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1
中国文学里是不会缺少散文的,正如天上的银河,绝不会缺少星星。
我也不绝不会缺少一本好书的,正如手中的这本《迟子建散文》。
纵观全书,若论哪篇散文最令我印象深刻,无疑便是这篇《时间是怎样地行走》了。
时间,这种抽象而又真实存在的东西,永远地行走着,不曾停息。
它不会因为在世外桃源而停
下脚步,也不会因为战火的纷飞而止步不前,它永远都藏在钟表里,滴答,滴答----不紧不慢,气定神闲,好似一首只有一个节奏的歌。
只不过,世人皆认为这是一首充满悲凉的歌罢了。
神说:要有光,于是就创造了光。
那这匆匆不停的时间又从何而来呢?几万年来,恐龙消失了,残暴的纣王消失了,四方来贺的大唐消失了,就连当时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元帝国也消失了,唯有时间,还是那般无二。
风霜雪雨,潮涨潮落,河流涨了又枯,花开了又落,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在一场去了又来的寒冷和飞雪中,地老天荒,我们的手却挽不住它的去留。
明明是它伴着我们在生命中行走,然而有一天,朋友不见了,父母不见了,甚至我们也不见了,它却仍然在其他人的身边行走。
可能我们就是它之中的一滴小水珠,而它却是汹涌的大潮,我们从后浪变成前浪,又从前浪变成了一行水渍,在无限的奔涌中化为尘土,成为后人眼中的历史。
不正是这样么?百年黄图霸业,过眼烟云耳。
从这个天地诞生起,它就那么不朽而又亘古的存在了。
对这无限大的天地来说,它是那么短暂,短暂的匆匆一瞬;它又是那么漫长,漫长的天长地久,何况是我们人类呢?无二,我们只能任由它与我们匆匆而过,在我们青春的
脸上划上沧桑;在我们乌黑的发丝中添上白雪。
辉煌的宫殿会变为废墟,明亮的刀剑会变为废铁,在它的行走中,一切都只是昙花一现,它可能还会永恒地走下去,直至空间的尽头。
合上这本书,赫然发现封面颜色已然有些变黄和几丝褶皱,我不由一笑,这不便是它行走过的痕迹吗?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2
又是一个阳光很好的日子,好在立秋了,阳光也似乎变得温柔了一点,没有了初入伏的那丝戾气。
想起了朋友的一句话“无论什么季节,只要是阳光明媚的日子,做事情的劲头就足,心情也会莫名的好…”是这样吗?
感觉的到,轻轻划过的淡泊日子,简单朴实而有质感。
午后,阳光变得慵懒,淡粉的月季花儿,一层一层由里到外静静的铺展开,开的恰到好处,没有一丝张扬,却也不卑不亢。
让人无端的心醉,就连那落在旧墙青瓦上的阳光也慑人心魄…一瞥间,撞到了地上铺着的一层淡粉的落蕊,心,突然就有了那么一瞬间的失落。
我知道,夏天,已经在我的周围悄悄的落着,闭上眼睛,听着那不知疲惫的蝉儿的鸣声,有点替它们惋惜,短暂的生命正在随着夏日的离去而一点一点走向终结,它们也只有趁着最后的日子,再秀一回精彩,然后,不管甘愿或不甘,也只能无奈的悄然退场。
然而,不同的意念也会在有限的空中行走,心里还有放不下的念头,偶尔,流星般从脑海流过,思维就有了一瞬间的短路,呵呵!是在替蝉儿叹惜呢?亦或许是别的什么?想起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世界永远不会完美,也不可能完美”。
很好,抬头,天空开阔,有一种云淡风轻的悠远,轻轻的问一声自己,可还有新的空虚需拿爱吃的东西来填充么?不禁哑然失笑,我的最爱,有点无理。
踩着年少时不知走过多少回的泥墙根,摸着青砖道旁开着的牵牛花,它还是静静的开着,不久后也将会静静的调零吧?美丽的花儿盛开的饱满,调谢的也迅速。
突然就想起了童年的那些趣事,那些模糊又清晰的场景,连同故事中的“人物”,都被映在午后淡淡的日光里,抓不住一缕痕迹,让人忽而变的又高兴,又惆怅……
回到院中,继续瞅着那一片静静绽放,繁密雅致的淡粉色月季,闻着它淡淡的清香,让我想起了《倾城之恋》里的女主角白流苏,她也喜欢在夜风中闻着淡淡的花香,只是不知道,是不是也会是这淡淡的月季的清香?美的这么平静,不带一点孤芳自赏的傲慢,又温柔,又深情。
真是好,也真是寂寞。
