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关系优势理论生活事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弱关系优势理论生活事例
脉脉是马克·格拉诺维特提出的弱关系理论的践行者!
1974年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弱关系理论,他说人与亲朋好友、同事、同学是强关系,而人与无意间接触到的人则是弱关系;此外,马克·格拉诺维特认为,其实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强关系,而常常是弱关系。

“紧密的朋友基本帮不上忙,真正能介绍到工作的往往是陌生人。


事实上,弱关系和强关系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无处不在。

以社交为例,生活中,微信为代表的IM连接着每个人日常联系最多的150强关系人,而微博、YY语音等等则连接着数以千计的弱关系人群,例如你和粉丝;在工作中,带有聊天功能的办公平台串联着你和同事,而求职招聘平台则是弱关系,你不跳槽的时候可能永远不会打开它并且连接到HR或者猎头。

2022的夏季跳槽季也正式开启。

这个招聘季的背后,正是强关系、弱关系展现的一个最好的诠释:生人在求职招聘这个特定的场合正起着比熟人大得多的作用。

2013年10月上线的脉脉将自身定位成基于职场人的弱关系平台,通过一度人脉撬动不熟悉的二度人脉资源,再去为用户连接和职场相关的一切,例如塑造个人职场形象,了解行业动态,学习新的技能、探寻新的合作,找到新的工作,甚至发现创业的契机。

多年的发展时间,脉脉从天使轮融资走向了C轮7500万美元融资,用户数量也从零开始达到了数千万的规模,它赖以生存的恰恰是马克·格拉诺维特提出的弱关系理论,这个理论不仅支撑着脉脉成为新晋独角兽(即估值10亿美金以上)公司,也为中国职场人打开了一扇新的成长大门。

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一个故事,2014年年初正值脉脉寻找B轮融资的时间点,林凡在脉脉上偶然认识了清华校友、IDG资本合伙人牛奎光,经过谈判,IDG资本决定投资脉脉,并与晨兴创投共同合投了脉脉的B轮2000万美元融资。

在诸多商界、科技界行业会议上,林凡曾经多次提及关于职场商务社交、二度人脉价值等等有关弱关系理论的话题。

他认为除了内功,
人还需要充分利用外部力量,而更多的外部力量来自二度人脉这种弱关系关系,拥有它,人生奋斗之路至少节约5到10年。

如此卖力的为弱关系、为职场商务社交布道,除了林凡是脉脉的创始人,也因为林凡自己就是二者的典型受益者。

“在过去,职场商务社交依赖于线下的封闭环境,社会关系是熟人的天下;今天,社会关系已经在向生人连接转变,封闭的环境会错失很多机遇,对任何人都是一种损失。


这些年来,脉脉获得多家媒体和行业机构颁发的创新奖项,业内一致认为,脉脉最重大的创新是打破了职场商务社交的人际关系断层壁垒,将人们从熟人介绍变成了靠算法就能连接目标人群,将共享经济应用到了社交之中。

脉脉公关总监则称“今天,你不再需要发朋友圈找人,上脉脉一搜索,你就可以连接到任何想认识的人。


“可以连接到任何想认识的人”是脉脉挑起中国职场商务社交大旗的目标,也是脉脉对自己的自信。

曾经供职于有弱关系特征的百度贴吧的刘先生认为,相比强关系而言,弱关系有着更多的可能性,它所描绘的社交空间里一个标签、一个维度就意味着几十万甚至百万的人群,这是百度贴吧成为全球第一中文社区的内因,也有机会助推脉脉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职场商务社交平台。

业内人士称,人们在追求更好的生活、更成功的事业时经常受到自我认知、社会圈层的局限,而这种局限所产生的压力正在迫使人们走出固有的认知和工作生活圈,去探索更多的机遇和知识。

作为弱关
系的典型应用,脉脉是职场的舞台和机遇的蓝海;更重要的是,对于职场人而言,只有选择共享人脉,发挥弱关系价值才能在金三银四这样的求职招聘季有更多、更好的收获。

靠“弱关系”成功的马云和黄铮
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强连接”,而常常是“弱连接”。

——马克·格兰诺维特
1973年,格兰诺维特发表了《弱关系的优势》这一篇论文,但就是这篇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学最具影响力的论文之一,却被当年的《美国社会学评论》拒之门外而无人问津,直到多年之后才得到认可。

“事实上,关系紧密的朋友在许多事情上是无法给与很好的帮助的,反倒是关系没那么紧密的一些弱连接关系在我找工作时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格兰诺维特曼后来在自己的著作中如此写道。

放眼当今中国的商业发展史,“弱关系”甚至帮助许多曾经一毛不值的年轻人跻身进中国的商业大佬之列,其中不乏有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拼多多创始人黄铮。

