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B卷)(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单元测试题(B卷)
1、卡塔尔·休于遗址位于今土耳其境内,距今约6000年,是迄今已知最早的一座城市遗址。
这些城市遗址的出现是()
A.农耕生产的结果
B.社会分工的需求
C.私有制发展的产物
D.国家出现的必然
【答案】A
【解析】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民点逐渐发展成为早期城市,故选A项。
而社会的分工、私有制的发展、国家的出现与城市出现无必然联系,故排除B、C、D三项。
2、南德堡大学研究人员在某史诗的注释中写道:“它是目前世界已知最古老的叙事诗,是一部关于苏美尔三大英雄之一吉尔伽美什的赞歌。
”“它”最早由什么文字写成()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字母文字
D.甲骨文
【答案】B
【解析】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故“它”最早由楔形文字写成,B项正确,其他三项错误
3、《汉谟拉比法典》第282条规定:“若奴隶忤逆主人,一经定罪,主人可以割下他的耳朵”这表明法典()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B.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C.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典范
D.是两河流城文明的代表
【答案】A
【解析】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漠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他在位时,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
材料表明法典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A项正确。
材料没有强调法典的地位,排除B、C、D三项。
4、两河地区天然无屏障……许多古代民族在此演出一部战争史。
北部的大雨加上源头山脉的积雪常引起特大洪水,毁坏农田。
苏美尔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两河地区依靠对外移民生存 B.法典指《汉谟拉比法典》
C.洪水导致苏美尔人对外掠夺
D.地理环境影响政治走向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河地区天然无屏障,经常发生战争,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洪水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为了应对因地理环境因素而导致的各种灾害酿成的潜在冲突,苏美尔人编制了完备的法典。
由此可见,D项正
确。
A、C两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汉漠拉比法典》由古巴比伦王国制定。
5、2015年1月,法老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因保管不当而受损的消息震惊了世界。
该面具的主人曾统治的区域是()
【答案】A
【解析】法老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A图中主要是古埃及,A项正确,其他三福图分别体现的是古雅典,阿拉伯半岛,两河流域,排除。
6、古代两河流域和古埃及在统一之后都建立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这两个地区或国家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是()
A.《吉尔伽美什》《汉漠拉比法典》
B.《汉谟拉比法典》金字塔
C.金字塔泥版文书
D.《汉谟拉比法典》泥版文书
【答案】B
【解析】《汉漠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故B项正确。
《吉尔你美什》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是一部关于苏美尔三大英雄之一的吉尔迦美什的赞歌;泥版文书是古代西亚一种刻在泥版上的文字记录最初为苏美尔人所采用,后来扩展到伊朗高原以西的广大地区故排除A、C、D三项。
7、“一个等级的成员一生都不改变……他们不允许和另外等级的姑娘联姻,也不允许和另外等级的人交友”。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
A.农奴制度
B.种姓制度
C.门阀制度
D.奴隶制度
【答案】B
【解析】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印度发展出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
因此材料描述的是种姓制度,B项正确。
其他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8、马克思说:“宗教是被压迫心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
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
”公元前6世纪悉达多“众生平等”主张得以广泛传播的现实背景是()
A.封建等级制
B.世卿世禄
C.种姓制度
D.世家门阀
【答案】C
【解析】释迦年尼主张众生平等,抨击种姓制度高下分明的等级体系,赢得了大批信众,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故C正确。
其他三项与佛教创立时的社会背景不符,排除
9、200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问时说:“今年是中印友好年,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发典和华,即中印文化交,总理所说的“梵典”应包括()
A.《大藏经》
B.《古兰经》
C.《圣经》
D.《汉漠拉比法典》
【答案】A
【解析】梵典泛指佛教之经典。
佛教经典多从梵土(印度)传来我国故称梵典。
又以梵文书写之书箱,亦称梵典。
《大藏经》为佛教经典的总集,属于温总理所说的“梵典”,A项正确,其他三项与佛教经典无关,排除10、海洋文明孕育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大河文明孕育了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
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差异
B.地理环境差异
C.政治传统不同
D.人文思想的不同
【答案】A
【解析】中国是小农经济为主,这为中央集权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而希腊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发达,不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形成,有利于民主制的形成,因此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差异,故A项正确。
经济因素对文明类型具有决定性作用,B、C、D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1、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教,根源皆在希腊。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
A.英国人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
B.英国文化比希腊文化起步要晚,缺乏原创性
C.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
D.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根源皆在希腊”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C项正确。
A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2、“希腊民主政治的原型就是从这些小城邦里萌生,但它并不是代议式的民主,用不着选举国会议员。
所
