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珍-十四年的“爱心小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淑珍-十四年的“爱心小院”
高淑珍:十四年的“爱心小院”
滦南县洼里村有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从14年前开始,这家人节衣缩食、含辛茹苦,收留残疾孩子在这里免费吃住、读书。
这个小院被人们称为“爱心小院”。
命运也许对这些孩子不公平,但高淑珍用真情“母爱”不弃不离地呵护着他们,让他们在这里学会相互关爱,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尊严。
6间水泥浇筑的平房,外加5间门房,位于滦南县洼里村高淑珍的“爱心小院”与左邻右舍似乎并没什么两样儿。
然而,院子中央高高飘扬的国旗,和孩子们的欢歌笑语,又让这个小院儿显得有些特别。
紧挨大门口的那间比较宽敞的门房是39个残疾孩子的教室,房子没有怎么装修,桌椅也略显简陋,孩子们正在跟着滦南县教育局刚刚派过来的音乐老师学唱歌曲《感恩的心》,偶尔有孩子举手要去厕所方便,已经在这里工作5年的志愿者任丽华几乎是在举手同时就推起了孩子的轮椅,旁边的孩子也立刻伸出手帮忙。
这就是“爱心小院”的课堂,14年来,高淑珍,高淑珍的女儿王国光,志愿者任丽华、严文杰,以及后来成了高淑珍女婿的志愿者王利忠等,既是孩子们的任课老师,又是孩子们的贴身保姆。
不识几个字的高淑珍给孩子们上的是“政治”课,教育他们爱党爱祖国,让他们自立自强。
“免费上学”的承诺
“爱心小院”的第一位学生,是高淑珍自己的儿子王利国。
4岁那年,小利国患上了重度类风湿,虽然最终保住性命却落下了残疾。
眼看着孩子到了入学的年龄,但却不能到学校正常读书。
高淑珍很着急,自己没什么文化,她不希望自己残疾的儿子也成为文盲。
于是,高淑珍开始给正在读高中的女儿王国光做工作。
“当时我妈跟我说,别念了,咱们也没那么多钱。
其实我知道她心里不是这么想的,想让我弟弟有学上。
”为了替母亲分忧,思来想去的王国光最终退了学。
从此在自家的炕头上,姐弟俩一个教一个学。
“我寻思着,要是有上三四个孩子一起上课也不错,这样儿子还有个伴儿。
”高淑珍说起这个“家”,她毫不避讳当初纯粹是为了给儿子找个伴。
她把附近村里患侏儒症的赵洪刚、脑瘫的张杰几个残疾孩子领回了家,和儿子一同上课。
高淑珍接收残疾孩子上课的事儿,很快传开了。
患有类风湿的小刘双,就是那个时候过来的。
“我接她的时候,她家床上铺的都是化肥袋子,甚至门都没有,就有块用俩麻袋接起来的门帘子。
看着让我特别心酸啊,作为残疾孩子的母亲,我知道这样的家庭日子不好过。
可我和他们不一样,我这人擅长做小买卖,养家糊口一点儿问题没有。
”
“当时我脑子一热,就承诺:来这上学‘费用全免’。
”高淑珍说那时候她就在想,孩子们还小,肢残但不能心残,让他们学点知识,长大了有个一技之长,也不至于成为社会的负担,让别人瞧不起。
内心的善良让高淑珍“上学免费”的承诺脱口而出,但也正因为这句承诺,让高淑珍一家人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改变。
14年的辛酸与坚守
原本是圆自己残疾儿子一个上学梦,哪成想,奔着“爱心小院”来的残疾孩子越来越多。
最初,学生少时高淑珍和女儿每天用自行车把孩子驮来上课,中午孩子们就在她家一起吃,晚上再把孩子挨个送回家。
最远的孩子离洼里村有二三十公里,每天送下来“人都累得要散架”。
后来,高淑珍咬紧牙关东拼西凑7000元钱买了辆小面包车。
每次接送孩子,高淑珍和女儿都要轮流跟着,有两个肢残严重的孩子,怕颠坏了得抱在怀里。
由于是二手旧车,隔三差五总是出毛病,修车花去了不少费用,每修回车,高淑珍就得蔫好几天,最终高淑珍索性
又把车卖了。
为了孩子们少受罪,她让所有的孩子全部在家里吃住,一日三餐,家里吃啥,孩子们就吃啥。
为了这些孩子,高淑珍没少吃苦,但却从不让孩子们吃苦。
多年来,为了省点电费,除了陪孩子们看看少儿节目,她自己连电视都没看过。
“那些钱我宁愿多给孩子们买点儿肉吃。
”
高淑珍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走,带着从县城批发来的袜子、洗衣粉等小商品去赶集。
年轻人赶集往返租车,上岁数的她却舍不得几元钱的车费,不管多远都是蹬自行车。
挣的差价虽然不多,但至少不会牵扯太多时间,也不会耽误她照顾孩子们。
为了多卖点儿东西,天黑了高淑珍再挨家挨户地去敲门推销,为此她没少挨人白眼。
对于老伴王跃元来说,钱少可以少花,但粮食少了孩子们就会饿肚子,为此,除了家里的20亩水稻,他额外又多承包了几块地。
每年冬闲时,他还要到唐山、曹妃甸一带去打些零工。
其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老王都不能理解高淑珍的举动。
