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肖复兴老师写作专题讲座文字稿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作家肖复兴老师写作专题讲座文字稿
肖复兴(即萧复兴),当代著名作家,《中国少年作家》编委、曾任《小说选刊》、《人民文学》副主编,他是作品被选入大中小学语文教材最多的当代作家,其中包括《一幅画像》(被选为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文)、《童年的小花狗》(被选为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文);《小溪巴赫》(现为上海市高一第二学期课文)、《我的第一个笔记本》(被选为小学六年级课文)、《荔枝》(被选为人教版义教小语第十一册)《向往奥运》(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拥你入睡》(被选为北京版初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银色的心愿》等。
另有《宽容是一种爱》入选2006年江苏徐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生命的平衡》入选2007年浙江绍兴市中考语文试卷。
受黄保余老师邀请,著名作家肖复兴就语文学习问题与家长进行专题交流,肖老师首先肯定了家长带着孩子来听讲座的课堂形式,认为这样的课堂很好很有必要。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在慢慢长大,在和孩子的接触过程中,实际上对于我们每个家长也都是一个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因为我们面对的孩子,他的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生命。
一、孩子成长的三个大环境。
一般而言,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三个环境:1.小环境2.雅环境3.大环境。
1.小环境。
即家庭环境,它由家长和孩子构成。
孩子出生后,最初的学习和教育都是由家长来引导完成的。
2.雅环境。
即学校环境。
孩子入学后,在学校形成的这样一种环境。
3.大环境。
即社会环境。
孩子的成长不可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环境。
这三种环境是相辅相成的。
作为家长,本职就在于能够调节这三个环境,让孩子适应这三个环境,同时调动孩子在这三个环境当中的积极性。
二、孩子成长的两个关键阶段。
肖老师就个人而言,谈了自己的亲身体会供家长参考,他认为孩子的成长有两个最关键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小学三、四年级;第二个阶段:初一初二。
这两个阶段对家长而言也是最重要、最能发挥家长才能的阶段。
为什么这么说呢?三、四年级,尤其是四年级很关键。
首先,一般在四年级时,数学增加了小数、分数和正负数的概念,孩子的数学成绩距离就是在这之后慢慢拉开的。
一二年级
考90多分很正常,并看不出孩子的真正水平,这时候家长大可不必因为差一分去和孩子较劲。
但是四年级后孩子的分数就会慢慢拉开,一直拉到高考。
因为这时候出现了数的概念,孩子就会出现一种对学习的质的飞跃,他的困难、智商、能力都伴随这个数的扩展产生一种新的分延;其次,在三、四年级时出现了作文课。
一般而言,正式的作文课应该是从四年级开始。
有了作文课,孩子的成绩进一步拉开了。
孩子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不知道如何去写,于是家长们非常发愁,带着孩子去听各种各样的讲座,买各种各样的辅导材料,让孩子去背各种各样的范文,去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
所以在四年级时这样的局面导致孩子悄悄地发生一种分延,而这种分延会影响他以后的学习。
那么在这关键的转折时刻,是考验家长也是发挥家长智慧和才华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抓紧孩子而且非常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度过四年级这个坎儿,孩子就会达到良好的发展,如果这个坎儿没有很好地渡过,家长仅仅认为孩子是因为粗心大意、马虎造成的小错误,下次注意就行了,这样是万万不行的。
其实,这个时候一个语文的作文和一个数学的计算,一个抽象思维和一个形象思维正是锻炼我们的孩子,也是锻炼我们的家长的时候。
所以,四年级是很最关键的。
如果四年级时孩子落下去了,虽然落下去很少,但是如果不抓紧的话,只能到初中扭转。
所以第二个关键阶段是在初一和初二。
如果说三四年级我们因为各种原因忽视了孩子的变化,仅仅认为孩子是因粗心马虎造成成绩下降的这些粗浅认识的话,就耽误了三四年级的关键的第一阶段。
那么到了孩子的初一初二第二关键阶段时,还是可以亡羊补牢的。
但是家长切记,如果初一初二家长也忽视的话,那基本上是回天无力了。
除了极个别的孩子确实有天分,或者是他的才华被压抑,或者是他那会不用功,那么他在高中的时候或初三毕业时可以鲤鱼翻身。
但就一般的绝大多数孩子而言,差距在慢慢拉大,一直到老。
这时你会发现,到高中的时候家长疲于奔命,整天带着孩子找这个老师,找那个学校去补课,而实际起不到很大作用。
那么在关键时候能否亡羊补牢,在于我们在这两个关键阶段能不能抓紧,能不能发挥家长的长处。
这是肖老师的一个重要体会,和家长一起分享,供大家参考。
三、作为语文学习,家长和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为什么要学习语文?
