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樵的“会通”思想及其体现的创新意识-历史学论文-历史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樵的“会通”思想及其体现的创新意识-历史学论文-历史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郑樵字渔仲,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史学家、目录学家,南宋莆田人,《通志》是郑樵的代表作。
一生坚持不肯应试科举,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在经学、语言学、文献学、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成就斐然。
郑樵一生著述颇丰,但是大部分已经佚亡,现在只存有《通志》、《尔雅注》、《夹漈遗稿》、《诗辨妄》及一些零散文章,《通志》是一部比较宏大的著作,一共200 卷,其内容和思想对后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郑樵会通思想的体现
会通思想贯穿了郑樵一生的学术活动,在其最重要的著作《通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最完整、最集中。
关于会通思想,郑樵在《上宰相书》曾经说过,水不会于海,则为溢水,途不通于变,则为穷途;
有认为天下之理,不可以不会,古今之道,不可以不通。
史家据一代之史,不能通前代之史。
本书而修,不能会天下之书。
他进一步指出,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州物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
郑樵所谓的会指的是对于史料能够综合起来研究,要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的思想方法,所谓的通指的是能够对史书进行整理,并通晓其中的大意,能够通为一家,通古今转变。
1.推崇司马迁的通史,班固的史。
郑樵在《通志》中对司马迁的工作有很高的评价,说司马迁工于制作,所以能够知晓孔子思想的内涵,研究了《诗经》、《左传》、《国语》、《战国策》、《春秋》等史书,所以能够知道上至黄帝、尧、舜下知道秦、汉之间的事情。
并且认为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本,六经之后,只有司马迁的《史记》这本著作,可见郑樵对司马迁的治学思想非常推崇,对司马迁的《史记》也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郑樵认为司马迁能够把复杂的历史和历史人物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对于各种社会变化和自然现象能够囊括在一起,成就非常高,认为司马迁是通史的鼻祖。
所以郑樵非常推崇通史的写作方法,并且把司马迁的思想方法运用到了自己编纂的书中,《通志》就综合了各种不同的书籍而写成,所以成为了不朽的著作,其内容能够前后相连,贯通古今,而且其内容也非常丰富,包含了经学、史学、文学、文字训诂、音韵、天文、
动物、地理、植物等学科,涵盖了文学、史学、自然科学等学科,对于后代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但是郑樵对班固的态度就是另一个反面,认为班固是浮华之士,不学无术之徒,而且专门做剽窃的事情,他的史使周朝和秦朝之间不能相联系,使古今成间隔。
郑樵认为班固不能把史书会通,利用为体,一个帝王有不止一个纪,一个人有不止一个传,而且一个朝代的帝王之间不能按照时间紧密的相连,书中后来的历史和前面的历史不能有效地衔接。
认为班固没有自己独特的治学方法,惟依缘他人以成门户,依靠他人的成就成立自己的门户,学术水平低下,史学修养不够高。
对于史的弊端,在其《通志》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述,并且作出了自己的评价,例如在其一本书中,出现南朝的认为北朝为索虏,北朝认为南朝为岛夷,这种例子还非常多,并且认为伤风败义,莫大乎此。
史的主要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记述人事以及制度方面,存在不少重复的现象;史书内容前后隔绝,不能互相连贯起来;修史的人往往把自己的倾向反映在史书中,例如站在某个统治者的立场说话,没有一定的是非标准,对于和自己立场相反的则称之为盗贼、寇。
2.贯通古今,追本溯源。
例如在其《通志二十略》中,对于
其中的任何一略,郑樵都非常重视其产生的源头,对于记述的历史事实的发展过程,都要尽可能的弄明白其发展的来龙去脉,而且能够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对于他的《艺文略》,郑樵认为以前的目录分类方法比较简单,他根据《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等资料,按照学术发展的线索,进行了重新的编纂和整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同时,郑樵在总结前代史学家经验的基础上,独创了比较严密的分类方法,一共有371 种。
在《氏族略》中,郑樵认真仔细的研究了我国姓氏的起源以及在以后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姓氏学的发展过程。
遵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思想,他写出了《通志二十略》,其目的是为了总结前人的宪章,可以使以后的学者得到学习和借鉴,这种思想在各略中都得到了体现,都非常重视对史料的综合研究,并且加以整理。
