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基本词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的基本词类
1、词类活⽤以及判断词类活⽤的标准。
2、古代汉语代词的系统性;
3、介词与连词的区别(注意本教材把“虽、苟、与(其)”归⼊介词)。
4、助词“者、所、之、其”的语法功能;古代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指称化(含⾃指和转指)和名词化。
5、古汉语语⽓词的系统;语⽓词语⽓表达的单⼀性。
※学习内容
古代汉语主要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汉语⼝语和在此⼝语基础上产⽣的书⾯语,即⽂⾔。
学习古代汉语,是以现代汉语为参照对象,把⽂⾔作为⼀个泛时的语⾔系统来对待的,从宏观上充分把握⽂⾔的特点。
把握古代汉语的词类系统是为了进⼀步学习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和句类。
古汉语的最⼩语法单位是词词,因为古汉语以单⾳节词为主,语素和词基本重合。
古代汉语语法单位及本课程所介绍各⼩类情况:
词
实词
虚词
体(名)词性词类谓词性词类
名词代词
形容词性词类动词性词类
形容词数词副词动词介词连词助词语⽓词
词组⼆者结构⽅式相
同,词组在具备条
件的情况下,可以
成为句⼦
句法结构
⾮核⼼结构关系核⼼结构关系
助词结构
联合、连谓偏正、主谓、述补、述宾
句⼦句类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复句、单句
说明:
1、体(名)词性词类
体(名)词性词类的语法功能是指称
指称,经常做主语、宾语和名词性偏正结构的中⼼语。
2、谓词性词类
谓词性词类的语法功能是叙述
叙述,经常作谓语。
3、古代汉语的数词经常作谓语
数词经常作谓语,因⽽属于谓词性词类。
4、介词
介词多由及物动词虚化⽽成,语法功能是组成介宾结构,把⾃⼰的宾语引介给谓语的核⼼,因⽽亦属于谓词性词类
亦属于谓词性词类。
第⼀节名词 P221
⼀、名词的语法功能:
*古今汉语的名词语法功能的异同:
同:名词多作句法结构中的主语、宾语、定语和名词性偏正结构的中⼼语。
异:
异:古汉语名词可以做判断句的谓语,可以作状语。
(三)充任状语,修饰谓语。
(现代汉语中仅时间名词有此功能:学⽣[下午]开会。
)
(三)充任状语,修饰谓语。
辨别:名词出现在主语后,动词前。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类型:(见教材例)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类型:
时间。
例如:[旦⽇]飨⼠卒;吾[⽇][三]省(吾)⾝。
1、表⽰时间
注意:“初”在句⾸时是时间名词“当初”,在主语后谓语前是时间副词“刚刚”,均作状语。
“始、曩、昔”都是时间名词。
(P260)处所或⽅位:翻译时根据⽂义加介词“到、在、从、对”
2、表⽰处所或⽅位
例如:[郊]迎;[家]居;[道]亡;[外]求君;[东]败<于齐>
⽐喻:可译为“像……⼀样”。
3、表⽰⽐喻
例如:操⼑挟盾,[猱]进[鸷]击。
潭[西南]⽽望,[⽃]折[蛇]⾏。
对⼈的态度。
可以翻译为“像对待……⼀样”。
4、表⽰对⼈的态度
例如:知君之[⽝马]畜伋学⼠皆[师]尊之。
5、表⽰动作⾏为的依据或⼯具
动作⾏为的依据或⼯具。