小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呢?首先要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才有学习的动力和明确的方向。
来学而思之前,肖老师在网站上看到一位家长留言,大概意思是说:作家来谈语文学习是谈一种比较理想化的一种学习,和现存的应试教育制度是不相符的,因此可以来听听,但照着去做的话,就不太可行了。
那么,首先我们来看看理想状态下的语文学习和教育制度下
的语文学习是不是对立的呢?如果说绝对是对立的,那么在座的家长来听讲座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肖老师认为理想状态下的语文学习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一种方向,只有在理想状态下的学习下孩子才会感觉到乐趣。
试想,如果孩子学了半天一点乐儿也没有,天天皱着眉头,比如说,今天我妈说带着我来听这个讲座,其实他心里不愿意来,我玩多好啊!可我妈说来听听吧,能开个窍。
我开什么窍啊,要开窍早开窍了,可我妈逼着我必须得来,我只好来了。
这就是孩子的现存的一种学习状态。
我们要想扭转这种学习状况首先得有种理想状态,一种描绘,一种展现,要感性。
否则我们现存的学习状态就会使我们越来越多的孩子厌烦语文学习。
一谈语文学习,他头就疼,一谈作文,他脑袋就大,那他将来怎么能把这课程学好啊?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语文学习到底有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这个必须和孩子沟通交流。
如果孩子说语文学习,不就认俩字嘛,成绩好点能考一好学校。
那么语文学习是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呢?语文学习当中的阅读和写作的愉快和成就感能不能带给孩子?孩子为什么学习读语文课本?读了干什么的?就是为了考试吗?我们可以从语文阅读的课文中获得快乐获得感悟。
写作文也是为了应付考试吗?如果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孩子肯定没兴趣。
实际上你要告诉我们的孩子,我们为什要阅读,我们在阅读当中如何获得乐趣,我们为什么要写作,为什么有作文课?有了作文课后,孩子第一次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愿望,来表达自己对成人世界的种种诉说。
想想看,孩子在家听爸爸妈妈的,在学校听老师的,走到大街上还得听警察叔叔的,他谁的都得听,他永远是属于这个社会最弱势的群体,他没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其实我不乐意我爸妈来管我的方式。
但是他没法表达,他顶多跟他爸妈反抗,但是别人不知道他的想法。
那么这时的作文课就成了他表达自己愿望、情感、诉求的一个平台。
否则我们写作文干嘛?我们写作文就是写花花草草?就是老师让我们写什么我们就写什么?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就是那些命题作文?不是。
它有这样大的作用,而且这样的作用呢,伴随孩子长大,这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是不是语文的学习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我们的孩子有没有意识到,语文学不好,其他的科目肯定也学不好。
我们可以找个反差,我们的哥哥姐姐,语文学得不好的,就没有听他们说化学物理学得很好的,而一般而言,理科学得很好的,语文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但是我们可以找到相同的反例,语文学得不好的人,其他科目学得也不好。
为什么呢?因为,语文你都弄得不明白,审题你都审不清楚,如果连最简单的审题都弄不明白又怎么能把其它学科学好?所以语文的学习和应试的关系,语文学习、阅读写作和我们孩子成长的关系,语文学习和一切学科之间的关系,这三种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
不可以偏过。
这三点虽然都对,但更重要的在于语文它带有人文的精神。
我们国家从隋炀帝开始科举制度之后,过去社会和现代社会虽然法制不一样了,但那时社会科举考试其实就只考一门语文,说明语文的重要性。
语文不仅是伴随孩子应付考试,语文学好了应付考试没问题。
因为所有的考试都是围绕语文这个圈来,热和考试它都跳不出语文这个圈来。
你语文学好了,其他学科就容易学了。
而其他学科学好了后,考试再怎么刁难你,其实就是猫捉老鼠的关系,孩子对付它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
但是更重要的在于,语文学习伴随孩子一生成长最关键的作用是培养孩子的一种情感,使我们的孩子能够够通过语文的学习增加美感,增加善感,增加敏感。
美感,通过语文的学习,你才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是美的。
虽然世界上还存在许多丑恶,但世界上也存在许多美好。
如果世界上仅仅存在着丑恶,没有美好的话,那么我们人类可以不要生存了。
读美文,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存在着美好,增加孩子的美感。
善感,充满一种善良之心。
有了善感,孩子就会去善待我们周围的人,而非一个麻木的人。
语文的学习会增加这种善感,培养孩子一种感情的柔软。
敏感,语文写作的学习会锻炼我们的孩子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一种敏感,心灵的触动,像章鱼一样,能伸展到四周,能触摸到我们大人都触摸不到的世界。
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的孩子一生当中缺少美感,缺少善感,也缺少敏感,那么这个孩子他的一生其实是不完美的。
因为我们的孩子总要长大,我们的孩子总要脱离学校,总要面对社会和新的家庭,那么在这种新的社会和新的的家庭当中,实际上不仅仅存在着考试,也不仅仅存在着数学语文等的学习,而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是我们人跟社会的接触。
那么在这种无限的接触当中,孩子情感的美感、善感、敏感以及对生活追求的灵感应时刻得到升华,否则他的生活是非常枯燥的。
所以,如果我们把语文学习的目的提高到这样一种高度上来,同时和孩子进行交流,让孩子认识到感受到原来语文的学习是这样的丰富,还会有这样大的乐趣,这才是我们每一位家长的责任。
我们家长的责任不仅仅是告诉孩子你学好语文写好作文就是为了考试为了上大学,不是的。
2. 怎么才能学好语文?
