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起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起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THESIS OF MASTER DEGREE论文题目: “V 起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英文): The Padagogical Grammar of L2Chinese For “V qilai”作者:王辉
指导教师:高增霞 2008 年 5 月 4 日论文题目:(中文)“V 起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外文) The Padagogical Grammar of L2Chinese for V qilai 所在院、系、所 : 文学院
专专业、名、称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指专导专教专师姓专名、职专称 : 高增霞副教授论文主题词:V起来教学语法语言点的设立及编排
学专习专期专限 : 2006 年 09月至 2008 年 06 月2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或其他
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贡献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地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王辉日期:2008
年 5 月 4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人民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王辉导师签名: 高增霞日期:2008 年 5 月 4 日
3中文摘要
趋向补语是汉语句法特点的突出体现者之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起来”是汉语中使用频率高、分布范围广、虚化程度高的典型复合
趋向补语,其语义和结构比较复杂。

由于跨语言差距较大, “V起来”成为留学
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比较难掌握的语言点。

本文综合考察了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对“V 起来”的研究成果,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大纲、教材对“V起来”的处理,结合留学生“V起来”的偏误分析及
“V起来”习得顺序的研究,对“V起来”的教学语法进行了新的调整,以期对
完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文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论题提出的原因、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从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两个方面对“V 起来”的研究进行

述,为“V 起来”的教学语法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考察了当前大纲、教材对“V起来”的处理,从中发现大纲和教材处理不当之处,是改善和弥补“V起来”
教学的重要参考;第四章通过“V 起来”的偏误分析来考察和把握留学生在习
得过程中使用不恰当或者回避使用的情况,为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提供可靠
的依据;第五章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点设立的原则和依据,在此基础上, 讨论了“V 起来”语法项目中应该选择哪些项目为教学语言点,并对各语言点
进行了描述;第六章讨论“V 起来”教学语言点的编排顺序;第七章结合现代汉语语料库及留学生偏误语料,对“看起来”、“想起来”进行研究并对其作为
语言点进行描述;第八章总结概括文章内容及突出点,并对本文没有深入的问
题进行说明。