翻译时根据⽂义加介词“依照、根据、⽤”。
[势][不][两]⽴ [义][不]容辞 [车]载[⽃]量 [畚箕]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的活⽤:P225 要求:能正确理解、准确翻译。
、活⽤作⼀般动词:词义会发⽣⼀些变化,译时加上相应动词。
1、活⽤作⼀般动词:
2、活⽤作使动动词:
使宾语成为某类⼈或事物,或使宾语
使宾语具备某种性质。
使动动词:动词表⽰主语使宾语
使动动词:
使宾语发出某种动作⾏为,或使宾语
3、活⽤作意动动词:
意动动词:动词表⽰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者认为宾语属于某类⼈或事物。
意动动词:
、判断名词活⽤作动词的标准:根据改变了的语法位置。
(注意辨析属于何种活⽤)
* 4、判断名词活⽤作动词的标准:
)两个名词相连,既⾮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则⼀个名词活⽤作动词。
例如:
1)两个名词相连,既⾮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则⼀个名词活⽤作动词。
(1)述宾:令赵帝秦;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2)主谓:⼦房前
辨析: 君君⾂⾂⽗⽗⼦⼦。
天下乖戾,⽆君君之⼼。
)名词出现在代词前⾯,活⽤作动词。
例如:闻⽽药之;欲吴王我;先主器之;
2)名词出现在代词前⾯,活⽤作动词。
后,活⽤作动词。
(参见P281助词“所”、P312“所”字结构)例如:乃丹书帛,置⼈所罾鱼腹中。
3)名词出现在助词“所”后,活⽤作动词。
寡君未知所过也
4)名词出现在助动词后,活⽤作动词。
)名词出现在助动词后,活⽤作动词。
例如:⾮能⽔也;欲相⽢茂
后,活⽤作动词。
例如:初,秦伯好⼟功,亟城⽽⽆处。
5) 名词出现在副词(P255)后,活⽤作动词。
注意:这⼀规律不适⽤于判断句。
判断句中副词可以修饰名词谓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名词后带介宾结构,活⽤作动词。
例如:
6)名词后带介宾结构,活⽤作动词。
(1)公与语,不⾃知膝之前于席也。
(2)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宁⽏毙于虞⼈,以俎⾖于贵家。
例外:蟹六跪⽽⼆螯。
(描写句,未活⽤)
练习
第⼆节代词 P282
代词的语法功能:
代词的语法功能:起代替、指称作⽤,作主语、定语、宾语。
⼈称代词代替⼈或事物名称,疑问代词表⽰疑问,指⽰代词指称或区别⼈、事物、情况。
古今都有⼈称代词、指⽰代词、疑问代词三类。
但指⽰代词的系统性有很⼤差别。
古代汉语中的⽆定代词“或、莫”,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
⼀、⼈称代词:
⼀、⼈称代词:没有单复数之别。
类别第⼀⼈称第⼆⼈称第三⼈称P233:⽤指⽰代词表⽰
⽤词吾、我、予
(余)
⼥(汝)、
尔、若
⽽、乃之其彼
功能作主语、宾语、定语多作定语,你
(你们)的
宾语,他、他们
(它、它们)
作定语,他、他们
(它、它们)的
主语、宾语,
特殊:1、朕:
朕:秦以前任何⼈都可⽤。
秦以后为帝王⾃称。
2、尊称
尊称对⽅为“君、⼦、⾜下”。
3、谦称
谦称⾃⼰为“⾂、仆、妾、寡⼈、愚”或⾃称⼰名。
⼆、指⽰代词P236:与现代汉语有很⼤差别!
