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秋天的怀念》-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共 11 页
第5课 《秋天的怀念》
一、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完成各题。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化君
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

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

②正是红枣上市的时节。

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击落一地,树下有否拾枣的人?
③先前,红枣成熟的时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

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候打枣的事儿。

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

④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

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

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绕着老枣树转悠。

总算..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总算..
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总算..
有了红意。

⑤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

母亲昂首朝树上望,忽而举起棍子就打。

落地的枣儿宛然一只只欢蹦乱跳的兔子,满地撒欢。

我小跑着来往返回追逐着去捡。

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

母亲说,枣熟透了才好吃。

等树上的枣一致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枣糕吃。

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干吃到的美味。

⑥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⑦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跟母亲要爸爸。

母亲见哄弄不下,骤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越发起劲儿地哭喊起来。

母亲把我搂在怀里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


⑧那天,母亲只一会儿就把树上的枣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

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

⑨十三岁那年,到了红枣收获的时节。

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诉教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

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

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⑩真的,我举起棍子噼里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

但是看着被打得光秃秃的树,我心里又很心痛。

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

”直到第二年秋天,一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

⑪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

这是一个让人失望的消息。

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

不知道什么时候,骤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

起身决定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我弯身去拾,却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

顿时,我的眼泪吧嗒吧嗒掉下来。

⑫一次次,我用打老枣树的主意,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

但我不知道,当我拼命抽打老枣树的时候,母亲的心有多疼。

⑬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

她一辈子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

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割着母亲的心。

⑭后来,母亲离我而去,我也离开了那棵老枣树。

但我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

⑮夜深了。

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

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

1.阅读第⑥—⑪段,模仿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后两次打枣的缘故。

示例:
第一次:无理哭闹后打枣。

第二次:__________时打枣。

第三次:__________后打枣。

2.结合括号中的提醒,揣摩下列词句,体味作者的情感。

①总算..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总算..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总算..有了红意。

(连用三个“总算”有何作用?)
②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

(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3.本文有多条线索,请说出其中两条。

4.下面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的一段文字,与文中第⑨段的画线句子举行比较:同样是写母亲,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
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答案】
1.蒙冤憋屈高考落榜
2.①强调作用,表达“我”巴望吃枣的急切情绪。

②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3.①“我”的成长历程。

②“我”对母亲的想念之情。

③老枣树。

4.内容:相同点都写了“我”在碰到艰难(或挫折)时母亲对“我”的开导(或慰藉)。

不同点是《秋天的怀念》写“我”瘫痪后在失望情况下母亲想主意开导“我”的情景,本文画线句是写“我”蒙冤憋屈时母亲慰藉“我”的情景。

写法:相同点都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

不同点是《秋天的怀念》除了动作和语言描写,还用了神态描写,而本文画线句子没有神态描写。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筛选和概括能力。

文章的⑥~⑪段主要叙写了三次打枣的往事。

其中第9段写的是第二次打枣,缘故是“我”在小学受了学
生的委屈,内心感到憋屈。

第11段写的是第三次打枣,缘故是“我”高考落榜,内心失望。

根据题目要求,打枣的缘故可分离概括为:蒙冤憋屈和高考落榜。

2.①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控制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
第 3 页/共11 页
上下文和详细的语句分析作答。

本题连用三个“总算”来分离写了“我”对“芽”“花”“枣”的企盼,使之成为排比句,强烈地表达了“我”巴望吃枣
的急切情绪。

②体味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详细
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详细确切、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

本题把“母亲”比作“老枣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
坚忍和仁慈,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据此理解作答。

3.本题考查线索在文章中的作用。

线索:文章线索的可以是人物、事物、事件、时光、地点或作者的情感等。

其作用是贯通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清晰。

本文通过“老枣树”将文章的
故事串编在一起,叙写了“我”的成长历程和“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由此
可见,文章有多条线索:事物线——老枣树;情感线——我对母亲的怀念;人
物线——“我”的成长历程。

据此理解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本文第⑨段画线的语句,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写了“我”蒙冤憋屈时母亲慰藉“我”的情景;《秋天的怀念》中写了“我”瘫痪后在失望情况下母亲想主意开导“我”的情景。

从中可以看出相同点:内容上都写了母亲在“我”碰到艰难(或挫折)时想尽主意来慰藉;写法上,都运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

不同点:慰藉的缘故不同,劝导的主意也不相同。

写法上,《秋天的怀念》还运用了神态描写。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海棠树(节选)
史铁生
①倘若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
第 5 页/共 11 页
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

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

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

“饭也在上头吃吗?”她又问。

对,在上头吃。

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A )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
把碗筷接上来。

“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面都是花香呢。

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

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歌唱。

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吗这么累啊?”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

