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九年级上册12月月考化学题开卷有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武汉第三寄宿学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
以下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A、给物体加热时,用酒精灯外焰加热,试管内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集中加热前,要上下移动试管,给试管内液体预热,原图操作正确,故符合题意;
B、过滤时,要用玻璃棒进行引流,原图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不能用一盏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容易使酒精洒出,引发火灾,故不符合题意;
D、使用推盘天平称量物体时,应该左盘放砝码,右盘放物体,原图放反,故不符合题意。

选择题
用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正确的是()
A. 氢气球在高空膨胀——分子体积变大
B. 品红在静止的水中会扩散——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 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 干冰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答案】A
【解析】
A、氢气球在高空膨胀,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在高空中变大了,而不是分子变大,错误,符合题意;
B、品红在静止的水中扩散,是因为品红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正确,不符合题意;
C、石墨和金刚石的硬度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正确,不符合题意;
D、干冰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选择题
甲醛的化学式为CH2O,它是种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叫作甲醛水(甲醛和水的混合物),俗称福尔马林,下列说
法正确的有()
A.甲醛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g
B.甲醛分子中含有4个原子
C.甲醛水有刺激性气味,说明甲酸分子在不断运动,水分子没有运动
D.无论甲醛水质量、浓度为多少,其中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都为1:8
【答案】B
【解析】
A、甲醛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2+16=30,故不符合题意;
B、甲醛的化学式为CH2O,一个甲醛分子中有1+2+1=4个原子,故符合题意;
C、根据分子的特征:一切分子都在不断运动可得,甲醛分子在不断运动,水分子也在不断运动,故不符合题意;
D、CH2O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H2O中也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甲醛水质量、浓度不同时,CH2O和H2O的质量不同,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不同,它们的质量比不同,故不符合题意。

选择题
下列有关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及规律的说法正确的个数是()①混合物至少含有两种物质,则混合物至少含有两种元素
②氦原子和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③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
④冰水共存物属于纯净物,水分子不能保持水的物理性质
⑤化学变化前后的分子数目一定发生变化
⑥构成金刚石、石墨和C60等碳单质的原子,其核内质子数都为6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答案】B
【解析】
①混合物至少含有两种物质,但混合物不是至少含有两种元素,例如:氧气和臭氧都只含有氧元素,它们是混合物,原说法错误;
②氦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和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电子层数不同,氦原子有一个电子层,只能填充两个电子,为稳定结构,镁原子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不稳定,原说法错误;
③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原说法正确;
④冰水共存物都是由水组成,属于纯净物,水分子只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水的物理性质,原说法正确;
⑤化学变化前后的分子数目可能发生变化,例如: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反应前有一分子氧气和一原子硫,生成了一分子二氧化硫,分子数目不变,原说法错误;
⑥构成金刚石,石墨和C60等碳单质的原子,其核内质子数都为6,原说法正确,故B选项符合题意。

选择题
下列有关生活中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①用明火检查天然气是否泄漏
②图书馆档案起火时,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③将木材紧密堆积有利于其完成燃烧
④炒菜时油锅着火后应立即用水浇灭
⑤冬天用炭火取暖时及时开窗通风
A.②③④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①④⑤
【答案】C
【解析】
①不能用明火检查天然气是否泄漏,因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具有可燃性,遇明火易爆炸,原说法错误;
②图书馆档案起火时,能用液态二氧化碳,原说法正确;
③将木材紧密堆积不利于其完成燃烧,因为木材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不能完全燃烧,原说法错误;
④炒菜时油锅着火后不应立即用水浇灭,因为油不溶于水,应立即盖上锅盖,隔绝空气,原说法错误;
⑤冬天用炭火取暖时及时开窗通风,以免一氧化碳中毒,原说法正确,故C选项符合题意。

选择题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变化关系的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催化剂只能改变物质的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量,A 错误;红磷燃烧时会放出大量的热导致集气瓶内的压强变大,同时红磷燃烧会消耗集气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压强减小,故集气瓶中压强的变化是先变大后变小,B错误;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由于氧气是气体,故剩余固体的质量会减少,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会变大,当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C正确;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是二氧化碳和水:CH4+2O2 CO2+2H2O,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不能,D错误。

故选C。

选择题
某同学为了研究氮气的性质,需要自己制取一定体积较纯净的氮气,他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用气囊进行气体的收集,实验前K1和K2均处于关闭状态。

操作步骤如下:
(一)用镭射激光笔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
(二)燃烧完全后冷却的室温;
(三)同时打开K1和K2,将注射器内的水缓缓推入到广口瓶内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若燃烧匙内盛放的红磷不足,则收集的氮气中混有氧气
②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囊内的空气要全部排尽
③推注射器内的水是为了消除瓶内P2O5白烟,避免污染
④若要收集80ml制得较纯净的氮气,应当把注射器活塞推至20ml 刻度处
⑤该同学制备氮气的原材料是空气,而红磷的作用是除去氧气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①若燃烧匙内盛放的红磷不足,则收集的氮气中混有氧气;故说法正确;
②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囊内的空气要全部排尽;故说法正确;
③推注射器内的水是为了消除瓶内P2O5白烟,冷却瓶内物质;故说法错误;
④若要收集80ml制得较纯净的氮气,应当在集气瓶中装入100mL 的空气,完成实验,将剩余气体压入气囊中;故说法错误;
⑤该同学制备氮气的原材料是空气,而红磷的作用是除去氧气;故说法正确。