好的东西其实也就是自己选择的东西,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倾城之恋”最终也归于平淡,甚至是世俗,但那是她的选择,也许偶尔在午夜梦回的惊醒中,她亦会有一丝无奈,但无伤大雅…想起了曾经抄写过的席慕容的一首诗,找了半天,还在:“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颗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的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的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
偶尔望一眼地上的落花,依旧是粉粉的,和枝上的一样美,不一样的是:尽管都是美,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美,一个是生,一个是死,于是,便成一个完整的轮回…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3
喜欢迟子建,是多年前高考试题还有散文阅读时,喜欢她的《我的世界下雪了》,喜欢她的《时间是怎样的行走》,喜欢她的《寒冷的高纬度》,也喜欢她的《泥泞》。
这几篇文章我也在课堂上和我的学生们分享。
分享她的诗意而又温情的文字,分享她的完美而又不事雕琢的文章结构。
临放假前,又专门买来了她的散文集准备再次阅读,书到的那天,学校恰巧停了电。
平日里总是坐在空调屋里的学生和老师们都感受到了什么叫挥汗如雨。
上完了课,在如大蒸笼一般的办公室里打开了这本《迟子建散文集》,象在大口大口的.吃下冰激凌一样,心慢慢随着那熟悉的文字风格而沉静下来。
最先使自己感受到美丽的是那篇《伤怀之美》,她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我走出室内温泉,走向那扇朝向东方的门。
站在门边就感觉到了寒气,另外两位女子惊奇地望着我。
试想在隆冬的北海道,去露天温泉,实在需要点勇气啊。
我犹豫片刻,还是将门推开。
这一推我几
乎让雪花给吓住了,寒气和雪花汇合在一起朝我袭来,我身上却一丝不挂。
而我不想再回头,尤其有人望着我的时候,我是绝不肯退却的。
我朝前走去,将门关上。
我全身的肌肤都在呼吸真正的风、自由的风。
池子周围落满了雪。
我朝温泉走去,我下去了,慢慢地让自己成为温泉的一部分,将手撑开,舒展开四肢。
坐在温泉中,犹如坐在海底的苔藓上,又滑又温存,只有头露出水面。
池中只我一人,多安静啊。
天似亮非亮,那天就有些幽蓝,雪花朝我袭来,而温泉里却暖意融融。
池子周围有几棵树,树上有灯,因而落在树周围的雪花是灿烂而华美的。
我想我的笔在这时刻是苍白的。
直到如今,我也无法准确表达当时的心情,只记得不远处就是一座山,山坡上错落有致地生长着松树和柏树,三股泉水朝下倾泻,bb有声。
中央的泉水较直,而两侧的面积较大,极像个打渔人戴着斗笠站在那。
一边是雪,一边是泉水,另一边却结有冰柱(在水旁的岩石上),这是我所经历的三个季节的景色,在那里一并看到了。
我呼吸着新鲜潮湿而浸满寒意的空气,感觉到了空前的空灵。
也只有人,才会为一种景色,一种特别的生活经历而动情。
特别喜欢她写的这种独自享受一种特别生活经历的动情!一种别人分享不了也无需找人分享的情感!就如自己前几个月到多年前就梦想去的丽江一样,我无需让同伴们知道我内心无法用语言描绘出的感慨。
当然,同伴也报无法理解为何我会在离开丽江后一次次的梦见它的原因。
这是一种只有独享的伤怀之美!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4
我所喜欢的作家迟子建写过一篇名为《泥泞》的散文,开篇伊始,作家写道:“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来自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暇的雪。
”作家接着写:“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盛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在大地上,是整个北方沉沦在冰清玉洁的世界中。