有的男性公民群聚于某个场所就公共事务进行讨论,法律和政策的制定都通过投票表决。
”这段话说明古希腊民主政治具有()
A.原始性与狭隘性
B.直接性与全面性
C.开放性与随意性
D.独立性与广泛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用不着选举国会议员所有的男性公民”可知其民主方式具有原始性,民主主体具有狭隘性,A项正确。
古希腊民主政治具有狭隘性的特点,而非“全面性”,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随意性的特点,C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广泛性”,D项错误。
13、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与恒河流域都建立古代文明古国,这样的古国都建立过帝国有发达的农耕文明,马克思称这种帝国的社会经济为()
A.东方奴隶社会
B.古典奴隶社会
C.早期封建社会
D.亚细亚生产方式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古国都有发达的农耕文明,都是奴隶社会,故B项正确,C项错误。
A、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4、观察下图,古希腊人的殖民扩张的特点是
①分布广泛②一般都建立在海岸
③殖民城邦一般都沿袭母邦的制度和习惯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①②正确,③虽然说法正确,但图中未体现,排除,故选B项。
15、亚历山大东征时,沿途兴建了许多希腊式的新城,为扩大统治基础,亚历山大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倡导两者通婚。
东征建立帝国后,埃及宗教崇拜和巴比伦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了希腊。
下
列对材料内涵解读最准确的是:亚历山大东征()
A.是一次掠夺性战争
B.是一次正义性战争
C.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D.促进了欧洲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战争性质,没有体现对欧洲经济的影响,排除A、B、D三项;材料表明亚历山大兴建了希腊式的新城,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倡导两者通婚,以及埃及宗教崇拜和巴比伦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了希腊,有利于东西方文化交流,C项正确
16、德国法学家耶林格在他所著的《罗马法精神》一书中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关于罗马的三次征服,不正确的是()
A.对外扩张,征服地中海世界
B.对外扩张,远至莱茵河流域
C.对外扩张使奴隶制迅速瓦解
D.征战客观上传播了罗马文化
【答案】C
【解析】古罗马的对外扩张使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C项错误,符合题意。
A、B两项与史实相符,不符合题意,排除;古罗马的征战客观上传播了基督教、罗马法等罗马文化,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7、下列古代罗马政治制度变迁表格中,“丙时代”对应的是()
A.古典时代公
B.王政时代
C.共和时代
D.帝国时代
【答案】D
【解析】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罗马进入帝国时代,D正确。
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8、共和国时期,罗马人将一些抽象理念人格化,比如和谐女神、胜利女神、健康之神,祭祀这类神祗的宗教节目大多在执政官换届选举之时。
这反映了()
A.君权神授的思想观念盛行
B.公民宗教信仰呈现多元化
C.执政者重视政治理念宣传
D.罗马人尚武色彩非常浓厚
【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思想,排除A项;B项错在“多元化”,排除;将“和谐”“胜利”等包含政治色彩的观念,神秘化、人格化,有利于营造政治氛围,宣传政治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罗马人的尚武色彩,排除D项。
19、在谈到罗马帝国的衰落时,恩格斯说道:“奴隶制已不再有利,因此也就灭亡了,在这里罗马世界就陷入了绝境:奴隶制在经济上已经不可能了,而自由民的劳动却在道德上受鄙视。
前者是已经不能再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后者是还不能成为这种形式。
只有一次彻底的革
命才能摆脱这种绝境。
”这里“彻底革命”的含义是()
A.大规模的奴隶和平民起义
B.新兴封建生产关系的建立
C.外族日耳曼人的入侵打击
D.奴隶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前者”是指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后者”是指材料中所说的“自由民的劳动”,这里“自由民”是相对于奴隶而言的,“自由民的劳动”指的是封建生产关系,“彻底的革命”就是要使“自由民的劳动”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即建立新的封建生产关系,
故B项正确。
材料强调奴隶制生产关系变革的必要性,据此排除A、C、D三项。
20.左图为早期希腊雕刻,右图为古代埃及雕刻。
两者在发式、表情、站立姿势等多方面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表明()
A.希腊雕刻对埃及的借鉴
B.希腊雕刻对埃及的影响
C.早期文明的相似之处
D.埃及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故选A项。
21、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印度历史,涉及“种姓制度”时,有一句台词是不正确的。
它是()
A.“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改”
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不能步入婚礼殿堂
【答案】A
【解析】种姓制度的第一等级是罗门,国王是第二等级,因此“国家唯我独尊”说法错误,故选A项。
22、下表是古代不同地区的文字及发明时间。
恩格斯说,人类“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
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文字能更好地记录人类的文化不
B.文字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活化石
C.古埃及最早进入人类文明时代
D.古代文字都从象形开始并独立发展
【答案】C
【解析】A、B两项是对恩格斯观点的解释,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从表中时间看,文字是类进又文明社会的标志,但楔形文字发明最早,距今约5000多年(3400+2019),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从表中文字图形看,都是象形文字,且无传承和交流借鉴关系,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3、《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打自己父亲的人要被砍断双手”“如果情妇或者妓女所生子对他养父或者养母说:“你(们)不是我的父亲,或者我的母亲’将被割掉舌头”这说明法典()①注重伦理道德的引领②遗留了原始的落后习俗
③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④奉行公平、公正的原则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打自己父亲的人要被砍断双手”“对他养父或者养母说:“你(们)不是我的父亲,或者我的母亲”将被割掉舌头”说明①②正确:③④材料不能体现,故选A项。
24、黑格尔说:“古希腊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
”知道自己是自由的“这部分人”是指()
A.妇女
B.外邦人自
C.奴隶
D.成年男性公民们
【答案】D
【解析】古希腊成年男性有公民权,可参加雅典的民主块策,故选D项