说法正确的是①②⑤;
故选:B。

填空题
下面上图是元素周期表前三周期的一部分,下图周期表铝元素的信息和三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R
X
Y
Z
(1)R、X、Y、Z所代表的四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中,R的化学性质最稳定,R的化学式是____
(2)X、Y、Z三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____(填元素符号))
(3)①号元素能与铝离子形成比较稳定的化合物,微粒①的结构示意
图为:_________
(4)①②③三种微粒所表示的元素和铝元素属于同一周期的是____(填序号)
【答案】He Cl<Si<O ②③
【解析】
有元素周期表可知:R表示氦元素X表示氧元素Y表示硅元素Z表示氯元素
(1)氦、氧、硅、氯所代表的四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中,氦的化学性质最稳定,R的化学式是:He;
(2)X、Y、Z三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Cl <Si<O;
(3)①号元素能与铝离子形成比较稳定的化合物(Al2O3),微粒①
的结构示意图为:
(4)①表示氧元素,在第二周期,②钠元素在第三周期③硫元素在第三周期,三种微粒所表示的元素和铝元素属于同一周期的是:②③。

填空题
工业上使用一种国产低温催化剂生产氢气的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1)该微观反应过程中出现了_____种氧化物。

(2)参加反应的与分子个数之比为_____。

(3)该反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答案】3 1:1 CO+H2O H2+CO2
【解析】
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水和一氧化碳在低温催化剂的作
用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CO+H2O
H2+CO2。

(1)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一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碳均属于氧化物,共3种氧化物。

(2)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水分子与一氧化碳分子的个数比为1:1。

(3)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水和一氧化碳在低温催化
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CO+H2O
H2+CO2。

推断题
已知A、B、C、D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分别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若C、D都是化合物,写出D→C的化学方程式_____,属于_____反应(“吸热”或“放热”)
(2)若D为氧气,A→D转化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写出C→D 的化学方程式_____,B 的用途为_____
【答案】CO2+C2CO 吸热2H2O2H2+O2冶炼金属、做燃料等
【解析】
(1) C.D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都是化合物,由图可知,C.D可相互转化,D周围的箭头,比C多,因此,D为二氧化碳,C为一氧化碳;A能转化为C.D,A、B能相互转化,所以,A为氧气,B为水,据此思路推断;
(2) D为氧气,A→D转化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A为二氧化
碳;C能与氧气相互转化,C为水;氧气能转化为B,且B与二氧化碳能相互转化,B为一氧化碳,据此思路推断。

(1)由分析可知,D为二氧化碳,C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
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填写:CO2+C2CO;
该反应属于吸热反应,故填写:吸热;
(2)由分析可知,D为氧气,C为水,水在通电条件下,能生成氢气和
氧气,故填写:2H2O2H2+O2;
B为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燃性,可以用于冶炼金属、做燃料,故填写:冶炼金属、做燃料等。

实验探究题
焦炭(主要成分是碳单质,杂质不与水反应)与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能产生一种俗称为水煤气的气体燃料,可能还有H2、CO、CO2.某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

实验后发现A 装置中溶液变浑浊,D 中的固体由黑色变红色,E 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G 装置中有水流入烧杯。

(已知无水硫酸铜遇水蒸气变蓝,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浓硫酸能吸收水蒸气)。

在反应前后对D、E装置进行了质量的测量(各步反应均完全),测量结果如表:
装置及药品
反应前
反应后
D装置中玻璃管与固体的总质量/g
223.3
215.0
E装置中U型管与固体的总质量/g
260.0
267.2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水煤气中一定含有CO2的理由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一定能证明水煤气中有氢气存在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

(3)G 装置的作用:①“抽气”;②_____。

(4)该小组同学通过数据分析,证明水煤气中存在CO 气体,请利
用上表中的原始数据,列出数据分析过程(只列式不计算)。

_____(5)同学们发现,不通过测量反应前后装置的质量,也可方便的证明CO 气体的存在。

需增加一个图中的装置_____(填装置序号)来代替装置F。

【答案】Ca(OH)2+CO2=CaCO3+H2O D装置中黑色粉末变为红色E 装置中白色变为蓝色吸收尾气,防止污染空气223.3g-215.0g>267.2g-260.0g A
【解析】
(1)混合气体首先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A 装置中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说明混合气体中有二氧化碳,故填写:Ca(OH)2+CO2=CaCO3
+H2O;
(2)氢气具有还原性,当从C装置出来的气体通过D装置,若D装置中黑色粉末变为红色,E装置中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混合气体中有氢气,故填写:D装置中黑色粉末变为红色;E装置中白色变为蓝色;
(3)水煤气中可能有一氧化碳,故反应的尾气可能含有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有毒的气体,G 装置可以吸收尾气,防止污染空气,故填写:吸收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4)D装置减重m1=223.3g-215.0g,E装置增重m2=267.2g-260.0g,说明D装置被夺走的氧元素质量为223.3g-215.0g,而E装置中生成水的质量为267.2g-260.0g,若m1> m2,说明D装置中的氧元素还被其他的还原剂夺取,故一定含有一氧化碳,故填写:223.3g-215.0g>267.2g-260.0g;
(5)A中装有澄清石灰水,气体通过D装置,若气体中有一氧化碳,将会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可以用A装置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因此,装置A可以代替装置F,故填写:A。

计算题
为测定石灰石样品的纯度,取4g该样品,将40g稀盐酸平均分成4份,分4次加入到样品中,充分反应后测定剩余固体的质量,数据见下表。

次数
1
2
3
4
加入盐酸质量/g
10
10
10
10
剩余固体质量/g
2.5
1.0
0.4
0.4
(1)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_____;
(2)求100g这种石灰石跟足量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_____。

【答案】90% 39.6g
【解析】
(1)由3、4次实验的数据可知,最后剩余的0.4g固体,不能参加反应,
为杂质质量,因此,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ⅹ100%=90%,故填写:90%;
(2)100g这种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00g×90%=90g
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解得:x=39.6g
答:100g这种石灰石跟足量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39.6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