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街头,看着树枝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心内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以伦比的
壮丽或者是苍凉。
”但是,看下去你就会发现作者的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赞美雪的,她接着这样写道:“春风使冰雪融化,......”她其实是为了写溶雪之后的泥泞。
作家说她喜欢这种由于积雪融化造成的:浑然天成的泥泞。
并且由此想到俄罗斯的一些知名的作家,想到俄罗斯文学:就是踏着泥泞“一步一步朝我们走过来的。
”他甚至把“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归结为与“春日的泥泞有关”,是泥泞“诞生了跋涉者,”“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
”看到这些我不禁对作家独辟蹊径,别具一格的思路佩服的五体投地。
但是,我知道思路是作家对生活的敏锐的感悟和对生活实质的发掘,是天性的聪颖,更是勤奋的收获,我没有这样的感受。
不过,我从这篇散文里所得到的,是关于泥泞对我们的“磨砺和锻炼”意外的东西,我的感悟仅仅停留在给予我们美丽的雪中。
在这篇文章的开头我大段引用了作家对于雪的描写,其实,对于雪的吟咏赞美的文字古今中外多如牛毛,生活在北方的人也身临其境的感受过雪带给我们的激动。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雪让大地,让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周边环境,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应该说是雪带给我们的享受。
但是,正如作家所说:雪有两重性,“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便无奈地呈现出来。
消融的雪变成了泥泞,白雪覆盖下的大地又暴露出它的肮脏和丑陋。
我不喜欢雪的欺骗,我宁愿每一天每一时都能目睹事物的缺陷,当然不是隐忍和苟且,而是为了改造。
我们不应该用绿色去涂改黄沙漫漫的沙漠,而应该用野草让沙漠变成绿洲。
东北人有一句俗话,“纸里包不住火,雪里埋不住死孩子”,掩盖和欺骗只能是一时,而真实才能够长久。
面对是改变的开始,我们应该勇敢的面对一切丑陋。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5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
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
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
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
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
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
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
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6
迟子建以其独特的人生体验带我们走进充满神奇的北方村镇,她写出了那方土地上的人们生活中的欢欣与悲伤,描绘出一幅幅清新自然、淡泊宁静、韵味无穷的画面,她说:“当我看着一架四轮马车辘辘穿过街头,我一直认为它的方向是朝我所向往的那片土地去的,我的笔将跟随它的踪迹,走久远的路,去叙述那些朴素而结实的往事。
”《逝川》虽然只是一篇短篇小说,却内蕴丰富。
作者带我们走进了北方渔村,走进了一个神话般的故事,去感受在逝川这条河流边的美丽人生。
在阿甲渔村,谁不认识吉喜啊——那个好看的、能干的、喜欢吃生鱼的吉喜。
“吉喜尖锐的牙齿嚼着雪亮的鳞片和嫩白的鱼肉,发出奇妙的音乐声。
”当然,这是年轻时的吉喜。
她不但能捕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织鱼网。
