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及讲解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及讲解
■地理上册
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知识结构
分析·概述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开宗明义,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显然,地
理课讲述的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地球作为宇宙中的天体,其运动和变化又不能不受到其他天体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地球上发生的不少自然现象,如果仅从地球本身找它们的因果关系,有时难以得到满意的解答。也就是说要了解地球上一些自然现象的来龙去脉,首先要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因此,教材把“宇宙环境”作为全书的第一单元。
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智能训练与思想教育要求,并考虑课时的限定,本单元在取材时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地球为中心取材。新编高中地理教材改变了以往高中地理教材以地理圈层为研究对象的结构,代之以讲述各个环境。所谓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后面各单元讲述的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是以人为中心的,而本单元讲述的宇宙环境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地球的宇宙环境是极其辽阔的,但其中与地球联系最密切的是地球所在的地月系和太阳系。要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重点应放在了解日、地、月三者的关系上。确定了这个思路之后,本单元突出讲述了日、地、月三者的关系,而纯属于天文基础知识的内容如天球、恒星和星云、行星等知识则大大精简了。
第二,符合高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地球的宇宙环境这部分内容,空间概念的建立是一个难点。例如,关于地球的运动,可以从真运动的角度讲,也可以从视运动的角度讲。地球围绕太阳运行,这是地球真实的运动情况,也是常识。高中学生虽然分析推理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对于空间概念的建立仍感困难。如果从视运动的角度介绍地球的运动,势必要引入天球的概念,增加知识难度,因此,教材以学生已有的地球运动的知识为基础,仍然从真运动的角度进一步介绍地球的运动。此外,对一些比较偏重物理等自然科学的知识进行了简化处理,因为这些内容在有限的地理课时内是不可能讲清楚的。例如,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即便是用最定性的方法讲述,也很难让学生理解。况且地理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对地理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而不是把重点放在讲地转偏向力本身上。
第三,注意反映新知识、新观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和开发方兴未艾,人类对地球与宇宙环境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为了反映这种新的发展和变化,教材增加了宇宙探测和保护宇宙环境的内容。
第四,注意落实智能训练和思想教育要求。根据大纲中提出的读图分析、操作演示、绘图说明、综合分析等智能训练要求,教材中要配合相应的图和练习予以体现。对树立学生科学的宇宙观的思想教育要求,应贯彻本单元教材始终。
本单元分为6课,按照空间尺度由大到小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所谓“大”,是指从总体上介绍地球的
宇宙环境。前3课通过介绍宇宙的物质性和层次性,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本特点;通过介绍日地关系、月地关系,说明地球与其宇宙环境之间的联系;通过介绍宇宙空间探测的发展和宇宙空间的开发,说明人类与宇宙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所谓“小”,是相对而言的,指在宇宙这个大的背景下,把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天体,研究它的运动特征。包括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本单元讲地球的宇宙环境,那么首先要搞清楚宇宙指的是什么。为此,教材在进入主题之前,用一小段序言讲了两个问题:其一,关于宇宙的概念。教材中强调的是科学上的宇宙概念,说明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总和,以及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当然,宇宙还有哲学上的含义,认为宇宙没有起点终点和边界范围,因此也就谈不上形成和演化。其二,了解地球宇宙环境的意义。为什么要在地理课上首先讲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材主要讲了两点:一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地球本身;二是为了开拓新的空间。
第二单元大气环境
知识结构
引言
1.地球的圈层结构(同心圈层)
2.大气圈的重要意义
(1)保护地球上的气温,维持地表面平均气温15℃;如果没有大气,则降为-18℃到-23℃。
(2)使地球上的水循环不止。
(3)冷暖、风雨、阴晴等大气现象,雕塑着地表形态。
(4)提供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的条件。(人们通俗地称:粮、水、气为生命的“三五牌”物质,即人可以五个星期不吃东西,却不能五天不进一点水,更不能五小时甚至五分钟不呼吸一口空气。)
分析·概述
本单元教材紧紧扣住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系这一主线。无论是讲述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运动等基本规律和状况,还是讲述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气候资源、气象灾害,以及大气环境问题及其保护等内容,都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联系起来。既阐明大气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又指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懂得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大气环境,使大气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发展。
本单元教材各课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第一课讲述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是为后几课学习打基础的知识,因为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与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运动以及许多天气、气候气象都有直接的关系。第二课讲述大气的热力状况,主要阐明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的能量转换过程。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不均及其能量转换,既与大气各层成分对辐射波长的选择性吸收有关,又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一切大气过程和大气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是本单元重要的基础知识。第三、四课讲述大气运动的形成和主要形式。大气运动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本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第五、六、七、八课是在前四课讲述的大气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密切联系实际,讲述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气候资源、气象灾害及其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最后第九课是综合前面所学知识,进一步阐明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与大气环境保护,既是本单元的概括和总结,又是联系实际、指导实践的重点内容。
本单元教材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例如,第一课讲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只是点出大气中的CO2、O3、水汽等可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其原因则在第二课的“大气的保温效应”中予以讲述。又如,第一课为了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举例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加,O3含量减少。教材对这些问题点到为止,为后面讲述大气环境问题埋下伏笔。至于这些问题的危害和采取的措施,则留待最后一课讲述。教学中要注意教材安排的这一特点,切不可在学生尚未具备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就把后面知识提前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