远指特指泛指旁指⽆定代词(作主语)复指谓词性P240
彼、夫:夫:定语,那其:
其:定
语,表
特定意
义
之、
兹:定
语、宾
语
佗(定
语)、他
他(宾、
定、判断句谓
语):别的、其
他的
或:有
的、有
⼈、某
⼈
莫:没
有什
么,没
有⼈
者:复指
前名词性
成分,起强
调作⽤。
相当于述(介)宾结构
尔(宾、
定)、若
若(定
语):如此
然焉诸
谓语,
像这
样
补语,
于此、
⽐这个
宾
语,
之于
莫:汉以后成为
否定副词。
注意:
1、“其”作定语所修饰的中⼼语,有时是谓词性成分,即“其+谓词性成分”组成的定中结构。
例如:“散其党,收其余(与),闭其门,夺其辅,国乃⽆虎。
”
“其余(与)”:它的参与者。
“其辅”:它的辅助者。
“余(与)和辅”这两个动词已经指称化,即由陈述动作⾏为,转⽽指称施事者。
2、“者”位于名词性成分后时,才是复指代词。
例:“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
⽽位于谓词性成分(动、形、数)后时,是助词(P282、309)。
例:“饥者者易为⾷。
”
类型指⼈指事物指处所
⽤词谁孰:哪⼀个
孰与:表⽐较,“与…
⽐,哪⼀个(更)”何:什么、为
什么、怎么、
那⾥
胡、曷、
悉:1、状语,为
什么
2、胡为、曷为
胡为、曷为:
问原因。
悉以
悉以:
问⽅法
安、恶、焉:
状语,在哪
⾥。
⽤途⼀般问选择问
第三节形容词 P245
⼀、性质形容词:
⼀般是单⾳节的。
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带对象、处所、原因补语。
常活⽤作其他词类:
常活⽤作其他词类:1、活⽤作名词:
、活⽤作名词:转指表⽰具有该性质的具体事物。
例如:披坚执锐
2、活⽤作动词:
1)活⽤作⼀般动词:
)活⽤作⼀般动词:词义改变⼤。
例:使上官⼤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2)活⽤作使动:
)活⽤作使动:表⽰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
例:
会盟⽽谋弱秦强本⽽节⽤,则天下不能贫。
3)活⽤作意动:
)活⽤作意动:表⽰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
例:
齐军弱吾军,归弗来矣。
孔⼦登东⼭⽽⼩鲁。
(使民)⽢其⾷,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 3、判断性质形容词活⽤作动词的标准:
1)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
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构成⼀个组合,活⽤作动词。
例:
(1)彼长⽽我长之(使动)(2)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意动)
2)形容词出现在助词
形容词出现在助词“所”后,⼀般活⽤为意动动词。
例:
(1)世之所⾼,莫若黄帝。
(2)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3)形容词出现在助动词
形容词出现在助动词“能、可、⾜”后,活⽤作动词。
例:
天不能贫(使动)江河可竭皆不⾜贵也(使动)
⼆、状态形容词:
⼆、状态形容词:作静态的描写,表⽰“……的样⼦”。
都是多⾳节的。
1、连绵字形容词:
、连绵字形容词:须臾、磊落、流离、仿佛……(参见第六章第六节P87)
2、重⾔形容词:“茕茕孑⽴”、“⽆边落⽊萧萧下,不仅长江滚滚来。