百里挑一的她啊,有谁不喜欢呢?这就是迟子建在《逝川》中精心描绘的一个女人,一个生活在逝川这条河边的女人,一个生机勃勃的女人——吉喜。
吉喜是可爱的,却又是孤独的。
年轻时,她也有过自己的心上人——能骑善射的胡会。
然而,胡会虽然爱着吉喜,却娶了另一个并无姿色也不能干的女子彩珠为妻,正是因为吉喜能过了头。
漂亮能干的吉喜,男人们都欣赏她,都喜欢喝她酿的酒,喜欢看她吃生鱼时生机勃勃的表情,却没有一个男人愿意娶她。
“逝川日日夜夜地流,吉喜一天天地苍老,两岸的树林却愈发蓊郁了。
”她能干了一辈子,也孤独了一辈子。
社会对于女性的偏见,阿甲鱼村的人们普遍存在的传统与保守的思想,使得能干的吉喜只能孑然一身。
不再年轻的吉喜变得特别爱唱歌,无论做什么事时都要唱歌,无论到哪里都要唱歌。
于她而言,唱歌是排遣内心孤独与苦闷的一种方式。
有意思的是,“吉喜的歌声像炊烟一样在阿甲渔村四处弥漫,男人们听到她的歌声就像是听到了泪鱼的哭声一样心如刀绞。
他们每逢吉喜唱歌的时候就来朝她讨烟吃,并且亲切地一遍遍地叫着‘吉喜吉喜’。
吉喜就不再唱了,她麻利地碾碎烟末,将烟锅擦得更加亮堂,铜和木纹都显出上好的本色。
她喜欢听男人们唤她‘吉喜吉喜’的声音,那时她就显出小鸟依人的可人神态。
”然而并没有人真正让她去依靠。
男人们都愿意来安慰她,但这种安慰究竟是令人失落的:吃完她烟的男人大都拍拍脚掌趿上鞋回家了,留给吉喜的,只是月光下的院子里斑斑驳驳的树影,是更深的孤独。
唱歌的吉喜,她的内心是否充满了悲凉与忧伤?或许歌声中也包含着吉喜对于生活的热爱与依恋。
她没有在孤独中深深地弯下腰去,而是是强韧地挺立着,如同逝川边那些蓊蓊郁郁的树,历经风雨依然充满生机。
岁月给了她沉静,给了她承受生活的勇气,给了她成熟的智慧。
过了四十岁她就不再歌唱了:“她开始沉静地迎接她头上出现
的第一根白发,频繁地出入一家家为女人们接生,她是多么羡慕分娩者有那极其幸福痛苦的一瞬啊。
”没有生过孩子的她,亲手为阿甲渔村的男人们迎接一个个后代的到来。
她以这种方式,唱出一曲曲生命之歌。
迟子建还在小说中创造了一种有趣而奇特的鱼——泪鱼。
你看,它“身体呈扁圆形,红色的鳍,蓝色的鳞片,每年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的声音。
”所以每年第一场雪到来的时候,阿甲渔村的家家户户都要去打捞泪鱼,女人们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木盆中,安慰它们,它们便不再发出呜呜声。
泪鱼出现时,仿佛充满了悲伤,被打捞上来时会流着珠玉一样的泪滴;泪鱼却又是充满活力的,经过人们的一番安慰并被放入逝川后,它们又会欢快地向逝川的下游游去。
在每年初雪降临的黄昏捕捞泪鱼,成为阿甲渔村的一种仪式,一种民间传统。
人们在寒冷的夜晚安慰了一条条悲伤的鱼,便也得到了内心的安宁。
泪鱼这一意象未尝不是一种人生的隐喻,犹如吉喜那欢畅而又充满忧伤的人生。
故事开始的时候,正是泪鱼即将到来的时候,偏巧胡会的孙子胡刀之妻临产了,吉喜几乎整晚守在这个将要生孩子的女人身边,接生下一对双胞胎,等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前往逝川捕捞泪鱼时,已没有发出呜呜声的泪鱼。
然而,在她身后的木盆里却游动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
面对着逝川,吉喜想,“泪鱼是多么了不起,比人小几百倍的身子,却能岁岁年年地畅游整条逝川。
而人却只能守着逝川的一段,守住的就活下去、老下去,守不住的就成为它岸边的坟冢听它的水声,依然望着它。
”真是人生百年易逝,江河长流不息。
逝川来自于极北的地方,它水平如静,没有汹涌的波涛,永不停息地流淌着,永远是那么的波澜不惊。
它给了人们丰富的物产,更给了人们无穷的启示。
迟子建曾表示:“《逝川》是我编任何选集都不愿放弃的作品,我喜欢它。
我写了一条河流,写了一个守望着这条河流的一个老女人的命运。
”这条河,是一条生命之河,一条时间之河,在这条河边,主人公吉喜经历了充满生机却又不乏辛酸的人生,她的生活,她的岁月,象河流一样流逝,苍老的吉喜,生命中仍然不乏欢欣,在她的木
盆中,仍然会有着鲜活的泪鱼。
那个年老的吉喜,已然嚼不动生鱼的吉喜,无比丰富饱满的吉喜,多么惹人喜爱啊。
纵然孤独,亦是美好。