⑤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

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

奶奶恼怒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得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

奶奶洗好菜重新拾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依然落叶纷纷。

天还没亮时,奶奶就起来主动去扫院子,“唰啦——唰啦——”街坊都还在梦中。

那时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

”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

”我说:“可谁能看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

”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

⑦我这才明了,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

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

什么时候她才干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

不过,这张望兴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⑧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

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

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说说,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实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赶紧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

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

“奶奶。

”“奶奶!”“奶奶——”(B )她总算..
抬起头,眼里竟全是羞愧,毫无对我的谴责。

⑨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歇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尾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想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选文有删改) 5.本文词语运用很有特色,请从文中A 、B 两处加点词中任选一个....
加以评析。

(A )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
把碗筷接上来。

(B )她总算..
抬起头,眼里竟全是羞愧,毫无对我的谴责。

6.请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奶奶”所做的事。

7.阅读第⑦⑧两段,说说“奶奶”为什么不让自己闲着,而且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都在灯下学习。

8.文章多处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请模仿示例,再举一处。

示例:前文: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吗这么累啊?
后文: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

前文: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后文:
9.“我”的过错铸成了“永生的痛悔”。

倘若还有机会弥补,你觉得“我”会怎样做?(50字左右)
【答案】
5.示例(A)海底捞月:生动地表现了“我”灵巧的动作和调皮淘气的个性。

示例(B)总算:足见奶奶低头不语时光之久,体现了此刻奶奶异常羞愧、沮丧、失落的心理。

6.春:糊纸袋;夏:补花、洗菜;秋:扫院子、扫大街;冬:在灯下学习。

7.(1)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2)她想学点文化,跟上时代,有一份工作。

8.什么时候她才干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

9.示例:“我”会为奶奶倒杯水,然后诚实地向她表示歉意,跟她说“活到老学到老”是一种精神,她的执着追求是赋予“我”的一笔珍贵财富。

【解析】
5.试题分析:体味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结合语境,对句子举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1)题从动作描写的角度赏析。

(2)句从副词的修饰作用角度分析即可。

【点拨】: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

赏析时,要结合详细语境灵便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详细语境举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6.试题分析:考查概括文章的内容。

解题时,一定要围绕详细描写的事件来概括,采用“什么人+什么时光+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方式举行概括,按照题目要求作适当的增减。

本题在梳理内容的基础上按照答题格式和要求分条概括即可。

第7 页/共11 页
【点拨】:记叙内容的概括,先找出记叙内容的六要素,然后按照什么时光+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方式组织语言,最后将与内容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去除就可以得到答案。

7.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控制大意。

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有价值的语言材料,选好答
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

③迅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本题“奶奶”春
天糊纸袋,夏天补花、洗菜,秋天扫院子、扫大街,冬天还要在灯下学习,不
是为了挣钱是为了劳动,是为多学点文化,能有一份工作。

8.试题分析: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了什么是“呼应”。

呼应就是关联的意思。

比如:开始和结尾都写了同一个事物或内容,这就是呼应。

也就是前面埋下伏笔,后面再次做出交代。

依这个特点从文本中筛选相关
的信息作答即可。

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半主观性的试题,因为在回答问题时要注重题目中
“‘我’的过错铸成了‘永生的痛悔’”,所以在写自己的做法一定要表现自
己内心的歉意和抱歉之情。

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那个清晨
印桐
一大早,便被母亲叫起。

我有些不满,平时我是总要在床上多赖一会儿的。

可当我迷迷糊糊地看到母亲紧绷的脸庞时,我好似一眨眼明了了什么,心隐隐
地颤动起来。

村子里骤然传出几声犬吠,我一激灵,坐直了身体。

母亲平时是极喜欢我的。

但现在,她看着我的眼睛,用一种我从未听过的、郑重得令我胆怯的声音说道:“我问你,你是不是真的不想待在这儿了?”
我动了动嘴唇,低下头没出声。

我觉得我知道母亲来的缘故,无非是来教
训我。

因为就在昨天,母亲眼中一向懂事的女儿,贴心的小棉袄,居然学会了
逃学,而理由仅是因为向往城市的生活,多次被否决后,想以此逼父母就范。

我以为,自己是应该被母亲教训的。

并且我还很感激母亲,因为母亲找到我的时候,并没有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动手打我,而是一把把我拉回了家。