”
3、带词尾的形容词:
、带词尾的形容词:⽽容崖然、沃若、密如、率尔、芒芒然
第四节 数词 P249
现代汉语的数词属于体词范围,语法性质接近名词。
古代汉语的数词数词经常作谓语,因⽽属于谓词性词类谓词性词类。
⼀、数词的形式:
1、基数词:
、基数词:春秋以前,整数和零数之间要加零。
例如:三⼗有六国2、分数:
、分数:⼗分吴楚之⼀、三国之⼀、得三之⼆、卒之坠指者⼗⼆三3、序数词:、序数词:基本上与基数词同形。
⼆、数词的语法功能:
数词的语法功能接近形容词,常作谓语(表⽰动作⾏为的次数、或⽤于副词后的句末)、定语(名词前或后)、状语(动词前),也可以作主语(句⾸)、宾语(动词后)。
序数词只作定语、宾语,不做主语。
第五节 动词 P251
⼀、动词的种类:
1、及物动词(多):
、及物动词(多):带宾语。
有时宾语隐含在句法结构中。
除⼀般的及物动词外,还包括使动动词、意动动词、为动动词等特殊⼩类。
2、不及物动词(少):
、不及物动词(少):例:胜、败、死、活、起、来、去3、助动词
、助动词:位于充任谓语核⼼的动词或动词性成分前。
1)表⽰意愿:)表⽰意愿:愿、欲、肯、敢 2)表⽰可以、能够:)表⽰可以、能够:可、能、⾜、得 3)表⽰应当:)表⽰应当:宜、当、须
⼆、使动动词:
1、当及物动词带使动宾语时,就是使动动词。
有时及物动词带使动宾语后会改变读⾳。
有时及物动词带使动宾语后会改变读⾳。
2、不及物动词带使动宾语的频率很⾼。
这时,不及物动词就活⽤为及物动词了。
3、名词(P226)、形容词(P246)也时常活⽤为使动动词。
三、意动动词:三、意动动词:都是由名词(P227)或形容词(P246)活⽤⽽成的动词。
带意动宾语。
* 四、为动动词:
1、语义特征:为宾语发出动作或⾏为。
2、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活⽤作为动动词,带为动宾语。
第六节副词 P254
古代汉语的副词有七类:否定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情态副词、语⽓副词、表敬副词
否定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情态副词、语⽓副词、表敬副词(古有今⽆)。
古代汉语的副词⼀般只能作状语
⼀般只能作状语。
(下表中带*者⼀⾝兼两种副词)
特别注意:
特别注意:带星号的和红⾊标⽰的副词的⽤法。
⼀、否定副词:
⼀般性否定禁⽌性否定对尚未始施⾏为或过去状况的否
定
否定名词性成分
不、弗、⽏(⽆)、勿、未、
⾮、*微
⽏(⽆)、勿:不要未:没有、还没有⾮、微注意:1、“⽏(⽆)、勿、未、⾮、微”都不⽌表⽰⼀种否定。
2、否定副词“未”还可以出现在句末,构成选择问句。
仍作状语,“未”后省略了动词性成分。
例:1)君除吏已尽[未]{尽}? 2)君知其解[未]{知}?
3、“微”否定名词性成分时,相当于“如果没有……”的意思。
⼆、时间副词:
类型
表⽰过去时间现在时间将来时间
始发时
间
间隔时间最终时间向、已、既、业、尝、*曾⽅、正、适
且、将、
⾏
初
遂、*乃、辄、寻、
旋
终、*卒
译从前、过去、刚才、已经、不久、曾
经
正、正好、恰
好
将要刚刚就、于是、不久
终究、终于、最
终
注意:1、“初”在句⾸时是时间名词“当初”,在主语后谓语前是时间副词“刚刚”,均作状语。
“始、曩、昔”都是时间名词。
(P260)
三、范围副词:
三、范围副词:对谓词性成分进⾏范围修饰。
例:治天下之⼤器举
举在此。
类型
表⽰总括,即最⼤范围表⽰特定范围,即较⼩范围皆、尽、等、毕、举、悉、俱(具)、咸、凡、率但(亶)、*特、直、仅、徒、⽌、独
译都、全、总共、⼀律、⼀般只、仅仅、单单