每一个生命,莫不如此。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7
近日来,一本封面装帧独特的《雪窗帘》成为这个初夏,最让人心醉的书。
《雪窗帘》是中国著名女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迟子建的最新短篇小说集,代表了她30年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虽然在谷雨时节读雪是有那么一些不合时宜,但是这世上真正的美,又有多少合得上这所谓的时宜呢?书中的十余篇作品,大多写的是北国雪乡的芸芸众生与自然风土,清新耐读,淡然可喜。
迟子建继承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优良传统,写作风格融合了沈从文的清新隽永与萧红的率真自然。
观之西方,则让人联想到华兹华斯的廷腾寺与梭罗的瓦尔登湖。
出生于东北的女作家迟子建给了我们另外一种对文学的看待视角,她在对往昔岁月的怀缅和陈述中,打开一扇窗子,让氤氲的微光折射而入,温暖而夺目。
岁月无痕,却在记忆里,为我们留下了太多值得珍藏的宝物。
恰如一扇半开半合的雪做的窗帘,如此纯真,如此美妙,却又注定要悄然而逝。
这世间,最美的最为无奈的恰恰也就是“时光”二字。
如果有一架“时光机器”,我们能否让时光倒流?我们是否能够永远留住那些美好的岁月呢?这不过是个美丽的祈愿罢了。
我们注定都是不能回乡的浪子。
离乡,倍思乡。
近乡,情更怯。
怕迷失在回乡的路上,怕给亲友带来失望和打扰。
一如迟子建在小说中所言,“有时候亲情是一种打扰”。
不禁感叹,这就是作者的高超之处。
作者已到知天命之年,却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天真而睿智。
迟子建的小说,美的像散文。
闲散而认真的文字,收放自如的篇幅,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书即故事,迟子建的故事里,有太多我们身边人的影子。
从《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中丢失了故乡的旅行中的作家,到《一坛猪油》里三个孩子的母亲,再到《旅人》里窗外异常宁静的那片海。
我们在故事里,读别人的人生,却流着自己的眼泪。
相信大部分读完这本书的人一样会喜欢上迟子建,喜欢上迟子建
笔下的细腻感情,喜欢上那些古老的故事。
喜欢上洒满春天的阳光,喜欢上花开满园的芬芳。
如果真的有飘雪,我愿以爱相随!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8
前几个月读过迟子建的获茅盾奖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在医生被杀,65%的网民不同情医生事件后读《白银那》这本小说,感觉这本小说比她获奖的小说更值得我去思考。
东北黑龙江某地,好不容易来了一次多年一遇的大鱼讯,全乡人都去去捕鱼,家家都捕了不少鱼,全乡唯一的小店却趁机在此时把盐价提高了好多倍。
乡民们都不愿买高价盐,而不买盐鱼就会发臭烂掉。
店主马家夫妇因多年前因病无钱医治,向全乡人挨家借钱,苦苦挨求都借不到多少钱,马店主对乡民们由此变得心狠起来。
乡长的老婆因不买高价盐而上山取冰(想回家冰鱼用),结果在山上被熊咬死。
此事激怒了乡民,马店主在这种情况下给全乡每户人家门前悄悄放了盐,并降了盐价,这场风波才结束了。
迟子建写此书,主题不是写民众贫困过度心态会向极端转化。
迟子建也绝不会知道在多年后,会有医生被杀还有65%的网民感到高兴。
我听此书时,已不把这个马店主当一个小店主了。
他得病没钱看病时,他老婆向乡民借不到钱时,我十分地同情他的遭遇,因为我的父母我自己在生病时也很需要帮助或同情。
而当马店主囤盐高价售卖时,我不把他当一个个体店主看,有钱有能力不伸一把手救人的人多的去了。
我痛恨马店主高价卖盐的恶行,但我理解他心灵由何事而扭曲。
这本书不长,但民众因贫困而心灵扭曲却是写得明明白白的。
马店主只是黑龙江边的一个小乡里的一个小店主,65%为医生被杀而叫好的网民可是全国各地的网民,这么多人的心灵扭曲,说明了因贫困而扭曲的心灵一旦发作,那是非常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