关键词:“V起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语言点的设立语言点的编排4Abstract
The directional complement is one of the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yntax,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language
point during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V qilai” is used
frequently with the wide distribution in modern Chinese.The semantics and
the structures of “V qilai” are quite complex. That is why it is quite difficult for
foreign students to learn it wellThis thesis mad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research on “V qilai” both
in theory grammar and pedagogic grammar, as well as the compilation of the
teaching programme and text books of“V qiali”. Based on those work, we
attempted to make some adjustment on the pedagogic grammar of “V qilai”,
according to error analysis and acquisition order, with the hope of improving
the grammar system of “V qilai” in TCFL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on the aim of the thesis, the object of
study, the theory basis and the reaserch method. The second chapter is a
summary on the reaserch of “V qilai” both in theory grammar and
pedagogic
grammar, which provides rationale for the pedagogic grammar of “V qilai”The third chapter inspectes the arrangement of “V qilai” in current teaching
programmes and text books, and finds some imperfect points which can serve 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grammar system of “V qilai”The fourth chapter trys to inspect and grasp the the focal point and the
difficult determi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learning for the foreign
students through error analysis,which provides a reliable basis for the
compil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The fifth chapter proposes the principle and
the basis for setting up language points in TCFL, and discusses which5grammar spot should be choosen, then makes descriptions to various language spots. The six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orders in teaching the
grammar spot “V qilai”.The seventh chapter is a study on “kanqilai” and
“xiangqilai” by inspecting the materials both in modern Chinese and in the
articles of the foreign students, and gives an description of them. The eighth
chapter aummerizes the salient points of the thesis, and makes an explanation for the work that needed further study but undone in the anticle
Key words: “V qilai” pedagogic grammar in TCFLthe establishment of
language spotsthe arrangement of language spots6目录
中文摘要..4
Abstract5
第一章绪论.4
1.1 论题的提出..4
1.2 研究对象6
1.3 理论基础6
1.3.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6
1.3.2 词块教学法..7
1.4 研究方法7
第二章“V 起来”的研究综述9
2.1 理论语法对“起来”的研究综述.9
2.1.1 关于“起来”的性质研究9
2.1.2 关于“起来”的语法意义的研究.10
2.1.3 关于“V 起来”与宾语同现的格式的研究11
2.1.4 关于“V 起来”对动词 V 的语义选择限制11
2.2“起来”教学语法研究现状12
2.2.1 趋向补语的研究.12
2.2.2 教学参考语法书中的处理.13
第三章目前大纲、教材对“起来”的处理..17
3.1 教学大纲对“起来”的处理.17
3.2 《汉语教程》等三种对外汉语系列教材对“V 起来”的处理19
3.2.1《汉语教程》对“V 起来”的处理.20
3.2.2《博雅汉语》对“V 起来”的处理.2013.2.3《发展汉语》对“V 起来”的处理.21
3.2.4 小结..25
第四章“V 起来”的偏误分析26
4.1 留学生“V 起来”的使用状况..26
4.2“V 起来”的偏误类型及偏误分析.27
4.2.1 错序.27
4.2.2 误用.29
4.2.3 遗漏.33
4.2.4 误加.35
4.3 小结..36
第五章“V 起来”教学语言点的设立39
5.1 教学语言点设立的标准和依据39
5.1.1 教学语言点设立的标准和原则39
5.1.2 教学语言点设立的依据42
5.2 “V 起来”教学语言点43
5.2.1“V 起来”的趋向义.43
5.2.2“V 起来”的状态义.45
5.2.3 结果义的教学模式.46
5.2.4 两种构式48
第六章“V 起来”教学语言点的编排顺序..49
6.1 教学语言点编排顺序的原则与依据.49
6.2 关于留学生趋向补语习得顺序的研究成果..49
6.2.1 趋向补语习得顺序研究成果..50
6.2.2 趋向补语习得顺序特点53
6.3 对留学生作文语料的考察结果5326.4 教材对“V 起来”的编排顺序.54 6.5 “V 起来”的教学语言点的编排顺序..55
第七章“看起来”和“想起来”.57
7.1 大纲和教材对“看起来”、“想起来”的处理.57
7.2 “看起来”57
7.2.1“看起来”的偏误分析.57
7.2.2“看起来”教学语言点描述64
7.3 “想起来”65
7.3.1 “想起来”的偏误分析65
7.3.2 “想起来”教学语言点描述..68
第八章结论.70
参考文献.72
后记..78
3“V起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 论题的提出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本质上说,是把汉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而
进行的语法研究,是一种应用型的语法研究。

(李泉 2005)教学语法和理论语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理论语法是语法学者在对语言事实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所

建构起来的语法解释模型以及发现的规则。

一方面,理论语法是对外汉语教学
语法研究的基础,教学语法依赖于理论语法,正如朱德熙(1989)所说, “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依靠汉语研究,否则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是理论语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但是这种应用必须经过相
当程度的转化,也就是说,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不能照搬照抄本体研究的理论成
果,而是吸收和借鉴有益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结论,对此加以修改,以适应教学的需要、以适应第二语言习得者学习的需要。

教学语法应该在不断地吸收理论
语法的研究成果中发展和完善。

教学语法有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赵金铭(2004)认为,一个完整的对
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不仅要包括教学语法项目的基本内容,而且还应当体现
对以下基本问题的处理方式:语法项目的选择,语法项目的等级划分、语法重点和难点的确定,语法项目的编排、描述与解释等等。

其目标就是解决学习者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遇到的语法问题,不断地向目的语靠近,提高学习者的
语言能力和水平。

教学语法还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

崔希亮(2003)认为教学语法具有
简明性与可操作性,遵循实用、适用和管用的原则。

目前,教学语法和理论语法的转换和衔接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
何将理论研究的成果有效地转化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来,还始终在不断地探索和
研究之中。

“V起来”就是其中的一例。


转引自黄锦章、刘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P15
4“V起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
理论语法对于“V起来”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