最 ⾼ 程 度较 ⾼ 程 度
较 低 程 度
程 度 加 深
最、绝、⾄、极太、*特、殊、尤、良、甚、⼤略、少、*稍、*微、颇弥、加、益、愈、兹(滋)
五、情态副词:
五、情态副词:修饰动词性成分。
例:类
型表 ⽰ ⽅ 式
表 ⽰ 速 度表⽰频率
俱 共 并间 *微 窃
弟(第)相(互动)相(单⽅)*稍 渐遽 *卒(猝) 暂 ⽴
即 复 数 累 亟 屡 仍
译共同 ⼀同暗地 悄悄地 私下⾥
只管 尽管
互相
(不译)
渐渐地
马上 ⼀下⼦
再 屡次 仍然
六、语⽓副词:修饰名词性谓语名词性谓语和动词性谓语,表达各种语⽓。
确认语⽓
测度、商榷语⽓
惊异语⽓
命令语⽓:
命令语⽓:委婉地命令,带劝诫
*乃、即:乃、即:就是果:
果:果真其 殆 盖:
盖:⼤概、也许、恐怕竟 *曾:
曾:竟然、居然、竟
必、定:
必、定:⼀定、确实其:
其:还是、⼀定诚、信:诚、信:的确、实在固:固:本来
七、表敬副词:敬词请:请允许、愿意。
敬、谨敬、谨:恭敬地、认真地。
幸、惠幸、惠:有幸、受惠。
辱辱:不耻。
垂垂:施恩。
蒙蒙:承蒙。
谦词敢:⽃胆、冒昧。
窃窃:私下⾥。
忝忝:有愧于。
伏伏:伏在地上。
* ⼀字两副词:
微:否定副词(不、不是)、情态副词(暗暗地);曾:时间副词(曾经)、语⽓副词(竟);乃:时间副词(于是)、语⽓副词(就是);卒:时间副词(最终)、语⽓副词(马上);特:范围副词(只、近)、程度副词(很、⾮常);稍:程度副词(稍微)、情态副词(渐渐地)。
第七节 介词 P270
介词多由及物动词虚化⽽成,语法功能是组成介宾结构,把⾃⼰的宾语引介给谓语的核⼼。
介宾结构在谓语核⼼前作状语
⼀、介词的种类:
1、带名词性宾语或谓词性宾语:于(乎)、以、为、因、由、⾃、从、与、及
2、只能带谓词性宾语:纵、虽、如、若、苟、令、倘、即、设、假、使。
构成的介宾结构多作状语。
介词。
本教材认为连词只连接联合结构的复句。
不注意:凡过去认为是连接偏正复句的连词,本教材均视为带谓词性宾语的介词
* 注意:
过除了复句外,连词可以连接平列关系和修饰关系的结构。
(参见1.本章第⼋节P276、2.第⼗四章第四节P336、P343)
⼆、古今差别较⼤的介词:
多作补语。
可以引介与动作⾏为有关的处所(在、从)、时间(在、到)、涉及对象(向、1、于(乎、於):
、于(乎、於):介宾结构多作补语
对、与、给)、主动者(被)、原因(因、因为)、⽐较对象(⽐)。
注意:
1、少数作状语:7.1.1例2)。
2、与事对象指除了施事者和受事者之外的涉及对象。
(P272)7.1.3例1):(周公)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
施事者:周公。
受事者:罪。
与事对象:天、殷民
、以:可以引介动作⾏为的凭借(⽤、按照、凭、凭借)、时间(在)、涉及对象(把)、原因(因、因为)。
2、以:
注意:
1、介词“以”的宾语有时置于“以”之前(例:君⼦义以为质。
),有时隐含,承前省略(例:孝公⽤商鞅之法……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2、“以”引介原因的宾语是⼩句,且位于谓语核⼼后时,“以”仍为介词,介宾结构作补语。
如P273,7.2.4.例3):晋侯、秦伯围郑,以其⽆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作状语。
只能在谓语核⼼前作状语
3、为:
、为:(P274)引介的介宾结构只能
假设条件(如可以引介动作⾏为的涉及对象(为、替)、⽬的(为、为了)、原因(因、因为)、施事者即主动者(被)、假设条件(如果、若)。
果、若)
“为”引介假设条件时,宾语是谓词性的,“为”仍为介词,介宾结构作状语或补语。