25、史诗《吉尔伽美什》将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描绘成半人半神的英雄。
他骄傲暴戾,引起众神不满,于是众神创造出巨人恩奇都去惩罚他,但两人在决斗中成为好朋友,此后,吉尔伽美什弃恶从善,为民除害,立下许多功绩。
材料反映了()
A.尼罗河流域文学发达
B.两河流域的文明程度
C.希腊文学的王权崇拜
D.印度的佛教教人向善
【答案】B
【解析】《吉尔伽美什》是西亚地区的史诗,从文字到文学需经历很长时间,米人半神”“众神”等又说明当时对神的崇拜,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地域有误,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26题24分,27题26分,共50分)
26、
材料一“希腊国土的块状分布,平原面积的狭小,以及这些天然国土数量之多,事先给各种小块政治单元的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正是四分五裂的地缘分布和差异极大的地形、地貌,使希腊人长期以来习惯于城邦制的小国寡民的政治格局,甚至养成了城邦崇拜情结,以至于当建立大型政治共同体的任务被提到历史的日程上来时,他们根本不可能表现出建立并维系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的愿望和能力”。
——摘编自虞崇胜、杨刻俭《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地缘因素探析》
材料二由于地理条件便于攻伐,加之中国人自古就有追求大一统的强烈意识,各邦国都努力开疆拓土,以求统一天下。
于是,强凌弱、众暴寡的吞邦灭国战争连年不断。
通过兼并战争,合为战国七雄,最后,秦国扫六合定一统,成为一个疆城辽阔的领土大帝国。
在这种诉诸灭国战争以求“天下归一”的历史环境中,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被采用和推广,官僚制度逐步完备,国家权力日益集中于最高统治者手中,君主专制势必成为最终的历史归宿。
——摘编自程汉大《古希腊罗马为何成为宪政发源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希腊城邦政治的特点及形成此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在国家体制上的不同,并说明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
【答案】(1)特点:城邦是小块政治单元;小国寡民。
(6分)
原因:地理环境的影响;城邦崇拜情结;缺乏建立并维系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的愿望和能力。
(6分)(2)不同:古代中国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古代希腊是分散的城邦国家。
(4分)
原因:中国地理条件便于政治统一;中国人自古就有追求大一统的强烈意识;中国在兼并战争中具备了实现统一的能力;郡县制的推广和官僚制度日益完备。
(8分)
【解析】(1)根据材料“希腊国土的块状分布,平原面积的狭小,以及这些天姚国土数量之多,事先给各种小块政治单元的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希腊人长期以来习惯于城邦制的小国寡民的政治格局”总结希腊城邦政治的特点。
根据材料中“养成了城邦崇拜情结……他们根本不可能表现出建立并维系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的愿望和能力”结合城邦的地理环境等方面阐述原因即可。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天下归一的历史环境中,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被采用和推
广”可知,古代中国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希腊为城邦林立状态。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地理条件便于攻伐,加之中国人自古就有追求大一统的强烈意识,各邦国都努力开疆拓土,以求统一天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被采用和推广,官僚制度逐步完备,国家权力日益集中于最高统治者手中”可从地理环境、统一力量及统一意识、制度影响等因素进行分示析归纳即可。
27、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
但是自从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至宋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
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
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
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整个世界;成吉思汗的铁骑一路向西,在带来战争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
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
材料二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下表所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分别概括四位学者的观点,归纳史学界“丝绸之路”研究的动态与趋势。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从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唐宋时达到繁荣;交流内容丰富,功能多样,对东
西方历史发展影响大。
(6分)
影响:丝绸之路促进了古代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丰富了东西方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6分)
(2)观点:学者1:丝绸之路路线多样;学者2:丝绸之路上交流的人员及目的各异;学者3:丝绸之路发展的原因多样;学者4:丝绸之路功能多样。
(8分)
动态与趋势: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是多角度的,开放的;多种观点,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存在多元多样性;研究者之间既有争鸣,也有借鉴,百家争鸣促进了学术进步。
(6分)
解析:(1)从材料一中“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结合所学可知其历史进程;从“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知其发展变化;从“海上丝绸之路是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至宋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知其高潮成果;从“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知其作用影响;从“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知其历史影响和地位。
(2)观点:学者1:据材料“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途经路线”可知丝绸之路路线多出样。
学者2:据材料信息商品流通的参与者以各国各族商人为主,还有僧侣,目标有获利和传教可知丝绸之路上交流互动的人员及目的各异。
学者3:据材料“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于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可知丝绸之路发展的原因多样。
学者4:据材料“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可知丝绸之路功能多样。
动态与趋势:综合材料信息,明确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有多个角度,是开放的,侧重点不同,观点具有多元多样性,他们在关心除了经济职能以外的因素,研究者之间既有争鸣,也有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