从语义上看, “起来”既可以表示空间范畴(表趋向),又可以表示时间范畴(表事件的起始、持续、状态、结果),此外,“起来”还是唯一一个可以用作准话题标记的趋向词。

从结构

看, “V起来”带宾语的情况比较复杂: “V起来”和宾语搭配时表现出不同的格
式,即 V 起来 O、V 起 O 来、VO 起来、把 OV 起来,而且“V 起来”格式对动词
V的语义有约束和限制,表现为不是所有的动词都能够进入“V起来”格式,如
不能说“能够起来、属于起来”等,这又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看,目前“V 起来”的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
多数教材没有涉及到“V 起来”带宾语时宾语的位置问题,一般是在教学的初
级阶段把“起来”作为复合趋向补语的一个成员,概括描写复合趋向补语的位
置规律,如《发展汉语》对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解释:1、动词有宾
语时,如果宾语时表示处所的,一定要放在“来”或“去”之前;2、如果宾语是表示事物的可以放在“来”或“去”之后,也可以放在: “来”或“去”之前。

这就容易使留学生造出一些不合汉语语法规则的句子,如“大家唱起来歌、跳
起来舞。

”、“突然刮大风起来、下大雨起来。

”等等。

有的教材对“V 起来”的
语义的描述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如“起来”表示由分散到集中,这样的描述比较虚,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容易给留学生的习得带来一定的困惑
和障碍。

此外,汉语中的复合趋向补语数量较多、语义复杂,容易混淆,而相关的教材及教学语法缺少语义相近、用法相似的趋向补语的对比辨析等内容,
等等。

这些问题都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将理论语法取得的成果有效地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中来,如何完善和改进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和相关教材,以便提高教
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自如地加以
应用。

本文试图从这一目的出发探讨“V 起来”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希望为
完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5“V起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
1.2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包括“V 起来”的偏误分析, “V起来”对外汉语教学分类,
“V起来”对外汉语教学顺序,固定结构“看起来”、“想起来”的教学。

1.3 理论基础
1.3.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实践中,不仅仅要掌握汉语语法教学的基本内容、汉
语语法事实本身,还要充分了解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的特点和规律。

第二语言
习得理论中的中介语理论、偏误分析、习得顺序假说是本文理论基础。

中介语理论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由于母语规则的迁移和目的语
规则的泛化,会产生一种始终趋近于目的语但又不同于目的语的、介于母语和
目的语之间的过渡状态的语言。

(黄锦章、刘焱 2004)这种语言具有系统性的
特点。

这一理论的提出给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以重要的启发:在研究第二语言
习得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母语的干扰,也不能只重视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研
究,还应研究学习者本身的这种语言系统。

这就为偏误分析理论和习得顺序理
论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偏误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
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

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

(齐
沪扬2005)偏误分析将语言学习者作为研究中心,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
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错误的来源、解释学习者的语言系
统,
从而揭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研究中, “习得顺序”的研究不容忽视。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不同规则的先
后顺序(the order of acquisition);二是学习者习得某一特定规则先后经历
的不同阶段(the sequence of acquisition)。

(赵金铭 2003)这些理论对于6“V起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
深化对教学语法的研究和教学规律的认识、扩大教学语法的研究领域、丰富教
学语法的理论系统、提高教学语法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1.3.2 词块教学法
词块就是词与词的组合, 是一个多词的单位。

其结构较固定, 可以做公式化的反复操练, 一般指同现频率较高, 形式和意义较固定的大于单词的结构。

这种话语片断以一个固定的单位存储在记忆中, 说话、阅读, 写作需要时随时

可调用。

传统的词汇教学注重单词的意义, 包括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而词块
提供了语篇层面上的信息,是词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分析, 词块教学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

20 世纪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 克拉申(//.shen)提出了“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 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 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

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

词块教学
法正是以这个必要条件为切入点, 将词汇搭配及词汇类联接输入给学习者, 这
样, 学习者在记忆词汇的同时, 也掌握了词汇的用法, 较为有效地防止了母语
负迁移及学习者创造性思维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文以词块教学法为理论基础,是将“V 起来”结果义的教学融入到词汇
教学过程中。

“V起来”结果义是目前趋向补语“起来”的教学难点,主要原因
在于语义虚化程度高,不容易解释和理解,而能够跟“起来”搭配表示结果义的动词数量比较有限,为词块教学法的运用提供了可能。

词块教学法可以使“起
来”结果义的输入简单化、构式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1.4 研究方法
本文以理论语法为基础,充分了解前人对“V 起来”的研究成果,包括对