分析:“王甚喜⼈之掩⼝也,[为近王],必掩⼝。
”
因为谓词性成分“近王”作为介词“为”的宾语,表⽰⽬的,陈述性减弱,⾃⾝已事物化了。
这属于指称化的⾃指(参见P281),即谓词性成分⾃⾝⼀般地事物化了。
凭借、依据、原因。
只能作状语。
可以引介动作⾏为的凭借、依据
4、因:
、因:介宾结构只能作状语
分析:1)吴⼦欲因楚丧⽽伐之。
2)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3)因时变法者,贤主也。
只能作状语。
“虽”⽤于引介条件,表⽰状语同谓语核⼼之间是:
、虽:引介假设条件的谓词性宾语,介宾结构只能作状语
5、虽:
1)转折关系,“虽然”,引介真实条件;
2)*让步关系,“即使、即便、纵然、就算”,引介假设条件。
分析: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必亡。
只能作状语。
6、苟:
、苟:引介假设条件的谓词性宾语,介宾结构只能作状语
分析:1)苟⼦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2)苟富贵,⽆相忘。
2)与⼈刃我,宁⾃刃。
第⼋节连词 P276
⼀、连词与介词的本质区别:
连词介词位置两个直接成分之间与⼀个直接成分构成介宾结构
语法功能1、表⽰平列关系,
平列关系,两个直接成分共同作谓语或分
句。
2、表⽰修饰关系
修饰关系,作状语和中⼼语。
把宾语引介给谓语核⼼,介宾结构同谓语核⼼之间是修
修
饰关系
饰关系(偏正-状中)或补充关系
补充关系(述补)。
平(并)列关系:
平(并)列关系:即⾮核⼼关系(见第⼗三章P291)
包括等⽴
等⽴(“并且”)、共时
共时(“⼀边……⼀边”)、⼀般性转折
⼀般性转折(“虽然……但是”)、选择
选择(“是……还是”)、承接
承接(连谓结构,⼀般不⽤关联词)、进层
进层(“不但……⽽且”、况且)等。
平列结构的直接成分之间互不陈述、⽀配、修饰、补充,整个结构不存在⼀个结构的核⼼。
⼆、古代汉语主要连词:
⼆、古代汉语主要连词:与、及、以、并、且、⽽、则、况、故、之
三、古今差别较⼤的连词:
三、古今差别较⼤的连词:(分析教材例)
1、与:可以连接各种成分,连接的两项是平列关系。
2、且且:连接谓词性成分,连接的两项是平列关系。
3、⽽(P278):连接谓词性成分,连接的两项是平列关系
平列关系或修饰关系
修饰关系。
4、以(P279):连接谓词性成分,连接的两项是平列关系
平列关系或修饰关系
修饰关系,不连接句⼦。
5、则则:连接谓词性成分,连接的两项不可能是等⽴关系,⼀般是承接关系
承接关系或转折关系
转折关系。
6、之:只能连接定语和中⼼语
只能连接定语和中⼼语,⼤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但“的”是定语的后附性成分,⽽“之”是介接性
介接性的。
第九节助词 P280
例:鸟(名词性成分的指称)飞起来(谓词性成分的陈述)。
飞起来的(谓词性成分转指化)不只是鸟。
我也想飞(谓词性成分⾃指化)。
(⼆) 指称化的两种情况:
1、转指:
、转指:谓词性成分由陈述动作⾏为转⽽指称(提取)动作⾏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
此时谓词性成分已名词化了。
例如:P233
“散其党,收其余(与),闭其门,夺其辅,国乃⽆虎。
”
“其余(与)”:它的参与者。
“其辅”:它的辅助者。
“余(与)”和“辅”这两个动词作为指⽰代词“其”的中⼼语,已经指称化,由陈述动作⾏为,转⽽指称施事者。
、⾃指:谓词性成分⾃⾝⼀般地事物化了。
此时谓词性成分仍是谓词性的。
例如:P274
2、⾃指:
“王甚喜⼈之掩⼝也,为近王,必掩⼝。