为这事儿,老两口之间没少吵架,甚至提出过离婚。
“我就是死,也不离开他们!”几年的朝夕相守,让高淑珍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感情。
“她认准的事儿,八头牛也拉不回来。
”王跃华说,看着高淑珍每天起早贪黑地操劳,自己很是心疼,最终也只好顺了她的心思。
39个孩子大多有着严重的肢体残疾,有些甚至连大小便都不能
自理。
高淑珍说,这么多年,与其说她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更不如说像个“保姆”。
“给孩子们喂饭、穿衣这些就甭说了,每天夜里还要至少起来两三次,给一些孩子接尿,如果迟了准尿床。
”高淑珍告诉记者,14年里,她晚上睡觉几乎就没脱过衣服。
14年来,先后来高淑珍这里学习过的残疾孩子有近百人。
孩子
们异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的变化令人欣慰:原来不会走路的孩子,经过锻炼和按摩,能够拄着拐杖行走了;原来不敢跟别人接触的孩子,现在和同伴有说有笑;原来不识字的孩子,现在可以阅读书籍……这个“家”就像个避风港,不仅给了孩子们愉快的生活,还给了他们自尊和自信。
志愿者爱心接力
这些年来,高淑珍最愧疚的是自己的女儿。
为了这群残疾孩子,她私自做主,为女儿提出三条苛刻的择偶条件:不能嫌弃这群孩子;为了这些孩子必须“倒插门”;将来要一起照顾残疾弟弟。
本来俊俏的王国光追求者众多,媒人一度踏破门槛,听到这“三条”,媒人都被吓了回去。
然而,最终老天还是关照这个善良的姑娘,让她得到了一份美好姻缘。
2002年,邯郸小伙王利忠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了高淑珍的事迹,抱着不太相信的态度专程前往“考察”,由此带给他的震撼让他果断辞掉了工作,决心为孩子们服务下去,并最终与王国光走到一起,组成了家庭。
这些年来,王利忠平时给孩子们上课,寒暑假就打短工挣钱,电焊、搬运、割稻子都干过,辛辛苦苦赚来钱全花在了残疾孩子身上。
本来白白净净、上班挣钱的小伙,现在是这个小院的主要劳动力。
因为舍不得每次几百元的路费,10年间,他只回过3次老家。
“累是累点儿,但我过得非常充实,真真正正感受到了一个人活着的价值。
当有那么多残疾孩子,对你充满了依赖、信任和尊重,你就会有一种使命感。
”
曾经在一家私立学校任教多年的任丽华,是2007年从老家秦皇岛来到这里的。
尽管没有工资,但她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一晃五年,任丽华已经31岁了。
婚姻大事成了父母的心病。
“孩子们像磁铁吸引着我,我舍不得离开他们。
真正懂我的人,迟早会出现。
”任丽华说她要像姐姐王国光一样,找个像王利忠一样有爱心的爱人。
还有乐亭县的严文杰,2001年在送残疾表妹来这里时深受感动,毅然放弃在县医院的工作,留下来一干就是三年。
“如果没有这些志愿者,我很难坚持下来。
”高淑珍说。
到底来过多少个志愿者,她也记不太清了。
滦县的戚建英、吴立军,衡水的魏小尧,青海的李原,以及洼里村周边的才志诚、已病故的田大夫……他们没有薪水,和孩子们一口锅里吃饭,一个屋檐下睡觉,把爱无私地交付给了“爱心小院”。
是他们,在默默地传递着“爱心火炬”。
来自“院外”的阳光
“一名普通的农妇,却用自己柔弱的双肩,为39名残疾孩子撑起了生命的蓝天;一群青年志愿者多年来爱心接力,延续着大爱,传递着温暖。
向高淑珍志愿者群体致敬,向他们学习。
”“爱心小院”的故事经中央电视台和省内新闻媒体连续报道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我省许多部门和单位及爱心人士纷纷走进“爱心小院”进行慰问帮扶,外省市的志愿者和爱心人士也纷纷致信致电、捐款捐物,以多种形式表达对高淑珍志愿者群体的由衷敬意、对残疾孩子的真挚爱心。
临时担任“爱心小院”热线电话接线员的志愿者张雪说,现在每天都能接到数百个爱心电话。
小院靠西边的一个房间,堆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各样的物品:米、面、油、衣服、被子……
高淑珍专门准备了一个32开的小本子,每一位对“爱心小院”给予捐助的爱心人士的姓名、电话、及捐助方式、数额,她都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在册。
小本子已密密麻麻地写满了16页。
高淑珍说,“记账”不光是为了记住社会各界的善心义举,更是为了让小院里的孩子将来能够懂得以德报善、好人好报的道理。
“爱心小院”让蕴藏在民间的社会慈善资源自觉汇聚而来。
照顾残疾孩子14年的爱心接力,更像是一次爱心长跑,如果说高淑珍一家是起跑者的话,那么一个个爱心人士的爱心义举,则为这次长跑注入了更强的动力。