那么这些企业家是如何通过“弱关系”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呢?
2018年7月28日,年轻的80后创业者黄铮,带着创办仅三年的拼多多在美国纳斯达克敲响了上市的钟声。

从杭州一名普通工人的儿子成长到身家超800亿的今日之子,黄铮只用了28个月。

不同于王思聪这种带着富二代光环的创业者,黄铮的一切,完全来自于他的个人努力,而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三个字:弱关系。

时间回到2002年,当时的黄铮还是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有一天一位网友通过MSN添加上黄铮,想向他请教一个技术问题。

黄铮并没有当回事,顺手帮这个网友解决了问题。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黄铮的一个善意之举,却成为他日后走向成功的一个关键点,因为被他帮助的这位陌生网友,就是后来网易的创始人——丁磊。

丁磊之于黄铮,就是典型的弱关系。

通过一个网络上的善举,丁磊将黄铮介绍给了自己的朋友段永平。

而当时的段永平除了是“小霸王学习机”和“步步高”的创始人,还是陈明永、沈炜、金至江的人生导师,这三个学生后来分别成为是OPPO 创始人、Vivo创始人和步步高CEO。

2006年,人生导师段永平斥重金买下了和股神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在众多的弟子中,段永平选择带黄铮一同赴约。

通过这次和巴菲特的交流,年轻的黄铮对创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为后来拼多多的创
立埋下了伏笔。

一段看似不经意间产生的“弱关系”帮助黄铮实现了财富自由,但是还有另外一个人通过运用“弱关系”,直接成为了改变中国商业模式的巨头,这个人就是马云。

1980年,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一支澳大利亚代表团远道而来,探访神秘的中国。

由于还没有完全开放,他们只能前往几个发达城市,其中就包括杭州。

当时的马云痴迷英语,一有机会就找外国人练口语。

经过简单的介绍,马云便和代表团中的莫利一家攀谈起来。

在他们眼里,这个骑着自行车到处找外国人聊天的少年,不仅热情洋溢,还极具上进心。

在莫利一家回国后,双方依然保持着书信联系,在马云上学的那几年一直是莫利一家在背后默默的资助,甚至连马云的婚房都是靠莫利寄来的支票购买的。

而直到现在,马云也时常在感叹是如果没有多年前莫利一家资助的欧洲之行,自己是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功。

看似不经意的一段“弱关系”,却影响了马云的一辈子,如果没有那一套婚房,或许马云在创业初期也无法轻装上阵,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功。

聊到阿里巴巴,必然要提起阿里的一名大功臣——蔡崇信,而马云和
蔡崇信的结识,也堪称是“弱关系”运用的典范。

1999年,蔡崇信回台湾,一位做IT的朋友找他帮忙,说要把公司卖给一个大陆人,请精通财务和法务的蔡帮忙处理。

蔡见了这位长得像外星人的大陆人,两人是第一次见面。

我们无从得知马云对蔡崇信施了什么魔法。

只知道后来,蔡崇信放弃了580万年薪,到马云这里拿500元月薪。

一次看似不经意的相识,为马云的阿里巴巴带来了一员猛将,在团队集体在湖畔花园吃泡面的时候,蔡崇信凭着自己的影响力为马云带来了一笔500万元的投资,正是这笔投资,帮助阿里巴巴渡过了难关,造就了马云今天的辉煌。

没有结识弱关系的渠道,就自己寻找。

没有聚拢弱关系的平台,就自己搭建。

这就是为什么马云能成首富,黄铮能远远抛弃同龄人的原因。

弱关系无处不在,就看你有没有运用的意识。

对于财富和“弱关系”的联系我们很难用一组具体的数据去描述出来,也无法判断“财富”和“弱关系”的先后顺序。

但不难理解的是,如果一个人每天只肯跟自己的亲戚朋友或者同学打交道,那么相对于常年和陌生人打交道,习惯在生人面前表现自己的人,能接触到的各行各业新信息和大众眼中贵人的概率,前者肯定要低的多。

就像马克·格兰诺维特在《社会与经济》一书中写到:弱关系理论的本质,不是人脉,而是信息的传递。

美国研究机构曾公布一组数据,大部分人从出生到死亡,平均只会认识3500个人,而真正算是“强关系”的也不过百十人。

谁能够建立更多的“弱关系”,谁能够更熟练的运用“弱关系理论”,谁就能走出穷人的圈子。

了解了“弱关系”的影响力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应该如何将“弱关系”转化为“强关系”?
任何资源都可以变现,不管是知识还是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那么如何才能将“弱关系”转变成实质意义上的财富呢?值得大家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