母亲是动了怒的,从我被攥红的手腕和她红肿的眼晴就可以看出。

可母亲什么也没说,转身进了屋子一整天都没出来。

我一直不敢与母亲对视。

我怕看到母亲的目光中有对我深深的失望。

村子里的狗总算不再叫了,却显得四面越发沉寂,我甚至听到了悠远的蝉鸣声。

我总算忍不住抬起了头,母亲的沉默让我无措,我决定先求得母亲的原谅。

可母亲打断了我即将出口的话,她只是又一遍地问着我,是不是发自内心的想去城市里生活。

我愣了一下,然后深吸了一口气,坚定地对母亲说道:“是!我向来希翼可以去城市里读书。

”过了许久,母亲徐徐点了点头,我闻声她带着很大的决心说了一个字:好。

我惊讶地对上了母亲的眼睛,发现母亲深邃的眼睛里翻涌着不知名的情绪。

她不再看我,转身离开了屋子。

望着母亲因承担生活的重担而日渐弯曲的腰背,我的内心一阵酸涩。

我懂了母亲话中的意思,却怎么也欢喜不起来。

我站起身,内心挣扎地跟了上去,房子里却早已不见了母亲的身影。

我有些着急地冲了出去,呆呆地看着坐在台阶上沐浴着阳光,互相依赖着的父母。

母亲望着家门前这一片小小的菜园,许久无语,惟独紧紧锁住的眉头显示了主人的疼痛。

父亲在旁边轻声慰藉着:“我知道你舍不得,住了几十年的地方,早就有了感情,要不咱不走了,大概她只是一时感兴趣呢?更何况,去了那儿倘若找不到工作,怎么活呢?”母亲摇了摇头,“我们俩谁不了解她那倔脾气?我怎么会为了自己耽误了她。

无论怎么辛劳,对她好的,我都会为她争取到的。

只是……只是我真的放不下这儿,真的……”
在晨曦中,母亲眼里含着的泪水默默滑下,轻抚过她清瘦的脸颊落在了用水泥铺成的台阶上。

看着母亲颤动的双肩,我终是忍不住背过身去,随意泪水夺眶而出……
第9 页/共11 页
我一辈子都不会忘怀,那个清晨,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在她的孩子面前咽
下了所有疼痛和无奈,却坐在台阶上偷偷哭泣的形状……
10.文章运用了哪种讲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11.请结合文章,试赏析下列语句。

村子里的狗总算不再叫了,却显得四面越发沉寂,我甚至听到了悠远的蝉
鸣声。

12.文中画线句“我懂了母亲话中的意思”,你认为母亲话中有什么含义?
13.将“我站起身,内心挣扎地跟了上去,房子里却早已不见了母亲的身影”
中的“挣扎”换成“忐忑”好吗?为什么?
【答案】
10.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避免了文章平铺直叙增强了生动性。

11.这句话运用了环境描写,通过对狗吠、蝉鸣的描写表现了当初环境的安宁,也写出了母亲的沉默。

12.为了你的学习为了不耽误你的前程,我们可以去城市里生活。

13.不好,“挣扎”体现出“我”内心的矛盾,因为母亲总算答应“我”去城
市里生活,但母亲心里却是心痛的,不舍的,“忐忑”只能表现不安之感。

【解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0.要求学生控制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及作用。

然后结合文本分析。

结合“一大早,便被母亲叫起。

”和“因为就在昨天,母亲眼中一向懂事的女儿,贴心的小棉袄,居然学会了逃学,而理由仅是因为向往城市的生活,多次被否决后,想以此逼父母就范。

”分析,是倒叙手法。

其作用使文章产生悬念,为什么一大早就被喊起?更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同时也可以避免讲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11.要求学生控制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普通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强事情的真切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绪;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进情节的发展;深入作品主题。

结合“村子里的狗总算不再叫了,却显得四面越发沉寂,我甚至听到了悠远的蝉鸣声。

”分析,这是以动衬静,通过对狗吠、蝉鸣的描写渲染了安宁的气氛,烘托出母亲沉默的情绪,推进了情节的发展。

12.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找到题干在文本中所处的位置,结合上下文分析即可。

结合“‘是!我向来希翼可以去城市里读书。

’过了许久,母亲徐徐点了点头,我闻声她带着很大的决心说了一个字:好。

”“我们俩谁不了解她那倔脾气?我怎么会为了自己耽误了她。

无论怎么辛劳,对她好的,我都会为她争取到的。

只是……只是我真的放不下这儿,真的……”得出:母亲为了我去城市里读书,决定离开农村。

13.要求学生首先态度,不好。

结合“我们俩谁不了解她那倔脾气?我怎么会为了自己耽误了她。

无论怎么辛劳,对她好的,我都会为她争取到的。

只是……只是我真的放不下这儿,真的……”分析得出,母亲总算答应“我”去城市里生活,但母亲心里却是心痛的,不舍的。

然后结合词语的含义分析。

“挣扎”是尽力支撑或挣脱的意思。

生动的体现出“我”内心的矛盾。

“忐忑”,心神不定的意思,不能写出“我”矛盾的心理状态。

故不能换。

第11 页/共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