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哲的智慧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 一。”
▪ 这是他物我齐同精神境界的写 照。
▪ (3)庄子反对“独断”的认识论与相对主
义
▪ 人的认识对象和能力是相对的, 反映的是相对主义的认识方法 与立场。
▪ 在当时有解放思想的作用。
阅读书目
▪ 1、《庄子·齐物论》等篇 ▪ 2、王明:《论老聃》,见《道家与道
教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 ▪ 3、陈鼓应:《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 见《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版
▪ (2)在行事过程中更注意认识 客观规律,以“百姓心为心”, 公正地为民办事。
▪ (3)保持大海的胸怀和谦卑 品质,像圣人那样,“以其 病病”,不断走向完善境界。
(四)老子“理身理国”的圣人 论
▪ 老子 “自然无为”之道, 目的是引导人们成为“圣 人”。
▪ 老子圣人论的核心思想是塑 造一种理想人格,其中包含 着“理身理国”的基本精神。
必于是。子曰:朝闻道,夕死
可也。
孔子“仁“学的内容:
▪ 1、亲亲观念; ▪ 2、爱人思想; ▪ 3、杀身成仁; ▪ 4、利国为仁; ▪ 5、克己复礼为仁; ▪ 6、以恭、宽、信、敏、惠
为要事。
(三)孔子“德政”思想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德政”思想的表现: 1、行为规正。因为北辰居中就是 “正”。 2、免除内心的恶念头。 3、“正名分”。 4、孝是德政的路径
一、老子其人及主要 哲学思想
(一)老子其人其书
▪ 《史记》:
▪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 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 字聃。”
▪ 晚年目睹周之衰,遂“去 周隐居”。
▪ 到了函谷关的时候,因关 令尹喜之请求而写下五千 言《道德经》。
(二)老子以“道”为核心的本体论
▪ (1)道的本原性与化生性。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 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 使者曰:“千金,重利;卿 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 之犀牛乎?养食之数岁,衣 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 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 污浊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 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焉。”
▪ 今存《庄子》一书凡三十三 篇,大部分是庄周自著,一 部分为其后学整理。
老 二、庄周与《庄子》的哲学思想一、 子其人及主要哲学思想
▪ 庄周是老学的继承者, 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人物之一。
▪ 生卒年不可详考,大 约在公元前355年至 前275年。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附《庄子传》 载:
▪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慧王、 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 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 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 言也。
主要思考题
▪ 1、 从老子《道德经》的言辞可以发现他 的什么思维特点?
▪ 2、 试说明庄子是怎样继承老子的道论及 其修养方法的。
第四章 儒家以仁道为核心的 哲学思想
▪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
▪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 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 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 道为最高。
一、儒家思想渊源
▪ 儒家的前身“盖出于司徒之 官”。
▪ 儒家重视“道统”。其思想体 系的发端与传承脉络就是所谓的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二、孔子生平与哲学思想
《史记·孔子世家》: “天 下君子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 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 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 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可谓至圣矣。”
(一)孔子生平事迹
从《论语》等有关 文献看,孔子善于知人 善恶,且胸怀正义。据 说孔子还特别喜欢音乐 与诗歌。他闻《韶》乐, 三月不知肉味。
(二)孔子“仁道”学说
▪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
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
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
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
▪ 隆礼重法的政治思想 ▪ 天行有常的自然观 ▪ 性恶论 ▪ “虚一而静”的认识论
四、先秦儒家思想 的现代意义
▪ 首先,先秦儒家注重个人修养, 对于当今社会造就理想人格是有借 鉴意义的。
▪ 其次,先秦儒家主张经世致用、 推崇教化,对于国民团结奋进以建 设繁荣富强的国家来说是有裨益的。
▪ 特点是基本以寓言故事暗示 哲理。
▪ (1)庄子对老子“道论”的继承与发展
▪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 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 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 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大宗师》)
▪ “道”无所不在:
▪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 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 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曰:“何 其下耶?”曰:“在荑稗。”曰: “何其愈下耶?”曰:“在瓦 甓。”曰:“何其愈甚耶?”曰: “在尿溺。”(《知北游》)
▪ (2)庄子“万物齐一”与超越自我的神游境 界
▪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道 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 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 之朝三。何谓朝三?曰:狙公赋 芋,曰朝三而幕四。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幕三,众狙皆悦。 名实为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 也。
(五)关于老子哲学的缺点
▪ 陈鼓应教授认为: ▪ (1)“返本复初”思想浓厚,“有碍于事
物的先前推展”; ▪ (2)循环论“会导致一种退缩的态度”;
▪ (3)忽略了“知”和“学”可以引人向 上。
▪ (4)忽略了主观能动性。
▪ (5)理想国是不现实的。
▪ (6)“柔弱处下”的主张将会侵蚀人的 奋发精神。
孔子遇险于“匡”: ▪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
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 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尚“天”: ▪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季氏》)
三、从孟子到荀子:先秦儒学的弘扬
师承,《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称 之“受业子思之门人”。
知天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 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 命也。(《孟子·尽心上》)
(3)孟子的性善论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
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四 端”,它们是人与生俱来的。
通过修养扩展“四端”就可以 保持人的本性善良。
(4)孟子的仁政学说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 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可使制梃,以 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 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 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 与王敌?!故曰仁政无敌。(《梁惠王》)
(四)孔子“祭教”理念
▪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 不为,无勇也。
▪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i)羊。子曰: 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祭如在, 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 的大体内容有:
1、祭祀与宗法制度相联 系。
2、祭祀是通过天神的监 督
来控制人的行为。
3、祭祀要有心仪。
(五)孔子的天道与天命观念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
似万物之宗。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 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 (2)道的实在性与超感官性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 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恍兮, 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 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3)道的运动规律性
“反者道之动”之 “反” :
《史记·孔子世家》谓:“伯鱼生及, 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 《中庸》。”
(一)孟子及其哲学思想
(1)孟子的尽心、养气、知天论。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也。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 事天也。夭寿不 贰,修身以俟之,所以 立命也。 (《孟子·尽心上》)
(2)孟子的尽心、养气、知天论。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
孟子对梁惠王谈了四件事情:
▪ 1、省刑罚,这与法治有关; ▪ 2、薄税敛,这是属于财政问题; ▪ 3、深耕易耨,这是属于经济建设; ▪ 4、文化教育,以孝悌忠信为大要。
(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改造
(1)荀子的生平。
▪ 荀子,名况,又称之孙卿, 赵国人,生卒年不详。
▪ 《荀子》是我们研究他的思 想的主要依据。 (2)荀子思想述要。
▪ 事物向相反的方向发生转化; ▪ 事物的运动总是要回复到本初的状
态。
(三)老子“自然无为”的方法论
▪ “无为”是《道德经》的一个基 本概念。
▪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 是“顺自然”。
▪ “无为” 的方法论意义:
▪ (1)在行动之初形成一种冷 静的态度,“损之又损”,去 掉那些干扰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