”
1)“之”插在主语“⼈”和谓语“掩⼝”之中,构成之字结构⾃指化,作“喜”的宾语。
2)谓词性成分“近王”作为介词“为”的宾语,构成介宾结构作假设条件状语,陈述性减弱,⾃⾝已经事物化了。
(三) 指称化的标记问题:
1、指称化的形式标记:助词。
当谓词性成分出现在助词结构中时,其功能均由陈述转为指称。
如上例“⼈之掩⼝”中的“之”。
2、⽆标记的指称化:谓词性成分不在助词结构中,却出现在体词性成分的位置上时,其功能由陈述转为指称。
如上例“收其余(与)”、“为近王”。
⼀、助词的语法功能: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度抽象化、⾼度语法化的⼀个词类。
古代汉语的助词:是谓词性成分指称化的形式标记。
古代汉语的助词:
与谓词性成分⼀起组成助词结构,表⽰谓词性成分指称化了。
助词的语法功能:与谓词性成分⼀起组成助词结构,表⽰谓词性成分指称化了。
⼆、助词的种类:
三、虚词中的⼀字多词现象辨析
第⼗节 语⽓词 P282
古代汉语语⽓词与现代汉语语⽓词有很⼤差别。
现代汉语语⽓词来源于中古以后产⽣的新的汉语语⽓词。
古代汉语语⽓的表达⼿段:
1、代词(疑问代词);
2、副词(语⽓副词);
3、语调(叙述、感叹、祈使、疑问);
4、语境;
5、语⽓词
学习、运⽤中注意:
1、句末语⽓词都有⾃⼰特定的语⽓表达功能,⽆论出现在何种句型中都不改变。
句⼦异于句末语⽓词语⽓的其他语⽓,通过上述1-4⼿段表达出来。
2、(P288)有时⼏个句末语⽓词连⽤,每个语⽓词仍表达⾃⼰的特定语⽓,有时⼏个句末语⽓词连⽤,每个语⽓词仍表达⾃⼰的特定语⽓,从⽽组合成全句的复杂语⽓。
句⼦语⽓的句⼦语⽓的重⼼往往由最后⼀个语⽓词表达
重⼼往往由最后⼀个语⽓词表达。
⼀、句末语⽓词:
⼀、句末语⽓词:(分析教材例句)词
表 ⽰ 的 语 ⽓出 现 的 句 型最基本的⽤法也
肯定语⽓,静态的判断或确认。
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祈使句、疑问句位于判断句末矣
对动态变化的报道。
类似“了”位于叙述句末焉
提⽰性的陈述语⽓位于叙述句末。
(可释为“于此”时是谓词性代词P240)
乎疑问、征询语⽓,强烈,使⽤频率最⾼
在特指问、选择问中同“呢”,是⾮问、反问中同“吗”,征询问、祈使句、感叹句末同“吧”。
与(欤)疑问、征询语⽓邪(耶)
哉强烈的感叹语⽓
出现在感叹句末的频率最⾼,同“啊”,也常位于疑问句末
⼆、句⾸语⽓词:⼆、句⾸语⽓词:(分析教材例句)1、夫夫:提起话题,引发议论。
有指⽰代词(P237)虚化⽽来,带指⽰性。
2、唯唯“惟、维”:1) 希望语⽓;2)提起话题,引发议论。
三、句中语⽓词:
三、句中语⽓词:(分析教材例句)也:表⽰停顿,起舒缓语⽓引起下⽂的作⽤
※考前辅导
简答题
1.古代汉语的最⼩语法单位是什么?
答:古代汉语的最⼩语法单位是词。
2.为什么确定古代汉语某词词类归属的⽅法同确定现代汉语某词的词类归属有所不同?
答: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确定古代汉语某词词类归属的⽅法同确定现代汉语某词的词类归属有所不同,因为现代汉语是活的语⾔,话语⽣成的机制存在于⼈们的头脑中,哪⼀种组合可以成⽴、哪⼀种组合不能成⽴⼈们都有⼀致的标准,因⽽利⽤语法分布基本上可以解决现代汉语的词类问题。
古代汉语是⼀种已经退出了交际领域的语⾔,古代汉语的话语⽣成机制已经不存在于⼈们的头脑之中,不能主观地替代古⼈去判断哪⼀种组合可以成⽴,哪⼀种组合不能成⽴,不可能⽤⾃⼰⽣成的⽂⾔句⼦来研究古代汉语语法问题,⽽只能从现有的⽂⾔语⾔材料中归纳出古代汉语的词类系统。
3.确定古代汉语词类的最基本的⽅法是什么?