3.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治学研究方法。
郑樵自己学问渊博,爱好学习,其治学的范围也比较广泛,而且认识深刻。
他曾经说自己三年为礼乐之学,三年为文字之学,十年为经旨之学等,其学习范围包罗万象,洋洋大观。
郑樵花费了这么大的精力,学习和掌握了这么渊博的知识,就是想把所有的学问集合在一起,反映了会通思想的指导思想。
郑樵不仅提出了这种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治学研究方法,而且把这种方法运用贯彻到了其著作的过程中间。
在他的著作中,无一不是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例如郑樵认为对于周朝以前的本纪,司马迁的《史记》记述的并不够详细具体,然后它根据《左传》、《尚书》、《国语》、《荀子》、《补史记》、《通鉴外记》、《说宛》等文献资料进行了相应的补充。
对于《通志》纪传部分的内容,郑樵把其中的列传、本纪按照年代的先后进行编排,在列传部分也增加了相应的内容,为后代人研究历史,寻找文献资料提供了条件。
此外,郑樵对于文献资料的真实性也非常关注,他经常对文献资料进行相应的考究,以辨别它们的真实性。
例如郑樵认为史书由于传播的年代比较久远,难免会出现失真,存在纰漏的现象,为了保证文献资料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他特别重视金石的作用,特意著作《金石略》以向后代人宣传他的主张。
同时,郑樵还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亲自进行实地考察,辨别文献资料的真伪。
通过实践获得相应的知识,死守书本而空谈名物,这也算郑樵会通思想的体现。
二、郑樵的会通所体现的创新意识
郑樵的会通思想不仅是指导后世修书整理文献资料的方法,
而且也是治史和整理文献资料的原则。
对于研究我国的史学应当尤其注意两点,一个是要重视文献资料的作用,要注意研究史料;另外一个是要重视史学的研究。
史学主要指的是能够在研究史料的过程中达到融会贯通,正确的认识到时代的潮流和发展趋势,能够从中得到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要通古今之变。
从历史发展来说,会通思想最早司马迁时已经提出来了,郑樵继承了司马迁的《史记》和梁武帝的《史通》,并且在他们思想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有自己的创新,而且也有所发展,特别是他在历史上首次提出来把会通思想作为治史的原则,在我国的史学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郑樵编纂《通志》时,就利用了这种思想,并且把这种思想体现在自己的实践中。
他首先研究和学习了各方面的知识,然后写出初步的著作,再把其中的内容进行提炼、综合,使书中的内容能够更加地紧凑、连贯。
例如《艺文略》是由其中的《群书会记》进行整理压缩而形成的,《氏族略》就是引用《氏族志》的一部分而得来的。
在《通志》这本书中,对于历史事实都描述得非常详细;但是对于历史中的事迹和人物的评价,作者自己的看法和议论就比较简单,称得上言简意赅,并且这些内容总是放在书中的总序和各略的序言中,不让作者自己的看法影响读者自己的判断,真实的展现过往的历史,评价留给读者自己来判断。
这是《通志》中特别突出的特点,也是郑樵
在文学编纂方面的一个比较独特的特点,是对会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受郑樵的会通思想的影响,清代敕修的《续通志》和《清朝通志》以及在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的编纂体例都和《通志》有某些相似的特点,可见其思想影响深远,一代一代地从宋代传到了清代,并且仍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对当今的史学发展和研究仍然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当代著名的史学大家顾颉刚的《自述》中对郑樵有非常高的评价,认为自己的学术思想就是从郑樵、姚际恒、崔冬壁中得来的,郑樵的书启发了我在做学问的时候要学会融会贯通,并且引发了其对《诗经》的怀疑。
郑樵的会通思想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的产物,这里既有郑樵本人的主观努力,也有当时客观的社会条件的影响。
郑樵本人具有渊博的学问,重视对文献的研究,能够把史学知识融会贯通,贯通古今,具有不相信古人迷信的批判创新的精神。
既继承了前代史学研究的优点,又进一步地创新并且发扬光大,其会通思想对于我国现代的史学研究和治史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潘淑芳.郑樵文献学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2]姜鹏.宋初文治导向与经筵缘起[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
[3]葛风涛.夹漈草堂上的一座丰碑[J].兰台世界,2009(15).
[4]陈梦家.中国文字学[M].中华书局,2006.
[5]遆亚荣.宋元韵图五种用字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6]瞿林东.会通思想与历史编纂[J].史学月刊,2010(11).
[7]会通与实学视野下的《通志艺文略》[J].五邑大学学报2013(2).
[8]黄妍.论郑樵二略承继《隋书经籍志》的得失[J].兰台世界,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