转引自柴宏琳《词块与词汇教学》,《甘肃科技纵横》2006年第 6期

转引自方新注《克拉申“输入假说”及其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2003年7“V起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
“起来”的性质、语义、结构以及“V 起来”对动词的语义选择限制条件,根
据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考察目前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及教材对“V 起来”
的处理、总结前人对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研究成果以及对留学生作文语料进行
偏误分析,通过对留学生对“V起来”的偏误的分析来对教学进行有益的补充,
昀终形成一个符合教学规律和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V起来”的教学语法体系。

8“V起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
第二章“V 起来”的研究综述
本章主要包括两部分:理论语法对“起来”研究综述和“起来”教学语法
研究现状,其中教学语法的研究分为教学语法对趋向补语整体的研究和对“起
来”的研究两部分。

2.1 理论语法对“起来”的研究综述
2.1.1关于“起来”的性质研究
历代语言学者对“起来”的性质所持有的观点不尽相同,总的看来, “V起
来”中“起来”的性质主要有三种归类 :助动词、动词、动词和助词。

黎锦熙(1992)认为趋向补语“起来”是后附的助动词,附在所助动词之
后面表示持续义。

赵元任(1979)、吕叔湘(1979)认为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趋向的“起来”是动词。

吴洁敏(1984)认为用在动词后表动作由下向上运动的“起来”是表趋向的动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动作、性状发展变化的“起来”
是表情态的动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起连接或加强语气作用的“起来”是助
词。

房玉清(1992)认为现代汉语里“起来”已分化为两类,一类还保留着动
词的特点,可以做谓语或补语,另一类已经虚化,变成跟“了”“着”等类似的
助词,它们黏附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的进程、状态以及动作造成的结果,
房玉清把后一类“起来”统称为动态助词,即表进程、状态和结果。

他们二者
的区别在于:前者加入了语义的因素,但是从根本上没有摆脱前人的束缚;后者主要是结合“起来”的分布和语义特征对“起来”的性质分析,还考虑到动
词“起来”意义虚化的历史过程,是比较合理的分类。

9“V起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
对“起来”性质的研究是“V 起来”研究的基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词
类划分的依据。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对于词的性质的把握有助于对该词
理解和应用。

2.1.2 关于“起来”的语法意义的研究
对“起来”的语法意义的研究大致有两种分类:
一种是“起来”的语法意义分为趋向及其引申义两类(李琳 2005):趋向
义,即“V 起来”表示一种具有方向性的位置移动,表现为由下而上、由低到高的趋向;引申义,是“起来”的意义虚化后表现出来的意义,包括状态义、结果义和准话题标记(表示评价义)。

这种分类主要着眼于“起来”意义的虚化,
“起来”由表示某动作实现由下而上的运动变化,是一种动态的意义,逐渐虚化引申出其他的意义,表示某动作达到一种结果或状态,是一种静态的意义。

作为准话题标记的“起来”则完全虚化成一种形式标记。

另一种是将“起来”的语法意义分为基本意义和特殊意义两大类,如刘月
华(1983)认为“起来”的基本意义包括趋向意义、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贺阳 2004 称为位移义、结果义、体貌义);“起来”的特殊用法(王小玲 2000 称
为“特殊意义”)即充当准话题标记的用法。

这种分类主要着眼于在句中充当成
分的不同,表示基本意义的“起来”在句中充当补语,而特殊意义的“起来”
只是一种形式标记。

这两种分类尽管着眼点不同,但是语法意义的分类无外乎四种:位移义、
结果义、体貌义和评价义(作为准话题标记的用法)。

这些研究为“起来”对
汉语教学分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其中,对准话题标记“起来”的研究还有很多不同的角度:
有的学者从汉语“体”的角度来研究,王小玲(2000)认为“起来”在汉
语体标记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说明它
的重要性;也有学者将“起来”看作尚未完全虚化的体标记,认为它较“着、了、过”的虚化程度浅,还保留一定的词汇意义. “起来”作为体标记的研究
的有戴耀晶(1997)、陈前瑞(2003)、陈秀兰(2003)等。

有的学者将“起来”看作中动结构的后?,主要代表有曹宏(2004) 、何文
10“V起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
忠(2004)等。

这些研究为“起来”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其中,中动结
构的研究为“起来”评价义的构式教学提供了重要依据。