答:某个词在某⼀语法位置上出现的频率在确定其所属词类⽅⾯具有重要意义,统计的⽅法是确定古代汉语词类的最基本的⽅法,所谓活⽤、兼类都要有⼀个量的标准或者说频率的标准。
4.古代汉语名词的语法功能有哪些?有哪两项基本的语法功能是现代汉语名词所不具备的?
答:古汉语名词的语法功能主要是多作句法结构中的主语、宾语、定语和名词性偏正结构的中⼼语。
但名词作判断句的谓语和作状语这两项基本的语法功能是现代汉语名词所不具备的。
5.古代汉语中名词充当状语有那些类型?
答: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有表⽰时间、表⽰处所或⽅位、表⽰⽐喻、表⽰对⼈的态度、表⽰动作⾏为的依据或⼯具等⼏种类型。
6.什么是名词的活⽤?
答:名词的活⽤是指名词在⼀定的语⾔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作为其他类别的词使⽤。
名词的活⽤主要指活⽤为⼀般动词、使动动词、意动动词。
7.什么是名词活⽤为使动动词?如何翻译为现代汉语?
答:所谓使动动词是动词表⽰主语使宾语发出某种动作⾏为,或使宾语成为某类⼈或事物,或使宾语具备某种性质。
名词活⽤为使动动词,表⽰使宾语所代表的⼈或事物转变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或事物,或者使宾语发⽣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作⾏为。
翻译为现代汉语时除了在活⽤词的位置上增加“使”以外,⼀般还要增加能够与名词搭配的动词。
如“⼤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霸勾践”翻译为“使勾践成为霸主”,在“霸主”前增加“成为”。
8.什么是名词活⽤为意动动词?如何翻译为现代汉语?
答:名词活⽤作意动动词是指主语认为宾语属于名词表⽰的某类⼈或事物。
翻译时除了在活⽤词的位置上增加“把”以外,⼀般还要增加能够与名词搭配的动词。
如“外黄富⼈⼥甚美,庸奴其夫”,“庸奴其夫”翻译为“把⾃⼰的丈夫当作奴仆”。
“奴仆”前增加了“当作”。
9.判断名词活⽤作动词的标准有哪些?
答:⼀个名词活⽤作动词,它的语法位置会发⽣改变,根据改变了的语法位置我们可以判断名词活⽤作动词。
主要标准有:
(1)两个名词相连构成⼀个组合,这个组合既不是联合结构也不是偏正结构,那么这两个名词中的⼀个⼀定活⽤为动词了。
如果第⼀个名词活⽤为动词,那么就组成述宾结构。
例如:“魏王使客将军⾟垣衍令赵帝秦”中的 “帝”。
(2)名词出现在代词前⾯,活⽤作动词。
如:“尔欲吴王我乎?”
(3)名词出现在助词“所”后⾯,活⽤作动词。
如:“乃丹书帛,置⼈所罾鱼腹中。
”
(4)名词出现在助动词“能”“可”“敢”“欲”等后⾯,活⽤为动词。
例如:“假⾈楫者,⾮能⽔也。
”
(5)名词出现在叙述句中的副词后⾯,活⽤作动词。
例如:“晋灵公不君。
”
(6)名词后⾯带有⼀个介宾结构,构成⼀个组合,这个名词活⽤为动词。
例如:“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宁⽏毙于虞⼈,以俎⾖于贵家。
”
(7)名词出现在连词“⽽”前⾯或后⾯,活⽤为动词。
例如:“隧⽽相见,其谁⽈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