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并序高中课文原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歌行并序高中课文原文
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再起,将军离家去平定土匪。
士兵们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皇帝给了他们丰厚的奖赏。
大军击鼓金鼓,出山海关,旌旗在碣石山间飘扬。
一校尉急送羽书,驰骋沙海茫茫,匈奴单于举火,光已至我狼山。
山河荒芜萧条,荒凉到边土。
胡人的骑兵来势凶猛,如同暴风骤雨。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
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
《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愁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
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
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
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
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
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这首诗主要是揭示主将狂妄自大,轻敌,对士兵没有一点同情心,导致战争的失败。
整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由八个句子组成。
其中前四句说的是战争的尘埃起于东北,将军受命征服,天子被赋予特殊的荣耀,并以自己的声望为荣,为低估未来埋下伏笔。
最后四句话后面是阵容。
彩旗如云,锣鼓喧天,一路走向战场,大模大样,为战败的狼狈场面作对比。
第二段,八句话,讲述了战斗的故事。
前四句,开战之初敌军凶猛,唐军伤亡惨重,后四句则说小夜曲夜尽,无法清场。
第三段,八句话,说的是招人,思女与女相对,团圆天长地久。
最后四句和两句写的是士兵处于绝望的境地,
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
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
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
自唐开元十八年(730年)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
月落沙平江似练。
望尽芦花无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