2.1.3 关于“V起来”与宾语同现的格式的研究
张伯江(199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动趋式动词后跟名词的格式作了
一些探讨,主要是对“V 起来”四种格式选择的制约因素作了详细地描述。

“V
起来”带宾语的四种格式是:V 起来 O(拿起来一本书)、V 起 O 来(拿起一本
书来)、VO起来(拿一本书起来) 、把OV起来(把那本书拿起来)。

黎妲(2006)
进一步对这四种格式的使用频率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下表),并对“起来”
与宾语同现的语法、语义、语用和结构的制约条件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描写。

V起来O V起O来 VO起来把OV起来
11% 61% 2% 26%
“V 起来”不同的宾语选择不同的格式,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对留
学生习得而言难度很大,而在教材中对这部分的讲解很不充分,以上研究对于
弥补教学的漏洞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 “V起来”与宾语同现的四种格式使用
频率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教学中有必要根据不同格式的使用频率,对教学语法
点的选择做出相应的取舍,以及对教学次重点的安排做出相应的调整。

2.1.4 关于“V起来”对动词V的语义选择限制
房玉清(1992)认为要说明“起来”的分布和语义特征,必须对动词进行
分类,该文首先将动词分为趋向性动词和非趋向性动词,然后按照常用、出现频率高及用法上的有代表性的标准,对《汉语水平考试大纲》 (1989)中一千个
常用动词逐个进行测试和统计,发现能跟“起来”结合的动词占81%,其中77% 结合后表示动态,只有4%结合后表示趋向,并总结出五类不能和“起来”组合
的动词:表示结束性动作的动词、不具变化的动词、表示动作有了结果的述补
11“V起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
式合成词、本身表示趋向的词、本身表示动作进程和状态的动词。

然后将能够
和“起来”组合的动词按照趋向性动词和非趋向性动词分类研究、统计。

王敏(2003)分别对能够进入“V起来”和“A起来”两种结构的动词V和
形容词 A 的语义进行了分析,她认为有三类动词可以进入“V 起来”结构:动
作行为动词、状态动词、心理动词;不能进入“V 起来”结构的动词有三:关
系动词、终结动词、瞬间动词。

但是文中并没有给各类动词给予具体的界定。

贺阳(2004)也分析了“V起来”的语义类型和动词的类,他认为“V起来”
的语义类型决定于 V 的语义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把动词分为若干次类,各次类
的语义特征分别是:Va[+向上位移,-聚拢/隐存/时凸起,-动态持续];Vb[- 向上位移,+聚拢/隐存/时凸起,-动态持续];Vc[-向上位移,-聚拢/隐存/时凸起,+动态持续];Vac[+向上位移,-聚拢/隐存/时凸起,+动态持续];Vbc[- 向上位移,+聚拢/隐存/时凸起,+动态持续];Vabc[+向上位移,+聚拢/隐存/ 时凸起,+动态持续], 利用这些次类可以使“V起来”得到分化,进而对“V 起
来”语义类型的句法分布进行分析总结。

哪些动词能与“起来”搭配,哪些不能搭配,在什么意义上搭配,在什么
意义上不能搭配,对语言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语言教学来说,规则越具
体、越明确,就越容易教学;而对于一些只能和“起来”搭配(如“刮(风)”), 或者和“起来”搭配时只能表达某种意义(如“团结”)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构块
教给学生。

因此此类研究对语言教学来说非常有价值,但是此类研究还不够细,
有些存在概念不清的缺陷,比如什么是“不具变化的动词”、哪些是“关系动词”
等等。

再如按照王敏(2003), “觉得、舍得”属于心理动词,应该能够进入“V
起来”结构,但事实并不如此。

2.2“起来”教学语法研究现状
2.2.1趋向补语的研究
除了教学参考语法书中对“起来”语法点进行的阐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真正专门针对“起来”的教学进行研究的文献可以说没有,一般都把“起来”
12“V起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
放到整个趋向补语中进行研究。

针对趋向补语的教学而进行的研究包括这样几
个方面:
1、对趋向补语和其他语言中相对应的表达形式进行对比研究,如朱巨器
(2000)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指出其词语的结构和意义的异同、基本词义和引
申词义的差别,此外还考察了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中趋向动词“来”和“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