(1)学好语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兴趣。
小孩上课没兴趣,要他学什么啊?比如早餐让孩子吃鸡蛋,可他不爱吃这东西,你说这东西好吃,有营养,可是他不爱吃,他吃什么啊?家长急了,你不吃也得吃的,这有营养啊,这孩子被逼得那就吃吧,结果几天后,发现那鸡蛋全搁在那床底下呢。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这说明如果孩子没有兴趣,你硬逼着他学,起不到什么效果,一定要培养孩子的兴趣。
当家长的本事不是说今天老师留一篇作文了,你就拼命让他写;明天留一生字默写了,你就盯着他写,写错了罚十遍,二十遍。
当家长不是干这个的,干这个谁都能干。
家长的作用是在于在孩子最初学习语文的时候让他有兴趣,说白了就是有乐,跟玩一样,让他感受到学习语文挺有意思的,跟看电影一样,跟逛公园一样,能做到这点,那就是当家长最大的成功,如果做不到这点,那就别埋怨孩子。
你都没讲明白,你都不爱学,怎么让我们的孩子学啊?
(2)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首要的、最便捷的方法和途径就是从阅读开始。
语文的四大功能:读、写、听、说。
语文的学习就是培养孩子的这四大能力。
那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读入手。
书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从阅读当中获得乐趣获得方法,是每一位家长要重点培养孩子的。
那么怎么来培养孩子学习语文的乐趣,从哪个角度来培养孩子的乐趣,最佳的方案最便捷的路径就是从阅读开始。
四、如何指导孩子精读美文,从而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那么孩子阅读的乐趣该怎么培养呢?从哪入手来指导孩子的阅读?在指导孩子阅读当中,让孩子有收获的同时能够获得乐趣,让他爱学习。
先来看几个例子。
通过具体的实例来看看应该怎么来指导孩子阅读。
首先来看看俄罗斯一位专门写森林,写了一辈子森林的,并且专门给孩子写作的一个作家普列什文的一篇文章《在老树墩旁边》。
文章篇幅不长,几百字。
肖老师边读美文边和孩子沟通交流,并提醒孩子们要认真听,听得仔细的话就能感觉到乐。
(楷体字为原文,括号内为肖老师的解说。
)
森林里,从来也不空。
如果你觉得空,是自己错了。
(师:这是第一段,森林里全长着树,从来都不会觉得空,如果你觉得空,那是你自己错了。
)
森林里的一些老朽的巨大的树墩。
周围一片安静。
(师:开头解释森林,森林之后就写了老树墩。
老树墩就是树木砍后剩下的树桩,他认为你觉得空了,不是的,没空,来看看他是怎么写没空的。
)热烘烘的阳光穿过树枝落在它们黑暗的身上,周围也温暖了起来。
(师:还是空的,没说别的,周围一片安静,阳光照射下来,周围也温暖起来了,重点来听听第三自然段。
)
仅仅在太阳所照到的一个明亮发热的点上。
(师:开头写了森林,森林里空的又不是空的,然后写了老树墩,老树墩周围一片安静,阳光照射下来,周围一片温暖起来了,接下来写了明亮的发热的点上。
这就像电影里的从远镜头最后到特写,开头写的是森林再到老树墩,
再到明亮发热的点上,再写这个点。
这就是方法,说我妈带我去奥林匹克公园,你怎么写?生:写鸟巢。
师:写鸟巢太大,人家写老树墩,写老树墩还不好写,人家写老树墩一个明亮发光的一个点,越小越好写。
说要你写建国六十周年,你能写吗?小孩才六岁,怎么写六十周年?没法写,写一个点上就好写了,写六岁的那一天的生日还差不多,不用写那么大。
再来看看他的这一点怎么写的。
)在这个明亮发热的点上,停着十只茅斯,两只蜥蜴,六只苍蝇,两只步行虫。
高高的野草像宾客似的云集四周,不知哪掀起的风,温柔地向它吹拂着,于是老树墩客厅里的一棵野草就俯身向另一棵野草……(师:为什么一棵野草俯身向另一棵野草?生:因为有风。
师:对,有风吹着。
于是老树墩客厅里的一棵野草就俯身向另一棵野草。
怎样写的?风一吹啊,老树墩周围高高的野草云集四周嘛,然后风吹来,一颗野草就倒向另一棵野草。
一般的学生会写,这些野草迎风摇曳。
这风一吹,草就动啊,可人家没这么写。
假如要我们来写,要生动点,来发挥想象,你看见了这棵草,风一吹过来了,这草在倒伏的过程中,你能想象会是怎样的?
