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如何渗透教书育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如何渗透教书育人

作者:付倩倩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7年第12期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国中小学教育也在向着素质教育转型。面对一批新生代“00后”,他们处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同时也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就要求青年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完成育人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书育人;以身作则

当今是一个经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教书面对的学生基本上是“00后”,这一代学生面临着来自同伴、学校、社会等各种各样的挑战。我校的办学理念是“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喜悦,让每一位学生拥有幸福未来”。本着这样崇高的理念,每一位老师在帮助学生成才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育人。学生和教师沟通的载体是课堂,教给学生科学知识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成长在一个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并且处在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期,单纯依靠学校的心理老师或者班主任进行育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于每个任课老师具备一定教书育人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事实上,教书和育人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教书的同时必定在育人,只有有意识地育人,才能更好地教书。本人就初中化学课堂如何教书育人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做法。

一、联系实验,创造氛围

初中化学教材的实验,很多来自于生活。比如,蜡烛的燃烧,可以说这个实验生活中随处可见,同学们只是从生活的角度去看待这个实验。老师需要从化学的视角去引导学生认识它、描述它、升华它。蜡烛让人联想起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在不断地燃烧着自己却点亮了孩子们纯净善良的灵魂,让他们的心中充满阳光、爱心。课后,很多孩子和我交流,通过蜡烛的燃烧实验的教学,他们不仅学习到化学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并且爱上我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学会了感恩。

二、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该是这种人。教师是学生最关注的人物,也是他们最爱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从道德品质到每一个生活细节,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一位人格平庸的老师,很难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者,我特别注重教师职业的示范性,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道德品质、学识作风上全面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真正为人师表。所以,在教学和生活中,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着装得体

大方。简单得体的衣着既不会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反而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放松、快乐的课堂学习知识。其次,得体的语言。得体的语言,不仅会得到学生的尊重,而且会形成正确的表达方式。

三、借鉴史料,培养辩证唯物的观点

史料尽量选择当下的,避开具有年代感的历史事件,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比如,屠呦呦带领她的课题组从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抗疟单验方集》,对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最终她成功了。她和她的团队的成功绝非偶然,是她的坚持不懈和无数次失败成就了如今的屠呦呦。因此,我们不要害怕摔倒和失败,它们就好比能量一样,它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

四、激发学习动机,改变成败体验

学习动机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当一位成绩不好的学生在某次小测中由几分提升到二十几分,也许会给我们的整体评价带来不好的影响,但是我们在评价该生时给予鼓励。正是这种成功的体验,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而且让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不是很快地放弃,而是让他知道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近了。总之,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奖惩机制,把学生在学习上的策略转化为学生长远的人生理想,使其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教书育人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教学和育人结合起来,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人格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只有在教育教学中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我们国家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我们中学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心及责任意识,真正实现教育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功能,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28.

[2]高德胜.学校德育的范式转换[J].道德教育研究,2003(4).

编辑李建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