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最弱小的》评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不是最弱小的》评课稿(篇1)今天,任静老师执教了《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
课文讲了萨沙与家人出外度假,突然遭遇暴风雨,父母亲很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
在他们的影响下,萨沙也不甘于做弱小者,并学会了保护弱小者。
作为一名新教师能上这样的一堂课,是值得认可的。
她的课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读中悟情悟境。
读是语文课堂的本真,语文课堂上就是要有朗朗的读书声。
这一课,任老师抓住关键,通过品词品句,帮助学生能够读懂课文,读出了层次读出了理解。
如:读“滂沱大雨,”“大雨如注”,让学生读出雨之大。
同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进行品读,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朗读,走进了人物的内心。
二、联系生活实际。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结尾处,任老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遇到比你弱小的人,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踊跃发言,在描叙自己的故事当中悄悄种下了爱的种子,生成了一种爱的积极情感,挖掘出了文本关于生命意义的高度:不甘做弱小、要爱护弱小。
三、小小建议:
1.教学时间、内容可进行适当的调整。
任老师最后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比较多,让学生通读全文,读了二遍,在这里不妨可以适当调整,让学生分色朗读,进一步感受萨沙的内心活动,还可以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
另外,在结束课时,任老师对生字进行了指导,对于这一环节,个人认为不应出现在第二课时,因为,这是第一课时的任务,如果时间多,可以在复习导入环节,变换多种形式,增加默写生字新词的环节。
2.任老师挖掘文本关于生命意义“不甘做弱小、要爱护弱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40年以后,还在这森林里,又会出现怎样的景象?让学生来说,但不太顺利。
老师在这里是否可以创设情境:40年以后,还在这森林里,萨沙长成了一个小伙子,爸爸妈妈年事已高……
我不是最弱小的评课稿(篇2)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根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改写的,课文讲了萨沙与家人出外度假,突然遭遇暴风雨,父母亲很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
在他们的影响下,萨沙也不甘于做弱小者,并学会了保护弱小者。
尽管文章说的是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却阐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渗透了培养自信自强人格的思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萨和妈妈之间的对话。
任静作为一名刚毕业的老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处理教材,有几点做得较好。
一、条理清晰
任老师的这堂课,先从野蔷薇花入手,让学生体会它的“纤弱,毫无抵抗能力”,同时理解相关的词语如“粉红粉红”、“滂沱大雨”由此再拓展到让学生说说哪些词也是写雨大的,让学生增加积累。
接着和学生一起分析萨沙为什么想到去保护蔷薇花的,理解父母对弱小的萨沙的保护,这是文章的重点,最后说说萨沙是怎么做的,同时出示文章的中心句: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二、读中想象
在学完全文后,任老师让学生想象,四十年以后,在森林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说话练习这一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一点建议: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作为刚步入教坛的“新兵”,还需要时间和经历的磨练,也许是备课的时间不够充分,也许是借班上课,所以对教材的处理有些环节还欠妥当,不甘为弱者、勇于保护弱小者的意识没有在全班学生的心中得到较好的树立。
如果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再充分些,课堂会更活跃。
词语理解要“活”。
比如,对于“芬芳扑鼻”这样的词语,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辅以手势动作来解释,同时还可向学生提问:你有这样的经历吗?通过这样的设问让我们的教学更好的链接生活,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理解词语教学的目的。
情感体验要“真”。
对于这篇课文的品读应该紧紧抓住“我”对蔷薇花的情感变化去引导学生感受领悟。
比如,在学生品读大雨打掉了蔷薇花的花瓣显得更加娇嫩这一语段时,可以设问:“当你面对这一情景时,假如是你,你会怎样做?”
如果老师在进行课堂预设时,能更充分一点,那么对课堂上时间的把握会更准一点。
我不是最弱小的评课稿(篇3)
在这温暖花开的季节里,迎来了我校的第四届教学节,在这期间,我有幸聆听了我校优秀教师和上海专家的八节语文课,受益匪浅。
其中李丹老师执教的《我不是最弱小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人教版第四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根据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作品改写。
课文讲了萨沙与家人出外度假,突然遭遇暴风雨,父母亲很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
在他们的影响下,萨沙也不甘于做弱小者,并学会了保护弱小者。
尽管文章说的是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却阐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渗透了培养自信自强人格的思想。
李老师的这一节课看似简简单单却上得扎扎实实;看似寻寻常常却蕴含着生命、爱的哲理。
值得我借鉴的有以下几点:
一、注重识字的教学。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常常由于识字量的缺乏,造成学生在阅读时的语言障碍,进而形成理解障碍,最终导致学生阅读兴趣
的下降。
语文学科的学习重在阅读,然而阅读的质和量都与识字量的多少密切联系。
这就使得识字教学成了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
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不忘这一重要任务。
她在引导学生读描写雨前的蔷薇花的句子时,通过“从哪个词知道花美?”这个问题让学生找出了“芬芳扑鼻”一词,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练习用这个词语说话,最后引出了本节课要求学习的两个生字“芬芳”。
李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认识形声字,接着老师范写,学生书空,最后学生练写,互相评价。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芬、芳”这两个生字。
二、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阅读教学,读是关键,是“问”和“悟”的基础,读既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是感悟,又是熏陶;既有理解,又有体验;既有语感的培养,又有情感的陶冶。
好书不读不知其妙,读是学习语言的根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而李老师就恰恰抓住了这一点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如上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描写雨前的蔷薇花的句子时,老师先让学生齐读,再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她读出了花的美吗?从哪个词知道花美?”然后让学生进行交流。
老师再随机进行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蔷薇花的美,体会到萨沙喜爱蔷薇花的感情。
这一做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学情,把读书的权利、选择的权利还给了学生。
同时在学习萨沙是怎么做的句子时,老师让
学生找出描写萨沙动作的词语“掀”“遮”,提问:“你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这个开放性的自学要求涵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一,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经历“感悟——提炼”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学生汇报、交流过程中,教师恰倒好处的引读、指导读,更提升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体会。
整节课首先是初读感知,接着,品读感悟,深入情境,同时又在研读中懂得了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每个人都能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清亮的童声始终响彻课堂,琅琅的读书声成了课堂最美的语言。
三、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
教是为了不教。
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处处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如:通过看图理解“簇拥”的意思。
通过积累词语理解“倾盆大雨”的意思。
通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蔷薇花的美。
通过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人物的动作走进人物的心灵。
四、注重文本与生活实际的相结合。
文本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是文本的延伸。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课快结束时, ,老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怎么帮助弱小的。
学生踊跃发言,在描叙自己的故事当中悄悄种下了爱的种子,生成了一种爱的积极情感,挖掘出了文本关于生命意义的高度:不甘做弱小、要爱护弱小。
全课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但是在识字教学的环节中,我想:在
学生写完“芬”“芳”这两个生字后,老师能够展示学生的书写进行适当的评价,那么识字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