生:像海浪一样。
师:很好,像浪一样。
还有别的新的想法吗?这就是我们的学习啊,看看人家怎么写的,我又是怎么想的,如果说我不学,就写风一吹过来,野草在摇,或者我用一词,说风吹过来了,野草迎风摇曳,行不行,行啊,但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怎样把它写得更生动,这就是语文的本事。
谁再试试?
生:我觉得就像在海浪里的一棵棵绿色的海草在迎风跳舞。
生:我觉得像一棵草在跟另一棵草鞠躬。
生:像多米乐骨牌。
师:说的很好。
你看多生动啊,小孩的想象比成人要丰富的多,这比那个什么迎风摇曳要生动得多。
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要互相学习。
)
“于是老树墩客厅里的一棵蕨草就俯身向另一棵野草悄悄地说着什么话。
那棵野草又向第三棵说着,以致……”
(师:那我接下来可不可以这么写?第一棵向第二棵说着什么,第二棵向第三棵说着,第三棵向第四棵……以致客厅里的野草都在说着什么悄悄话。
那你想想,整个老树墩周围的客厅就会怎么样啊?生:很热闹。
师:这就是最不好的方法。
为什么呢?肯定是很热闹啊。
它们都在说话呢!你能找着一个比热闹更好的词语吗?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你让热闹变得更形象吗?你能想出更好的方法吗?你看就这么一个简单的事。
一棵野草向另一棵野草说悄悄话,以致客厅的野草都怎么样起来?就用一个简单的词。
这个词没有任何的比喻,没有花哨,
但是非常生动。
谁能用一个更好的词儿?
生:像在开会。
师:这个好,来看作者怎么说的。
‘以致所有客人都交头接耳起来。
’非常形象,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老树墩周围的野草摇摇晃晃的情景。
如果这篇文章这么来写:风吹过来,小草在摇晃,整个的草在迎风摇啊摇,摇得心里直发慌。
这样写就差多了吧!所以我们会发现在认真的阅读当中有得乐,这个乐就是在阅读当中如何去学习别人的观点,人家是怎么观察事物的。
这个事物我们原来有没有见过?肯定都见过。
风吹草动,风吹树摇,谁都见过。
但是为什么人家见过就能写出这么生动的文字,我们见过就忽略了呢?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没有像人家这么仔细认真,写作之前没有像人家观察的那么仔细。
所以说,如果普列什文观察不仔细,在观察当中没有想这个草是怎么动的,他也写不出这么生动。
同样我们如果仔细观察,也能写的这么生动。
我的孩子读三年级时,老师布置一篇片段练习,有关冬天是怎么寒冷的。
孩子一会就写完了,大概是这样写的,用了很多词儿,什么冬天朔风如刀,滴水成冰。
孩子感觉自己写得很不错,我三年级孩子都会用朔风如刀了。
我告诉孩子这个不行,孩子就较劲进来了,这滴水都成冰了,你还要我怎么冷啊!我说,孩子,你这词语用得也不错,但那都是别人用过的,是字典里有的,不是你自己看到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不生动,老师让你写不是让你抄别人的,是要你写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
当时正是三四点下班的时候,我们家附近有个公交汽车站,我要孩子自己去观察。
孩子跑过去看了,一会儿回来汇报,说他首先看到了在那等车的人形形色色,其中有一人在台阶上蹦上蹦下,还跺着脚。
接下来又看到有一个骑自行车的人顶着风往前走,风把他的帽子吹掉了,他赶紧把自行车停下来,回过头来去追那个帽子,好不容易追到帽子,回头一瞧,自行车又让风给吹到了。
我告诉孩子,你看这风,比那“朔风如刀”要好得多了。
孩子还说他看到了公共汽车停站时,车门一打开,人还没下来,“呼”地先冒出一股白气。
你看这多生动具体啊!就写这几句就够了,这比那个“朔风如刀,滴水成冰”的词语要更形象更生动。
这就是我们要在阅读当中指导孩子,让其在生活中体会观察所得到的乐趣,如果说孩子注意了在生活中的观察,同时注意了学习别人写作当中观察得来的结果,那么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孩子语文学习的兴趣就会提高,同时他的语文和写作水平也会提高。
