密出版。

简述大革命时期私营报纸的发展及意义。

私营大报在这时期有何变化?
大革命时期一些大报突破重重困难,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在读者中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北京-邵飘萍1918《京报》;天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组成新记公司《大公报》;上海-《申报》《新闻报》。

这一时期《申报》《新闻报》等私营大报向现代化企业报业发展,突出了赢利目的,报纸的编辑方针、新闻业务、经营管理等均以是否赢利为转移。

大报企业化标志着我国报业向现代化报业迈步。

他们在经营管理和新闻业务改革方面的经验为新闻界、政党报纸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国广播事业是怎样产生的?
1923年美商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报《大陆报》合办的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开播,这是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1924年北洋政府交通部公布了史上第一部《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允许民间装设收音机;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广播,呼号XOH,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有何发展?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高等新闻教育奠定基础的时期,约有12所大学办起了新闻学系。

新闻学研究进一步开展,据统计1922年1927年出版新闻学著作10多种,较有影响的是任白涛的《应用新闻学》、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等。

戈共振的《中国报学史》也是在这一时期写作出版的,它全面系统地记叙了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著作,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第八章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网和新闻统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有何特点?为什么说它是反的?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建立后,《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台等中央宣传机构为国民党新闻事业的中心。

此外,国民党较有影响的新闻机构还有军方的机关报《扫荡报》,另外积极创办地区党报、政府机关报,这样国民党组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事业网。

国民党还采用各种办法加强新闻统治,钳制社会舆论,但同时又发出《保障正当舆论》等通令,造成了放宽言禁保障舆论的假象。

就是通过这种软硬两手政策,对全国新闻事业进行垄断、控制和迫害的。

简述《布尔塞维克》等地下报刊的出版情况和主要特色,分析其经验教训。

1927年上海出版,瞿秋白任主任的编委会。

它全力揭露叛变革命的国民党真面目,先后用大量篇幅热情报道“八一”南昌起义和揭露国民党所谓的“改组”目的。

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查禁,采取了伪装封面和目录及化名出版。

由于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给革命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

《红色中华》的宣传报道有哪些方面?·简述红色中华通讯社和《红色中华》《红星》等报刊的创办经过、特点,并论述革命根据地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

红中社是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主办的一个新闻机构,1931年江西瑞金成立,1937年改名为新华社。

它以出版《红色中华》报为主,实行报、社合一。

《红色中华》1931瑞金创刊,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机关报,宣传报道为1)配合党政中心任务,积极进行了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的宣传。

2)帮助党和政府进行了多方面的战争动员工作。

3)宣传贯彻党的抗日救国的主张。

《红星》1931创刊于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

它是为了提高红军的政治文化素质,实现“使红军成为铁军的任务”而创办的。

被称赞为“战士的良友”“革命战争的一只有力的喇叭”。

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有着鲜明的特色:艰苦奋斗的办报作风;紧密配合党政中心任务,充分发挥推进政权建设;面向工农大众办报,实行通俗化办报方针等。

简述鲁迅和左翼文化团体以报刊为阵地反动国民党文化“围
剿”的斗争。

鲁迅为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帅,和左翼文化团体通过报刊和多种新闻活动,在国民党统治区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批判了“民族主义文学”等反动文化思想派别。

1)他们注意守住营垒,发扬“韧”的战斗精神。

2)他们重视发挥杂文的战斗作用,促进报刊上杂文文体的生长。

史量才之死说明了什么?
蒋介石国民党忌恨其社会政治经济实力和舆论影响,对他施加了种种压力,企图笼络制服他,均未奏效。

最后,蒋介石亲令军统特务组成特别行动组,与1934年11月13日,在沪杭公路上杀害了史量才,这一事件使人们进一步看清了国民党政权的法西斯面目。

试述邹韬奋的新闻出版工作如何体现了我国人民新闻工作的优
良传统。

邹韬奋的服务精神和办报经验对今天的新闻工作者有何借鉴作用?
优良传统:1)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

2)发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3)
倡导创造的精神,办出报刊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4)推崇“视事业如生命”的傻子精神。

借鉴作用:1)在报刊上尽力供给一般大众读者所需的最新“精神食粮”。

2)尽心竭智的处理好读者来信。

3)在报刊的经营管理方面着眼于服务,注重为大多数民众谋福利,不以赢利为最后目的。

简评斯诺在华的采访活动及其作品的内容与意义。

1936年经宋庆龄介绍,斯诺勇敢的进入陕北红色区域采访活动4个月,成为进入革命根据地采访的第一个外国记者。

1937年撰写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热情描述了根据地人民的革命理想和崭新生活。

为了便于在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发行,后改名为《西行漫记》。

他的陕北之行的报道,突破国民党多年的封锁,向全世界详尽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看法和主张。

第九章简述延安新闻广播电台创建的经过与意义。

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这是中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随即中共中央成立广播委员会,周恩来任主任;广播电台属于新华社的一个部门,即口语广播的部分,稿子由新华社的广播科提供。

延安新闻广播电台
不仅加强了中央与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而且从空中突破了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封锁。

简述《新华日报》创办的经过、坚持斗争的情况和意义。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

1938年在汉口创刊。

围绕着反对新闻检查,反对封锁新闻来源,反对破坏发行工作,争取言论出版自由方面,与国民党展开了长期艰苦的斗争。

在复杂的环境中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党性原则,是《新华日报》的主要特色,也是它的基本特色:1)有坚强的领导,有一支团结战斗的革命队伍,是《新华日报》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2)《新华日报》一贯注重把高度的原则性和必要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3)编好、印好报纸是《新华日报》工作的基本环节。

简述上海“孤岛”时期进步新闻界的斗争。

在上海“孤岛”时期,爱国报人是怎样坚持斗争的?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上海尚未被日寇占领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被称为“孤岛”。

爱国的中国新闻工作者利用英美法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

这种挂出洋人旗号的做法被称做办“洋旗报”。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译报》(1937)《每日译报》(1938)《导报》(1938)《文汇报》(1938)。

第十章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在上海等地办报有何重要意义?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向上海、南京一带转移。

面对国民党集团大肆抢夺新闻阵地的情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