再举个例子。
孩子去家附近的公园玩,我说,公园里那么多树,你能找到五片不同形状的叶子吗?这对孩子来说并不困难,孩子很高兴,很快就找到了,松树、柏树、柳树、杨树、银杏叶子都是不一样的。
出公园时,发现门口有几棵合欢树,开着粉红色的小花。
我跟孩子说合欢树的叶子跟含羞草一样,到了晚上就会闭紧叶子,白天就会打开。
孩子不信,我要他
他晚上自己一个人来观察。
结果他有了极大的发现,孩子异常兴奋,告诉了他的同学们,并且还带着同学晚上来看。
他感受到了观察的乐趣,如果说他在阅读在观察当中一点乐都没有,那学习也确实很头疼。
孩子天天是耳提面命,听家长的,听老师的,没有自己的乐趣,没有乐趣之后就不会有自己的发现。
而一旦有了发现的时候,孩子写作就不会有任何困难。
再举个例子,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猎人日记》中说到,是形容荒原里的石头,“洼地的形状像一只边缘倾斜的巨鸟。
洼地底下矗立着几块很大的石头。
”在黑夜里伸手不见五指写的石头。
我们要告诉孩子的是,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石头,如果你看到这样的石头的话你会如何进行观察。
如果我们告诉孩子,石头就石头,没什么意思,没什么故事没什么情节也没有什么乐趣。
那么在黑夜的洼地当中矗立着这这么几块巨大的石头,干嘛呢?它们在沉寂的荒凉的天空底下干什么呢?那天空高挂在它们上面,这么几块巨大的石头,巨大的天空压迫着它们,洼地衬托着它们。
这几块石头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就会注意到它们的背景是一个黑夜荒原,而且天空高大,如果我们告诉孩子怎么去观察,在观察中怎样去表述自己的所见所感。
如果我们仅仅把它看成是几块大石头,那就没什么意思了。
倘若发现作者写的特色,发现人家怎么写得这么生动,那么下次我在观察石头的时候或者是在观察类似的事物当中,我也要别出心裁地找到这样的词句来表达的更生动些。
这就是我们要在阅读当中所要寻求的乐趣。
接着往下面看作者怎么写的。
“这几块石头仿佛是爬到这个地方来开秘密会议似的。
”写得很生动,把黑夜和石头的关系写得一下子变得微妙起来。
如果大白天看到这几块石头我们不会说开秘密会议,只有在黑夜当中那种神秘的感觉才会认为是爬着来开秘密会议似的。
那么我们在平常观察这种没有生命色彩的物体时,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描述我们看到的一切事物,你会觉得有很大的乐趣,这比平白直板地描述事物要有趣得多。
再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俄罗斯著名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写的在树林里看星星。
“夜里,树梢仿佛消失在空中。
”如果我们这么来说,“夜色很深,树梢已经伸上夜空,渐渐我们看不到树尖了。
” 这样写也不错,很写实的手法。
但看看人家写的“夜色里的树梢仿佛消失在空中”,多好啊!所以在阅读当中要辅导我们的孩子在细微之处来看到好处,而不是满足于你看到了什么,哦,看到了天很黑,树尖也看不着了,这就太大白话了。
这样写也对,但是语文的学习不像数学的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要在看到的细微之处融入自己的情感,融入自己的观察,然后再表达,说的还不能和别人一样,尽量避免雷同。
再来看“夜里的树梢消失在夜色中,如果起了风….”“如果起了风,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这样写可以吗?也行,但总觉得别扭不生动。
看作者怎么写的,他说“夜里,树梢仿佛消失在空中,如果起了风,星星宛如萤火虫在树枝间飞来飞去。
”为什么如果起了风,星星会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